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城保存了很多状况良好的
西班牙殖民
美洲时期的建筑物,大部分由白色的火山岩石建成,故该城有La Ciudad Blanca(白城)的称号。古城区于2000年被列为
世界遗产。古教堂(1612年)、大学和博物馆。邻近有温泉及
印加文化遗迹,为游览胜地。铁路、公路通外港
莫延多及
库斯科等城镇。人口约64万。位于秘鲁南部的米斯蒂火山山麓地带的奇利河谷地,土地肥沃且水源充足。海拔2304米。气候干爽温和,四季如春,年平均气温14.4℃ ,年均降水量109毫米 。1425年以前为
印加帝国古城,1540年在古城址上兴建。曾屡遭火山、地震破坏。秘鲁南部最大的文化、工商业中心。工业以毛纺织、皮革、食品加工、塑料、炼钢、小型化工为主。周围灌溉农业发达。为南秘鲁高地驼羊、骆马及羊毛的主要市场。为交通枢纽,位于
泛美公路上,有铁路连接库斯科、莫延多港。市内有大学、博物馆、教堂及其他运动娱乐设施,并有温泉、印加文化遗迹。
其中一种说法,相传当第四任印加帝国国王初见该城的宏伟,说了Ari, quepay,在
盖丘亚语中解作“是,这里”,阿雷基帕的名字来源于此。 该城其后在地震中被毁,西班牙人在1540年重建。另一种说法是该名来源于
艾马拉语,由ari(山峰)+kipa(位处)而来,意指“在山的附近”,是指该城位处El Misti附近。
考古发现阿雷基帕位处的肥沃山谷早于公元前5000 – 6000年已有人聚居。在15世纪,该区由艾美拉
印第安人控制,其后被印加人占领,成为供给印加帝国农产品的重要基地。现代的阿雷基帕城建立于1540年8月15日,由西班牙殖民者
法兰西斯克·皮泽洛的特使加西·曼努埃尔·德·卡巴哈尔(Garcí Manuel de Carbajal)负责。一年后,西班牙的
查理五世授予城市资格及纹章。西班牙殖民时期,在
秘鲁总督辖区中该地的
西班牙人聚居比例最高,众多的遗迹及建筑具有浓厚西班牙风格,并发展出
麦士蒂索人(混血儿)族群。但1940年代起,来自秘鲁各地的人大量涌入,改变了该市的人口和文化特征。
在殖民时期及共和初期,该市相对较为自主,但情况在1870年南部铁路通往海港
莫延多(Mollendo)后有所改变,开始发展太平洋贸易。在1930年代,与泛美公路接通,借此与美洲其他地方加强联系。自此,阿雷基帕发展成
利马与秘鲁南部之间的商业中心。
阿雷基帕是秘鲁在19世纪争取独立的重要基地,其后也是秘鲁与
智利间的
硝石战争(1879 – 1883)之重要军事据点。
该市有两所主要大学:州立的圣奥古斯丁德阿雷基帕国立大学(Universidad Nacional de San Agustín de Arequipa)(建于1828年)及私立的圣玛利亚天主教大学(Universidad Católica de Santa María)(建于1961年)。另外,秘鲁大型运动场UNSA 纪念碑体育场(Estadio de la UNSA)设于阿雷基帕,曾于2004年举办
美洲杯足球赛。
2012年11月1日,秘鲁阿雷基帕市政府、中国驻秘鲁大使馆、阿雷基帕圣玛利亚天主教大学和该校
孔子学院在阿雷基帕市举办了中国文化周。
当地富有殖民时期遗留下来的
安达鲁西亚及西班牙特色,著名景点包括建于16世纪的圣卡塔利娜修道院(Santa Catalina Monastery)、戈耶内切宫(Goyeneche Palace)、道德之家酒店(Casa del Moral),以及市郊的亚纳瓦拉(Yanahuara)区等。阿雷基帕气候全年干燥,位处三座山的山麓,自然景观有
科尔卡峡谷(Colca Canyon),是世界上最深的山谷之一。阿雷基帕的机场为阿雷基帕 罗德里格斯·巴隆国际机场(Rodriguez Ballon International Airpo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