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宜中
南宋末期宰相
陈宜中,生卒年不详(见人物争议),字与权,号静观,又号仲鼐,永嘉(今浙江永嘉)人,南宋末期宰相。
人物生平
逆奸谪边
陈宜中,字与权,永嘉(今浙江永嘉)人。年少时家里很穷,但他的性格特别倔强。有商贾推算他的生辰八字,认为他应当得到大贵,故把自己的女儿许给他为妻子。到了太学后,因文章写得好而受到赞誉。
宝祐年间,丁大全以亲戚乡里婢婿的关系奉承巴结卢允升、董宋臣,因而得到理宗皇帝的宠幸,擢升为殿中侍御史,在台谏官中特别骄横。陈宜中与黄镛刘黻、林测祖、陈宗曾唯六人上书皇帝批评、攻击他。丁大全因此恼怒,指使监察御史吴衍弹劾陈宜中,削夺了他的官职,拘禁、监管在其他州府。司业率十二所学校的学生,穿着整齐地送他到桥门之外。丁大全因此更加恼怒,立碑文在学校中,戒令学生们不要胡乱地议论国家的政事,又命令,凡从此以后有上书的人,前廊的生员仔细看过以后书面报送检院。因此,士大夫们众口一词地称道陈宜中他们,号为“六君子”。陈宜中贬谪建昌军(今江西南城)。
敕归登第
天庆元年(1259年),丁大全被放逐,丞相吴潜上奏要求陈宜中还朝任职。贾似道入朝仕相,再次请陈宜中还朝任职,有诏令六人都可免省试直接到京城赴考。 陈宜中对贾似道的知遇之恩感激不尽,在以后的官场生涯中,陈宜中唯唯诺诺,往日的锋芒尽失,昔日的热血已冷,走上了与贾似道同流合污之路。
景定三年(1262年),廷试,陈宜中考中录取为第二名。六人之中,陈宜中尤其通达时事政务。先后任绍兴府推官、户部架阁、秘书省正字、校书郎,数年以后迁升为监察御史。
秉公执政
咸淳三年(1267年),程元凤再次担任相职,贾似道担心他侵夺他的权力,想逐去他。陈宜中首先弹劾程元凤纵容丁大全肆意作恶,为国家祸害的根源。命按法律格令处置,免除太府卿职。陈宜中自己也请外任,担任江东提举茶盐常平公事。
咸淳四年(1268年),改任浙西提刑。咸淳五年(1269年),召还朝廷任崇政殿说书,累次迁升至礼部侍郎兼中书舍人。咸淳七年(1271年),闽地缺乏将帅,陈宜中以显文阁待制,任福州知州。在任官期间,深得民心,一年多以后,回朝廷担任刑部尚书。咸淳十年(1274年),拜任签书枢密院事,并临时兼任参知政事。
请正贾罪
德祐元年(1275年),陈宜中升任为同知枢密院事。二月,贾似道在芜湖兵败丧师,于是以陈宜中知枢密院兼参知政事。此后,翁应龙从军中回朝,陈宜中问他贾似道在哪里,翁应龙回答说不知道。陈宜中以为贾似道已经死了,于是上奏疏请求对贾似道的误国之罪加以正法。贾似道率军出行时,以他的亲信韩震总管禁兵,有的人说韩震想以兵劫持打算迁行的人,陈宜中借召韩震商量事情,暗中令埋伏壮士在衣袖中藏铁椎击杀了韩震,以表明不是贾似道的同党。
召拜丞相
当时,右丞相章鉴晚上逃跑了,曾渊子等人请诏令陈宜中代理丞相职事。恭帝诏以王爚为左丞相,拜任陈宜中特进、右丞相。四月,王爚还朝论事,即与陈宜中意见不合。台臣孙嵘叟请放逐潜说友吴益李珏回原籍,陈宜中认为:“簿录并不是盛世所做的事情,祖宗忠厚,未曾轻易用它。李珏刚刚被召入朝廷,立即加以重刑,恐怕此后难以示信于人。”王爚力争,认为应该按孙嵘叟所说的办。适逢留梦炎从湖南到京城入朝,王爚与陈宜中都请求罢免自己的职务,不理政务,请求以留梦炎担任相职。太皇太后于是以陈宜中担任左丞相,留梦炎担任右丞相,王爚担任平章军国重事。王爚接受任命,当天就去租赁民间的住房,把丞相府让给陈宜中,陈宜中上奏皇上,认为“一个推辞,一个接受,怎么能够解除天下人的讥笑呢?”也辞职而去。派遣使者几次去挽留他,才至朝任职。
当时,朝廷命张世杰等人分四路进军,陈宜中、留梦炎二丞相都督军马而不出战。王爚请以一丞相督师在吴门建筑关隘,以保护诸将士兵,不然的话,就自己请求担任此事。陈宜中感到惭愧,始与留梦炎上疏请求行边防守。这个意见在议论时臣僚们不能决断。七月,张世杰等人所率军队果然在焦山失败。王爚上奏章说:“没有什么事比军务还重要,现二丞相一起担任都督,妙算计谋,指挥授任,我不能够知道。近来,六月出师,诸将缺乏统帅。我难道不知道吴门相距京城不远,而一定要为此请求,大概大敌当前,不是陛下自任统帅,就是大臣们督师出征。现在张世杰因为各位将领不能齐心协力而败,不知道国家能够经受几次失败?我既不能担负起这方面的职责,又不能听到这方面的言论,请求罢免我的官职。”没有获得允许。
王爚的儿子王某于是唆使京城的学生到宫廷上书,数落陈宜中的几十件过失,简单地说,就是:“赵溍、赵与鉴都弃城逃跑,陈宜中于是借使者去饰说,以此回报私人的恩德。令狐概、潜说友都以守城降于蒙古,于是受他的包苴而成为他的羽翼。文天祥率兵勤王,陈宜中相信谗言而阻挠他。贾似道丧失军队大败,以致误国,表面上请求惩罚而实际上暗地里袒护他。大兵压境于国门,勤王的军队留在京城而不派遣去御敌。宰相应当率兵督战,而他畏首畏尾,犹豫不决,商量好了的意见而不执行。吕师夔狼子野心,却派他去敌方通好请求结盟。张世杰的步兵用之于水战,刘师勇的水兵用之于陆战,指挥授命失宜欠当,以致造成军事失败。我们恐怕误害国家的将不只一个贾似道。”
奏书上后,陈宜中竟然离职而去,派遣使者去召他回朝,他没有至朝。这以后,罢免王爚,命临安府逮捕捉拿上书的京城学生。召陈宜中还是没有回朝。太皇太后自己亲自写书信送给陈宜中的母亲杨氏,要她劝勉谕示她的儿子,陈宜中这才请求以祠官职入侍朝廷,于是拜任为醴泉观使。十月壬寅,才到朝廷,不久,被任命为右丞相,然而,宋朝大势已去。陈宜中仓惶间组织京城的民众当作士兵,市民十五岁以上的都入籍为兵,人们都以此感觉可笑。十一月,派遣张全与尹玉麻士龙的军队援助常州,尹玉与麻士龙都战死,而张全却不发一箭,迅速逃回。文天祥请求诛杀张全,陈宜中却释放了他而不问他的罪行。此后,常州被攻下,蒙军压境至独松关,周围的宋军望风而逃。
陈宜中派遣使者到蒙军中请求讲和而没有被答应,即率群臣入宫请求迁徙都城,太皇太后不同意。陈宜中痛哭失声地请求迁都,太皇太后于是命人装物、升车等待,发给百官路费银两。到傍晚,陈宜中没有入宫,太皇太后愤怒地说:“我起初不想迁都,而大臣们数次请求迁都,难道这不是欺骗我吗?”于是脱掉发簪、摘下用玉石做的耳环丢在地上,关上阁门,群臣要求入内引进奏疏,都没有被允许。大概陈宜中实际上打算第二天迁都,仓促间奏陈皇上,是没有经过仔细考虑所致。
病逝异乡
陈宜中起初与大元丞相伯颜预期在军中相会,不久对此感到后悔,没有按约前往。伯颜率兵到皋亭山,陈宜中晚上逃跑了,陆秀夫侍奉二王到温州,派遣人员寻召陈宜中,陈宜中到温州,他的母亲死了。张世杰抬他母亲的棺材到船上,于是与他一起到闽中。
益王立后,又以陈宜中为左丞相。井澳之役战败以后,陈宜中想侍奉益王逃至占城(今越南河内),于是,先到占城说是益王的意思,估计事情不可能,就没有返回。二王多次派人召他回来,最终还是未回。
至元十九年(1282年),元军攻伐占城,陈宜中逃到暹罗(今泰国),后来死于暹罗。
为政举措
主政福建
陈宜中主政福建一年四个月,《宋史》评价他“在官得民心”。这从他的一篇奏折《请禁盐法抑配之害札子》里可以看出。陈宜中在札子中指出:不法官吏与地方恶势力勾结,假借盐业专卖制度实行强买强卖,盘剥、欺压百姓,导致“民不聊生,惟各待死”,危害极大,要求予以禁止。陈宜中出身贫寒之家,很能了解底层百姓的疾苦,能抓住影响民生最切、百姓反应最烈的问题,雷厉风行予以处理。难怪方逢辰在《送物与陈宜中丞相书》中,说陈宜中主政“视时聚散,使民免于饥”,“庶几轻生者少,远罪者众”。而牟巘在《贺刑部尚书陈宜中启》中,也说陈宜中主政福建是“十乘惠临,七闽苏醒”。而《癸辛杂识》还记录了陈宜中主政福州时主持剿灭一股海盗的情况,可作为“得民心”的又一注脚。
盐法之害
陈宜中担任江东提举盐茶平公事期间,曾上书《请禁盐法抑配之害札子》,该奏疏讲述了由政府发行盐钞,令商人付现,按钱领券。发券多少,视盐场产量而定。券中载明盐量及价格,商人持券至产地交验,领盐运销的盐钞法,本来是方便百姓的好办法,但到南宋末年时,出现了强行摊派的现象。诸吏以次充好,盐中杂以灰泥,短斤缺两,强卖强买,如有不从,就纠集流氓打手,席卷其家所有值钱东西。甚至诬蔑为私贩私盐,予以处罚,致使民不聊生,只有各自等死。
奏疏言辞诚恳,可知陈宜中对盐钞法带来的弊端是痛心疾首的,对加剧这一弊端的无耻官僚是深感憎恶的,他是站在百姓的角度上写了这篇奏疏,揭露了南宋盐妙法实施后逐渐带来的弊端。官吏随意利用抑配盐钞的权力,搜刮民膏,使得民不聊生。故陈宜中乞求朝廷能设置官员监察此事,去除民间之害。足见其恪尽职守,非玩忽职守之流。
临危受命
德祐元年(1275年),元军沿长江一路追杀,直指临安。贾似道派人通知“迁都”,想让朝廷跟随他逃亡。
此时,留在朝廷主政的左丞相王爚、右丞相章鉴都已不知去向。扭转危局的重担落在了参知政事陈宜中的身上。陈宜中主政采取了一系列措施:1、乞诛似道,制止溃逃;2、号召各路兵马勤王,保卫临安;3、组织溃散的军队重新集结;4、废除贾似道时期一切不体恤民情的弊政(公田、市舶、茶盐等),放还被流放贬职的人;5、奖励积极抗战的军民;6、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力量参加救亡。
这些措施收到了稳定局面的效果。贾似道罢官治罪,溃逃被制止。郢州守将张世杰带领队伍率先到达临安,缓解了元军对临安的直接威胁。溃军重新集结,在临安周围形成了一支17万5千人的武装力量,使宋廷有能力组织主动的抵抗,并发动后来的焦山之战。抗元救宋的氛围重新高涨。
历史评价
宋恭宗赵㬎:知仁勇之资,治国家而有裕;刚大直之气,塞天地以无疑。简在先王,俾辅后嗣。赞雷厉风飞之决,宗庙再安;开否消泰长之机,纪纲一正。定众志于缀斿之际,回治象于惊涛之冲。精神强而英隽聚朝,指挥当而将士用命。忠贯皦日,未尝言房杜之功;计安生民,将欲复文武之治。(《四明文献集·卷四》引)
马廷鸾:尔宜中学问邃深,气节端亮。慷慨举幡之谊,六馆在其下风;舂容奏篇之言,大庭擢居亚选。(《碧梧玩芳集·卷四》)
文天祥:①恭遇某官拱璧元圭,泰山乔岳。迩英殿之劝讲,总是经纶,古灵稿之荐贤,不遗气类。遂今起废,复忝司平,某敢不激厉新知。(《文山先生全集·卷八》)②兹盖恭遇某官大吕黄钟,元圭拱璧。天章阁之论事,行展经纶;古灵藁之举贤,不遗气类。遂命起废,复忝司平。某敢不激厉新知,濯磨旧玷?沐浴蓬莱之风露,昭苏衡芷之江山。(《文山全先生集·卷八》)③鲁港败后,陈宜中当国,首斩殿帅韩震胁迁之议。差强人意。宜中实无经纶,至秋故遁归,及不得已,十月再来,则国事去矣。哀哉!(《文天祥全集》)
郑思肖:二公(即陈宜中和张世杰)忠烈动天地,德义感人心,所以无萌是念者,今俱莫定其所在。(《心史·卷上》)
刘将孙:人物纤白温雅,所立乃屹然。(《养吾斋集·卷二十六》)
脱脱阿鲁图等:似道督视江上之师,以国事付王爚、章鉴、陈宜中,盖取其平时素与己者。爚、宜中于其既出,稍欲自异,及闻其败,乘势蹙之。既而,二人自为矛盾,宋事至此,危急存亡之秋也。当国者交欢戮力,犹惧不逮,所为若是,何望其能匡济乎。(《宋史》)
潘猛补:他是地地道道的鹿城人,出生在大南门外的相儒坊,他的夫人就是海坦山下镇海门外叫外沙的葛氏商人的长女。他的性格也是典型的温州人性格,随机应变,善于发现和把握机遇。无论是开始利用贾似道,还是后来反对贾似道;无论是曾经负兴气离职回温养病,还是毅然在温组织抗元,他的办事风格也是温州人的风格,喜欢抱团发展。他重用的手下都是温州人,如刘黻、潘希圣、蔡起莘。他还有温州人的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浪迹天涯海角,艰辛生存,曾经流亡到越南,可以说是温州定居海外的华侨先驱,值得我们纪念。(鹿城新闻网引)
夏诗荷:陈宜中人聪明、好学、有军事谋略,面对元强宋弱的形势,救国救民于水火,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虽然南宋灭亡了,但他是爱国宰相,不是逃跑宰相,学习他的爱国爱乡的精神很有必要。(鹿城新闻网引)
轶事典故
克愚之死
陈宜中为人处世多讲权术谋略,少年时为县学的学生,他的父亲当官受赃按法应当黥面受刑,陈宜中上书温州知州魏克愚请求宽恕他的父亲,让他代他父亲受刑。魏克愚认为这是官吏狡猾的行为,最后仍然依法处罚。后来,陈宜中为浙西提刑,魏克愚到郊外迎接他,陈宜中报礼不写官衔名称,也落款“部下民陈某”。魏克愚惶恐不安,不敢接受,袖手以表示谢罪。陈宜中表面上以礼相待,而暗地里搜寻他的过错,一无所得。此后,魏克愚揭发贾德生冒借官府木材事,违忤了贾似道,被废罢家居。陈宜中入朝,仍特地指斥魏克愚居住乡里的不守法行为,贾似道令章鉴弹劾他,贬谪严州,魏克愚的死是陈宜中排挤他较多所致。
为相预兆
宋朝温州有谚语云:“海坛沙涨,温州出相。”海坛沙是经常涨,温州状元也常中,但温州宰相不常见。据《弘治温州府志》记载,一直待到南宋“咸淳间,海坛岭下江沙忽涨,人以为异”,没过多久,陈宜中果拜相,才应验了谚语的预测,故宋遗民郑思肖在《心史》中有“相国生东瓯,应谶海坛沙”句。
奇结姻缘
陈宜中上书攻丁大全,被羁押管教,葛宣义到江心寺设水陆供为陈宜中祈福,家里只留长女独居。葛宣义很富有,一天夜里,强盗来抢劫,席卷过去,连长女也被抢走。葛宣义又将幼女嫁给陈宜中。后陈宜中知福州兼福建路安抚使,到了乞巧节,下属各献礼物,陈妻发现有件原来是自己家里东西。陈宜中就问下属此物何来,回答说:“海巡所赠送。”陈宜中马上发兵围其寨,逮捕诸校,经过审问,原来早年抢劫其岳父葛家,强占其前妻的正是福州海巡所属官兵。于是将他们伏诛,无一漏网。福州海巡所竟然远到温州(东门外)外沙抢劫,在福州自然也是作恶多端。陈宜中发兵将其彻底歼灭,为福州人民消除隐患。
人际关系
主要作品
陈宜中所留作品不多,刘将孙《养吾斋集》中称陈宜中“陈死海外,手泽亦绝”,《沙村罐头陈氏宗谱.图说》、《前街陈氏宗谱》虽然记载陈宜中曾有《临洼文集》和《奏议杂集》,但都散佚。现仅存诗歌三首及朝廷奏疏杂著几篇。
陈执中现存诗有《贾师宪望海楼次韵二首》《和贾魏公冬大雪诗》《如占城经吴川极浦事》,其中有两首附和贾似道;现存陈宜中奏疏四篇分别为《请禁盐法抑配之害札子》《劾贾似道札子》《乞罢刑部尚书逡闲廪奏》《辞右丞相奏》。这四篇奏疏,分别出于陈宜中人生各个时期,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陈宜中个人的政治主张;陈宜中的杂著主要有《陈室宗支源流序》《潘氏宗谱原序》《赵氏宗谱旧序》《大仁佛阁记》《平江府学道书院记》《皇宋大饮食淡庵周公圹志》,《潘氏宗谱原序》《赵氏宗谱旧序》。
人物争议
生年之争
2015年10月,陈钧贤赴龙湾区青山作田野调查时,拜读了《青山陈氏宗谱》。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重修的《青山陈氏宗谱》是目前发现的、对陈宜中研究最具史料价值的文献档案。在《青山陈氏宗谱》的《世纪》部分,明确记载“六世与权公,讳宜中,宋左丞相,生宋嘉定戊寅(1218年)五月十八日丑时”。
2012年,孙建胜请正于胡珠生以及温州史学界同仁,一致确定陈宜中的出生时间为“1226年”。孙建胜认定陈宜中出生时间,基于他所见资料分析推断。又据宋周密撰《癸辛杂识》记述,而认定陈宜中在这一年的年龄是10岁。
2009年,胡珠生发表《陈宜中生平考辨》,认定陈宜中的出生时间为“1234年”。
卒年之争
《宋史》没有具体记载陈宜中的生卒时间及地点,《浙江通志》对陈宜中的出生时间也缺载,卒年定在1282年后数年。
诏赴占城
有学者认为,陈宜中之赴占城绝非“逃跑”之举,实为奉命以图后计,但因事未就而不能回;另由于当时“兵事皆决于世杰”,以张世杰之专制,连文天祥要求入行朝共事均被张所拒,导致文被元军所执。陈宜中亦因船破未得与张世杰汇合而重回占城(也有说回国隐居)。
据一般史书之说,“井澳败后,宜中欲奉王走占城,遂不返”,后人认为,这是陈宜中怕死的又一次“逃跑”行为。
陈宜中在赴占城途经吴川极浦亭(今广东南部)时,曾赋诗云:“颠风吹雨过吴川,极浦亭前望远天。有路可通环屿外,无山堪并首阳巅。溪云起处潮初涨,夜月高时人未眠。异日此归须记取,平芜尽处一峰圆。”诗中表达了他不愿像伯齐、叔齐一样饿死首阳山,而要奔异域待机再举的决心。
又据赵家堡《汴京国族宋闽冲郡王赵家堡族谱》之《赵氏本末序》和与其待臣黄材的《黄氏宗谱<文忠公族谱序>序》载:“(黄)登咸淳进士,历官大理寺丞,转内阁侍从,值天运转元,随卫王播迁于广东新会之崖山,奉杨太后懿旨,保若和郡王。不期年,元兵俱至,连日大战。余知势迫,乃与张世杰,许达甫等十六船,护王夺港而出,遇陈宜中船于广崖之浅澳大会,欲往福州图恢复,忽飓风大作,世杰不幸船沉,宜中船破,因登合浦”。
可见,陈宜中已自占城回国,准备与张世杰等同行占城图兴宋大业,但因遇飓风,船破而未能遂愿,只能只身回占城。即与皇室四百多人,在占城积蓄力量和粮草,成为南方各地的反元义军的精神支柱,最大一起为黎德起义与宋遗民马南保合兵,声势浩大,得到陈宜中的积极支持。黎德和马南保“皆谓祥兴帝实在占城,陈丞相护之。”结果兵败,德与南宝皆被执不屈死。由于崖山之战中未找到卫王昺和群臣的遗体。“昺尸不获”,以至世祖怀疑卫王还在陈宜中身边(据有关史料,这时在陈宜中身边确有一位年十五、六的少年,传为黎德之子,由马南宝托养)。于是在宋亡后六年,即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四月,元世祖还下诏“追捕帝昺及陈宜中。”元军攻入占城后,大肆搜捕,陈宜中在皇室成员和宋遗民的掩护下逃亡暹罗(泰国),“元军俘四百多皇室及侍臣尽杀之。”宜中在暹,仍念念不忘宋室,并遗嘱子女永不仕元,最后终老于暹(或言投海自尽)。
陈文之交
有人认为陈宜中是排斥、压制文天祥抗战的。但事实上,文天祥之受挤的原因主要在于张世杰的专横。张世杰是一个武将,在宋朝重文抑武的时代里,陈宜中并无偏见,他深知,在国家存亡之秋,必须依仗军事实力,所以,他未同意文天祥在温州建立行朝的主张,而是决定拥二王至福州,一为依倚张的军事力量,二为自己在福建有一定的基础,而张世杰也认为在治国上少不了陈宜中,故在拥二王赴闽时,张世杰不顾陈宜中丁母忧,即越理、越律而将陈母之棺“舁舟中”赴闽;陈宜中总究是一个文官,对军事生疏,所以,一开始,以“秀夫久在兵间(抗元名将李庭芝幕下),知军务,每事咨访始行,秀夫亦悉心赞之。”但陈宜中在执政上较为主观,在与陆有不合之见时,“使言者劾罢之,谪居潮州”,当张世杰知之,即说陈宜中,“此刻如何,动以台谏论人?”,“宜中惶恐,亟召秀夫还行朝。”从这里可以看出,当时朝政基本掌握在张之手中,逼使陈“秉杨太妃懿旨赴占城”欲图后计。同时张还拒绝文天祥入觐行朝共事。
事实上,文天祥对陈宜中还是十分尊重与寄以厚望的。文天祥遗诗一百多首,写的多是军旅生活和爱国情怀,真是字字泣血,其中有二首是写陈宜中的,文天祥希望陈宜中要像谢安一样,能够肩负中兴大业,同时也惋惜在南行的路上遭到阻拦而不能共扶幼主。文天祥还为陈宜中修撰的《陈氏宗谱》写过序和题词,说明陈、文的关系还是十分密切的,并不是处在对立的地位。
最终归宿
陈宜中最终魂归何处是一个至今悬而未决的历史谜案,陈宜中的归处大致有六种说法:泰国说、广东阳江海陵岛说、海南岛崖州说、江苏太仓说、湖北蕲春说、浙江温州说。
该说主要依据《宋史·陈宜中传》:“至元十九年(1282年),大军伐占城,宜中走暹,后没于暹。”但该史料没有记载“宜中走暹”的具体时间。
对于“宜中走暹”的具体时间,黄斐然在1940年认定:“渊陈公来暹时,为公元一千二百八十四年(1284年),距今已阅六百五十七年矣。”并对陈宜中在海外华侨史上的地位,给予了高度评价:“南洋华侨有悠久之历史,先代南迁之侨民,或为忠臣,或为义士,有可歌可泣之故事者,吾人对之,宁不敬仰欤?若陈公宜中之来暹,亦泰国华侨历史上值得纪念之一页也。”
胡珠生则进一步认为:“宜中确是死于暹罗。”而且是“跳海自杀”“地点是在崖山的海域。”主要依据是元延祐五年(1318年),元翰林直学士承旨刘赓撰《永嘉陈氏世德之碑》所提:陈宜中“宋亡,拥二王泛海达广州,知力不能支,捩柁由占城之暹罗国,竟死于难。世皇闻其名,遣使旁求,不获乃已。”“太夫人日思乡里,会其兄芹孙(据《宋王府司马与可公载入郡志小传》宜中公胞弟自中公‘幼子萍随可帝入西番为僧,名辇真吃喇思’)、女兄尼净戒至自暹国宜中薨所。”从元臣刘赓所撰碑铭,洋溢出对陈宜中忠于宋室,捐躯殉国的崇高赞词:“国存与存,国亡与亡。义重丘山,身等毫芒。命殒躯糜,曾无顾恤。万里沧溟,甘葬鱼腹。”胡珠生据此及温州龙湾《永嘉二都前街陈氏重修宗谱》(光绪乙酉年增补)记载:陈宜中“上命至占城、暹罗国乞师,归崖山之界,闻宋亡,竟溺而死,浮尸海上,里人咸以为异,遂收殡葬。”确认陈宜中在泰国崖山跳海殉国无疑。
而陈立群在其撰写的《宋末陈宜中行迹考辩》一文中提出了质疑,认为崖山之战发生地在广东新会;“《永嘉陈氏世德碑》、《宋史》与《永嘉二都前街陈氏族谱》记陈宜中死于暹,或死于崖山之界,或老死,或投海自尽,均为猜测,缺乏证据。”其理由主要根据崖山之战的亲历者黄材在《文忠公族谱序》(载于《漳浦湖西黄氏族谱》)写到:“不期年,元兵俱至,连日大战。余知势迫,乃与张世杰、许达甫等十六船,护王夺港而出,遇陈宜中船于广崖之浅澳大会,欲往福州图恢复。忽飓风大作,世杰不幸船沉,宜中船破,因登合浦。”
陈立群认为:“这篇序写于元成宗大德二年(1298年),距崖山之败仅19年,作者又是事件的见证者,所记当可信。如果说黄材所记尚为孤证,那么,与黄材同行的郡王赵若和相同的记述,则又是一个重要证据。他在修于元仁宗(1316)《闽冲郡王赵家堡族谱》的《赵氏本末序》中写道:‘不期年,元兵且至,连日大战,吾知势已败,与许达甫、黄侍臣等以十六舟夺港而出,遇陈宜中在广崖之浅澳大会,欲往福州以图匡复王室。船到广东南澳之七十余里,飓风大作,宜中船破,遂登合浦。’”“赵若和所记与黄材所记不谋而合,一致见证一个史实:陈宜中并非如《史宋》所言‘遂不返’与‘终不至’,他不但回国,而且‘欲往福州图恢复’。”
该说主要依据是阳江新闻网的报道稿《一块墓碑引发猜测:南宋末年“丞相墓”藏身海陵岛石井村?》。
该报道记载,记者“在现场看到,这是一块长约三米、宽约一米的厚石碑,经过复原处理,其上的碑文清晰可见:清光绪二十一年岁次乙未仲秋(毂)旦重修,宋兵部承事郎开基始祖若水石泉陈公之墓,宪阖三大房(众)裔孙等同坐壬加子。”并没有明确墓主就是宋左丞相陈宜中。“和墓碑一起被抬回的,还有两根带有圆顶的将军柱,一根刻有坟墓对联的石条和一块墓碑盖。听村里的老人讲,这些都是从村里后山的老祖宗墓园里搬回来的。虽然从小就在墓园附近玩,也经常看到这块墓碑,但大家都没有特别关注。直到最近几位外地的历史学家来这里考察,认为这个陈宜中可能就是南宋丞相之时,村里这才炸开了锅。”“该村村长陈祥毛拿出了一本略显陈旧的《陈族始原历史》,上面记载着陈公全名陈宜中,并用带有传奇色彩的故事讲述了他在抗击元兵时,一度到海南调兵,但几次被元兵追截,流落海陵岛,并离奇逃生。之后陈宜中隐居海陵岛,创建石井村,并逐渐将陈氏一族发扬光大。”
在得知这个消息后,市文广新局也派出考古人员前往石井村考证,认为:“墓碑上写的是清朝光绪年间重建的,墓园里也暂时没发现有陪葬品,仅凭村民的讲述和族谱记载的一些传说故事,很难确定就是陈宜中的墓地,还有待专业的考古队伍进一步的研究和考证。”
据《海南陈氏谱》1998年版记载,海南陈姓移琼始祖达27位。在崖州,也有两支独特的陈氏家族,一支是南宋期间驸马的后代,另一支则为南宋著名宰相陈宜中的后裔。两支陈氏族人都是因为战乱迁移来此,在崖州一带扎根繁衍,散居在乐东、崖城、三亚一带。在崖城一支的陈姓聚居城西和保平村。他们一直将南宋末年的宰相陈宜中视作自己的先祖。
据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进士陈麟撰《宋左丞相与权公传》:“至德祐元年(1275年)又出而随名流勤王募兵,知枢密院事,拜左丞相。国步澌濒,宋事不可救,幼主归元。公遂携家追寻广、益二王,东渡海抵福、广,备极艰苦。乃与张世杰、陆秀夫书欲自往占城请援兵,二人不许。至香山南仙女湾,意欲奉昰王奔占城,而飓风大作,竟沉于崖山之海,而宋亡矣。”由此分析,如果陈麟说的是完全真实的历史,那么陈宜中殉国之处就在“崖山之海”。
江苏太仓说出自《直隶太仓州志》,该书记载:陈宜中“宋亡,隐居杨林塘,子孙家焉。”下有双行小字注:“子思宋,字森际,建庙祀父,不敢明言,但曰‘陈森际庙’,俗称‘酸荠庙’,其墓亦在。”
湖北蕲春说出自《蕲春田氏大成宗谱》,该书记载:“田氏来蕲春之鼻祖曰梦罴公,世传即宋相陈宜中,当端宗舟抵秀山时,由占城迂道逃至江淮间,结忠义之士,谋复宋室,志卒不遂,乃仿陈公子完之先例,易姓为田,匿于蕲北之久长山而隐居焉。”该书认为,陈宜中隐居蕲春是因为陈宜中的黄夫人是驸马黄元庆女,老家在此地,故来隐居。
浙江温州说出自陈麟在至正十四年(1354年)撰《宋左丞相与权公传》。其中记述陈宜中离开青山以后至葬地温州的情况颇详,而且是目前所见资料中最早提出“浙江温州说”的人。
人物世系
在温州有许多号称出自陈宜中之后的家族,但有关陈宜中之前的世系各有异同。
《白泉陈氏宗谱》世系:忠——邕——夷实——俦——洪茂——松——云友——昭文——仕哲——鸣夏——孟学——应麟——炯。
《沙村关头陈氏宗谱》世系:忠——邕——夷实——俦——洪茂——松——云友——昭文——仕哲——鸣夏——孟学——应麟——炯——景彦——春资。
陈巧义提供的龙湾炮台陈氏世系:炯——堤——元卿。
《塘下陈氏宗谱》世系:忠——邕——夷实——俦——洪茂——松——云友——昭远——居敬——鸾——肇文——阳——翊龙——曜——百五——善——景彦——元春。
《青山陈氏宗谱》世系:赤岸——世善始迁永嘉——智——景彦——永春。
根据各地宗谱世系对比,都有“景彦”、“春”(春资、元春、永春)等名。青山宗谱记录世代最少,但可信度最高。祖宗世系无从考证,故从福建赤岸迁徙至温州者,以赤岸公为名,以赤岸公为始祖,世善公为温州始迁祖。
塘下宗谱世代最多,但可信度最低,改宗谱将年龄比陈宜中大百岁的陈傅良列为陈宜中的后裔,堪称是修谱先生的排谱头的“杰作”。
后世纪念
纪念馆
陈宜中纪念馆位于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青山村,于2016年11月建成开放,大门正门处矗立着陈宜中的铜像,里面陈列着陈宜中的史料与图片,纪念馆兼为陈氏大宗祠堂与该村的文化礼堂,整体建筑高三层。
祠堂
陈宜中祠位于福建省福州市林铺村,当地人称“太尉庙”,庙门上方的匾额里写着:“宋陈丞相祠”。
史料索引
脱脱、阿鲁图等《宋史·卷四百一十八·列传第一百七十七》
最新修订时间:2024-03-29 09:55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