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山脉
欧亚大陆东缘最高山系
长白山脉,欧亚大陆东缘最高山系,呈东北一西南走向,海拔高度多在1000米以上,主峰为白云峰,海拔2691米,最高峰为白头峰,海拔2749米。长白山区域范围在区域地理和实际应用中有着不同的含义。狭义的长白山,指长白山脉的主峰,即海拔1800米以上的巨型火山锥体;另一种理解,是指长白山火山区;广义的长白山,指长白山脉,或称长白山地,是中国东北东部山地的总称。
形成演变
大约距今四十五亿年前基本形成的时候,在东半球的一个点上,出现一个缺口,这个缺口就是整个长白山地区。
在大约2500万年的时间里,长白山地区经历了4次火山喷发活动,玄武岩浆从上地幔出发,沿着地壳中的巨大裂隙不断上涌,以巨大的能量喷出地表。携有强大冲击力的岩浆,将原来的岩石及岩浆中先期凝固的岩块及火山灰、水蒸气等喷向空中,然后在重力和风力的作用下降落到火山口周围或一侧,堆积成各种火山地貌。由于玄武岩浆粘度较小,在地表的流动速度较快,流淌的距离较远,所以形成了广阔的玄武岩台地。长白山区沿北西方向分布的南岗山脉,长虹岭及影壁山等长白山主峰的基底均为此期形成的玄武岩台地。
在火山喷发之前,长白山的地表大体上还是比较平坦的,大约277万年前,以长白山为中心,地壳出现了极大的缝隙,导致最早的火山喷发,形成了玄武熔岩台地,这就是长白山熔岩台地和白茂熔岩台地,熔岩的厚度为50—300米,面积达1.5万平方千米,当时,长白山因为有熔岩喷口,所有位于高度高于其他地方的盾状台地的顶端,后来,火山活动一度中断,在58万年前又出现第二次火山喷发以致黏度较强的碱性粗面岩在长白山的中心附近堆积起来,岩层的总厚度在896.78米以上,距今约44万年前,第三次火山喷发依然是黏度较强的碱性粗面岩,因此难以远移,只能在原有粗面岩新堆积起来,岩层的厚度达到111米,距今21万年前,发生了第四次火山喷发,碱性粗面岩又一次堆积,厚度为196米,在那次火山喷发活动的末期,经火山口沉陷而形成了天池。
在距今约60万年至1500万年(第四纪中—晚更新世)期间,长白山区又经历了一个地壳活动的时期,地质上称为白头山期。这个时期发生了4次火山爆发,爆发方式以中心式为特点,地下岩浆沿着深断裂的交汇处形成的筒形通道上涌,在地表构成了火山锥体地貌景观。
第一次火山喷发形成的60万年前左右的喷出物构成了长白山火山锥体底板;第二次火山喷发在距今40—30万年左右,此次喷发持续时间较长,岩层分布面积广,厚度大;第三次火山喷发在距今20—10万年左右,最后完成了长白山火山锥体形态;第四次喷发大约在距今8万年左右,以小规模火山活动为主,熔岩流覆盖在火山锥体某些部位之上。至此,长白山主峰形成了。
在以上4次火山活动中,每一次喷出的火山物质都使火山增高200米以上。同时,在主火山口周围,还形成了一些小的寄生火山口。此后,长白山进入相对稳定时期。
在11000—15000年(第四纪全新世期间)前,火山再次复活,喷出了大量的灰白—淡黄色浮岩,局部厚度达60米。这次猛烈的火山爆发,使火山锥顶部崩破塌陷,形成了漏斗状火山口。当火山喷发强度及熔岩温度逐渐降低时,熔浆在火山通道内逐渐冷凝并堵塞火山通道。在火山作用停止后,火山口内接受大气降水和地下水的不断补给,逐渐蓄水成湖,形成火山口湖。这就是的长白山天池。
当长白山主体形成后,该区进入了火山爆发的间歇期,地壳运动相对稳定。但是,在地质历史的长河中(地球形成距今至少有46亿年,长白山区的地壳演化也进行了约32亿年),长白山的地质演化历史只是短短的一瞬间。长白山火山爆发的历史就更加短暂了,但还没有死去,只是处于休眠状态,称为休眠火山。
区域位置
位置境域
长白山位于吉林省东南部地区,北部和西南部分别与黑龙江省和辽宁省接壤,东南部和东部分别与朝鲜俄罗斯为邻。长白山呈东北一西南走向,海拔高度多在1000米以上。总面积大约20万平方千米。
长白山火山锥体位于北纬41°55′—42°05′,东经127°55′—128°74′;长白山火山区北界北纬42°35′,南界北纬41°23′,西界东经127°15′,东界东经129°00′;长白山区北界北纬46°18′,南界北纬40°52′,东界东经131°19′,西界东经121°38′。
区域范围
长白山区域范围,在区域地理和实际应用中有着不同的含义。
狭义的长白山,指长白山脉的主峰,即海拔1800米以上的巨型火山锥体;另一种理解,是指长白山火山区,包括长白山火山锥体及广阔的长白山熔岩台地。其范围大致北至吉林省安图县松江镇,西至吉林省抚松县,南部和东部至中朝边境,并与朝鲜境内的山地连成一体。
广义的长白山,指长白山脉,或称长白山地,是中国东北东部山地的总称。其范围北至黑龙江省三江平原的南缘,西至松辽平原的东缘,南至辽东半岛南端,东至中俄边境,东部和南部至中朝边境。长白山脉南北长约1300余千米,东西宽约400余千米,略呈纺锤形。长白山地主体呈东北一西南走向,由一系列东北一西南走向的平行山脉和数条西北、东西走向的山脉组成。主要有完达山(那丹哈达岭)、大青山、大黑山、张广才岭老爷岭太平岭(穆棱窝集岭)、吉林哈达岭龙岗山哈尔巴岭牡丹岭、南岗山、老岭老松岭、长白山、千山等山脉。东部和南部有的山体与俄罗斯和朝鲜境内的山地连成一体。
在区域规划、经济开发等实际应用中,还有其他对长白山区域范围的理解和划分。长白山区的称谓得到了广泛应用。其区域范围主要指吉林省威虎岭龙岗山及其以东的吉林省东部山地。考虑到行政区域的完整性和经济发展的区域性,向西扩展到西老爷岭和吉林哈达岭及其以东的部分县市。
地理环境
地质
长白山区地下水以基岩裂隙水为主,其次是玄武岩孔洞裂隙水和碳酸盐类溶隙裂隙水,间或分布有山间盆、谷地松散岩类孔隙水。构造裂隙和风化裂隙发育,沟谷深切,地下水循环交替,多以泉水和河川基流的形式排泄于地表。大气降水是地下水的惟一补给来源。多季节性泉流,水质较好,多为矿化度小于0.5克每升的重碳酸型淡水。
长白山火山区自西南向东北方向,分别出现望天鹅峰、长白山和甑峰山三座巨型火山锥体。它们的形成时间及演化特征都有区别。望天鹅峰形成于中新世,岩浆分异顺序为橄榄玄武岩一石英拉斑玄武岩一粗安岩一粗面岩一碱流岩;环抱长白山天池诸峰形成于上新世至全新世,岩浆分异顺序为碱性橄榄玄武岩一橄榄拉斑玄武岩一石英拉斑玄武岩一粗安岩一碱流岩;甑峰山形成于早中新世,岩浆分异顺序为橄榄玄武岩一橄榄拉斑玄武岩一响岩。望天鹅峰和甑峰山属于死火山,而长白山火山为处在休眠状态中的活火山。
长白山火山山体经历了造盾、造锥、造席三个喷发时期。造盾时期以玄武熔岩流为主,底部喷出少量的玄武集块岩、角砾岩;造锥时期以粗面一碱流质碎屑岩和熔岩流互层状为主;造席时期以碱性火山碎屑物的空降和碎屑流呈岩席状覆盖锥体为特征。
地貌
长白山区地势由东南向西北逐渐降低。东南部主要为海拔1000米以上的中山,向西北逐渐降低为低山、丘陵,直至海拔300米左右的台地等。
长白山区的地貌类型主要有火山熔岩地貌流水地貌喀斯特(岩溶)地貌和冰川冰缘地貌。其中火山熔岩地貌主要有火山中山,熔岩丘陵、熔岩台地和熔岩谷地;流水地貌主要有侵蚀剥蚀中山、侵蚀剥蚀低山、侵蚀剥蚀丘陵、侵蚀剥蚀台地、冲积洪积台地、河流高阶地和河谷平原;喀斯特地貌以喀斯特洞穴为主;冰川冰缘地貌见于长白山火山顶部,主要为第四纪古冰川地貌和现代冰缘形态。
根据长白山区的地貌特征,划分出如下11个地貌区。
长白山地势总的特征是以长白山主峰为中心,向四周逐渐降低。可分为长白山中心火山锥体、山麓倾斜熔岩高原和熔岩台地三大地貌单元。大致围绕火山中心呈同心环状分布。长白山中心火山锥体在该区中部,海拔高度1700米以上,锥体底部直径20千米左右。锥体上部的中心为火山口湖——天池,围绕天池有诸座高峰,从锥体腹部向下,地势呈台阶状向下倾斜,高度渐低,坡度渐缓。望天鹅盾状火山锥体位于长白山中心火山锥体之南,望天鹅峰海拔2051.4米,火山底部直径35千米左右,锥坡较缓,约6′左右,呈盾状,山体已遭到强烈切割。山麓倾斜熔岩高原呈环带状围绕长白山中心火山锥体,海拔高度1000—1700米,坡度3—5°。倾斜熔岩高原的外缘分布着大面积的熔岩台地,海拔高度在600—1100米之间,台面坡度平缓,多在1°左右。
气候
长白山气候垂直变化明显,气候多样化,可划分中温带、寒温带和高山亚寒带3个气候带,全区属大陆性季风气候。长白山区年平均气温2—6℃。气温随纬度、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主要气候特征:冬季漫长寒冷,夏季短而凉爽,1200米以上无夏,春秋相连;降水季风特征明显,一般集中在夏季,占全年降水量60%以上;山脚下风向随季节变化,夏季多东南风,冬季多偏西风,山顶常年盛行偏西风。长白山降水充沛,气候湿润,光照充足。
长白山气候多变。长白山天池每年从9月中旬到翌年4月的长冬时节,飞雪不断,全年平均降雪量320毫米,降雪日数145天。这里山高风急,年平均风速竞达11.7米/秒,大风日数多达269天。均为全国之冠。一年之中雾天竞有265天之多,以至于有人登山数次难见天池真面目。这里全年可目睹雾凇景色的时间长达179天,为全国之最。
水文
长白山区河网密布,松花江图们江鸭绿江绥芬河4大水系皆源出长白山区。其中发源于长白山天池周围的有松花江的正源二道白河(北坡),松花江的西源漫江和锦江(西坡);图们江的源流红土山水(东坡)、红丹水(东南坡);鸭绿江的正源暖江(南坡)。三江源流区总面积3.07万多平方千米,其中松花江源1.85万平方千米,占60.4%;图们江源0.46万平方千米,占15.1%;鸭绿江源0.76万平方千米,占24.5%。
植被
长白山植被从下往上,随着地势的升高,出现比较明显的垂直分布特点。在北坡550米以下为蒙古栎林,它是红松阔叶混交林被破坏后的次生植被。1100米以下为红松阔叶混交林带;1100—1700米为云冷杉(暗针叶林)林带;1700—2000米为亚高山岳桦林带;2000米以上一直到山顶为高山苔原带。
主要山脉
长白山区的山地,均属长白山脉或长白山地。是吉林东部山地的组成部分,由一系列北东向延伸的长白山脉的几条支脉组成。长白山区的山脉众多,岗岭纵横,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15种。
主要火山
长白山火山区主要由三座大型的破火山口和一系列小的渣锥组成。
胞胎山火山位于朝鲜境内,由南北两座组成,分别为南胞胎山和北胞台山,最高峰位于南胞胎山,海拔2343米。破火山口呈不规则的椭圆形,由于其形成时代早,风化剥蚀强烈,致使火山锥体部分已不明显,但航片上仍可识别出火山锥体的大致轮廓,越近破火山口部分地形越陡,放射状水系将不十分明显的锥体深切割成垄状。喷发岩石为玄武岩-粗面岩-碱性流纹岩系列,符合长白山火山群的演化序列。由于缺少可靠的测年数据,其具体喷发活动时代目前不清楚,但普遍认为胞台山火山是三座火山锥体中最老的一座,可能的活动时代为距今5—2百万年。
望天鹅火山位于天池火山之南30千米,最高峰海拔2051.4米,望天鹅火山锥体底部外围是大面积玄武质熔岩,环绕锥体形成盾状熔岩台地,其熔岩流南抵鸭绿江边,东越鸭绿江入朝,北侧被天池火山喷发物所覆盖。望天鹅破火口形成后遭受水流的切割作用,部分已不明显,但整体轮廓清晰呈不规则的椭圆形,长轴呈NNW向,长约20千米左右,短轴长约9千米左右。望天鹅火山与长白山火山群有相似的火山发展阶段与岩浆演化过程(钾质粗面玄武岩-粗安岩-粗面岩-碱性流纹岩),火山活动时代介于上新世一早更新世。造盾钾质粗面玄武岩覆盖在中生代花岗岩之上,早更新世完成了粗面岩和碱性流纹岩的造锥,火山活动也随即结束。
天池火山是三座火山锥体中最年轻的一座火山,其破火山口保存完整且“新鲜”,南北长4.4千米,东西宽3.37千米,周长13.1千米。其锥体形貌保存完整,地貌上造锥的四个阶段层次清晰,同时第四纪冰川地貌清晰可辨。
长白山火山群除三座大的复合式火山锥体外,还发育有众多小的火山锥体,分布于复合式锥体的翼部和平原地区。其中部分时代较新的火山锥体保存完整,溅落的火山渣成层性分布,主要由红色的火山渣,火山弹组成,部分层位含黑色的熔岩条带,说明了喷发过程由弱爆炸式与溢流式相互交替进行。这些渣锥的成分主要为粗安岩、粗面岩和碱流岩,详细的各锥体成分有待进一步研究。
主要山峰
十六峰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奉吉勘界副委员、奉天选用知事刘建封率队踏查长白山天池时,从女真祭台视角所见,亲自为16峰命名。之后,又命名了落笔峰、不老峰、砥柱山。20世纪80年代,全国地名普查时,又命名了天文峰、织女峰,使环抱天池奇峰数量达到21个。其中3个峰为中朝两国界峰,3个峰今在朝鲜境内。
其他山峰
山体形态
峡谷
山坡
汩石坡位于紫霞、华盖两峰中间,俗称东坡口、滚石坡。
望瀑坡位于砥柱山东侧2.5千米虎啸崖上坡处。因坡南有一巨石,登石可望瀑布而命名。
悬崖
溶洞
火山活动
活动历史
长白山火山群的大规模喷发活动始于渐新世晚期(距今约29百万年)。
天池火山一万年以来喷发的时间序列为:距今约5000年(大规模爆炸喷发),距今约4000年(中小规模爆炸喷发),千年前(大规模爆炸式喷发),1668—1702年(中等规模爆炸喷发),及1903年(小规模的喷气活动)。
长白山天池火山区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喷发,可能由于那里人迹罕至,高寒多风,气候多变,且由于西北风向的影响,喷发的火山灰多被飘落至朝鲜一侧,因此在中国的历史记载中尚未发现有关天池火山喷发的记述。
灾害影响
据朝鲜和日本的文献记载,高丽定宗时期的946年,长白山火山喷发,是近两千年来世界上最大的喷发之一,火山爆发指数为7级,爆发之猛烈,当时东北亚地区到处都有记载。火山喷发产生的火山灰约为83至117立方千米,并产生炽热气体流,形成近300米厚的岩浆层,5厘米厚的灰尘云抵达距离1046千米的日本北海道和千岛群岛。高丽皇帝听见打雷声,吓得放走了囚犯,高丽首都开京以南450千米之外都能听见长白山爆发的声音。另外在日本京都距离长白山1000千米外也听见了巨响声。1100千米外日本奈良都有记录946年“白灰雨”(火山灰)事件。其喷火口半径200米左右,火山灰直冲如天空,火山灰柱高达25千米,伞状顶部更是35千米高,火山灰柱半径13千米。火山灰柱坍塌后,火山碎屑流蔓延了60千米,火山灰降落到1300千米外的日本降下了2~5厘米厚的火山灰,在日本海,火山灰沉积有16~10厘米厚,最近在2000千米外的也发现了这次喷发留下的沉积物。喷发持续4—14.5天左右,喷出了76—116立方千米火山灰,估计2000万吨硫。一度影响全球气候7年之久,爆发1—3年内全球温度降低了1.2℃,欧亚大陆降温最高幅度超过2.25℃。
据史料记载,自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以来,长白山火山曾有过三次小规模的间歇式活动。
第一次喷发是在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8月26日)。据目击者记载,当时有“放炮之声,仰见则烟气张天,大如数搂之石,随烟折出,飞过大山后不知去处”。
第二次喷发是在清康熙七年(1668年),长白山区下了一场“雨灰”(即火山灰)。
第三次喷发是在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4月14日)。据史料记载:“午时,天地忽然晦螟,时或赤黄,有同烟焰,腥臭满室,若在烘炉中,人不堪重热。四更后消止,而至朝视之,则遍野雨灰,恰似焚蛤壳者”,“同月同日,稍晚后,烟雾云气,忽自西北,地昏暗,腥臭袭人之衣裙”。又据《长白山江冈志略》记载,长白山附近有“炭崖”,“崖底出木炭甚多,猎者每拾以为炊,土人因其出于地中,故以神炭呼之,……过此拾有数块,燃之以烤鹿脯,与寻常木炭无异。但以两丈深之土崖,能产木炭,大者拱把(两手合围——作者注),小者一握。”经地质工作者考证,这些木炭是由于这次火山喷发时高温的熔浆将树木烘烤、燃烧炭化的结果。
岩浆起源
长白山火山群的岩浆来源与成因,仍是学术界争论的一个焦点。观点主要分为两类:
资源状况
水资源
根据吉林省于1979—1985年的地下水资源调查,长白山区地下水资源总量54.36亿立方米。其中松花江白山水库以上18.24亿立方米,拉法河0.83亿立方米。松花江白山电站至丰满电站区间2.44亿立方米,辉发河4.92亿立方米,牡丹江6.27亿立方米;绥芬河0.95亿立方米;图们江干流1.29亿立方米,嘎牙河2.36亿立方米,布尔哈通河1.23亿立方米,海兰河0.76亿立方米,珲春河3.10亿立方米;鸭绿江干流5.72亿立方米,浑江6.25亿立方米。长白山区地下水资源量占全省地下水资源总量113.18亿立方米的48%。长白山以东地区。地下水流向东南,泄于鸭绿江和图们江;长白山以西的地下水流向西北,泄入松花江和东辽河。在1991年所做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中,估算长白山区地下水可开采量为61.55亿立方米。
植物资源
长白山区的野生植物资源比较丰富。其目、种、属比较齐全,种群面积分布也较大,具有很大的资源优势和重要的经济与科学研究价值。据2000年调查统计,已知野生植物种类达39000多种,其中地衣类270多种,苔藓类350多种,真菌类900多种,蕨类140多种,裸子植物30多种,被子植物2300多种。
根据国务院于1999年8月4如批准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所公布的一、二级保护野生植物共258种。其中:一级属于长白山区的有2种,二级属于长白山区的有9种。
动物资源
2000年,长白山有兽类63种,鸟类277种另11亚种,两栖类13种,爬行类16种,鱼类73种。长白山的动物区系始终处于不断地发展和变化之中。
矿产资源
长白山区复杂的地质条件,形成了丰富的矿藏。截至2000年底,吉林省有探明储量的矿产增加到98种(全国为152种),长白山区有80种,固体矿产地368处,水气矿产地132处,这些矿种划分为9个工业类别。一是能源矿产:煤、油页岩、铀。二是黑色金属矿产:铁、锰、钛、钒。三是有色金属矿产:铜、铅、锌、镍、钴、镁、钨、钼、汞、锑。四是贵金属矿产:金、银。五是稀有矿产、稀土、分散元素矿产:锆、重稀土氧化物、磷钇矿、独居石、镓、镉、硒、碲。六是冶金辅助原料非金属矿产:蓝晶石、红柱石、萤石、熔剂用灰岩、白云岩、石英岩、脉石英、耐火粘土。七是化工原料非金属矿产:硫(硫铁矿、伴生硫)、电石用灰岩、砷、硼、磷、明矾石、泥炭。八是建筑材料及其它非金属矿产:石墨、压电水晶、熔炼水晶、硅灰石、滑石、石棉、云母、长石、石榴子石、透辉石、沸石、石膏、冰洲石、宝石(橄榄石)、水泥用灰岩、制灰用灰岩、饰面用灰岩、泥灰岩(松花石)、玻璃用砂岩、硅藻土、高岭土、陶瓷土、伊利石粘土、膨润土、水泥配料用粘土、霞石正长岩、饰面用辉长岩、饰面用闪长岩、饰面用玄武岩、饰面用花岗岩、建筑用安山岩、浮石、火山渣、饰面用大理岩、水泥用大理岩。九是水气矿产:地下水、矿泉水。
长白山区探明储量的金属矿产共24种,即铁、锰、钛、钒、铜、铅、锌、镍、钴、镁、钨、钼、汞、锑、金、银、锆、重稀土氧化物、磷钇矿、独居石、镓、镉、硒、碲,矿产地148处。已经开发利用的矿种有铁、铜、铅、锌、镍、镁、钼、锑、金9种。
长白山区能源矿产有煤、油页岩、石油、铀、地热。其中煤、油页岩及铀有探明储量。在已有探明储量的3种矿产中只有煤具有重要意义。吉林省煤的储量仅占全国煤总储量的0.21%,列全国第20位,产量为全国煤炭总产量的2%左右。预计远景储量达38.97亿吨。长白山区煤储量占全省总储量的60%左右。
长白山区非金属矿产资源丰富,品种齐全,分布广泛。已有探明储量的矿产有50种,即硼、硫、磷、砷、电石用灰岩、明矾石、泥炭、蓝晶石、红柱石、萤石、熔剂用灰岩、冶金用白云岩、冶金用石英岩、冶金用脉石英、耐火粘土、石墨、压电水晶、熔炼水晶、硅灰石、滑石、石棉、云母、长石、石榴子石、透辉石、沸石、石膏、冰州石、橄榄石宝石、水泥用灰岩、制灰用灰岩、饰面用灰岩、泥灰岩(松花石)、玻璃用砂岩、硅藻土、高岭土、陶瓷土、伊利石粘土、膨润土、水泥配料用粘土、霞石正长岩、饰面用闪长岩、饰面用辉长岩、饰面用玄武岩、建筑用安山岩、饰面用花岗岩、浮石、火山渣、饰面用大理岩、水泥用大理岩。其中硅灰石、硅藻土、泥灰岩(松花石)、橄榄石宝石、浮石、火山渣矿产占全国储量一半以上。
气候资源
气候资源包括光能资源、热量资源、水份资源和风能资源。长白山区的光能资源不够充足,热量资源严重不足,水份资源充沛,风能资源丰富。
长白山区日照时数大部分在2400小时以下,其中集安最少,仅2259小时,吉林半山区及通化和延边地区的部分为2400~2600小时。日照百分率一般在57%以下。主要作物生长季的5~9月日照百分率一般在50~55%,山区仅43~50%,延边盆地及东部边境地带日照百分率最小。
长白山区年总辐射量大部分地方为4600~4800兆焦耳/平方米,通化西部、辽源南部为4800~5000兆焦耳/平方米,其中东丰、柳河高于5000兆焦耳/平方米。延边盆地和东南部的临江、集安最小,年总辐射量少于4600兆焦耳/平方米。农作物生长季的5~9月总辐射在2400~2600兆焦耳/平方米,其中梅河口、柳河、辉南为2600~2800兆焦耳/平方米,延边中东部和长白、临江、集安等地在2400兆焦耳/平方米以下,尤以璋春最小,仅2141兆焦耳/平方米。
长白山区光合有效辐射的年总量大部分为2300~2400兆焦耳/平方米以下,其中延边盆地及临江、集安在2300兆焦耳/平方米以下,辉春最小,仅2211兆焦耳/平方米。日平均气温≥10℃期间的光合有效辐射在1200兆焦耳/平方米,其中辉南、梅河口、柳河、集安为1200~1300兆焦耳/平方米,长白山地和延边地区少于1100兆焦耳/平方米,长白、抚松、靖宇一带的高寒山区不足1000兆焦耳/平方米。
长白山区热量资源在地域分布上很不均衡,海拔越高,气温越低;纬度越高,气温越低,热量资源由低纬度向高纬度减少。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期间的活动积温,随着海拔高度每升高100米,要减少14.3℃左右,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的初日推迟3天,终日提前2~3天,间隔日数减少5~6天。这种热量资源立体分布特征,决定了山区农业的立体结构,适种作物由喜温作物过渡到耐凉作物,品种由中晚熟过渡到极早熟。
长白山风能资源丰富。长白山顶年平均风速11.7米/秒,风速最小的8月,平均风速达6.9/秒;静风频率只占全年总时数的4%。年有效风能最丰富的区域在长白山黑风口以上苔原地带,其次是延边近海的理春,年有效风能大于600千瓦时/平方米,其中天池附近在1000千瓦时/平方米以上;东部的敦化、龙井、长白与天池脚下的环状区域,为风能较丰富地区,年有效风能在400~600千瓦时/平方米;半山区的蛟河,桦甸、磐石、东丰、辉南、梅河口及东部山区的安图、松江、靖宇、抚松、和龙等地为风能可利用区,年有效风能为200~400千瓦时/平方米。
旅游资源
【主词条:长白山景区
长白山景区主要分为北坡、西坡、南坡、东坡四个区域,位于中国境内的是北坡、西坡、南坡。2007年5月8日,长白山景区被国家旅游局批准为国家AAAAA级景区。
北坡又称为北景区,是三个坡中开发最早的一个。北坡的山门离二道白河镇最近。北坡的景点、旅游相关配套设施都比较完善,到北坡的游客也比较多。在2012年之前,长白山未开发完全,那时游客们第一次来长白山基本都是来北坡。从北坡看长白山天池的视角由于地质因素的影响,会有一定的遮挡,要比西坡差一些。
北坡主要景点:针叶林带、岳桦林带、地下森林、滑雪索道、高山滑雪场、小天池、赤池、聚龙泉、长白瀑布、黑风口、温泉鸡蛋。
西坡又称为西景区,在北坡之后开发。西坡山门距离松江河镇较近,进山门之后可以乘坐景区环保大巴直接到天池停车场,然后需要徒步爬上非常著名的“1442级台阶”才能看到天池。但是西坡相较而言景点比较少,但是确是三个坡中观赏天池角度最佳的,所以那1442级台阶的体力考验也绝对值得。
西坡主要景点:鸳鸯池、王池、高山花园、鸢尾花园、松桦恋、锦江瀑布、喘气坡、老虎背、中朝界碑。
南坡又称为南景区,最晚开发,路程相比起来比较远,景观最为原始。南坡是鸭绿江的发源地,由于路程不便、配套设施少,游人自然就比较稀少。一般来说,南坡只有在夏季才开放,冬季则关闭,但是也会不定期地不对普通散客开放。
南坡景点:针叶林带、碳化木、鸭绿江大峡谷、岳桦林带、苔原带。
历史文化
文化内涵
长白山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长白山文化的内涵丰富、外延广阔,做好长白山文化资源的发掘、保护、研究、传承工作,对于实现吉林文化的发展繁荣、推动吉林的全面振兴有着重要意义。
长白山文化是吉林省独有的标志性文化,是包容吉林各民族文化、反映吉林人性格特质、凸显吉林气派的“大文化”,是以吉林为中心,辐射、渗透、影响、统领周边区域文化的代名词,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渔猎文化、游牧文化、农耕文化和现代工业文明相互融合、相互激荡的复合型文化,是包括汉族、肃慎、秽貊、东胡四大族系在内的历史上各民族共同创造的融合型文化,是具有成长性、交互性、创新性、现代性的开放型文化。
长白山地区是中国文化的发源地之一,长白山地区历史久远,文化遗迹丰富,文化积淀深厚。优良级历史遗存资源主要集中废城与聚落遗址、军事遗址、古战场、交通遗迹等主要的历史遗存类景观文化资源。“安图人”洞穴遗迹为标志的旧石器时代遗存;“八连城渤海遗址”为标志的渤海国历史文化遗迹;“百草沟北沮沃族墓葬”为标志的汉代古墓。
长白山地区古代民族众多,夫余、高句丽、渤海、东夏等地方民族政权和辽、金王朝的活动区域及文化影响到现今的日本、韩国、朝鲜、俄罗斯远东等国家和地区,是汉唐时期东北亚地区文明发展的中心区域之一。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蕴含丰富历史文化信息,呈现出鲜明的边疆性、民族性和国际性特点,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的重要物证。长白山是满族的发祥地,历史悠久耐人寻味。同时,长白山文化有着延边朝鲜族的民族文化特色,尤其与森林环境背景结合,可观性强,感受丰富,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
长白山地区还产生了萨满文化。满族面具是满族文化的遗产,它不仅为民族学、民俗学、考古学、语言学、美术、戏剧等方面的学术研究提供启示,也为旅游开发提供商机。满、锡伯、赫哲、鄂伦春、鄂温克、蒙古、土、东乡、保安、达斡尔、维吾尔、撒拉、乌孜别克、塔塔尔、裕固等民族也都在不同程度上受萨满文化的影响。但是,相对地说,萨满文化在科尔沁草原的东部,在三江流域的赫哲、在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以及在部分锡伯族当中得到了较为完整的继承。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东北以来,长白山人民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斗争从未间断。抗日的民族精神文化也深深地根植于白山黑水之间。长白山地区以王隅沟抗日游击根据地为标志的近代抗日战争遗址,具有深刻的历史教育意义。军事遗迹与古战场和历史事件发生地数量众多,分布广泛。抗日的红色文化堡垒,如王隅沟抗日游击根据地、马村抗日游击根据地、腰营子抗日游击根据地、大荒沟抗日游击根据地都列入吉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名称来历
在悠久的历史中,长白山曾有不咸山、盖马大山、徙太山、太白山等称谓。
不咸山:《山海经·大荒北经》:“东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肃慎氏之国。”战国和西汉初年,不咸山已闻名于中原。《晋书·四夷传》:“肃慎氏,一名挹娄,在不咸山北。”《通典》:“挹娄即古肃慎,其国在不咸山北。”《太平寰宇记》:“挹娄国在不咸山北,夫余北千里。”《晋书解注》:“不咸山,即长白山。”不咸”是满语“伯罗聂·显乾”的音译省略,义为“长白”。“不咸”之语出自满族先世,合乎满族及其先世世居此地的历史背景和长白山的独有特征。
徙太山:南北朝时,长白山又有“徙太山”之称。《魏书·勿吉传》:“国南有徙太山,魏言太皇。”《北史·勿吉传》:“国南有徙太山者,华言太皇,俗甚敬畏之。”《新唐书·北狄传》《隋书·棘韬传》均作“徙太”。徙太山的“徙”字,有作“徙”或“从”字者。王华隆《东北地理总论》以徒为正,认为“链”是“徒”字之误。其山,魏日“太白”,华言“太皇”,皇有“白”之义。徙,《集韵》:“想支切,音斯”。徙字与“不咸山”之“咸”、“马訾水”之訾,皆音为斯,满语义为白。“从”当为繁体字“徒”,为徙字之异写,而“徒”字应看作是误写。
太白山:到了唐代,长白山又有太白山之称。《新唐书·渤海传》:棘羯及高丽余众东走,“渡辽水,保太白山之东北,阻奥娄河,树壁自固”。《黑水棘鞫传》:“粟末部居最南,抵太白山,亦日徒(徙)太山,与高丽接,依粟末水以居,水源于山,西北注它漏河。”唐时辽水即今辽河。粟末水即今松花江上游。《大清一统志》吉林山川混同江条:“今名松花江,源出长白山,北流会嫩江、黑龙江入海,即古粟末水也。”又吉林山川长白条云:“古名不咸山,亦名太白山,亦名白山。”故太白山即今长白山无疑。
长白山:自辽、金起,长白山之名称开始普遍使用。《辽史·百官志》圣宗统和三十年(1012年):“长白山三十部女直。”《金史》:“黑水棘鞫居古肃慎地,有山日:白山,盖长白山……”《金史》卷35:金大定十二年(1172年)十二月,封长白山为“兴国灵应王”。大定十五年(1175年)三月,奏定封册仪物,每年春秋二仲择日致祭。明昌四年(1193年)十月,“复册为开天弘圣帝”。清代沿用长白山名。《清史稿》:“长白山在此,上有天池,旧日闼门。”长白山这个名字,是以该山特征为内涵的,历史上对该山的特征记载颇多。《盛京通志》:“山巅不生他树,草多白花”;《长白汇征录》:“山上经年积雪,草木不生,望之皆白,故名日长白山。”长白山的名字影响到行政区划的命名。辽代设“长白山女真大王府”,清代设“长白府”,中华民国改设“长白县”,中华人民共和国设“长白朝鲜族自治县”等等。至2000年,长白山这个名称,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成为了此山的定称。
活动
2019年,中国长白山国际林海雪地马拉松节在长白山北景区隆重启幕,开创户外雪地马拉松的新模式。
2022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指出,研究推动在吉林长白山(非红线区)等地建设冰雪丝路带。
神话传说
关于“长白十六奇峰”的由来,在民间流传着一个十分悲壮的故事。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东海龙王的三太子从小娇生惯养,不务正业。一日,玉皇大帝大宴群臣,东海龙王携三太子赴宴。席间,三太子偷偷溜出,盗走了王母娘娘的一颗宝珠。王母娘娘将此事禀告玉帝,玉帝大怒,立即派16位天将追赶三太子,命他们务必夺回宝珠。在长白山上空,16位天将终于追上了三太子,并将其团团围住。为争夺宝珠,双方厮杀在一起。但三太子寡不敌众,只听“咔嚓”一声,一只龙角被天将打断,疼痛难忍的三太子一失手,将宝珠掉落到长白山顶。随着一声巨响,宝珠在长白山顶化作一潭无底的碧水,便是天池。三太子见状,立即变成一头独角龙藏到天池水中。直到今天,天池上空经常狂风暴雨,播云布雾,据说就是这只独角龙在作怪。
16位天将见三太子变成独角龙潜进天池,他们便将天池团团围住,准备等三太子浮出水面时将其抓获。可是,三太子见天将日夜严守,轻易不敢浮出。天长日久,16位忠于职守的天将竟化作16座威武雄壮的山峰,日夜坚守在宝珠似的天池旁,千古不变。
千百年来,百草之王的人参留下了无数的传说,野山参被草和小树保护、大蛇护参、人参娃娃的故事......多的数也数不过来。在白山市抚松县就有这么一个黄鼠狼朝拜山参王的故事广为流传。
从前有一个老放山的人在附近森林挖出一棵九两二钱重(老称,十六两为一斤)的特大山参。俗话说,七两为参,八两为宝,九两多重大山参应该是宝中之宝,回家后放在自己家的仓房里,白天夜间都让他的两个儿子看护。一天夜里,他突然听见仓房里有声音,点上灯笼走到仓房一看,两个儿子困得睡着了,只见数十只黄鼠狼围在大山参周围正在朝拜呢。黄鼠狼看见进来了人,不慌不忙有秩序地离开了。老头发现大山参并未受损,这才松了一口气。
保护研究
价值意义
长白山保护区拥有目前世界上保存完整、极具代表性的温带原始森林生态系统,是北半球同纬度带物种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云集了北半球温带寒温带寒带亚寒带北极圈等多种气候类型和生物群落,是濒危动植物不可多得的重要栖息地,被誉为“物种基因库”和“生态博物馆”。
长白山地质构造的特殊性和地理位置的特定性,使其呈现出明显的山地垂直分布带谱,在垂直高差2000多米,水平距离50千米的范围内,浓缩了从北半球温带到北极圈2000千米的生态景观和植物类型。区内从海拔720米到2700米之间,依据海拔变化,依次形成针阔混交林带、暗针叶林带、岳桦林带和高山苔原带4个植物垂直分布带。数千物种在这里繁衍生息,是欧亚大陆中温带到寒带主要植被类型的缩影,是世界上在最小范围内植物带垂直分布最明显、垂直分布类型最多、生物种类最丰富的特殊生态系统。
长白山水源丰富,河流众多,是松花江、鸭绿江和图们江三江的发源地,是中国东北地区乃至东北亚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
由于长白山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质结构,形成了神奇的火山地貌,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区内天池、瀑布、温泉、峡谷等秀美的山水风光、独特的植被景观、多重的气象体验比比皆是,具有举世无双的原始性、神秘性和特有性。长白山生物区系复杂,不仅拥有完整的森林生态系统和珍贵的植被垂直分布带谱,还拥有东北亚地区唯一完整的高山苔原带,是从事森林、生态、动物、植物、环境、水文、地质、地理、气象等学科研究和教学的理想基地,具有极其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生态保护
吉林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简称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位于吉林省东南部,地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安图县和白山市的抚松县、长白县,东南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毗邻,周边分别与白河、露水河、泉阳、松江河、临江、长白县林业局及长白森经局接壤。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南北最大长度80千米,东西最大宽度42千米,总面积196465公顷。
1960年4月18日,吉林省人民委员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第92号提案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林经川字第54号批示精神,下发了《吉林省人民委员会关于建立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决定》(吉林丹字第222号)文件,正式建立吉林省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总面积为2367.5平方千米。
1982年,吉林省政府重新调整了保护区范围,确定保护区面积为1964.65平方千米,由此长白山保护区的保护范围基本确立。
根据1988年和2004年发布的《吉林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保护区内严禁狩猎、垦殖、放牧、开矿、爆破、采伐树木等活动,林业开采遂退出长白山核心区及实验区。然而,当地旅游的需求依然和自然保护形成需求冲突。海拔1700米的“地下森林”是长白山核心保护区内的重点旅游景点之一,为了方便游客进入,管委会在这片原始森林区中铺设了木质栈道。
2006年1月,长白山保护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正式成立。管委会为正厅级,与地级市地位相当,负责管理长白山保护区及周边共6718多平方千米的范围。
1980年1月,长白山保护区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加入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
1986年7月,长白山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森林与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
1992年,长白山保护区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评审确认具有国际意义的A级自然保护区。
2003年,长白山保护区被世界人与生物圈、人与地理圈、山地研究发起组织等十个国际组织评为全球28个环境监测点之一。
2024年9月,入选世界旅游名山名单。
科学研究
长白山天池火山的地震监测工作始于1985年。1992年吉林省地震局在每年6—9月,采用DD-1型短周期地震仪,在位于天池北侧3千米的位置进行单台观测,地点与现长白山天池火山观测站接近。1992年后,流动观测增加到3—5台,采用了DSL-3和EDAS-3地震仪,进行季节性观测。
长白山火山监测台网自1999年7月份开始运行。2006年对台网进行了升级改造,建成了由一个中心台和10个测震子台组成的火山地震台网。台网包括3个短周期地震台和8个宽频带地震台。其中横山台、东大坡、西大坡等3个子台因顾停测,其它8个子台运转良好。
建成后的火山台网中心将可以检测到ML0.1级火山地震并能对ML1.0级以上火山地震进行快速定位,从而实现对火山口周围50千米范围之内火山地震进行有效监控。
为有效地监测和研究长白山天池火山的地壳活动,从1999年开始,陆续在火山区建设了15个站组成的定期观测的GPS网、两条精密水准测量路线。构成了点、线、面结合,空间观测技术和常规大地测量技术相结合,以及火山区水平和垂直地壳形变监测相结合的地壳形变立体监测。
长白山天池火山监测站的形变监测工作分为山洞定点形变监测、水准测量监测及GPS观测等。山洞定点形变监测仪有DSQ水管仪、SSY-Ⅲ型伸缩仪、PET潮汐重力仪等。天池火山水准观测自2002年开始,首先是在火山北坡进行,全线距离为24.8千米,每千米偶然误差为0.45毫米,符合一等水准测量标准。这条水准路线2002及2003年观测结果有比较大的异常变化,全线24.8千米的相对高差上升了38.6毫米。GPS形变监测网由15个点构成,控制网覆盖范围为1200平方千米。仪器选用徕卡350型双频GPS接收机,每年进行一次测量。
监测结果表明:自2002年到2005年,长白山天池火山区地面出现了发生了明显的变形。在垂直方向上,水准路线高差3年累积变化达6.8厘米,且越是靠近火山口,变形量越大。在水平方向上,以火山口为中心,各观测点总体位移出现放射状变化,最大可达38厘米;山体出现明显的膨胀,最大面膨胀可达6×10-6/a。上述变化于2006年后逐步恢复为正常变化。在此期间,长白山天池火山区火山地震活动频繁,其它监测资料也出现了同步的异常变化。
长白山天池火山观测的主要泉点为聚龙温泉群9号泉、15号泉、锦江1号泉。
自1999年起,长白山火山监测站对聚龙温泉、锦江温泉开展了连续监测。聚龙9号、15号温泉每周采集2次温泉气体样品;锦江温泉则每年测量1~2次。气体组分如CO2、He、H2、O2、N2和CH4等通过SP-3420型气相色谱仪进行测量(1999~2006年使用SQ-206型气相色谱仪);而3He/4He比值通过VG-5400质谱计测量。
天池火山区气体成分以CO2为主,含量达68.61%~97.17%,同时含少量He、N2、CH4、H2、O2、Ar、CO、H2S和SO2等。该区逸出气体CH4与CO2稳定同位素和He稀有气体同位素组成具有幔源岩浆射气的基本特征。上官志冠等认为该区深源气体来自历史上火山喷发活动残留的幔源岩浆体的可能性最大。
聚龙泉群位于地幔岩浆库和地壳岩浆房双重岩浆房之上,但是其水热活动及气体释放主要受后者影响;而锦江泉群通过深大断裂直接与地幔岩浆库相连,且地幔岩浆库处于强脱气状态,加之深大断裂交汇部位形成通道,大量深源气体顺行而上,源源不断地进入大气中。
社会生活
人口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长白山保护开发区总人口为61146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减少3359人,10年间减少5.21%,年均减少0.53%。其中,池北区总人口为44639人,池西区总人口为14660人,池南区总人口为1847人,占全区总人口的比重分别为73.00%、23.98%、3.02%。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常住人口分别减少2914人、238人、207人。
经济
2020年,长白山保护开发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7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19年下降22.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0.47亿元,比2019年下降23.8%;第二产业增加值0.67亿元,比2019年下降52.1%;第三产业增加值14.62亿元,比2019年下降20.2%。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的30%、4.2%、928%。全年全区城镇新增就业704人,完成全年任务100.6%;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1.67%,始终保持吉林省范围内失业率最低。全年全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102.0(以2019年为100,下同),价格总水平比2019年上涨2.0%。
2020年,长白山保护开发区接待游客175万人次,比2019年下降71.3%,实现旅游收入15.7亿元,比2019年下降72.0%。长白山景区接待71.2万人次。比2019年下降71.6%。截至2020年末,全区有旅行社36家,有旅行社分公司9家,有旅行社服务网点5家。2020年,新增旅行社3家、旅行社分公司2家,注销旅行社2家。全区有星级饭店8家;有AAAAA级景区1家、AAAA级景区2家。
特产
长白山土特名产种类繁多。除人参、貂皮、鹿茸之外,还有珍贵的药材如党参、细辛、平贝母、黄芪、刺五加、五味子、灵芝等;名贵山菜如蕨菜、薇菜、刺嫩芽及蘑菇、木耳等;高级酿酒原料如越桔、山葡萄、猕猴桃等;优质椴数蜜、杂花蜜、美味坚果如红松籽、榛子、山核桃等。动物名药熊胆、獾油、哈什蟆等。此外,长白木画、松花石砚、安绿石雕、杜鹃花根雕、人参化妆系列产品也较受欢迎。
参考资料
.adsabs.harvard.edu.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18 15:35
目录
概述
形成演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