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门画派,是中国明代中期的绘画派别,亦称“吴派”。因
苏州为古吴都城,有吴门之谓,而其主要代表人物如
沈周、
文徵明、
唐寅、
仇英、
张宏等名家,均属
吴郡(今苏州)人,故名。
简介
在吴门派崛起之前,江南苏州、无锡地区已经有一批画家,如
杜琼、
刘珏、
陈汝言、
徐贲、
陈暹等人,他们大都擅长诗文,有较高的文学修养。绘画上主要继承元代
黄公望、
王蒙传统,创作以笔情墨趣为主的
文人画。他们的艺术给吴门派的开宗人
沈周以直接或
间接影响,故可称为这一画派的前驱。由于当时受皇室赏识的宫廷院体绘画以及别具一格的
浙派称雄画坛,杜琼等人的作品没有得到社会的广泛注意,他们的主要活动为文学创作,故未自成派系。吴派中后期经济空前繁荣,赏画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画家的地位进一步提高,带有浓厚生活气息的作品出现在画坛,形成新的面貌。代表人物有
文嘉、仇珠、
周之冕、
陈淳、
张宏等名家。
风格迥异,精彩纷呈,为吴门画派注入了新的活力。
宣德(1426~1435)年间,苏州诞生了吴门派开宗大师
沈周,继起者有文徵明、
唐寅、
仇英、
张宏,他们在艺术上较全面地继承了宋元以来的优秀传统,并形成各自的独特风格,开创一代新风,取代院体和浙派而占据画坛主位,历时150多年。
画史将沈、文、唐、仇并称为吴门四家或
明四家,为吴门派的代表画家。这4位画家虽同时崛起于苏州,但风格迥异,各有师承。沈周因家学渊源,并受
杜琼等前辈熏陶,主要承元代
文人画衣钵,以简练浑厚、苍劲雄健的粗笔画见长。文徵明从学沈周,并吸取
赵孟頫、
王蒙画法,以缜密工致、文静清秀古雅的细笔画著称。他们两人主要发展了元代文人画传统,注重笔墨表现,强调
感情色彩和幽淡的意境,追求平淡自然、恬静平和的格调,其画风奠定了吴门派的基调。
唐寅是位落魄文人,与文徵明同为
沈周学生,但也从学于
周臣;他的山水画主要师承
李唐、
刘松年,并适当融汇文人画技法,形成笔法挺健细秀,墨色淋漓融和、风格谨严而清逸的
艺术特色。仇英出身工匠,初学周臣,后悉心临摹历代名迹,尤着力于刘松年、
赵伯驹,善作精细鲜丽的
青绿山水和
工笔人物。唐、仇两人均从南宋院体绘画入手,并远追
北宋名家,重视主题、结构,讲究真景实感,造型准确,笔墨谨严,风格柔韵雅秀,其艺术行利兼备,雅俗共赏。
山水画成就
吴门派在山水画上成就突出,无论对
元四家或
南宋院体绘画,都有新的突破。在人物画和花卉画方面也各有建树,除仇英外,另外3人尤其注重诗、书、画的有机结合,使
文人画的这一优良传统更臻完美、普遍,有力地影响了明代后期直至清初画坛。
吴门派形成后,其派系世代相传,绵延不断,其中文徵明的学生和子孙即达30多人。在吴门派后期画家中,著名的有
陈淳、
陆治、
钱榖、
陆师道、
周天球等人,其中不少人在某些领域有新的发展。如陈淳发展了水墨写意花卉画,
周之冕创造了钩花点叶的小写意
花鸟画法,陆治以工整妍丽的花鸟画著称于世。另外,
谢时臣的粗笔山水,
尤求的
白描人物,周天球的水墨兰石,均别开生面。
吴门派绘画对
明末清初重要画派的影响也很大,以
董其昌为主的
松江派,以及后来派生的
苏松派、
云间派等,都与吴门派有一脉相承的关系。
南宋以来
长江下游的经济和文化不断发展,渐居全国先进地位。位于长江三角洲
太湖流域一带的苏州地区农业和
手工业繁荣,交通便利,
商品经济活跃。由于
长江入海口淤积,明代
海外贸易的中心从扬州下移到
太仓和松江一带,生产变化首先在这一地区萌发。江南科举之风炽盛,文人宦游返归故里,携回
巨量金钱财货,促成了苏州地区的富庶和繁华。苏州地区文化艺术发展,出现了不少学术思想和文学艺术卓有成就人物。在炽盛文风的熏陶下,官僚文人大量贮藏
法书名画、古玩器物和
珍本书籍,营建
私家园林,讲究饮食服饰器用。明代中期在苏州地区形成“吴门画派”,标志
文人画走向极盛的阶段。
简史
“吴门画派”简称“吴派”,一般认为始于
沈周,成于文徵明,加上
唐寅和仇英,是为“吴门四家”或称“
明四家”。明代中期以后“吴派”逐渐取代
宫廷绘画和“
浙派”的地位,在社会上、尤其是在文人士大夫当中受到重现。
沈周(公元1427-1509年)出身富于收藏的士大夫世家。年轻时沈周便接受家庭亲友前辈的教育熏陶,培养出了深厚的文学
艺术才能。沈周一生不仕,曾游历太湖流域各地。他具有多方面的
艺术修养,诗文书画都有很高造诣。沈周画法主要取法元人
黄公望、
吴镇等人,上溯
董源、
巨然及
北宋诸家。早年多作盈尺小景,具有沉酣深厚的意趣,亦作
细笔或青绿山水。作品大多反映画家对大自然真切而生动的感受,反映出画家开阔的胸襟、丰富的想象力。
沈周以80岁高龄去世,在漫长的艺术生涯中创作了大量作品,影响巨大,成为“吴派”的开创人物。
《
庐山高图》是沈周41岁时为老师
陈宽祝寿之作。陈宽祖籍江西,沈周用
庐山象征老师的崇高人格,实际是画家
思想境界的体现。画家采用
王蒙的笔法,以高度的想象与技巧,集中表现出了这一雄伟瑰丽的名山形象。近景的坡头上有一人迎瀑布而立,比例极小,却引人注目。画上
题诗气势豪宕,思潮驰骋,感情奔放,把老师的人品学识与宏伟的
自然景象结合,具有感人的
艺术效果。题诗充分表现画家追求的
理想境界。
《
夜坐图》表现出画家在失眠的夜晚感受、思考问题的情景。山间临溪瓦屋数间,疏树数株,一人当庭对烛端坐
胡床上,夜色依稀可见,令观者产生种种遐想与回忆。画上有长篇题记《
夜坐记》,文章与图画情景相映,抒发作者情怀。
沈周的画作描绘江南一带佳景胜迹的卷、轴、册页占有相当的比重。如他为老师
杜琼画的《东原图卷》,为他的朋友吴宽画的《
东庄图》册,为他的亲家
徐有贞画的《桂花书屋图》轴等,都是苏州当地的景色,真实、质朴,抒发出细腻的情感。
《三桧图》是沈周的传世名作,画江苏
常熟虞山致道现里的三株古桧。
桧树原有七株,传为南朝宋梁年间所植,明代仅余三株,经历千余年的风霜寒暑刀兵雷火,老态龙钟仍保持旺盛的生命活力。沈周画三株老干虬枝各具姿态,题诗歌咏将它们作为坚忍不拔、永恒不衰的生命来描绘和
礼赞。沈周为
写意花鸟画的发展也作出了贡献,花鸟
蔬果大幅和小册画作不少保存。
文徵明(公元1470-1559年)是苏州地区文坛画界继
沈周而起的领袖人物。他出身官宦之家,富有文学才能和书法才能,是明代的书法大家之一。早年文徵明曾多次参加
科举考试,未
被录取,不再求仕进,致力诗文书画艺术创作。54岁时他被荐进京,感官场的黑暗和仕途险恶,后以足疾为由上疏求退,返回苏州,专力于诗文书画。文徵明一生过着平静优裕的
风雅名士生活,主要精力从事
艺术活动,作品表现文雅幽静的审美情趣。文徵明比
沈周的年寿更长,作品数量多,流传广。他晚年名望极高,家人子弟、门生私淑众多,大多也以诗画得名于当时。文徵明绘画师承沈周,但对他的
绘画艺术影响最深却是元代画家,尤其是
赵孟頫的艺术。他的小青绿山水、室宇人物和墨笔古木竹石,明显从
赵孟頫画法变化发展而来,萧疏幽
淡的情调,层层叠叠而不重纵深关系的布局,山顶平台,浓密的
叶苔小点,棱角清楚的
矾头等具有特色的画法,与
黄公望、
王蒙、
倪瓒的绘画有着一定的继承关系。文徵明的绘画创作以山水为主,画法有工细与粗率两种,工细的作品为多,其中又有着色与不着色之分,题材内容大体可分为临仿前人或描绘
具体环境景物等。山水画《江南春》为画家78岁作,是一件极成功的作品。画面近景为数株清瘦乔木,刚刚吐出新芽,
中景洲头已是桃红柳绿,淡淡远山,辽阔平静的湖面,表现出江南水乡春色明媚秀美的风光。构图平稳,造型疏秀,用笔设色轻淡柔和,显示出文徵明绘画艺术特有的风格和情调。画的是江南春景,更展现人的感情,表现的自然景色便是当时江南文人士大夫的
生活环境。
《春深高树图》等作品表现文人墨客的风雅生活,体现出画家的
精神面貌和生活理想,有着鲜明的
个人风格特色。笔致工细带有拙味,色调柔和而含冷涩,山石倚斜,林木繁细,作品追求宁静典雅而朴拙的情趣,画家在常见的平淡景物和文人的日常生活中发掘动人的含蓄内在的美。《
真赏斋图》存有两卷,为画家80岁和88岁所作。绘画均以工笔设色来描绘好友、居住
无锡的著名收藏家
华夏的书斋,图卷前景院落布置玲珑剔透的湖石,四周是参天的松桧,主人和来访的朋友正在书斋鉴赏书画古物,卷末画竹林茂密,湖水小桥,环境幽雅宜人,卷后有《真赏斋铭》为画家晚年楷书精品。
以《
古木寒泉图》《
溪桥策杖图》《寒原宿莽图》等作品为代表的粗笔
水墨山水显示文徵明绘画的另一种风格。《古木寒泉图》是画家80岁时作品,窄长的立幅画出矗立的松柏,映衬后面山涧直泻而下的飞瀑,在下方汇成流泉,意境清幽,气势雄放而不失雅静,属于不多见的“粗文”一体。对比常见的文徵明
细笔山水,此图予人以面目一新之感。文徵明的人物画颇具特色,《
湘君湘夫人图》是他46岁时所作。画家以高古的笔墨和造型塑造
屈原《
九歌》中两位女神的形象,游丝般的
线描高简流畅,人物用
朱色傅染,顾盼呼应和缓缓行进的动态,溢露出真挚细腻的感情色彩,显示画家对于迥出时流高雅格调的追求。文徵明画花卉以兰竹为主,“以风意画兰。以雨意画竹”,所作
墨兰潇洒飘逸,世人名之曰“文兰”。
唐寅(公元1470一1523年)出生
苏州城内的
酒肆商人家庭。
天资聪颖,少年时便有才名。30岁以前读书求知,热衷功名仕进。他参加南京
应天府乡试,高中第一名解元,赴京考试时却被卷入“科场行贿案”,蒙受牵连遭到革黜。遭受到这一打击唐寅仕途无望,乃游历名山大川,之后回到苏州从事诗文书画创作,依靠卖画度日,生活作风更加放荡不羁。他在
图章中自题“南京解元”、“江南第一风流才子”,流露出对功名利禄的鄙薄和对
封建礼教的嘲弄。唐寅的性格行为与文徵明不同,坎坷的遭遇使他的诗文书画流露出傲岸不平之气。他还试图从佛学寻求痛苦心情的解脱。
唐寅擅长画山水人物,写意花鸟绘画也有独到之处,全面的绘画功力为许多吴门画家所不及。《
山路松声图》《
落霞孤鹜图》《
春山伴侣图》《
西洲话旧图》《古木幽篁图》等作品具有
唐寅个人的风格特色。人物画除表现
文人雅士外,大量以仕女为题材,一些表现歌伎生活的作品占有相当比重。《李端端乞诗图》和《
陶谷赠词图》描绘文人墨客与歌伎间有违名教礼法的风流韵事,大胆向封建礼教挑战。唐寅的人物画有白描、设色,也有精致的
工笔重彩。《
孟蜀宫伎图》是唐寅仕女画代表之作。《
秋风纨扇图》用水墨画秋风中一女子执
纨扇面露悲戚之情,题诗:“秋来纨扇合收藏,何事佳人重感伤。请把世情详细看,大都谁不逐炎凉”,对社会下层妇女寄予深刻的同情,讽刺世态炎凉的
社会风气,思想内涵超过前人作品借纨扇隐喻妇女遭受遗弃的“宫怨”图画。
唐寅作写意
花鸟画取材较文徵明广阔,现存的《枯槎图》《
临水芙蓉图》《
梅花图》《雨竹图》《罂粟花图》(扇面)等作品,以水墨提炼形象。画家为中国花鸟画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仇英(公元1502-1552年)出身低甚微,尝执事丹青”,有说他曾做过漆工。他结识文人士大夫名流,受到
文人画的熏陶,画风注入了雅致的文人气息。明代江南地区书画鉴藏风气极盛,装池、修补、鉴定及副本的
摹绘日益考究,仇英便是临摹古画的高手。他所临摹的
仕女画“发翠毫金,丝丹缕素,精丽艳逸,无惭古人”。仇英摹绘不少古代作品,留下许多尺幅巨大、艺术精美的副本。
仇英是一位精力出众、勤奋惊人的画家。他的年寿并不长,作品的数量却很大,其中有不少是繁复而工致的长轴大卷,如:《兰亭修 图》《蛮夷职贡图》《 阳琵琶图》《
金谷园图》等,均是须经年累月方可完工的钜制,这些作品却像是在精力充沛、思想专注的情况下一气呵成,无一处有懈滞之感。他的《
剑阁图》描绘四川险峻的栈道,山石用青绿,人物施
重彩,山峦高耸,栈道迂回,白雪皑皑,表现出“蜀道难”的艰困情景。画雪景一般用水墨拓出,此幅则用重彩赋色,雪意充足,当为仇英的精心之作。《秋原猎骑图》可以看出仇英画鞍马人物的才能,画中
游牧民族和
马匹造型生动准确,作风严谨而毫无板滞之感。人物画中有的近乎
唐寅的水墨一体,如《
蕉阴结夏图》、《羲之书扇图》等,笔墨流畅,风韵雅逸,与绘画题材特定的内容相适应,显示出画家多方面的才华。
仇英的人物画,形象生动优美,具有明显的时代特色,体现了那一时代的
审美理想,虽不及唐宋绘画那样丰满健硕,充满活力,但也没有后世的那种松弛贫乏、弱不胜风的病态。唐寅将南宋院体山水人物画从内容到笔墨都融入文人意趣,仇英则把工笔重彩和青绿
山水画加以雅化,精美严整之中透射出古雅之美。他们的绘画具有高超造型能力和严谨的画风的职业画家“作家”习气和反映士大夫
艺术趣味的“士气”兼备,反映出
中国社会进入明清时代文化艺术雅俗的变化。通过唐寅和仇英等画家不断的艺术实践和大胆的
艺术创造,使
文人画创作适应时代的变化,走上“雅俗共赏”、“
文质相兼”的发展道路。
张宏(公元1577年—1668年后)字君度,号鹤涧,明代著名画家,江苏
苏州人。善画山水,重写生,笔力峭拔、墨色湿润、层峦叠嶂、秋壑深邃、有元人古意;他画
石面连皴带染为其特色(《
明画录》记载)。曾师事石田翁,并超越之。又能画
写意人物,形神俱佳,散聚得宜,是明末吴门画坛的中坚人物。张宏既是一位出色的
文人画家,同时又具备职业画家的高超画技与敬业精神,作画一丝不苟,非精品而不出。为后人所敬仰,
吴中学者尊崇之。他的绘画继承了吴门画派的风格和特色,在写生的基础上搞创作,师自然造化,悟出了绘画的真谛,在画中体现出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使原本呆板的山水画活了起来。他的画作整个画面看起来深远高逸,山石坚硬敲击有声,流水清澈涓涓而下,为书画注入了灵性,使人身临其境,恍若隔世。
张宏的代表作有《阊关舟阻图》《
杂技游戏图》《
浮岚暖翠图》《
句曲松风图》《
西山爽气图》《
栖霞山图》《
石屑山图》《越中十景》《
村径柴门图》《止园》《华子冈图》、《兰亭雅集图》《琳宫晴雪图》《寒山萧寺图》《
牧牛图》《桐萌高士图》《击缶图》《
延陵挂剑图》等。他的作品大部分都被珍藏在国内外各大博物馆中。所绘“布袋罗汉像”,颇富写意,天然入格。
台北故宫博物院将《布袋罗汉图》设计在了邮票上,以故宫博物院推荐的宋、明四位画家
张宏、
晁补之、
王问、
梁楷所绘的四幅人物古画为题材,印制邮票一组。《西山爽气图》被教委编入高二地理限选新教材,当做古代
文人画的范例。《杂技游戏图》反映了
明朝社会风貌,被称为明代的
清明上河图。《击缶图》乃古代缶的历史原型,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吴门画派”是一个既有
文人画家,又有职业画家的群体,它的出现,既振兴了文人画,又规范了“
浙派”末流技法粗陋之习,推动了
明代绘画深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