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性(英语:metallicity),指元素的气态原子失去电子变成气态阳离子倾向的大小。失电子能力越强的粒子所属的元素金属性就越强;反之越弱,而其
非金属性就越强。金属性
常表示元素的
原子失去电子的倾向;元素的非金属性是指元素的原子得电子的能力。
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是一个看似简单,却有着许多内容值得深思的知识点。金属性与非金属性讨论的对象是元素,它是一个广义的概念,而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具体表现为该元素单质或特定化合物的性质,学生
学习过程中,极易混淆。
高中学习过程中学生容易把金属性、
非金属性与
还原性、氧化性混淆。其实,它们的区别在于所指的对象不同,金属性和非金属性指的对象是元素,还原性和氧化性指的对象是物质。
对于
主族元素来说,同周期元素随着
原子序数的递增,
原子核电荷数逐渐增大,而
电子层数却没有变化,因此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引力逐渐增强,随
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原子失电子能力逐渐降低,元素金属性逐渐减弱;而原子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元素
非金属性逐渐增强。例如:对于第三周期元素的金属性Na>
Mg>Al,非金属性Cl>S>P>Si。
同主族元素,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
电子层逐渐增大,
原子半径明显增大,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引力逐渐减小,元素的原子失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所以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例如:
第一主族元素的金属性H
Cs,卤族元素的非金属性F>Cl>Br>I。综合以上两种情况,可以作出简明的结论:在
元素周期表中,越向左、下方,元素金属性越强,金属性最强的金属是Cs;越向右、上方,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
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是F。例如:金属性K>Na>Mg,非金属性O>S>P。
一般来说,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它的单质与水或酸反应越剧烈,对应的碱的碱性也越强。例如:金属性Na>Mg>Al,常温时单质Na与水能剧烈反应,单质Mg与水能缓慢地进行反应,而单质Al与水在常温时很难进行反应,它们对应的
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
NaOH>
Mg(OH)2>
Al(OH)3。元素的
非金属性越强,它的单质与
H2反应越剧烈,得到的
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越强,元素的
最高价氧化物所对应的水化物的酸也越强。例如:非金属Cl>S>P>Si,
Cl2与H2在光照或点燃时就可能发生爆炸而化合,S与H2须加热才能化合,而Si与H2须在高温下才能化合并且
SiH4极不稳定;
氢化物的稳定HCl>
H2S>
PH3>SiH4;这些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HClO4>
H2SO4>H3PO4>H4SiO4。因此,在化学反应中的表现可以作为判断元素的金属性或非金属强弱的依据。
另外,还可以根据金属或
非金属单质之间的相互
置换反应,进行金属性和
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一种金属把另一
金属元素从它的
盐溶液里置换出来,表明前一种元素金属性较强;一种非金属单质能把另一种非金属单质从它的盐溶液或酸溶液中置换出来,表明前一种元素的非金属性较强。但该方法并不绝对,常见的反例如Li、
Ca、Na,以及
Sn、
Pb。
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它的单质还原性越强,而它
阳离子的
氧化性越弱。例如:金属性Na>Mg>Al,单质的还原性Na>Mg>Al,阳离子的氧化性Na+
元素的
非金属性越强,它的单质氧化性越强,而它
阴离子的还原性越弱。例如:非金属性Cl>Br>I>S,单质的氧化性Cl2>Br2>
I2>S,阴离子的还原性S2->I->Br->Cl- 。
判断方法
1、由单质与水(或酸)反应转换出氢的难易程度判断,单质与水(或酸)置换出氢越容易,元素的金属性越强。
2、由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
氢氧化物的碱性强弱来判断。最高价氧化物所对应的氢氧化物碱性越强,元素的金属性越强。
3、由
金属活动性顺序表进行判断。按
金属活动性顺序,金属元素的金属性依次减弱。
4、由单质的还原性判断。或单质的还原性越强,则对应元素的金属性越强。
5、由单质与化合物之间的置换反应判断。遵循强制弱的规律。
6、由金属阳离子的氧化性强弱判断。一般情况下,金属阳离子的氧化性越弱,对应元素的金属性越强。特例:三价铁的氧化性强于二价铜,但铁的金属性强于铜。
7、由原电池的正负极判断。一般情况下,活泼性强
金属电极做负极。
8、由电解池的放电顺序判断。
电解池的阳极失去电子发生
氧化反应,其对应元素的金属性较强。
9、由
元素周期表进行判断,同周期从左到右金属性逐渐减弱,同
主族从上到下金属性逐渐增强。
10、根据
金属单质与氧气或与水反应的难易程度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