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八家,清代前期南京地区的一个绘画流派。代表人物为
龚贤、
樊圻、
高岑、
邹喆、
吴宏、
叶欣、
胡慥、
谢荪八人。他们的绘画题材和风格不全相同,因都在同一地区,都负有一定时誉,故人称“金陵八家”,见清
张庚《
国朝画征录》。
画家简介及风格
墨韵无穷的龚贤
“金陵八家”中首屈一指的是
龚贤,江苏昆山人,生于万历十七年(公元1619年),卒于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其早年正逢明王朝
社会动乱频繁,内外交困的时期。此时民不聊生,生灵涂炭,所以其早年在外漂泊,居无定所。直至晚年,社会趋于稳定,龚贤开始在南京的
清凉山隐居,专心于绘事,并开始卖画为生。龚贤最擅长的是山水画,他师从宋元诸家,并且能脱古人的窠臼,提倡写生,多游历见闻,所以他的作品有着清新的生气,并一改自
董其昌以来的陈腐之气,山水又重归描绘真实的山川秀润的道路。他的作品内容也多取材于南京当地的风光或是游历所见,大多描述的都是真实景致。在现藏于
北京故宫博物院的
《溪山无尽图》跋文中曾说到,“非遍游
五岳,行万里路者不知山有本支而水有源委”。充分阐明了他“造化为师”的艺术创作理念。
他的山水技法在吸收古人长处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突破,尤其是对墨色的把握,已臻
化境。他用墨色的变化来表现远近、明暗之分,充分体现了事物的自然神态。他的这种技法主要来自于宋人的“
积墨法”,并将其发挥到极致,第一遍以细点铺垫,第二遍再补点,细密繁厚而不失灵动,墨色浑厚而不呆滞;然后第三遍开始皴擦,也是以细点和短皴为主,过后待将干未干时再以浓点和淡点覆之,先后反复达六七遍之多(《柴丈画说》)。山石的画法就是先勾出轮廓然后干皴干点,之后加以湿皴湿点,反复之后山石的形态显得浑厚华滋,质感细密,层次丰富。树木的画法也是用墨层层烘染,显得枝叶繁茂,这样树木的远近疏密逼真,郁郁苍苍,具有苍茫感。他的这类作品通常显得墨色淋漓,后世多统称这一类的龚贤作品为“黑龚”,这类作品在龚贤的作品中比较常见,传世量较大,市场流通多,占了很大比重。例如现藏于
南京博物院的《
夏山过雨图》就是龚贤作品的典型代表,明显的细碎点皴加上层层晕染,形成了清新静谧的气质,具有一种静谧之美,丝毫感觉不到人间烟火气。而所谓的“白龚”是指以干笔淡墨勾描皴点,另加上星星点点的浓色,通幅明秀,较之于前者的墨色浑厚淋漓显得更加明快动人。如故宫博物院藏的《
木叶丹黄图》。
穆然恬静的樊圻
除了龚贤之外,负有盛名的是
樊圻(1616-1694)
江宁人,字公会或洽公。他也以山水创作为主,
师法董、巨及宋元诸家,间作花卉、人物。他的山水作品一般也有两路风格,一是带有
青绿山水意思的细路,还有就是
水墨山水粗简的一路。他的作品到处洋溢着自然的气息,若认为龚贤的山水能得自然的神韵的话,那么樊圻的作品则是写尽自然之“风韵”。他的作品更具自然气息,现藏
上海博物馆的《
江干风雨图》就是其典型的代表作品。描绘了一派
江南水乡的美景,岸汀浮渚,层林远岫如诗境一般,从画面上看采用
平远的布景手法,从画面的左下方
一丛树开始向画面的右边中间延伸,有房屋、桥舍等,构成了
画面主体形象。更远之,山脊曲延向画面左上角,组成画面的主体走向,也是气脉所在。这样中间一大片空白留出,就是江水荡漾,碧波万顷。从波浪的动向可见风是自左方向右吹,画下方的树木也在风吹之下向右方倾倒,画面这样显得动态十足。樊圻的技法与龚贤的有很大的不同,他多有细线长皴,而对于点与染的层次追求并不反复,他更多地借助于
皴法和色彩,使画面显得更加贴合自然的真实,具有很强的艺术
冲击力。樊圻在八家中的艺术造诣是仅次于龚贤的,所以他的传世作品相对于其他几位还是较多的,目前市场也比较常见,其中也不乏精品。
笔墨雄阔的吴宏
金陵八家中还有一位为大家所熟知的是
吴宏(1615-1680),。他原籍是江西人,后来客居金陵。他也是以山水创作为主,并且也有宋元诸家入手,且画风与樊圻较近,但是他的用笔较之樊圻更显尖峭,凌厉。他多是以碎乱的直线造型山石,也正是这样的方法与晕染结合正好把山石凸凹、阴阳很好地描绘出来。其书法也如同山石皴法一样不拘一格,锋芒显露,飘逸自如。南京博物院藏的《
柘溪草堂图》是他的代表作品,也是描绘的真实景物。从画的题跋中得知柘溪草堂是在
宝应白马湖边上的一个水村。从现在画面上所反映的景物可以看出确实是一个湖边小水村,并且对景物处理与樊圻的作品用诸多相似之处,这并不是巧合,还有他的《负郭村居图》(现藏
天津博物馆)、《
江城秋访图》(现藏
旅顺博物馆)可以看出是典型的“金陵风范”。
工稳高古的邹喆
邹喆是
苏州人,字方鲁,随其父客寓金陵。画学其父,擅山水和花卉,他是“八家”中较粗简的一路,作品传世的也不太多,市场上还是可以见到的。他的作品首先从布局上打破了樊圻和吴宏的平远、深远的方式,多是高远、深远的方式,其山水画工稳而有古气,作零星山水小册,则有简淡清逸之趣。他的笔墨接近明人的气格,可能是受其父亲传派的影响,笔意刚劲凝练,色彩淡雅秀丽也是很为人们所称道的。他的两幅分别藏于
沈阳博物馆和北京故宫博物院的
《山水图》描绘的景致一样,只是不同时候的作品,他对真实景物的描绘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从中可见一斑。这也是“
金陵画派”在清初画坛上非常典型的风格,这也是他们的作品具有经久魅力的主要原因之一。
绣淡清微的叶欣
叶欣生卒年不详,字荣木,上海松江人。擅长山水,学宋人
赵令穰法,师从明末
姚允在。他的山水以布局最称道,用笔轻细着色淡雅,
陆心源在其《穰梨馆过眼录》中记述说“绣澹精微四字,堪为荣老传神
点睛”是非常贴切的。南京博物院藏《山水》扇面可见其作多以干笔淡墨皴擦着墨不多而深秀之情之毕现,可惜是传世作品至今已非常罕见。
超然尘外的胡慥
胡慥,字石公,金陵人。他跟叶欣、
谢荪一样,目前传世作品已非常罕见,
吴湖帆先生曾在自己所藏的胡扇面题跋上说道“其山水决无仅见,观画中九友之张尔唯尤为罕有”可见其作品之珍贵稀有,吴先生还说到这幅《山水图扇》(现藏南京博物院)之法与樊圻颇为相似,从中我们可以窥见他的特点,用笔也是粗简一路,较之樊圻有过,较之吴宏不及,其皴法也多细直线,但不如吴宏之硬挺,峻峭,多一些温和。
风格多样的高岑
高岑(1621-1691),字善长,又字蔚生,杭州人,居金陵(今南京)。绘画初学七处和尚。他不仅善画山水,还精于水墨花卉。他早年倾慕朱翰,后学
蓝瑛,又从宋人
董源、
巨然的笔墨中寻根求柢,乃至黄子久之空灵简朴,﹝
黄公望﹞
沈石田之粗服乱头,﹝
沈周﹞他都潜心入手,融会贯通。高岑初以平实工稳为本,及至中年以后,崇尚写意,追求性灵与境界,其画渐至神采飞扬,晚年则愈发天马行空,一意孤行,其实这正是从必然步入自由的进程与归宿。
他的山水也有两路画风,一路是粗笔,有
沈周的风范,例如《
千里江山图》(现藏
辽宁省博物馆)、《山水图》(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还有一种
细笔的风格,也最常见,传世的也多是此类作品。他的这类作品也最具有“金陵风气”,和樊圻、吴宏的风格最为相近,如《青绿山水》(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但是他得用的比前两者沉稳得多,精细,细微处还透露着
仇英的遗风,并且还具有深厚的自然情趣。
用笔工细的谢荪
谢荪(生卒年未详,约卒于
康熙年间),清代画家。字缃酉,又字天令,
溧水人(也是金陵地区的),常住南京。擅长画山水、花卉,与龚贤、樊圻齐名,为“金陵八家”之一。据很多
画史记载,他的山水具有
吴门画派的遗风,如他的《
青绿山水图》(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构图采用深远和高远方法,用笔非常工细,山石树木都以石青石绿染就具有典型的
吴派遗风。
时代背景
清初“金陵八家”主要活动于明亡清兴的百余年间。这个时期开始从明末以来因战乱带来的萧条中好转过来,
社会秩序趋于稳定,人们的生活也开始逐渐地进入正常化。但是,一部分汉族
地主阶级对于
满清的统治依然心怀不满,渴望于恢复明王朝的统治,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一批不愿与朝廷合作,
隐居山林之中的“遗民士人”。“金陵八家”也在此时应运而生,他们身上或者说骨子里都多多少少的带有“遗民”色彩。他们多没有在仕途上谋求生机,而只是醉心于绘画,遁迹于山林,以诗画相酬唱,以此来缅怀逝去的“故国”,来描绘秀丽的山川,来排解心中亡国后的悲伤情怀。所以他们的作品都有一种清新静谧的气质,不染世尘,有着很强的
艺术欣赏价值。所以他们的作品深受世人的喜爱,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内地
艺术品市场的觉醒,“金陵八家”的作品也开始受到瞩目,成为人们竞相追捧的宠儿。
评价
在清初金陵地区的画家群里这些画家代表了当时的创作最高水平,也充分体现了他们的创作思想和方式。他们的画面中所呈现出的静美之韵和自然生气正是作为“遗民”的
思想感情的集中体现。他们对故国山河的眷恋全部变成了画面上的具体形态展现在后人的面前,一改自明末以来的陈腐习气,又展现了生气勃勃的生命力,对后世的创作影响很深,丰富了
中国绘画史。
收藏现状和前景
在现下艺术品市场空前高涨的时期,书画市场也繁荣起来了。越来越多的人走进了书画的收藏和投资中,中国书画的受关注程度也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并且随着
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当代画家的作品也可是引来投资者的兴趣,但是由于炒作的原因,当代画家的价位往往要高出古代画家。虽然如此,但是很多藏家心里明白这样的画价虚头太大,至于将来的市场如何现在无法肯定,等其百年之后,其艺术成就盖棺定论自然见分晓。所以对这些画家的投资还是具有相当的风险的。目前越来越多的人将目光移向了几千年的辉煌灿烂文化上,相比之下
古代书画的收藏价值、升值潜力和保值能力是相对稳定的,很难有大的起伏。因为他们的艺术成就已经经历历史的考验,能留存至今的都是古代先人的艺术精华,可以永传百代而不朽的,且他们的艺术永恒性是不可再生的。并且随着人们文化艺术欣赏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这些先人艺术的认识只会更加深刻和全面,这些被尘封起来的古代艺术家们的作品必将会受到人们的青睐,市场必定走俏。
金陵画派的这些画家除了名头很响的龚贤在市场出现较多、较普遍地受到藏家们的认可外,其他的各家并没有受到我们的认知,他们的作品并没有受到藏家注意,对他们的作品重视程度不够。另外他们的传世作品少的也是造成的大多数人见了还是会把他们作为一般的小名头画家,没能真正认识其价值。自2000年至2006年出现在市场上的金陵画派的作品中,除了龚贤以外诸家的作品在市场上仅寥寥数件,远远没有形成市场的气候,并且市场的价位也都不高,大部分还是以小名头的画家的价位成交,甚至还要低。这就充分说明对于他们的艺术成就还没有充分的认识或是不够深入。
另外一方面,古代书画的历经百年甚至数百年的风雨保存至今数量稀少,经典的艺术精品更是凤毛麟角。清初金陵地区的这批画家,由于他们都隐居不仕,
社会活动较少所以他们的作品普遍影响较小。并且在这批画家之后他们地传派没有很好的延续他们的
创作理念和方法,所以他们的精华作品很快就消失了,以至于大部分画家在当时都默默无闻地逝去。他们的作品传世量相对较少。
相关争议
有辞书认为,金陵八家是谁,各家说法不一:
①
明末清初学者
方文(1612~1669)《嵞山续·题樊会公小像》卷五诗云:“绘事江东有八家。”江东:指金陵。诗作于康熙二年(1663),“八家”首次出现。
②李渔(1611~1679)诗有《寄樊会公、吴远度·樊吴俱工绘事,金陵有八家之目,此其二也,与予居相近》(见
朱绪曾《
国朝金陵诗征》卷四十一)。
③
成书于雍正十三年(1735)的
张庚(1685~1760)《
国朝画征录》卷三首列八家之人名:龚贤(半千)、樊圻(会公)、高岑(蔚生)、邹喆(方鲁)、吴宏(远度)、叶欣(荣木)、胡慥(石公)、谢荪(缃酉),号称“金陵八家”。清代
秦祖永(1825~1884)《
桐阴论画》从张庚之说。
④成书于乾隆年间(1736~1795)《上元县志·方伎》卷二十四,将陈卓、吴宏、樊圻、邹喆、蔡霖沧、李又李、武丹、高岑八人,由
周亮工“品题为金陵八家”。
⑤成书于同治年间(1862~1874)《上江两县志》列陈卓、吴宏、樊圻、邹喆、叶欣、胡慥、武丹、高岑为“金陵八家”。
⑥清代杨思寿(1835~1891)《眼福编》以樊圻、高岑、邹典、邹喆、吴宏、叶欣、胡慥、谢荪为八家。
⑦民国二十六年(1937)《昆山景物志》以龚贤、樊圻、高岑、邹喆、叶欣、施霖、盛丹、王概为八家。
综合七家之说,列为“金陵八家”者有:龚贤、樊圻、高岑、邹喆、吴宏、叶欣、胡慥、谢荪、陈卓、蔡霖沧、李又李、武丹、邹典、施霖、盛丹、王概共十六人。一般多以张庚《国朝画征录》“八家”说为准。“八家”中以龚贤最著。他们来自不同地区,寄居金陵,多以卖画为生。有人称之为“金陵画派”,差矣,他们的艺术主张不一、师承不一、画风不一,并非一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