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蒙(1308年—1385年),字叔明,号黄鹤山樵,香光居士等,吴兴(今浙江湖州)人,
赵孟頫的外孙。元末明初画家。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元至大元年(1308年),王蒙出生。他年少时就以颇具文名,年轻时写了宫词,仁和县的俞友仁见到后说:“这是唐人的佳句啊。”于是就把妹妹嫁给了他。
至元元年(1335年),王蒙作有《少白云松图》。
至元三年(1337年)前后,王蒙一度仕元,出任“
理问”之职。
隐居生涯
至元六年(1340年),王蒙前往吴地,与
陆友仁、陆明本、张文、葛可久等游虎丘。
至正元年(1341年)三月十五日,王蒙作《层峦耸翠图》。八月,作《松溪钓隐图册》,还与
黄公望合作了《
山水图》轴,
朱生绘色。同年,王蒙将家宅迁移至临平黄鹤山(今杭州
皋亭山),隐居于此。所住房子名曰“白莲精舍”。因而他自号黄鹤山樵、黄鹤山樵者及黄鹤山人。
至正二年(1342年)春,王蒙作《溪山秋霁图》卷。四月,作《坐听松风》轴。十二月,王蒙持倪瓒《春林远岫图》造访黄公望,求黄公望为其另画一幅与此相称,黄公望作《春林远岫图》相赠王蒙。同年,王蒙还作有《桃源图》。
至正三年(1343年),王蒙作有《湖山春晓图》及《
东山草堂图》。
至正四年(1344年),王蒙作有《深林叠嶂图》《设色山水》。
至正五年(1345年),王蒙作有《水墨山水》。
至正六年(1346年),王蒙作有《湘江风雨图》,题跋。
四处游历
至正七年(1347年)三月八日,与
俞和及杭人闲止斋张子英,在倪瓒无锡萧闲道馆西斋,观倪瓒为张子英画《林居岚霭图》,并赋闲止斋诗。同年,王蒙作有《一悟轩图》。
至正八年(1348年)二月四日,王蒙画《长林话古图》。同年,王蒙作有《茅屋讽经图》。
至正九年(1349年),秋九月,因
杨维桢将出任杭州四务提举,王蒙与其作“秋深偕游”之约。约处在昆山
顾德辉玉山草堂,同集者有
于立、
良琦、
郯韶、
陆仁、
郭翼、
张天英、
陈基、李纉、冯濬、杨维桢、
袁华、
秦约、华翥、王濬之、
沈明远。十月,王蒙为晋斋画《溪山馆图》。同年,王蒙作有《秋山暮霭图》《秋山书屋图》。
至正十年(1350年)五月,王蒙赴钱塘城东之安溪钱以良琴鹤轩,与黄公望合作《琴鹤轩图》。同年,王蒙作《蓝田山庄图》《秋山图书图》。
至正十年(1350年)至十一年(1351年)间,王蒙游历于鄞、苕一带,遍访四明、天童等名山古刹,作《
丹山瀛海图》《
太白山图》《天香深处图》《冬青图》等画迹。
至正十二年(1352年)冬,王蒙为郡曹刘彦敬画完《竹趣图》,刚好黄公望来访,为该画添一远山并樵径。
至正十三年(1353年),王蒙作有《松风泉石图》。
至正十四年(1354年)暮春,王蒙为仲方县尹尊作《夏山隐居图》。
至正十五年(1355年),王蒙作有《松窗读书图》。
张吴幕僚
至正十六年(1356年),
张士诚占领浙西后,为了笼络地主阶级,多方招徕文人士大夫,王蒙也被罗致。出任其幕僚,被授予
长史之职,与
北郭十友及张吴官僚交往甚密。
至正十八年(1358年),王蒙作有《溪山高隐图》。
至正十九年(1359年),王蒙作有《曲江草堂图》。
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四月,倪瓒与王蒙合作《松石望山图》、赋五言律诗一首,奉寄文伯。同年,王蒙作有《听松图》卷。
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王蒙作有《
松窗高士图》。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王蒙作《竹石图》,此画是王蒙在游历苏州附近的灵岩时为
张德机所画。同年,还作有《秋山萧寺图》。此外,王蒙还为相川(苏州城外)灵应观道士
席应真心斋鍊师画了一张《竹石流泉图》。
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王蒙
游寓苏州,四月七日,与倪瓒、
饶介、
周伯琦、
苏大年、张绅等张士诚的一众幕僚齐聚在卢士恒的听雨楼中,并为之作《听雨楼图卷》。四月十七日,为彦明作《
夏山高隐图》轴于吴门寓舍。七月,跋元佚名《百尺梧桐轩图》卷。同年,王蒙还在苏州得到了外祖父赵孟頫临写的《定武兰亭》书卷,王蒙行楷自题《购得定武兰亭拓本长跋》。
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王蒙作有《
青卞隐居图》。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王蒙作有《
花溪渔隐图》。
出仕明朝
明洪武元年(1368年),
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大明。闰七月,王蒙出仕明廷,北上任泰安(今属山东)知州。王蒙知泰安州期间与
陈惟允合作《岱宗密雪图》,图作三年始成。同年,王蒙作有《
夏日山居图》。
洪武四年(1371年)十月,王蒙于青溪书楼为马文璧作《阆苑仙山图》卷。此后王蒙常在天界寺中与
宗泐朝夕共处,并与天竺祖偁
日章、东皋妙声九皋、梦观
守仁、蒲庵
来复等高僧交往。
洪武七年(1374年),王蒙作有《乔松绝壑图》。
洪武八年(1375年),日章法师得旨还山,王蒙作《泉石闲斋图》赠行。
洪武十二年(1379年),王蒙作有《松窗读易图》。
洪武十五年(1382年)八月十五日,王蒙为时用作《有余清图》轴。同年秋,为济玄津绘《萝壁山房图》卷。
洪武十八年(1385年)秋,王蒙曾在丞相
胡惟庸的私邸中观画,“
胡惟庸案”发后,王蒙受此牵累被抓入狱。九月初十日,王蒙死于狱中,葬于黄鹤山。
主要影响
绘画
艺术风格
王蒙的艺术风格可分为三个时期:“草堂山水时期”(王蒙师学时期)、“书斋山水时期”(王蒙山水画形成时期)和“归隐山水时期”(王蒙山水画成熟时期),这三个时期体现了画家由林泉之心到弃官归隐,再由弃官归隐到深度归隐山中的变化,各个时期的绘画风格各有特点,相互之间紧密联系又循序渐进:
(更高清《关山萧寺图》请看:)
(一)“草堂山水时期”——师学期。这一时期是王蒙泛学各家技法的时期。此时画家还没有形成独特风格。纵观此时期王蒙山水画作品,其总体特点是:画面虽描绘庭园,但图中必设草堂,这一方式折射出画家隐逸的心态。画面开阔、气息祥和、具有浓厚的生活韵味。此时期笔墨技法以
董巨为宗兼师各家,摹古痕迹比较明显,但此时解索皴法已初具雏形,画面构图以平远和阔远为主,纵深感强,画家有意识的营造空间已经初部显现。
(二)“书斋山水时期”——形成期。这一时期,王蒙把时间重点放在博览群书上,将其文学内涵融入到山水画的创作之中。画家这一时期的作品以“读书”题材居多,这也是画家所努力营造的文人理想的最佳时期。因此,从他绘画作品的题材上以及画中所体现出的有我之境中可以看出画家内心情感和精神思想上追求与世无争,世外桃源的自得其乐的境界。
(三)“归隐山水时期”——成熟期。这一时期时局动荡对王蒙画风的转型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也是他取得艺术成就最高的时期。此时期画家从全局上营造出层峦叠嶂、繁密高深的艺术境界;在构图上,以
郭熙的三远构图法为主,即高远、平远、深远,以“层巅拳律摩苍穹,咫尺可论千万重”为特色的艺术风格最为鲜明。在笔法上,集董巨、李郭皴法为一体,色彩的运用也更加成熟。此时期画面繁线密点,笔墨灵活多变,茅屋越来越小,在层峦叠嶂中若隐若现,展现出一种几乎与尘世隔绝的疏离感,达到了超凡脱俗,物我交融的极高境界。
美学思想
绘画是画家内心世界的外在反映,是画家美学精神的流露。王蒙时隐时仕,充满着矛盾,所以他的画繁密多变,面貌不一,这与他多变的思想意识是一致的。纵观整体,王蒙的绘画思想仍然体现一个“隐”字,并因自己的思想渊源和对自然山川及传统的独特感受,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绘画美学思想。
(一)清逸绝俗之境。
元四家山水,总体给人清逸绝俗的感受,王蒙画风也不例外。元代士人不得不放弃了对民族的责任心,独善其身,这使文人士大夫内心充满了矛盾,因此,在元画的背后,深藏着士人们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对林泉高致的追求。王蒙看山读《易》三十年,这种生活上的旷达、精神上的高标,决定了他作品的高逸绝俗,同时王蒙又时隐时仕,与市俗凡尘实在牵扯不开,无法远离尘世,故而“绝俗”则更进一步成为其自发性美学要求。因此,王蒙对清逸绝俗的审美要求是源自内心的。
(二)“闲咏自娱”之感。
绘画的审美要求与对诗的要求是一致的,就时代背景亦可看出这一审美要求是符合元代士人精神的。王蒙虽然很少正式提出画为“自娱”的观点,但他作画,既不为名,亦非为利。王蒙隐居黄鹤山,看山观云,怡情养性,在绘画和自然中寻求心灵的解脱和寄托,也是真正的“寄乐于画”。当然,这种“自娱”“墨戏”,在理念和精神上是对前代诸家美学思想的继承和延续,在具体画法上却截然不同。王蒙千岩万壑的经营结构、繁工密体的皴法之工绝非草草“墨戏”所能达到的。故“闲咏自娱”观念后隐藏着真正涵义,而非其表象的“墨戏”。
(三)逸笔草草,不求形似之意。
抒情写意是元画的显著特点,元代画家强调“逸笔草草,不求形似”,但并不因“逸笔草草”而忽略对物象“形”的把握,而更多的讲究形神兼备的不似之似。王蒙画山水,山色莽苍,郁然深秀,用笔纵横离奇,莫测端倪。从其代表作《青卞隐居图》《夏日山居图》等反映了画家对写意精神的追求,对客观自然山水的“表现胜写实”,亦是画家写意精神的真正所在。
后世影响
王蒙的绘画,为后人所推重。明代王世贞曾指出,王蒙是山水画史上转捩的人物。高木森认为,在元四大家中,王蒙的画代表由元入明的启蒙画派,王蒙的新观念表现在笔墨和布局,以其密集的牛毛皴相对于赵孟頫以来的清逸简淡,以其繁密高叠的山石相对于倪瓒的一河两岸。在中国绘画史上王蒙的地位就像
荆浩、
李唐、赵孟頫一样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性。
王蒙的山水画,对明清及后世影响是巨大的。明初的大家,如
王绂、
刘珏、
杜琼等,明代中期的
沈周、
文徵明,明末的
董其昌等,都从王蒙那里汲取了营养。其中,
赵原与王蒙的绘画风格最为接近,其绘画风格较为淳朴,墨笔沉重有力,他的代表作之一《
晴川送客图》绘画形式较为繁密,笔道苍劲有力,与王蒙不同的是,在点苔方面更为舒朗。沈周的《
庐山高图》,采用的是王蒙《青卞隐居图》那样繁复的构图,皴法细密,并且浓淡干湿多次渲染,层次分明,画面饱满。文徵明则很青睐王蒙《葛稚川移居图》中表现出来的画风,他的作品比王蒙的要更加工整俊秀,有一种清丽苍秀的风格。清代则有“
四王”、
石涛、
髡残、
程正揆等。据统计,以“
四王吴恽”为代表的清代正统画家,所仿的王蒙画风的作品,超过100幅,其中王王翚的至少有40幅之多。林纾在其《
春觉斋论画》中认为王翚、
吴历都从王蒙中来,且学习王蒙不会走偏路。此外,髡残非常推重王蒙的画风,其作品也是繁密、浑厚、幽深的。
现代的
张大千对王蒙极为膜拜。他认为“元四家”中黄鹤山樵法门最大,明清作者无不师之。即不羁如方外二石(石涛、石溪),亦不能越其藩篱也。他不仅收藏王蒙的画作,而且醉心于临摹、仿创。他收藏有王蒙的《草篆山水图》《夏山隐居图》《林泉清集图》(胡冷庵本)《修竹造山图》《西郊草堂图》等在内的至少9幅以上。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张大千的临本至少16幅以上,仿画至少15幅以上。黄宾虹自言,在75到80岁之间,临摹了大量王蒙的作品,他的画,比王蒙的更厚,更黑,更散。
陆俨少的画树法,乃从王蒙所画一种树中借鉴而来,即用淡墨或中墨勾树干,以浓墨、草书的笔法画小枝。
黄秋园被誉为是当代艺术绘画里的黄鹤山樵。其艺术创作也具有构图繁密的特点,在山水的勾勒和其皴法的运用方法上,稍微修改了王蒙艺术的清秀笔法,呈现出更加结实厚重的感觉,其巧妙地把王蒙绘画技法里的牛毛点皴进行了创新,产生了具有自己独特艺术语言的艺术牛毛点皴。画面里所出现的茅屋以及弯曲的小路等,均和王蒙很多名作里描画的景色一致。可以说,黄秋园的艺术山水画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受到了王蒙艺术山水画的技法与绘画理论的影响,最后形成自己特别的绘画艺术语言。
书法
王蒙早年书风与其父王国器类似,结体方阔近扁,用笔古拙浑朴,似晋唐书。也与赵孟頫至元年间的小楷长篇《禊帖源流》相近。至正十四年(1354年),王蒙为尹尊作《夏山隐居图》轴。款题结体宽博、拙朴,符合其早中期书风。将其中字迹与赵孟頫临
王羲之《
黄庭内景经》、《
乐毅论》相比,书意相近。与《夏山隐居图》轴时间相近的题款见王蒙题倪瓒《雲林春霁图》轴,尽管存世画迹已为后世摹本,此上王蒙题跋也为后人笔,却保留了其此阶段的书风,既有古朴之质,也开始呈现出赵书的笔意。
正二十一年(1361年)《萧林寂亭图》款,尚留有早期自然浑朴之质。此款书风简朴端厚,虚和宕逸,较之中晚期的丰采秀润、文质彬彬,胜在一番古韵。王蒙此时的书法与倪瓒早期书颇类,如倪瓒书于至正三年的《水竹居图》款、《松林亭子图》款及跋赵孟頫《
幽篁戴胜图》款,皆结体宽博、气息古拙,将开张的汉魏之法与古雅的笔墨趣味相结合,与王蒙《萧林寂亭图》款有异曲同工之妙。倪瓒为王蒙挚友,一生交往颇深,故在书风上有所影响亦为常情。
至正二十年(1360年)至洪武三年(1370年)是王蒙书风的转变阶段。早期王蒙的书法远效魏晋,结体生拙有古意。至中晚期,中宫逐渐收紧,愈发有外祖赵孟頫遗意。
至正二十一年所作《姑苏钱塘怀古六诗并序》,墨迹已佚,仅见于《明停云馆法帖》第九册。斯文文风古质,书风也质朴端庄,然较早年书变化较为明显,在追索魏晋人的神韵风致外,有意探求赵孟頫珠圆玉润、遒媚多姿的笔意。笔画日趋清轻,笔势也更圆活,结体虽然还是方阔为主,但已经是骨肉匀停、体态舒展了。原来的生疏古拙渐被姿媚潇洒代替。
至正二十一年后,王蒙的书法渐趋温润闲雅,笔墨圆润流畅,风格清劲飘逸,不仅点画转折具赵书规模,气息也仿学极似。此阶段最典型的书迹为《行书爱厚帖册页》(1362年后)、《跋元佚名百尺梧桐轩图卷》(1365年)、《跋赵孟頫兰亭十六跋》(1365年),及《谷口春耕图》(1364年)、《夏山高隐图》(1365年)、《青卞隐居图》(1366年)、《夏日山居图》(1368年)款。这些书迹,结构疏密得宜,点画顾盼呼应,使转轻灵随度,笔法精致秀美。
王蒙晚年的书迹较少,仍然承继赵孟頫遗风。现藏于上海博物馆的《题北宋王安石行书首楞严经旨要卷》堪为王蒙晚年书法典范。此书书风沉厚老迈,笔道清健,较之《
爱厚帖》《跋赵孟頫兰亭》《梦梅花诗》更晚。笔意类赵孟頫《道德经》小楷的结体稳健、法度谨严,但仍然保留了王蒙早年结体宽扁的书写特征。还似宋高宗
赵构,尤其是“之”字,明代
宋濂言赵孟頫书法学“妙悟八法,留神古雅”的赵构书,故王蒙晚年在书法上藉由外祖远溯高宗亦不无可能。
此外,王蒙在书体方面的复古也是效仿赵孟頫。《元史》称赵孟頫“篆、籀、分、隶、真、行、草书,无不冠绝古今”。王蒙虽无篆隶书迹留存于世,行草也仅《梦梅花诗》一卷,其余皆为楷书,但其书体的丰富性却可以从画作的款识上看出。现存王蒙画迹中,大多以篆书题款,如《静室清音图》《松崖飞瀑图》《松阴草阁图》《松山书屋图》《松风泉石图》《丹台春晓图》《花溪书屋图》《秋山读书图》《琴书自娱图》《素庵图》《云林小隐图》等。隶书题款可见于《葛稚川移居图》《长林话古图》《破窗风雨图》等。行书题款的书迹大多佚失,如《仿巨然纸本》《著色山水》《行书长札》《山水轴》等。
历史评价
元代画家黄公望:叔明公子,文敏公之外孙也,天资神品。其于翰墨,深入晋汉,至于鉴裁,尤所精诣。(题《王蒙竹趣图》)
元代画家
吴镇:吾友王叔明为太朴先生作此幅,高古清逸,无不兼之。人有谓其生平精力尽属于此,吾又谓其稍露一斑,不仅止此而已也。(题王蒙《为危素画山水》)
元末明初画家
倪瓒:临池学书王右军,澄怀观道宗少文。王侯笔力能扛鼎,五百年来无此君。(《题王叔明〈岩居高士图〉》)几梦山阴王右军,笔精墨妙最能文。每怜竹影摇秋月,更爱山居写白云。秘笈封题饶古趣,雅怀萧散逸人群。(《寄王叔明二首》)
元末明初史学家
危素:山樵精于绘事,为古今独步,此卷不越寻丈,而山川掩映,溪谷萦纡,林木淼茂,屋宇参差,仿佛有千里绵延之势。(题王蒙《山水卷》)
元末明初诗人
陈基:黄鹤山人最善画,凡卉木烟霞山光水色可以状夫轩之胜者,虑无不曲尽其态。(《
夷白斋稿》卷三)
元末明初画家
夏文彦:画山水师巨然,甚得秀润可喜。亦善人物。(《
图绘宝鉴》)
元末明初学者
陶宗仪:黄鹤山中夙著声,丹青文学有师承。前身直是
王摩诘,佳句还宗
杜少陵。(《送王蒙赵廷采到南村还黄鹤山》)
明代学者
方孝孺:吴下王蒙艺且文,吴兴文敏之外孙。黄尘飘荡今白发,典刑远矣风流存。华亭
米芾称善画,每观蒙画必叹诧。谓言妙处逼古人,世俗相看倍增价。昔年夜到南屏山,高堂素壁五月寒。壁间举目见修竹,烟雨冥漠蛟龙蟠。呼童秉烛久不寐,细看
醉墨王蒙字。固知蒙也好天趣,画师岂解知其意。分枝缀叶人所知,要外枝叶求神奇。(《题叔明墨竹》)
明代文学家
王世贞:①山水至大小李一变也,荆、关、董、巨又一变也,
李成、
范宽又一变也,刘、李、马、夏又一变也,大痴(黄公望)、黄鹤(王蒙)又一变也。(《
艺苑卮言》)②山樵所长,在重岩复障,枫丹栗苗,宏丽之致。(题王蒙《云林小隐图》)③叔明师
王维,秾郁深至。(《艺苑卮言》)
明代书画家
董其昌:①王叔明画,从赵文敏风韵中来,故酷似其舅,又泛览唐宋诸名家,而以董源王维为宗,故其纵逸多姿,又往往出文敏规格之外,若使叔明专门师文敏,未必不为文敏所掩也。(《
画旨》)②王叔明为赵吴兴甥。其画当摹唐宋高品。若董巨、李范、王维。备能似之。若于刻画之工,元季当为第一。(《画旨》)③王叔明为松雪甥,居吴兴,最近太湖,晏游东西洞庭两山。尝见其《溪桥玩月图》又名《
具区林屋图》,皆摹
王右丞,石穴嵌空,树枝刻画,为未变唐法也。原之精于绘理,自出笔意,一洗黄鹤老人气习,苍莽秀润,君家顾长康真有种耶。(《
画旨》)④作云林画,须用侧笔,有轻有重,不得用
圆笔。其佳处在笔法秀峭耳。宋人
院体皆用圆皴,北苑独稍纵,故为一小变。倪云林、黄子久、王叔明,皆从北苑起祖。故皆有侧笔。云林其尤著者也。(《画旨》)
明代画家
董孝初:叔明此图,昔人评为第一,非浪语也。余以为菊窗亦一时高隐之流,以琴自娱,非近世游光扬声,托于琴以沽誉者耳。至其笔法之妙、布置之奇,如韩淮阴将兵,多多益办。笔其气色,则夏鼎商彝,把其神采,则珠光玉洁,每一展玩,谡谡有声,苍古秀润,沉雄浑厚,始兼之矣。(跋王蒙《
溪山高逸图》)
明代文学家
李日华:叔明自是写图手,远近位置历然,不为山林烟之所汩没。为陶宗仪写《南村图》,鸠鸭、猫犬、纺车、春碓、家人、器具,一一毕备。若子久浑厚,云林疏简,虽各极所擅,而施之图,似终逊黄鹤。(《六研斋随笔》)
明代书画收藏家
张丑:王叔明小画一帧(《岩居高士图》),首题岩居高士,次题黄鹤山人,王蒙为雅宜山中陈惟寅画,笔法秀雅,
积墨清润,点染之间,咫尺千里,自非胸襟洒落,心手和调,断断不能以成斯图,益知名下无虚士。(《
清河书画舫》)
明末清初藏书家
姜绍书:写山水师摩洁、巨然,
墨法秀润。(《
无声诗史》卷一)
明末清初画家
王时敏:①山樵画全师北苑,而以苍莽沉郁一变其格。②元四大家画皆宗董巨,其不为法缚,意超象外处,总非时流所可企及。而山樵尤脱化无垠,元气磅礴,使学者莫能窥其涯浚。故求肖似良难。(《西庐画跋》)
明末清初画家·
王原祁:元画至黄鹤山樵而一变。山樵少时,酷似赵吴兴,祖述辋川,晚入董、巨之室,化出本家体。纵横离奇,莫可端倪,与子久、云林、仲圭相伯仲,迹虽异而趣则同也。
明末清初画家
石涛:余向时观大痴为云林所作《江山胜览》卷子,一丘一壑无不从
顾虎头、
陆探微、
张僧繇中来,发明此道,运笔道举,点画新奇,此是前人立法不凡处。大痴、云林(倪瓒)、黄鹤山樵一变,直破古人千丘万壑,如蚕食叶,偶而成文,谁当着眼?(《跋汪秋涧摹黄大痴江山无尽图卷》)
清代画家
布颜图:其(笔力)坚硬如金钻镂石,利捷如鹤咀划沙,亦自成一体。(《学画心法问答》)
中国近现代国画家
黄宾虹:山水得巨然墨法,用笔亦从
郭熙卷云皴中化出,秀润细密,有一种学堂气,冠绝古今,秾郁如王右丞,不涉舅氏鸥波之蹊径。极重子久,奉为师范。生平不用绢素,唯于纸上写之。得意之笔,常用数家皴法,山水多至数十重,树木不下数十种。径路纡回,烟霭微茫,曲尽幽致。
中国近现代艺术家
鲍少游:①其初尝受其舅子昂的影响;既而专研董、巨;最后则错综了子昂、董、巨、李成、郭熙、
燕文贵、王维等,前代诸大家之法,随意运用,以淡磨勾出山、石轮廓;再加焦墨皴擦,淡磨渲烘,使其重厚;又加之以破魔、
点苔即无数的小攒点,望之郁蔚深秀。②蜷曲如蚯蚓的皴擦笔法,是由北苑而来,其缠绵无数的线条、紧密的小攒点,是由巨然、子昂变出。其多至不可胜数的、破笔细小如毛的小皴,又取用了燕文贵的笔意。除此之外,其用焦墨勾勒的粗线条,却又从李成,郭熙而来。
当代山水画家
谢稚柳:王蒙的画派善变而多样化,从他有修养的笔墨来看,对真实的描写是热情的。他的笔势是如此的多样化。卷曲如蚯蚓的皴笔,是强调了董源的一端,绞缠着线条和繁密小点子,其中的一端又结合了巨然的。许多破而毛近乎是点子的皴笔更吸收了燕文贵的笔意。
焦墨的粗线条,又是从李、郭而来。这些对写实奏效的技法,都在他网罗之中,联合在他的阵容里,独立而扩展了起来,都形成为一体,使它的情景有变化而又丰富。
浙江大学教授
陈振濂:依靠他的颖悟早慧,依靠他有较好的环境如吴兴文化氛围和家族中的艺术氛围,还依靠他对唐宋以来诸名家画风的悉心揣摩,建立起自己的风格特色和一整套技法语汇。假使他专师赵孟頫,或许其画名早为赵氏所掩。
山东大学艺术学院国画教研室主任
安祥祥:王蒙在四家中属于风格变化最多的,也是四家中最具“画家”感觉的。(《吴镇艺术的审美品格研究》)
人际关系
(以上参考资料)
主要作品
王蒙的书画,见诸明清两代文献著录中的不少。据中华珍宝馆提供的数据,现在存世的有81幅(有些作品真伪待考证),其中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有43幅,从《
中国古代书画图目》《
故宫书画图录》《中国绘画总合图目》中汇集而成。《
元画全集》收录有19幅:《
夏山高隐图》《
夏日山居图》《
西郊草堂图》《
葛稚川移居图》《
溪山风雨图》《
关山萧寺图》(以上故宫博物院藏), 《
青卞隐居图》《
丹山瀛海图》《
春山读书图》(以上上海博物馆藏), 《
太白山图》(辽宁省博物馆藏), 《林壑图》(传)(中国美术馆藏),《竹石图》(苏州博物馆藏),《夏山隐居图》(美国弗瑞尔美术馆藏),《松下著书图》(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藏), 《疏林小亭图》《丹崖翠壑图》(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 《林麓幽居图》(美国芝加哥艺术学院美术馆藏), 《惠麓小隐图》(美国印第安纳波利斯艺术博物馆藏),《修竹造山图》(瑞典斯德哥尔摩远东文物博物馆藏)。其诗在《
草堂雅集》卷十二中保存十余篇,是元四家中存诗最少的。
(更高清《葛稚川移居图》请看:)
人物争议
王蒙卒于明洪武十八年乙丑(1385年)九月初十日秋官狱中,但是王蒙的生年,却存在四种不同的说法:
(一)1308年,这种说法的依据为
吴修《
续疑年录》卷三,引
陶宗仪《吊王黄鹤诗序》:“卒乙丑九月初十日,若年七十以外,当生元至大初年。”至大元年是1308年,按照王蒙去世的时间向前推算,王蒙如果活了七十多岁,那么他的生年应该是1308年。陶宗仪是王蒙的亲戚,对于王蒙的生年的推断应该不会弄错。现今的美术史著作大多采用这种说法,马季戈在1998年出版的专著《中国巨匠美术丛书·王蒙》就采用了这一说法。
姜亮夫《
历代名人年里碑传总表》也缘引此说。
(二)1301年,采取这种说法的是
王伯敏,他的依据是“1301年,赵孟頫为48岁,有得外孙的记载,王蒙就是他的外孙”。
温肇桐也认为王蒙生于1301年,但是他的推断则更为严谨。他认为“王叔明的生卒年月,是颇难考证的,在他的遗作之中,也没有一幅画提及他的年龄的。他的生平,假使依他人的年岁来推测,或者会有眉目,因为他的外祖父赵孟頫卒于至正二年壬戌,年六十九岁,倪云林生于大德五年,而孟頫为四十八岁,这年恰巧生外孙,与此知道叔明与云林是同一年出生,也许是可靠的。”
翁同文也认为王蒙生于1301年,不同的是他是从王蒙的父亲王国器的角度进行了更加详细的考证。他认为“王国器妻既为第四女,或即生于1285年左右或稍前些,王国器或者大数岁,则可以定为生西元1280到1285年之间”,“以旧日早婚风俗,王国器与赵孟頫第四女于1300年左右结婚,于1301年生王蒙,并非绝不可能”。台湾美术史论家
张光宾不同意1301年说,他在1979年所著的《元朝书画史研究论集》一书中说:“赵孟頫的女婿有六位,记载中并未指明所得外孙出于某位女婿,故不能确定便是王蒙。”他还指出王国器生于1284年,到1301年才十八岁,生子不是没有可能,但是到1308年25岁生子更为合理。
(三)1298年,认为王蒙的生年为1298年的有
杜哲森的《
元代绘画史》和
潘天寿等人编著的《历代画家评传》元朝卷以及
王克文《
山水画谈》。除了《历代画家评传》,其余两本书都没有说明依据,这本书所采用的依据为王蒙有一幅名为《青山白云图》的作品,画上有题跋“丁丑(1337年)三月五日,居荆村,文伯友兄邀松下品茗,归来索我要画,精力已尽,余年四十未过,何老态如此?强起漫笔,得韵味而已,王蒙。”题跋上说没有四十岁,如果照三十九岁来算,那么王蒙出生之年,是在1298年。不过,这幅《青山白云图》并非传世真迹,是明人摹本,杜哲森认为即使是摹本,对于王蒙的纪年和岁数还是有几分可靠的。
(四)不可考证说,最后一种说法认为王蒙的生年不可考证,应是综合了前面几种说法而得出的结论,较为严谨,
陈高华编著的《
元代画家史料汇编》、陈野编著的《浙江绘画史》以及《元人传记资料索引》都采纳了这种说法。
后世纪念
王蒙去世之后,葬在黄鹤山下,墓址现已不可寻。
史料索引
王蒙的生平很难细致勾勒,他的画作多不署年款,而由于胡惟庸案在明初影响极大,他的诗文集被禁毁佚失,关于他的文献非常少,其生平主要见于倪瓒《
清閟阁集·卷三》、
夏文彦《
图绘宝鉴·卷五》、董其昌《
画禅室随笔·卷二》、
姜绍书《无声诗史》、《明史·卷二百八十五·列传第一百七十三》、
孙岳颁《
佩文斋书画谱·卷三十九书家传十八》、《浙江通志·文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