酉阳土司
古地名
酉阳土司,元酉阳州,属怀德府明玉珍改沿边溪洞军民宣慰司。明洪武五年(1372年)四月仍置酉阳州,兼置酉阳宣慰司,州寻废;八年(1375年)正月改宣慰司为宣抚司,属四川都司。永乐十六年(1418年)改属重庆卫。天启元年(1621年)升为宣慰司。领长官司三:石耶洞长官司、邑梅洞长官司、麻兔洞长官司。
地理
东邻湖广行省大田军民千户所大旺土司卯峒土司保靖土司,西南邻贵州省思南府沿河祐溪长官司,西北为彭水县,东北为黔江千户所。
图1 为《康熙皇舆全览图》四川行省东南部的酉阳司地图。
历史背景
宋代
酉阳土司的开创者是宋代冉守忠。
元代
延祐七年十月,“酉阳土官冉世昌遣其子冉朝,率大小石堤洞蛮入贡”。
明代
(一)设置宣抚司
洪武五年三月庚子,“酉阳沿边溪洞军民宣慰司都元帅府元帅冉如彪,遣其弟如喜,来朝贡方物。诏赐如彪文绮二匹、如喜衣一袭,置酉阳州,以如彪为知州”。
洪武八年正月丙子,“改酉阳宣慰司宣抚司,以土酋冉如彪为宣抚使,置平茶、邑梅、麻兔、石耶四洞长官司,以杨杨底纲为平茶洞长官、杨金奉为邑梅洞长官、冉德原为麻兔洞长官、杨隆为石耶洞长官”。
(二)发展壮大
永乐六年四月甲辰,“设四川重庆府卫酉阳宣抚司儒学”。
成化十三年二月乙未,“酉阳宣抚冉云,以助讨苗贼及石全州等功,进散官一阶,赐敕奖劳之”。
万历十七年十二月己亥,“四川巡按傅霈言:酉阳宣抚冉维屏,献大木二十根,价逾三千,当炤例量给服色。工部覆:本官见授正四品散官服色,今应加武职从三品服色…从之。”
(三)万里援辽:加升宣慰司
天启元年七月己酉,“加四川酉阳宣抚司冉跃龙实授宣慰职衔,及妻舒氏诰命,仍恤阵亡千七百余家。跃龙于万历四十七年,令男冉天胤及文光等,领土兵四千赴辽,劄虎皮、黄山等处三载。解奉集之围(奉集堡之战),再援沈阳,以浑河失利,冉见龙等战死千余人(浑河血战),撤守辽阳,又以降夷纵火,冉文焕等战死七百余人。兵部张鹤鸣言:跃龙遣弟万里勤王,见龙杀身殉,跃龙又自捐金二千两,运军器十杠至山海关,赈苦招魂,有足多者,臣在贵州时,跃龙亦自捐粮饷征红苗,屡建奇功,题准加衔副宣慰司,妻舒氏诰命,今又著节于辽,宜优恤见龙等,而实授跃龙宣慰,仍封舒氏,以风忠义。从之”。
清代
(一)归附
清初酉阳土司冉奇镳归附,康熙二年九月庚辰,“以土官冉奇镳为酉阳等处军民宣慰使司,给予印敕”。
康熙七年七月壬戌,鉴于酉阳土司下辖石耶、平茶、邑梅三长官司,疆域过广,朝廷为“消蛮司土广民众之势”,遵循明朝旧制,将平茶、邑梅二司改隶属重庆府
(二)改土归流
雍正四年九月,裁撤酉阳司经历一员。
雍正十二年八月,“办理军机大臣等议覆:四川总督黄廷桂、巡抚鄂昌奏言:‘酉阳宣慰土司冉元龄,年老患病,以庶出第三子冉广烜捏报嫡长子,请袭以代理司事。冉广烜加派贪饕,奸恶残暴,以致族目人等情急叠控,俱愿改归内地,众口同声,断难姑容。查酉阳司属地方,与楚黔接壤,风俗情形与内地无异,土民等苦其虐累,久已离心,颙望改归如出汤火,请改土归流,以顺民情而振声势。’ 应如所请,将该地方归入内地,设官经理,令黄廷桂等以冉广烜贪虐各款具本参究,再酉阳司附近东南一隅,尚有石耶、邑梅、地坝、平茶四小土司,久欲内向,并应乘机改流,以收全局,一切事宜,令黄廷桂、鄂昌妥协办理。从之”。于是置酉阳州,与黔江、彭水共同隶属于黔彭直隶厅。十三年,又改平茶长官司为秀山县,属厅。乾隆元年,废厅,改为酉阳直隶州,以黔、彭、秀三县来隶。
与周边土司关系
(一)剌惹洞
明朝初年,施州卫大田军民千户所下辖的剌惹洞向谋杓赏的儿子谋古赏、若阿毗等,连年攻劫酉阳宣抚司宋农里、石提洞、后溪洞等地,贵州总兵官都督萧授领兵招降。宣德元年,谋谷赏派遣剌惹施等投降,“尽还所掠人口器物,其所杀之人,一依土俗以人马诸物陪偿,誓不敢再犯”。
直至天顺元年,朝廷才拿获湖广剌惹峒已故峒长向黑稍耸次子、并侄麦昔等三人,预备将其充军,其母阿秦陈情纳马一匹以赎罪。兵部认为:土人犯罪,例该纳马二十匹,今剌惹施等三人止纳马一匹,宜当增加。明英宗说:“朝廷一视同仁,念此远人,情有可矜,不必增加马匹,准其赎罪,放回宁家”。
(二)邑梅等长官司
弘治十二年五月,“酉阳宣抚司土官宣抚冉舜臣奏:宋农寨蛮贼,纠胁诸寨洞蛮,杀掠人财,焚毁夷舍,乞下所司剿捕。”朝廷于是发兵招抚。七月,“酉阳宣抚司土民冉通等、并保靖、永顺二宣慰司彭仕珑、彭世麒并奏:邑梅副长官杨胜刚父子,谋据酉阳,结构俊倍等洞长杨广震等,号召宋农后溪诸蛮,聚兵杀掠,茶毒夷民,请发兵讨之。”于是朝廷再发重兵抚剿兼行。
(三)保靖土司、永顺土司
嘉靖年间,“酉阳、永顺(永顺土司)二司,以采木相讐杀,而保靖(保靖土司)又扇惑其间,大为地方患。”
参考资料
(《明史》)卷四十三 志第十九.中国社会科学网.2013-07-16
历史沿革.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最新修订时间:2022-05-18 09:17
目录
概述
地理
历史背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