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行模式是一种关于
产业结构在国际间尤其是在西
太平洋地区国家间传递的学说。该学说首先在美国出现,日本对其极为赞赏,力图将其作为
亚太地区经济合作的重要模式之一。其基本思想是:在西太平洋地区,各国的经济发展像雁阵一样有序;美、日作为领头雁,
亚洲四小龙为第二梯队,
泰国、
菲律宾、
马来西亚、
印度尼西亚等国家为第三梯队。整个西太平洋地区的经济发展的这种雁阵情况,是由于
直接投资过程和产业在不同国家中的传递造成的。
由来
二战后,作为战败国的日本由于成功实施了以政府主导性、出口扩张性为主要特征的
经济发展战略,
国民经济在战争的废墟上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随着日本经济在战后的重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特别是70、80年代以来,作为在东亚地区唯一的经济
发达国家,日本开始逐步向东亚地区进行
直接投资,在东亚地区建立了以自己为核心的“东亚雁行国际分工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东亚雁行发展模式”。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日本学者引用
赤松要“雁行
产业发展形态论”,将战后东亚地区国际分工体系和经济发展过程也喻为一种“雁行形态”或“雁行模式”。东亚传统“雁行模式”的基本内涵是:战后以来,率先实现工业化的日本依次把成熟了的或者具有潜在
比较劣势的
产业转移到“
亚洲四小龙”,后者又将其成熟的产业依次转移到东盟诸国(
泰国、
马来西亚、
菲律宾、
印度尼西亚等),80年代初,中国
东部沿海地区也开始参与东亚国际分工体系,勾勒出一幅以日本为“领头雁”的东亚经济发展的雁行图景,在他们之间形成了技术密集与
高附加值产业-资本技术密集产业-
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阶梯式
产业分工体系。
理论
赤松要的“雁行
发展理论“主要是针对
发展中国家提出的,其主旨是发展中国家利用引进先进国家的技术和产品发展本国的产业,因此在贸易圈中势必存在不同发展层次
产业结构的国家,这同时也是产业梯度转移的一个动力。东亚恰好具备了这个条件。日本是属于“配套完整的制造工厂型的
发达国家”,属第一层次,它有
先进技术,工业发达,资金雄厚,居东亚经济发展的领头雁地位;NIES(“
亚洲四小龙”)是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属第二层次,有比较先进的技术,重点发展
资本密集型企业,是东亚经济发展与合作的雁身;
ASEAN(
东南亚国家联盟)各国是从农业起步向发展出口型工业方向迈进的一些国家,属第三层次,有资源、劳动,重点发展
劳动密集型工业,在东亚经济发展中充当雁尾的角色。中国在东亚地区属于后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但在日本
对外直接投资接受国中异军突起,不仅拥有丰富的
生产要素和辽阔的市场,且迅速成为日本对东亚乃至世界投资中的主要接受国,而且与东亚经济相接轨,成为东亚地区仅次于东盟的新的经济增长区,属第四层次。④因此,日本对东亚的
直接投资结构亦根据不同的发展层次采取了不同阶段的
产业结构,呈现出阶梯型结构。
挑战
1.“雁行模式”的挑战一方面来自于“领头雁”日本的
投资策略。作为一种投资必须强调投资的收益。以及注重发展自身的利益。因此日本
对外直接投资属于贸易主导型,以降低
生产成本为主要目的。
2.前面提到“雁行
发展模式”的基础是各国产业梯度差的存在。这个梯度差正随着各国经济的发展和日本国内经济不景气的影响而日益缩小,客观上造成了“雁行模式”的逐渐式微。20世纪90年代以来,
日本经济已经持续十余年处于萧条和低迷的局面,至今无法自拔,其在经济赶超时期曾经发挥过巨大效能的政府主导型
经济体制深陷于“制度疲劳”之中,在当前一创新为主要
推动力的
信息技术革命的浪潮中落伍了。日本经济的黯然衰弱使其在
东亚传统雁行分工体系中的领头雁地位开始动摇。其次,东亚其他
国家和地区正在加速经济赶超。如今,在
经济全球化与
信息革命浪潮的背景下,东亚其他各国和地区特别是
亚洲四小龙正在逐步进行摆脱逐级跟进的传统模式的障碍,开始跳跃式的进入知识
技术密集型产业领域。⑤日本与“四小龙”之间的分工层次差距日益缩小,同时,近二十多年来,
中国经济迅速崛起,加之其初步形成的从
基础技术到
中间技术再到
高技术产业的完整的
国民经济体系,在未来也有望形成一个与日本并行的产业与经济版块。总之,由于领头雁的迷失方向,“群雁”的正在加速赶上,东亚传统“雁行模式”必然逐渐式微。
3.客观的说,“雁行模式”的危机不单来自于作为“雁头”的日本和“雁身”的NIES、“雁尾”
ASEAN和中国之间的矛盾。其所受到的挑战还来自于“雁身”和“雁尾”之间。因为这几个地区之间的发展处于同一发展层次的
经济体在对外出口上的竞争加剧。在传统
垂直型分工为主的
雁型模式中,处于相同和相近经济发展水平层次上的国家如中国与东盟诸国之间,
东亚四小龙以及四小龙与日本之间在
产业结构与出口结构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雷同性,这就带来了各国之间经济竞争的压力与矛盾。以东盟与中国的竞争为例,由于双方
劳动力资源丰富,因此双方在
劳动密集型产品如服装、纺织,鞋类以及组装类电子产品出口方面的竞争加剧之势。本地区同一层次国家之间在产业结构和出口结构上的雷同性和
竞争性,对于东亚地区经济在未来的稳定增长是极其不利的,最终可能带来一种你死我活、两败俱伤的局面。
成果
随着
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雁行模式引起了人们的重新审视。客观地评价,日本90年代以前,日本通过
直接投资对东亚推行的“雁行模式”确实对东亚经济增长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也一度因此而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点,其积极作用显而易见。众所周知,闻名世界的“东亚
经济奇迹”,是通过大量
引进外资,积极发展出口导向型产业来实现的。而日本作为东亚地区最大的投资国,是东亚各国引进外资,吸引技术的主要来源国。在东亚
经济起飞之时,恰是日本国内
纺织业、
重化工业等
劳动密集型产业衰弱,而机械、电子等技术,
资本密集型产业迅速发展,加快
产业结构升级换代之时,因此,,日本对东亚“加工组装型产业”的投资,不仅顺应了东亚
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成为日本出口
工业制成品和
中间品的:吸水池。不仅如此,这种
劳动密集型的投资依次从
亚洲NIES到ASAN,一直到中国不断扩张,成为这些国家和地区经济高速增长的因素之一。
然而日本为了保持在
东南亚的控制地位,始终把东南亚作为日本的原料供应基。日本企业在对东亚
直接投资中采取标准化或即将淘汰技术的转让,虽然暂时保持了在东亚经济中的“雁头”的地位,但同时导致了日本国内
产业结构调整的滞后,国内
传统产业与东亚之间的竞争的加剧。因此,当东亚金融危机爆发时,日本不仅无法挽救东亚经济的滑坡和衰退,甚至自身难保,使国内经济长期处于低迷状态,对东亚的直接投资也明显下降。从某种意义上说,“雁行模式”是东亚金融危机的深层原因。其结果,至今也没有形成以日本为核心的“
东亚经济圈”合作体系,更无法组成
亚洲经济共同体来与
欧美和
北美相抗衡。
理论分析
①雁行模式的概念
“雁行模式”最先是由日本提出的,当进入到工业化时期,一些
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和技术的落后,不得不把某些产品的市场向
发达国家开放。等到这种产品的国内需求达到一定数量的时候,也就为本国生产这种产品准备了基本的市场条件和
技术条件,换句话说,这时国内已初步掌握了这种产品的
生产技术,由于本国资源和
劳动力价格的优势,该产品的进口也就逐步让位于本国自己生产了。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
规模经济的利用以及
廉价劳动力的优势,本国产品的
国际竞争力不断上升,最终实现这种产品的出口,达到了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产业的发展实际上经历了进口、
进口替代、出口、重新进口四个阶段。因为这四个阶段呈倒“V”型,在图表上酷似展飞的大雁故得此名。
②雁行模式的分类
雁行模式可以分为企业内雁行模式、行业内雁行模式、行业间雁行模式、区域间雁行模式四种。企业内雁行模式是指在企业不同部门、不同分支机构之间形成序列化的信息化差距,如
海尔集团首先在冰箱本部实施
MRPII,然后逐步将MRPII推广到其他三个大事业本部。行业内雁行模式是指在行业内部不同企业之间形成序列化的信息化差距,信息化先进企业带动信息化落后企业。行业间雁行模式是指在不同行业之间形成序列化的信息化差距,信息化水平高的行业带动信息化水平低的行业。区域间雁行模式是指在不同地区之间形成序列化的信息化差距,行业或
企业信息化水平高的地区带动行业或企业信息化水平低的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