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内外》是央视《远方的家》栏目推出的大型系列节目,节目以
长城为主线,通过寻找长城历史
印记,聚焦时代变革、家园美丽、人性光辉。节目组行走包括
辽宁、
河北、
北京、
山西、
陕西、
宁夏、
青海、
甘肃在内的
明长城遗址;还有
山东、
河南、
湖南、
贵州、
内蒙古、
新疆在内现存的各历史时期筑造的长城遗址。这也是
电视媒体首次对长城进行这样长距离、大体量的
全景式记录,节目同名主题曲《长城内外》演唱者为
韩磊。节目于2015年9月28日首播,播出时间为每周一至周五17:15首播,每集45分钟。
节目列表
说明:(1)以下分别列举《
远方的家》系列节目《长城内外》各集的首播日期&剧集主题&出镜记者等信息。
(2)《远方的家》系列节目《长城内外》各集的首播日期以
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
CCTV-4)亚洲版播出为准。
节目信息
曾经,我们行走边疆,在万里边关抚摸界碑,仰望
五星红旗,传递和平力量;
曾经,我们聚焦沿海,驾千倾碧波扬帆远航,关注经济发展,吟唱
潮涌东方;
曾经,我们横穿北纬,看金色腰带
杜鹃绽放,见识纷繁风物,播洒一路阳光;
曾经,我们跨越山川,攀百座
峰峦问鼎苍天,扫除影像盲区,记录平凡梦想;
曾经,我们徜徉江河,沿七大水系纵情激荡,聆听
渔舟唱晚,遥望家的方向;
如今,我们踏上长城,忆
金戈铁马一抹
烽烟,感叹历史沧桑,铸起中华脊梁。
《长城内外》将镜头对准长城, 以长城的
历史为经,以现存的长城遗址为纬,揭示自古以来
鲜为人知的长城
史料,讲述当今人们热爱长城、保护长城的动人故事,
分集剧情
音乐原声
大雁飞过老墙,明月照在高台;
梦里驼铃驿站,醒来桑田沧海。
谁还在挑灯缝衣,将家书托与邮差;
谁在吟唱那首出塞,一腔血始终澎湃!
且伴我长风万里,五千载平仄节拍;
一方青砖,一阕婉约的词牌。
且看我壮志豪迈,问明天此情可待;
山河入画水云间,又唱天籁!
孟文豪再携手韩磊 打造《长城内外》同名主题曲
韩磊作为一名在华语乐坛颇具盛名的男歌手,而孟文豪作为一名非常有创作功底的曲作家,二人近日再度联手,孟文豪为韩磊量身打造以长城为主题的200集鸿篇巨制大型系列精编节目《长城内外》同名主题曲《长城内外》,也引发了各界人士的广泛好评,这首歌也迅速传开,成为了一首颇具代表性的歌曲。
去年,著名曲作家、歌唱家孟文豪先生为韩磊创作的央视精编节目《
记住乡愁》节目歌曲《
游子吟》在发行后,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作为一首能够引发大家共鸣的歌曲,这首歌也在短时间内迅速走红,被许多漂泊在外的游子们所传唱,而此次《长城内外》节目则是央视《远方的家》栏目突出的继《边疆行》、《沿海行》、《北纬30度中国行》、《百山百川行》、《江河万里行》之后的第六部大型系列精编节目,在9月28日CCTV-4中文国际频道开播后,让许多人对长城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与了解,与此同时,其主题曲MV也正式发布,不仅让大家看到了长城的恢宏壮丽,同时也让大家喜欢上了韩磊演唱的这首《长城内外》。
《长城内外》这首歌由杨启航老师作词,著名曲作家孟文豪作曲,华语乐坛著名男歌手韩磊演唱,“大雁飞过老墙|明月照在高台|梦里驼铃|驿站醒来 桑田沧海”,细致勾勒的作词将长城的点滴淋漓尽致的描绘了出来,而大气磅礴、气势如虹的作曲,也更将长城精神以及长城的历史立体的呈现在了听众面前,而韩磊非常投入、传神的演唱,也让歌曲惟妙惟肖,值得一提的是这也是孟文豪再度与韩磊合作,二人默契感十足,相信听过这首歌的朋友深有体会。
静下心来仔细聆听孟文豪与韩磊二人再度合作的这首央视大型节目《长城内外》同名主题曲,感受长城那千百年来的历史变迁!
相关报道
CCTV4《远方的家》大型系列精编节目《长城内外》9月28日开播
首次全景纪录长城全貌 鸿篇巨制探寻中华民族精神脊梁
“琵琶边愁弹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千百年来,巍峨雄伟的
万里长城,见证了多少大漠边关的风霜雨雪,也流传了多少金戈铁马的英雄故事。长城是劳动人民众志成城的智慧象征,是
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精神脊梁。如今,央视《远方的家》栏目将镜头对准长城,以200集的鸿篇巨制倾力打造大型系列节目《长城内外》,并于9月28日起在CCTV-4中文国际频道开播。
有人说,第一个主持修长城的人是
秦始皇,《长城内外》摄制组会在辽宁境内的
燕长城遗址脚下告诉你,中国的长城,从
春秋战国时期开始,至今已有近2700年的历史;有人说,古人修建长城是劳民伤财,所以才有了
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故事,《长城内外》摄制组会在故事的发生地,为你讲述一个历史上真实的
范喜良;有人说,长城是古代建筑,是旅游景区,《长城内外》摄制组会告诉你,在
抗日战争时期,长城成为
中华民族抗击日寇侵略的重要军事屏障,在“最危险的时候”,长城成为团结和凝聚民族力量的符号,她代表了众志成城保家卫国的
民族脊梁,也代表了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长城内外》系列节目以长城的历史为经,以现存的长城遗址为纬,不仅揭示自古以来鲜为人知的长城史料,还将讲述当今人们热爱长城、保护长城的动人故事。
辽宁
朝阳长城资源调查队中,有一名队员身患癌症,却一直隐瞒着自己的病情,只为完成对长城资料的收集整理,最终长眠在长城脚下;65岁的辽宁
阜新老人杨海清,为防止土地沙化,保护长城遗迹,20多年来,在寸草不生的沙地上种出了1200亩防护林;“长城”已经不仅是中国的象征,更成为全人类共有的国际符号,“
不到长城非好汉”成为许多国际友人心中的共识,在北京
慕田峪长城的脚下,生活着一些外国人,他们因为长城而定居这里,建造的房子四面都有透明的玻璃,就为了无论从哪个角度都能够看到长城……
长城跨越深渊峭壁,飞越崇山峻岭,《长城内外》摄制组沿途领略雄奇秀丽的长城景观,感受长城周围传承千年的民族文化,遥想当年万里烽烟的塞上疆场,关注西部偏远地区长城沿线的广阔未来,这一切都将在节目中交织成一幅气势雄浑的壮美画卷。
在辽宁锦州,
明长城冮台山
烽火台有13米高,绕城一周竟然没有一处能够攀上城墙的阶梯,这样的设计使敌人无法攻城,却也让守城的士兵没有退路,只能背水一战,震撼于古人的智慧和决心,《长城内外》编导马维写下这样的话:
“我们站在烈烈山风中,
体验着当年在烽火台上值守的兵士身处的环境,
他们肯定会经历更为恶劣的气候和生存条件,
还要忍受荒野之中的孤寂,平复对家人的思念,
抑制对死亡的恐惧,鼓舞对胜利的勇气……
当烽火狼烟升起时,他们还能面对生死坚守不移,
这背后是什么力量在支撑?
一定会有一份对家与国的质朴热爱和忠于职守的信念……”
没有哪部系列节目能像《长城内外》一样,让摄制组成员联想到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并深深地为感到共鸣:“我们必须认清,包括文学艺术在内的一切文化,都具有鲜明的民族属性。这种民族属性,从遥远的历史深处流淌而出,深刻沉淀于民族的血液之中。”长城精神,就具有这样的民族属性,也正是这样的民族属性,让长城成为我们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永恒象征。
《长城内外》是央视《远方的家》栏目推出的又一部大型系列精编节目。节目影响力日益扩大,收视节节攀升,也多次成为
新华社《
光明日报》及本台《
新闻联播》的报道内容,平均每年收到网友评论十余万条,有观众来信称《远方的家》“对了解我们国家的美丽,感受新时代里的国和家的概念,提供了一个有声有色的电视形象,是多年没有看到过的一部好的专题片”,
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肖鹰评价《远方的家》是“走中见真情,自然出新意”,也是“真正脚下沾满泥土,走进百姓心里”的节目。
立意家国 平视众生--纪录片《长城内外》的人文情怀
作者:张雅欣 王彬
央视《远方的家》栏目推出的系列节目《长城内外》借长城遗迹的探寻,讲述了长城沿线人民的生活故事,通过展现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件件具体的事情,聚焦的是中国人的当代生存境况以及中国的习俗、道德、伦理等文化形态。
“人文” 所涉及的是对人的思考与终极关怀,人文精神的形成与变革无不深刻影响着一种文化、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它能以形而上的特征直指人的生存本质, 直探人的精神世界和心灵世界的核心,具有塑造人的精神世界的重要功用。” (葛红兵《论人文精神的实质》)纪录片自诞生之日起,久历起伏,定义繁多,究其本质,则可归结为一门关注人、表现人的生存状态、人的性格命运以及人与宇宙万物关系的艺术。我国取材长城的纪录片为数众多,这一方面是由于长城极为复杂而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意义;历史上,长城是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分界线,见证了刀光剑影、金戈铁马的战斗搏杀。以抗战为例,面对异国铁蹄的践踏,长城成为中华民族抗击日寇侵略的重要军事屏障,在“最危险的时候”,长城成为团结和凝聚民族力量的符号,长城不仅仅是我国最伟大的工程之一,也代表了民族的脊梁,代表了中国人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另一方面,由于在国际社会及跨文化传播领域,长城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东方文明中璀璨的华夏文化。无论是对内的凝聚民心还是对外的国家形象宣传,长城都具有特殊的符号意义和精神指涉。
在《长城内外》系列节目中,长城不仅仅是一个具有国族意义的地理标识,更是广袤国土上百姓生活的具体环境;不仅仅是一个饱含社会记忆的历史符号,而且是正在发生和久不间断的众生百态。通过对具体的人的关注,对生活事件的描述,纪录片完成了“长城精神”的转化:向内融于平凡人的坚守和韧性,向外凝于中华民族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
以前五集为例,节目分别以“万里长城,东起虎山”,“徒步辽东边堡”,“长城脚下是故乡”,“满族故里,启运之地”,“辽东明珠——抚顺”为标题,暗含的主题则是“长城内外,丹东人珍视有山有海的家园”,“长城永存于人心”,“触摸本溪的长城,就能感受和见证它的历史”,“保护长城遗迹,守护满族传统”,“长城的功能几经变化,长城的历史仍在继续”。看似紧密围绕长城历史的标题下,却始终蕴含与长城或直接、或间接相连的人物故事。第一集有保护珍稀鸟类的大型观鸟园,第二集探讨奇石珍宝的继承人问题,第三集展示农家的绿色食物产业,第四集再现满族民俗和严谨礼仪,第五集追问抚顺的煤矿转型……《长城内外》在探寻历史遗迹,展现风土人情之上更进一步探讨了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绿色产业、民俗传播及工业转型等重要问题,体现了节目深切的人文关怀和对我国现实发展问题的关注,这一深刻的立意不诉诸高深的解说或者晦涩的表意镜头,而是高度融于长城沿线村镇百姓的述说中,融于民俗园、庄稼地、农家小院、街边餐馆等市井生活中,在引导观众迅速理解节目的信息并产生共鸣的同时,以对地区百姓的陌生化解读引发观者思考。
同时,在结构上,《长城内外》采用中心线串联的结构,将繁杂的拍摄素材和众多人物自然糅合成一条主线,通过长城沿线的行走,将一个个看似与长城联系不大的人物故事串联起来,逐渐汇成长城内外的真实情态。长城这条主线不再是需要刻意强调的地理概念,而是故事发生的地点,人物生活的环境,隐藏在百姓坚守事业的故事中。将“长城是什么”、“长城怎样影响现代人的生活”这些宏大命题娓娓道来,体现出当代电视人对历史和文化的深层反思。
与1990年代具有开先河意义的纪录片《
望长城》相同的是,主创人员用镜头近乎自然地记录正在进行的事件;不同的却是,《长城内外》引入“出镜记者”这一电视新闻节目常见的叙述主体,也是《远方的家》特有的表现元素,采用“纪实+体验”的形式,将记者的体验式采访纳入叙事主线中,一方面展现了节目记录过程的真实性,另一方面则强化了面对面的人际互动,使观众有身临其境之感,拉近了观众与纪实影像的距离。在第一集《万里长城,东起虎山》中,记者走进辽宁丹东宽甸县朝鲜族乡三道河村,“偶遇”65岁的金玉子,其父在村头办了一个朝鲜族民俗风情园,金一家在民俗园中接待摄制组并亲自制作朝鲜传统美食“冷面”。镜头完整地记录了打面、压面和煮面的全过程,保存了事件的“场”信息,使得观众自然而然地了解了当地的民风民俗。第二集是《徒步辽东边堡》,当地村民直接找到记者,主动要求面对镜头述说儿时的“长城记忆”,代入感很强。观众既可以跟随记者去体验沿线生活,也可以参照被摄对象的视野,拾捡珍贵的历史碎片。
现代意义上的电视纪录片结构, 不仅是镜头之间、镜头与段落、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外在秩序的统一, 同时也是创作者根据生活规律和主观体验感受, 以各种手段有主次、有层次地安排纪录片内容, 并使之成为严密、有机整体的行为过程。这一过程首先要完成的是纪录片叙事层面的完整,没有结构的“记录”是无效的;无法传达的“表意”是徒劳的。在具体创作过程中,纪录片的结构与表意方法紧密结合,完成对主体的叙事表达。
节目以长城溯源、记者体验、学者讲解、村民讲述为主要的叙事线索,结合解说词,纵横穿插,在每一集人物引入、内容展开和转场时,手法细腻多元。如第二集《徒步辽东边堡》,记者跟随丹东学院刘同顺老师探寻古堡遗迹,镜头的实时跟随与解说的历史信息补充交织起来,使得叙事节奏紧凑扎实,而正是在寻访遗迹的过程中,以长城御敌功能引到近代战争,自然钩沉出宽甸大捷的往事,并引出宽甸当地的珍宝“玉王”,继而发掘出当地玉雕人才匮乏这一问题。45分钟内,故事层层展开,叙事逐渐深入,一气呵成,衔接流畅。符合大众传播规律并时刻体现对“人”的力量的关注。
系列纪录片《长城内外》的艺术追求与文化思考
作者:陈旭光 李黎明
长城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以来历史的见证,是中华文化悠久性与丰富性的记载者和象征者。
中央电视台《远方的家》栏目组推出的百集大片《长城内外》以长城的历史足迹为基本点,关注其在时代与历史发展中的演变过程,不仅道出了长城自己的演变史,同时也展现了长城脚下人们的生活状态。
从另一方面说,长城是该片的立足点,在追溯长城漫长历史的过程中,使用通俗化、生活化的影像语言向人们展示了传统文化、经典文化以及不同国族文化的兼容化的过程与现状,纪录片《长城内外》的艺术探索与文化思考无疑具有很强的时代意义与现实意义。
一、聚焦长城,呈现中华文化的悠久性与丰富性。
中华文化在当下这个文化多元化的时代里,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其历史的悠久性与文化种类的丰富性,在中国这个古老而传奇的国度里,长城无疑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是中国历史演变的见证者,也是中华文化传承的记录者。《长城内外》采用了200集的宏大叙事,将辽宁、河北、北京等省市境内的明长城遗址,以及湖南、湖北、山东、河南等省区现存的春秋战国、北魏、北齐、辽、金时期的长城遗址全都囊括在内,这在以往拍摄长城的纪录片中,是独树一帜的,从一定程度上说,只有这种多集的、细致的叙事才能展现出中华文化的悠久性。
二、恪守客观性原则,再现真实可感的长城意象
真实性是纪录片的第一要义,是纪录片区别于其它电视艺术作品的根本特性。与以往不同的是,《长城内外》中的“长城”第一次变得不那么高高在上,不那么符号化、概念化了,镜头直接对准了现存的长城遗迹,观众可以通过画面看到真实的长城,而不是通过一些电脑还原图和史料的罗列被加以一种杂耍蒙太奇式话语霸权。比如在第三季《长城脚下是故乡》中,镜头客观真实地记录了辽宁省本溪市一带的长城遗迹,并通过及时参与的方式,让主持人和专家通过实地讲解使已经破败不堪的长城遗迹变得生动、丰满起来。这种全程保持“三一律”式的拍摄方式,会在一定程度上引起长城在观众心中的“去符号化”想象,观众会体会到最直接的真实感。
客观性是纪录片的另一特质,它是使纪录片得以保持其真实性的基础。客观性能够使纪录片在最大程度上贴近真实的自然与生活,是符合电视的传播观念与美学追求的。对长城脚下真实的自然与生活的客观纪录是《长城内外》一大显著特点,该片保持了时空上的完整性,体现了媒介与真实世界的关系,再现了富有质感、真实感的感性的长城意象。
三、开放视野,表现中国文化的主体性与当下性
自古以来,长城是作为抵抗外族或其它国家的入侵的防御工事而存在的。所以,从本质上讲,它是之于中华民族的主体性的确立而存在的。中国文明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经过无数的战争与统一,兼容了多种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之后,才形成的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统一体,这个统一体是稳固的、是不会轻易改变的。长城则是这个统一体形成过程的历史见证物,它代表着当下的中国在一种国族意义上的主体性存在。《长城内外》系列片自觉意识到了这一点,比如在第六集《北望长城 多彩铁岭》中,摄制组走进了长城脚下的朝鲜族村落,并纪录了朝鲜族的特有节日——
秋夕节的民族风俗,这种通过长城联系到朝鲜族文化的视角是非常独特的,它是将一种少数民族文化放在整个中国民族文化的主体中来进行观照,这不仅从侧面展示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依存关系,而且体现出了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的主体性的形成。同样是在第一集《万里长城 东起虎山》中,摄制组在
虎山长城纪录了中国与
朝鲜边境线上的真实面貌,展现了一江两岸、两个不同国度的生存状态,这本来是两种主体性的碰撞,一方是中国的主体性、一方是朝鲜的主体性,是一个不好处理的问题。然而《长城内外》并没有陷入由于国别不同而造成的主体性模糊的问题中,该片分别纪录了“长城内”的中国朝鲜族人民的生活细节,和从“长城外”来到中国的朝鲜人民的生活细节。从朝鲜族人民、从生活的视角糅合了不同国别之间的不同主体性的问题,显示出了一种在没有排斥朝鲜主体性的基础上坚持中国主体性的立场。
《长城内外》还有一个重要特色在于它有着很强的当下时间性,这种当下性分为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指该片用很大的篇幅展现了长城脚下的现实面貌,这种直接展现代表着一种直观的真实,观众可以直观到长城当下的样子,并且可以知道长城脚下人们的生活状态与精神面貌。第二方面则是该片在文化传播意义上的当下性,以及在新媒体勃发与媒体跨文化传播兴盛的当下。中国要输出自己的文化,提高自己的文化软实力,长城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元素、重要的文化符号。《长城内外》以200集的架构,集结了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的长城,长时间不间断地播出,形成了一种文化传播的持续性效果。
总之,中央电视台百集纪录大片《长城内外》在坚持了纪录片基本美学原则的基础上,采用了大视野、广视角、多维度、日常化、当下性的创作追求,视野开阔,真切感人,精工细作而又颇有大气,是近年来有关“长城”电视纪录片中优秀突出的一部。
揭开历史的面纱,触摸长城内外的古老遗迹
《远方的家》大型系列节目《长城内外》记者谭文颖手记
《远方的家》大型系列节目《长城内外》摄制组在辽宁拍摄过
燕长城、明长城等许多不同的长城遗址,也关注着围绕在这一伟大的人类奇迹周边,那些经历成百上千年的自然景观、独特风俗和文化遗址。
这一次我们来到的是位于辽宁省锦州市义县的
奉国寺,这座始建于
辽代的皇家寺院,以其现存的中国古代佛教寺院最古老最大的
大雄宝殿,和世界最古老最大最精美的彩塑佛像群,完完全全地征服了我的观感。
面对这一雄伟精致的人类瑰宝,我写下了这样的一段话:“在拍摄期间我一直有一种觉得‘不可思议’的情绪,这种不可思议不仅仅是感慨先人的智慧和精湛的艺术,更是因为‘它在这里’。每当我看着大殿里的雕像,梁柱,梁柱上的彩绘,心里都会忍不住地惊叹‘这真的是辽代的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但又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不是吗?近千年的时间里发生了太多的事情,在这片土地上,长城从无到有,长城内外从纷乱到融合,曾经看似坚固的王朝消失了,但这座由古木支撑的大殿却屹立不倒,走出寺门,外面的世界让你觉得一千年是那么的漫长,变化是那么地巨大,但在寺院里,千年如一日。在这里保留下来的不仅仅是国家级的文物,更多的是这片土地民族融合的历史和遥远的记忆。”
古老的长城见证着不同民族的兴衰荣耀、朝代更迭,也历经着千百年来的金戈铁马、雨雪风霜,然而,正是长城的存在,才使得长城内外少了许多兵争,多了更多交融,才让华夏文明更长久地屹立并得以代代沿续。希望无论是长城,还是长城内外诸如奉国寺这样的人类宝贵遗产,都能够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更好的保护。
央视中文国际频道《远方的家》“长城内外”报道获好评
日前,央视中文国际频道《远方的家》百集系列节目“长城内外”播出结束。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收听收看》专家评价,节目以追溯长城遗址为叙事起点,将“长城”这一强有力的民族符号内化于百姓心里和日常生活中,探寻中华民族精神脊梁的锻造轨迹,向世界传达中国人勇于创造、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节目不仅是地理民俗的勘测,更是家国精神的追寻。它超越了当代喧嚣浮躁的媒介和文化环境,展示了踏实沉静的记录态度和深蕴民间的传承力量,成为对“长城精神”的时代解读。许多海内外观众称赞,节目让他们对祖国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