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色榕
桑科榕属植物
杂色榕(学名:Ficus variegata Blume)是桑科榕属常绿乔木。株高7-10米,树皮灰褐色,平滑;幼枝绿色,微被柔毛;叶互生,厚纸质,呈广卵形至卵状椭圆形,幼叶背面被柔毛;托叶呈卵状披针形,无毛;隐头花序生于树干上,榕果簇生于老茎发出的瘤状短枝上,球形,成熟榕果红色,有绿色条纹和斑点;瘦果呈倒卵形,薄被瘤体;植体各部都具有白色乳汁,花期冬季,果期春夏。产于中国两广、海南及云南等省区,在越南、泰国、缅甸及澳大利亚均有分布。杂色榕喜湿润气候,喜高温,不耐寒,为中等喜光树种,在日照充足和土层深厚肥沃的山凹溪边疏林中生长旺盛。可采用播种育苗和插条育苗繁殖。
形态特征
常绿乔木。株高7-10米,树皮灰褐色,平滑,胸径10-15(-17)厘米,幼枝绿色,微被柔毛。叶互生,厚纸质,广卵形至卵状椭圆形,长10-17厘米,顶端渐尖或钝,基部圆形至浅心形,边缘波状或具浅疏锯齿;幼叶背面被柔毛,基生叶脉5条,近基部的2条细小,侧脉4-6对;叶柄长5-6.8厘米,托叶卵状披针形,无毛,长1-1.5厘米,全缘;根系发达,主根明显。
隐头花序生于树干上。
榕果簇生于老茎发出的瘤状短枝上,球形,榕果基部收缩成短柄,直径2.5-3厘米,顶部微压扁,顶生苞片卵圆形,脐状微凸起,基生苞片3,早落,残存环状疤痕,成熟榕果绿色至黄色,有绿色条纹和斑点,;总梗长2-4厘米;雄花生榕果内壁口部,花被片3-4,宽卵形,雄蕊2,花丝基部合生成一柄;瘿花生内壁近口部,花被合生,管状,顶端4-5齿裂,包围子房花柱侧生,短,柱头漏斗形;雌花生于雌植株榕果内壁,花被片3-4,条状披针形,薄膜质,基部合生。瘦果倒卵形,薄被瘤体,花柱与瘦果等长,柱头棒状,无毛。植体各部都具有白色乳汁。花期冬季,约1-2月开始抽稍展叶,3月新叶会大量出现,11月部分叶片落下。花期冬季,果期春夏。
生长环境
杂色榕在水湿条件较好的低海拔的沟谷地区常见。杂色榕为中等喜光树种,喜日照充足的环境,在土层湿润深厚肥沃的山地生长较好。杂色榕不耐低温,在约-3℃的低温时嫩枝就会全部枯萎。
分布范围
杂色榕分布于印度(包括南安达曼岛)、缅甸越南马来西亚所罗门群岛澳大利亚和中国。在中国分布于广东及沿海岛屿、海南广西云南南部。
生长习性
杂色榕喜湿润气候,喜高温,不耐寒,为中等喜光树种,在日照充足和土层深厚肥沃的山凹溪边疏林中生长旺盛。
繁殖方法
杂色榕可分播种繁殖和扦插繁殖两种繁殖方式进行繁殖。
播种法
应适时播种,杂色榕的种子一般于10月上旬开始成熟,10月中旬至11月果实大量成熟,此时即可采收,将采回的果实剖开,用水洗法取出种子,晾干后贮藏,翌年开春即可播种育苗,播种期于2-3月为宜。杂色榕种皮外包裹着一层胶状物,播种前应进行种子处理,一般可先用50℃的温水浸泡24-48小时,接着自然冷却。或用50%硫酸浸种15分钟后,用清水清洗干净,或用草木灰混搓种子,再用清水冲洗。之后,再进行种子催芽,发芽率均在80%以上,否则直接播种发芽率仅10%左右。由于杂色榕种子细小,播种时可与细沙土混合撒播,3个月后苗高15-20厘米,便可分床育苗,一年后苗高1-1.5米,地径1.5-26厘米,即可出圃造林。
扦插法
采枝宜在树液刚刚萌动,顶芽开始膨胀,梢叶即将展开时(1-2月)进行,插条宜选择粗1-2厘米,1-2年生的枝条或实生苗茎干中、下部,插条长为15-20厘米,下端斜切成马耳形待乳汁凝结后即可扦插。扦插前,若用0.01%萘乙酸溶液或1‰吲哚乙酸水溶液浸泡切口24小时,成苗率可达70-85%,待苗高15厘米时选留一个健壮枝作为苗干,一年后苗可高2.3-2.5米。
栽培技术
杂色榕栽培十分容易。只需在作为紫胶虫夏代寄主树时注意选地即可。当杂色榕作为紫胶虫夏代寄主树时,要选择光照充足、土层深厚、水湿条件较好、海拔高度400米以下溪边山谷通风透气带造林,切忌选择干旱贫瘠的山地和四周高山阻挡闭塞闷热的“死谷”,以利于胶虫安全度夏。
主要价值
药用
杂色榕根叶可入药,味苦,性寒,可清热泻火,主治乳腺炎。
食用
杂色榕结实能力强,榕果熟时可食用。
经济
杂色榕茎皮纤维可代麻,用于造纸。
杂色榕树冠庞大,分枝较多,结实力强,树汁丰富,为紫胶虫生长发育提供了良好的食物来源和栖息场所,是优良的紫胶虫夏代寄主树。
最新修订时间:2025-01-02 17:17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