1999年9月—2002年7月,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历史学硕士(硕士论文选题是“中世纪英国贵族的家仆世界”,导师
刘新成)。
1976年,冯军旗出生在河南
驻马店的一个乡村。很小的时候,他便常常跟着父亲看《
人民日报》和《
河南日报》。从那时开始,冯军旗便渐渐产生了对政治尤其是政治人物的兴趣。他最大的爱好就是泡在书店阅读领袖人物传记。
走进中县,缘于他的硕士导师
刘新成(时任
首都师范大学校长)的推荐。冯军旗认为,“如果能
深入基层中国的政治群体,这将是一次千载难逢的
田野调查经历”。 半年后,在
刘新成和
北京大学组织部的牵线下,冯军旗顺利地获得了一个赴某省某市某县挂职两年的机会。按照规划,第一年他将在乡里挂职副
乡长,第二年在县政府挂职
县长助理。
他的北大导师
郑也夫也给了最大的支持。2008年3月7日,冯军旗带着满满一箱子的政治学和社会学材料,登上了开往某县的列车。 “不要有任何定见,不要有任何框框,睁大眼睛多观察,在实践中发现事实,发现论文主题。”临行前,郑也夫再三交代。
下到乡里,接连两周时间,乡里
领导班子的十几个成员轮番为新到任的副乡长接风,酒量只有一两的冯军旗吐了半个月。有人偷塞给他两盒“
速效救心丸”和“
丹参滴丸”,并解释说,这是“官场必备良药”。
初到县城时,一个月只有1000元补贴的冯军旗衣着朴素,有同事提醒他:“做官嘛,要穿得有牌子一点。” 冯军旗为此特意去买了两件“七匹狼”的
T恤,在尴尬中一点点融入当地官场,乡里的领导干部们大多也乐于陪这位“从北京来的博士”聊天。
“改革开放30年中,基层中国的
政治精英是个怎样的群体,这个群体的内部经历了怎样的变迁,他们内部又有着怎样的政治生态和
游戏规则?”冯军旗在论文的引言中写道,“县乡干部,作为中国干部队伍中数量最大的一个群体,其状况直接关乎国家的稳定与改革的推进。”
回京后,冯军旗带着在中县完成的博士论文参加了毕业答辩。 “作为中县干部曾经的一员,我确实应该唱一曲中县的赞歌,但歌功颂德不是学术研究,于现实无补,于改革无益。希望中县的干部们能理解我的研究。”冯军旗说。 在打印版的论文
扉页上,
只写着一句话:“献给中县干部。”
新化现象的形成;参与当代所“五年科研规划”重点课题“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的历史背景及其在中国共产党治国理论中的地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史,
地方史;为撰写博士论文,其从2008年初开始,在中部某县挂职两年多,分别担任副乡长和县长助理各一年。挂职期间,他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出发,细致地从内部深入记录了一个县级政权的人员组成、结构、晋升方式和相互关系。 完成了毕业研究论文《中县干部》(导师
郑也夫)。
北大社会学博士冯军旗在中部某农业县挂职两年,写出25万字的博士论文,力图在某种程度上还原这个县乃至更广意义上的基层官场生态。他收集官员在年龄、学历方面的造假证据;披露该县改革开放以来的虚假
政绩工程;甚至搜罗了这个县1013名副科级及以上干部的简历,寻找他们升迁路上的“奥秘”。“政治家族”现象也在这样的寻找中浮出水面。他还试图还原官场晋升道路上秘而不宣的“上贡体制”与“
买官卖官”,并屡次接近“最为隐秘”的纪委官员,考察“摘帽的尺度”。
随着部分章节被媒体摘引披露,这篇已经完成一年有余的论文进入公众视野。有评论称:
郡县治,天下安,这份以1978年为起点的基层政治研究,为中国未来的改革
路径选择,提供了一个真实而残酷的考察样本。
按照原计划,他在2010年就已完成的20多万字的
博士学位论文———《中县干部》经过进一步加工,现在应该出书上市了,他也可以拿着这本书去参加10月份的
北京大学优秀论文评选了。但因为种种原因,书未能按时出版。
这篇名为《新化复印产业的生命史》的文章以迷人的社会学
田野调查面貌展现。它通过详尽的数据和访谈,展示了湖南
娄底下属的贫穷县城
新化,如何仰赖血缘、地缘和
社会结构,发展出遍布全国的复印
产业网络,并不断将该产业推至新的高度。近20万新化人在全国各地从事复印相关工作。
一般来讲,书斋里的论文很难即刻对社会产生影响,但是,一篇北大博士冯军旗的论文《新化复印产业的生命史》在网上爆红,赢得网友纷纷点赞,有网友激赏道:这才是真正的“良心论文”。 这篇发表于2007年的论文,以社会学田野调查的方法获得了很多第一手数据和访谈,提出一种现象,并做了学理上的阐释,对当下中国的社会结构有着独到的观察, 并讨论血缘、地缘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其实,这已不是冯军旗第一次“火”了。几年前,他就曾以一篇描绘基层官场生态的博士论文《中县干部》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与这次相同的是,作者在论文前期的
调查研究上都下足了功夫,论文有料,才引得社会瞩目。 与这两篇论文的“火”相对照的,另一种论文近几年也很“火”:要么是抄袭别人一字不差;要么是观点奇葩,建立在空中楼阁之上。都是“火”,却有真假,前者是“
三昧真火”,炼出的是
真金;后者是
虚火,映照的是学术的浮躁。 可惜的是,如今真火的太少,虚火的太多。对于学生来说,做学问无疑是
必修课。毕业论文,是一个学习阶段的学术小结,理应全力以赴、精心准备。但如今,毕业论文作弊、抄袭似乎已司空见惯,写论文变成了“攒论文”。即便是出现了毕业论文查重软件这样的技术,也挡不住复制粘贴之风。 的确,如今踏踏实实地写好一篇论文,需要相当大的定力。社会上的诱惑很多,
找实习、找工作、评职称的压力很大,很多年轻人算起“
时间成本”,觉得没必要花如此多精力对付一篇论文。但其实,一篇论文的收获远不止此,它不仅是学术上的精雕细琢,更是对心性的悉心打磨。从选题、查资料到论证、修改,一篇论文的诞生,伴随着一个
复杂问题的解决,没有一番静心的功夫是不行的。有人说,写毕业论文,如同
十月怀胎。 清代有学者曾说,“学问之要,
全在定心;学问得力,全在心定。”做学问也是一种心性上的修行,静下心来,踏踏实实,才能把学问做好。其实,人生的道理一通则百通,做学问如此,做人做事又何尝不是如此?《 人民日报 》( 2015年04月21日 1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