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景舟(1915年10月18日—1996年6月3日),原名景洲,后改名为景舟。别称曼希、瘦萍、武陵逸人、荆南山樵,自号壶叟、老萍,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宜兴紫砂名艺人、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民国四年九月十日(1915年10月18日),顾景舟出生于江苏宜兴川埠乡上袁村(现为丁蜀镇紫砂村),原名顾锦洲。顾景舟原有兄长,后哥哥去世,遂成为家中长子。顾锦洲祖父早逝,祖母邵氏生有一子两女,儿子顾炳荣即为顾景舟的父亲。顾景舟出生时,家中略有田产可供出租,作为家中主要经济来源,父母和祖母还经常顺带做些茶壶,维持生计。但祖母和父母虽然做壶,却并不是高手名家。加上祖父生前好赌,而父亲又抽大烟、练武,遂将产业败光。
顾家虽然败落,却对顾景舟这位长男寄予了读书和仕途的厚望,而没有打算让他以“
做坯”靠技艺为生。民国九年(1920年),把顾锦洲送入了宜兴县第六高等小学堂(清末为东坡高等小学堂,民国时称东坡小学)学习,并改名为顾景洲,时吕梅笙任校长。学习课程除“四书”“五经”外,还有英文、日文、数学、中外历史、地理、体育、音乐等。
立志紫砂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因家境困顿,顾景洲无法入中学继续深造,在跟随吕梅笙攻读古文两年后,辍学在家从师于祖母邵氏,学习紫砂工艺。他家中有自己的小书房,自号墨缘堂,学艺不久,他就刻了几方印章“墨缘斋景堂制”“墨缘斋制”“景心”“景记”“景洲”“武陵逸人”,盖在自己的壶上。这在当时的紫砂业内是很罕见的举动,一入行就有堂、斋的名章。
民国二十三年至民国二十四年(1934年至1935年),父亲曾请储铭(又名腊根)至家教顾景洲学艺。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顾景洲被上海的古董商郎玉书看中,请他和一些早就成名的紫砂艺人一起到上海郎氏艺苑工作,从事仿古陶瓷制作,他得到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学习机会,期间,他仿制的古代紫砂名作中有
时大彬、
陈鸣远、
邵大亨等人的作品。有机会看到古董商提供的明清两代紫砂名家器物,同时又与当时在上海的十多位紫砂高手竞争,对于年轻气盛的顾景舟不啻为一段技艺突飞猛进的时光。在临摹和仿制中,他的技艺趋向精湛和系统,紫砂光素之圆形器、方形器以及仿自然形的花货器型类、陶刻等都有涉及。对于砂壶各家流派风格以及印款和陶刻、鉴赏的眼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一时期,他刻了“武陵逸人”印章。
困难时期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日军侵略上海,市面一片萧条,郎氏壶艺无法经营,所聘人员被迫遣散回乡,顾景洲也回到了宜兴。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顾景洲不幸患
天花,死里逃生。病愈后,制壶的同时更专注于文化知识以及陶瓷工艺学等知识的学习。并与
邵全章、
邵茂章友善。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顾景洲应聘到上海标准陶瓷公司任雕塑室技师,工作是翻制模具。当时他月薪100元大洋,是非常高的薪水,足以养活父母和两个弟弟。他一个人在上海,闲暇时做做壶。这时,他刻了“自怡轩”“自怡轩主人”印章用于壶上。有闲章“得一日闲为我福”(仿
文彭)、“足吾所好玩而老焉”(仿
邓石如),有《高线三足提梁壶》《洋桶提梁壶》等作品问世。同时自号“曼晞”,磨去“武陵逸人”印,自镌“曼晞陶艺”的印章。曼晞,即曼妙的曙光,曼晞陶艺表明此时他对于紫砂艺术的自信和抱负。但是好景不长,这家公司因贩卖日货等事受到大家的抵制,顾景洲于年底回到家乡。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在抗战时期,到处是民不聊生的景象,顾景洲一家人的生活很快就陷入困境,其间制圆竹段茶具等。他这时感到做壶已经是为生计而劳作,人生如浮萍,在风雨中飘摇,他刻印“瘦萍”“老萍”用在壶上,以“萍”寓飘泊不定之意。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由周志禄、徐祖纯牵线,为农民银行座谈会做纪念品仿鼓壶,完成定单的100把外,又多做10把,共计110把。这是顾景洲一生中完成的最大宗的一次产品订单。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顾景洲往返于上海和宜兴之间,与戴相名、
唐云友好,做
石瓢壶5件,
吴湖帆、
江寒汀等沪上书画家为之书画。用印“荆南山樵”“荆山壶隐”。同年,改名顾景舟,自喻为艺海一舟。
专注紫砂
1951年,因为有在标准陶瓷公司工作的经历,由同辈
顾浩元介绍,他去上海天原化工厂应聘(德国人创办),很快被录取,但是体检时却查出得了肺结核病,只得回家修养。大病后,他更专注于紫砂技艺和历史文化的研究,他经常看书研究陶瓷工艺和化工方面的科学知识。为探究紫砂工艺发展的历史和文化脉络,多次抄写明清陶瓷著作《
阳羡茗壶系》《
阳羡名陶录》。
1952年,病愈后的顾景舟收了平生第一个弟子——老朋友和亲戚徐祖纯的儿子
徐汉棠,悉心教导。期间创作莲蓬摆件等作品。
1953年12月,顾景舟进京参加全国民间工艺美术展,与工艺美术界杰出人士一同被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
1954年10月,顾景舟在宜兴紫砂行业第一个响应国家号召,积极参加宜兴县汤渡陶业生产合作社蜀山紫砂工场的筹建工作。同年,创作《如意云纹三足鼎壶》等。
1955年10月,蜀山紫砂工场从合作社中独立出来成立了“蜀山紫砂工艺社(即紫砂工艺厂前身)”,顾景舟任生产理事委员兼技术辅导员,负责招生和技术辅导,与
朱可心、
任淦庭、
裴石民、
吴云根、
王寅春、
蒋蓉并称7位老艺人。这段时间,顾景舟虽然居无定所、孑然一身,但是紫砂行业受到国家的重视,他在行业里受到尊敬,可以培养紫砂的接班人,招收了第一批艺徒,
李昌鸿、
沈蘧华、
高海庚、王亚杰、史济华、王洪君、高永津、鲍秀云、许璇等人皆师从顾景舟学艺。此时开始用闲章“啜墨看茶”。稍后,
束凤英从师于顾景舟。
1956年,紫砂工艺社改为紫砂工艺厂,顾景舟与带队来场实习的
中央工艺美术院(今清华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高庄教授结为知交,两人合作了《提璧壶》。同年,顾景舟被国家授予工艺行业最高荣誉“工艺人”称号,被江苏省人民政府授予“技术辅导”称号。
1957年7月22日,顾景舟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首届全国工艺美术艺人代表大会。
1958年,大跃进年代,当时的紫砂工艺厂也卷入盲目机械化中,顾景舟因直接说出反对意见而被批判,说他整天捏壶,赶不上时代,是“右倾”典型,罚他从手工车间调到机械车间去研究车床辘轳。顾景舟并没有消极对待,他仍然去认真完成工作,在一次车床作业中,被一只辘轳击中头部,差点丧命。同年,在拜师活动中,收
周桂珍为徒。
技术革新
1959年,顾景舟被任命为紫砂厂技术研究所副主任,负责技术业务。此后,为开发紫砂销路,他带头搞技术革新,与高海庚等人创制上釉啤酒杯,研究紫砂注浆成型技术,做紫砂茶叶揉碾盘、设计餐具和高档花盆等生活实用品,屡屡得奖。同年,参加北京人民大会堂江苏厅的布置工作,设计了一批大型的餐具及高档花盆。
1960年,工艺行业低潮时期,顾景舟专事产品设计和打样,改进紫砂专用工具。20世纪60年代,遍访北京、上海、广州、苏州等地博物馆,寻觅珍品,并作鉴定。带领技术人员到其他兄弟陶瓷产区考察。
1961年至1962年,顾景舟教导淡碧云、
张红华、
曹生大、周坤生等学生。
1963年,紫砂工艺厂成立紫砂研究室,成员有顾景舟、徐汉棠等,后高海庚也调入研究室。
1964年,为完成外贸定货,向
周尊严、
潘持平、
顾绍培、徐乐平、陈粉林、
张树林等6人传授大件花盆的制作技艺,紫砂花盆型、工达到极高水准。
1965年,顾景舟被造反派当作“反动权威”,被污蔑干过伪保长而靠边。
精研紫砂
1972年,顾景舟创作雪华壶、提璧茶具、上新桥壶,并做
石瓢壶、中石瓢壶。同年,收吴群祥为徒。
1975年至1976年,顾景舟做传统小寿星壶,并多次参加宜兴地区古窑址的发掘研究工作。
1976年7月,顾景舟对蠡墅羊角山宋代紫砂窑遗址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考证。他对
紫砂陶的历史沿革、名人传记、古陶鉴定做了大量的研究和资料收集工作,先后发表数十万字有关
紫砂陶艺的论文。
1978年,
葛陶中、
李慧芳、徐维民调至研究室顾景舟工作室,随顾景舟学艺。
1979年,香港实业家
罗桂祥来宜兴与顾景舟商议定购工艺师作品,并提议仿制历史名作。同年,其创作的《僧帽壶》《井栏壶》荣获国家质量银质奖。
1980年,在顾景舟的支持及参与下,紫砂厂专门建立“紫砂特艺班”。按香港收藏家罗桂样的供样,带领
汪寅仙、周桂珍等中青年技艺人员复制历代名作,如《
僧帽壶》《
井栏壶》等,顾景舟担任技术总监。后又陆续创作《矮僧帽壶》《
汉铎壶》《圆钟壶》《
矮井栏壶》《
乳鼎壶》等作品。同年9月,作为技术指导,帮助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完成了科教片《紫砂陶》。
1981年,顾景舟受邀率领徐秀棠、高海庚首次赴香港,参加香港第六届亚洲艺术节,为香港
茶具文物馆藏品做鉴定,并开办紫砂陶艺讲座。
1982年,顾景舟被国家评为
工艺美术师。同年9月,高海庚厂长带领紫砂工艺厂举办北京端门紫砂工艺厂的紫砂精品展,顾景舟担任技术总监,并为故宫所藏700余件紫砂器做鉴定。同年,徐徐、
高振宇调入顾景舟工作室拜师学艺。
1983年,顾景舟担任紫砂研究所所长。同年,陪妻子去上海治病,寄宿淮海中学,期间创作《鹧鸪壶》《小供春壶》数把,《鹧鸪壶》底镌刻文字以记命途之坎坷。同年,其创作的《供春壶》《牛盖壶》《莲子壶》《鹧鸪壶》荣获国家质量金质奖。
1984年7月18日,妻子徐义宝在丁山联合医院病逝。同年,顾景舟七十寿辰时,作七言绝句一首用以自勉:“五十余载竞抟埴,却忆年华已古稀。鲁阳奋戈犹未晚,愿留指爪踏雪泥。”此后用印“景舟七十后作”“壶叟”。
1985年,应香港锦锋公司之邀,顾景舟率蒋蓉、汪寅仙、
吕尧臣、周桂珍、
李碧芳赴香港参展。并亲自撰写文章、图册,亲手制作作品,将紫砂艺品从商品化宣传上升到艺术品的文化层次。
1986年,顾景舟担任企业经营集团高级顾问。
1987年,顾景舟做《玉璧盖提梁壶》等作品,并任紫砂研究所名誉所长。同年,为故宫博物院鉴定紫砂器。其创作的《五头提璧茶具》荣获全国旅游内销产品一等奖。
1988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业部授予顾景舟“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同年,顾景舟工作室留葛陶中一人,保健医生赵江华业余受顾景舟指导。
1989年,顾景舟晋升为
高级工艺美术师。“宜兴紫砂”被国家评定为质量银质奖后,他又亲自设计指导一批紫砂精品,参加全国性的展评活动,促使“方圆牌”高级
紫砂茶具被国家评定为“金质奖”。同年,应香港锦锋公司之邀第三次访问香港,他为紫砂陶艺爱好者又作了专题讲座,并参加评奖活动。还创作了《
高僧帽壶》《如意仿鼓壶》《此乐壶》,并题写装饰金文释文。
1990年,顾景舟参与朱屺瞻先生百岁纪念壶的活动,为艺术顾问。
1991年3月,在丁蜀镇陶都影视院召开了“顾景舟教育奖励基金会”创立大会。同年,为家乡的中小学教学捐资20万元。主编《
宜兴紫砂珍赏》一书,由香港三联书店出版,这是紫砂历史上第一本紫砂艺人自己编写的专著。
1992年,在宜兴第三届陶艺节紫砂国际文化研讨会上,顾景舟发表了《紫砂陶史概论》一文。他的精辟论述,受到紫砂陶艺界人士的好评。同年,为锦锋公司紫砂珍品展制作《鹧鸪壶》(
韩美林书),《福寿夙慧壶》(
刘海粟书画)。邮电部发行四枚紫砂邮票,历史作品为时大彬、
陈鸣远、
邵大亨作品,而现代选取的是顾景舟的《提壁壶》。
1993年10月21日—11月6日,顾景舟作为“宜兴陶瓷艺术作品展览会”代表团成员首次前往台湾。期间,召开记者会,参观台北故宫、莺歌及“中国古今名壶珍品展暨王度先生紫砂珍藏展”等。
因病去世
20世纪90年代,顾景舟刻印章“生于乙卯”。
1996年6月3日下午4时,顾景舟因肺气肿导致肺功能衰竭,病逝于宜兴第一人民医院,享年81岁。
主要影响
艺术风格
顾景舟制作的紫砂壶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多以茗壶为主,他在制壶中引入了现代美术学概念,开创紫砂茗壶造型的新意境。顾景舟认为紫砂艺术和绘画艺术、书法艺术一样,分为神品、极品、精品、能品。所以他在制壶中对紫砂壶的艺术性追求极高,注重体现紫砂壶的艺术价值。例如,他制作的三线咖啡壶,壶体挺直,玉璧底与壶体统一协调,平淡的造型中透出灵气,简约中透着典雅,技艺严正。又如石瓢紫砂壶,该壶壶底三足稳重,又不失灵巧之气,壶体浑然天成,壶把圈而圆,直流嘴胥出优美,身筒虚中有实,扁而不塌,展现出了一种独特的紫砂艺术魅力。顾景舟紫砂壶不论造型上,还是设计上都十分符合现代人的审美,从视觉上有一种安定感,壶体均衡上求美,强调整体性的“调”和“美”。顾景舟曾经在《简谈紫砂陶艺鉴赏》一文中提到“紫砂陶艺的审美,可总结为形、神、气、态四大要素”。其中形是指形式的美。神则指精神上的韵味,即作品艺术价值。气是指作品中协调的色泽美感。而态则是形态。只有具备这四大要素的紫砂壶才能被称为真正的艺术品。顾景舟在制壶过程中十分重视这些要素,所以他制作的壶艺术价值都很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是一种艺术性与思想性统一的艺术作品。
学术成就
紫砂工艺作为传统工艺美术的一种,若要继承与发扬,必须有完整的艺术理论支撑。但在现实情况中,当地从事紫砂行业的几乎全部为土生土长的村民和手艺人,他们埋头做壶,几乎没有人具备进行理论研究的自身条件。得益于儿时所受的教育,顾景舟意识到紫砂若想进一步发展,必须对工艺展开研究,积累并整理前人的经验,对文献和实物都要尽力收集、留存和进行分析。在这些方面,他都取得了相当丰硕的成果。
从事紫砂行业的手艺人中,少有人对文献产生兴趣。顾景舟针对紫砂古籍资料开展收集、整理等工作。直至58岁时还手抄了《阳羡名陶续录》,留下了宝贵的典籍。他的这些行为抢救并传承了本来数量就很少的紫砂文献,对于紫砂的传承、发展来说,意义非同小可。在20世纪60年代紫砂行业的低潮时期,他遍访各地的产区和博物馆,积累了丰富的材料作为补充。除了文献研究以外,顾景舟1975年起开始发掘研究宜兴地区的古窑址,如蠡墅村羊角山的宋代紫砂窑址,经过细致的考证,留下了许多珍贵资料。文献记载由此可以与发掘出的实物进行对照研究,对紫砂工艺的创始年代等问题的考证作出了很大贡献。
通过对紫砂工艺、文献和实物三方面的研究,顾景舟围绕紫砂的历史沿革、代表人物、代表作品,以及真伪鉴定等问题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他曾写作论文《壶艺说》《壶艺的形神气》《宜兴紫砂壶艺概要》《简谈紫砂陶艺鉴赏》《壶艺的继承与创新》等总计数十万字。其中还包括发表于1987年《砂壶》杂志上的《紫砂生产质量管理条例》这种在紫砂产业化过程中具有指导意义的文章。晚年,在弟子李昌鸿的帮助下,顾景舟对传统紫砂器型进行了规范化的绘制,留下了一批造型图稿,对学习紫砂的人大有帮助。1991年,他还编撰了《宜兴紫砂珍赏》一书,对紫砂展开严肃的学术研究,形成极具价值的科研成果。
历史评价
中国近现代美术家
亚明:壶先秦有之,紫砂始于明正德,至今五百年,高手不过十余人。顾兄景舟当为近代大师。顾壶可见华夏之哲学精神、文学气息、绘画神韵。(《井栏壶》壶底文字)
学者
冯其庸:当代的紫砂大师顾景舟先生,我与他论交已40余年。他的艺术,实在已是紫砂的至高境界。论历史,大彬、曼生等功不可没,论工艺,则今天已是后来居上,顾老先生早已度越前辈了。(《赠阳羡壶公顾景舟》)
新华社高级记者
古平:顾景舟,几十年不断地求师于文学家、书画家、金石家等,这使他在艺术格调和创作风格上不断有新的突破。他一改清初以来纤细、繁琐、堆砌的浮华之气,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他的紫砂壶很少装饰,完全靠造型美、线条美、色调美给人以艺术的感染。行家认为这种素面光身的壶最难制作,因为它纤毫毕现,既无假借,也无躲藏,没有过硬的内功是不敢为之的。(《紫砂艺术大师顾景舟》)
江南大学教授
钱剑华:顾辅导被紫砂界和海内外砂艺爱好者誉为“一代宗师”“壶艺泰斗”,是一位学者型的工艺大师,从艺60多年,独步艺坛,资智功力胜出同辈,而他的壶外功夫对我国传统文化的领悟和修养,更是高出常人,这在整个紫砂史上,也是罕见的。他对我国现代紫砂事业的振兴,不仅有承前启后的贡献,而且起到了推动引导的作用。(《学者型的工艺大师顾景舟》)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徐秀棠:因为顾景舟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挥了特定的作用,他在老新交接过程中不光是时间长,而且是作用效果大,他教授的不光是在他门下的弟子,而事实上广及整个从事紫砂工艺、紫砂事业的众多干部、工人、技艺人员,很多人得到过他的教益。整个一代紫砂作品、产品的质量水平,也多得益于他的心血倾注,为此“一代宗师”授予顾老应该是非常贴切的。(《“泰斗”、“宗师”之我识》)
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导演
章以谦:顾景舟先生是20世纪最杰出的紫砂艺术大师之一。他已成为一个时代的代表,成为巨匠,成为继他所推崇的陈鸣远、邵大亨之后彪炳紫砂史册的壶艺大家。(《情缘的纪念》)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汪寅仙:①顾老的作品性格特征是比较突出的,他的作品与他做人的尊严有关,影响着他作品人性化的追求。他的作品以几何形的光素货为主,简练而俊秀、大方而高雅、端庄而灵气。他把几何形的简练发展到一定的高度,他对各种线条的运用既充分又适度,特别是他对几个比较优秀的传统造型,如合欢壶、石瓢壶、井栏壶、仿古壶等等作品,在传统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完善,线面接合处理得更加严谨、更加完美。这是他的艺术素养的体现,同时又反映他对作品精益求精的精神。②顾老的作品能成为高雅的艺术品:一是天资聪明;二是他具有较高的学识修养和艺术灵性;三是他对艺术的执著追求。他不仅自己严格,对学生的要求同样严格;受过他教育的人一定有深刻体会。顾老是紫砂工艺厂德高望重的技术权威,他是紫砂一代宗师、壶艺泰斗,他的业绩和无私奉献精神,光照后人。(《忆景舟大师 扬紫砂艺术》)
江苏省陶瓷行业协会副会长
史俊棠:①景气紫砂壶,一代宗师掌门人;舟去何日还,桃李芬芳担伟业。(挽联)②在常人眼里,顾老待人也许是“古板严肃,固执己见,难接触,难相处”。而我认为他是一个和蔼可亲、很重感情的一个老人,也是一位有社会责任感、充满爱心的老人。他文化功底扎实,书法古朴深厚,遒劲有力。他还是一个思路敏捷,十分健谈、容易沟通的人,向他请教有关紫砂历史掌故,他都能娓娓道来,毫无拿腔捏调之势。谈到紫砂工艺,无论是选料、造型,还是工艺、装饰,他是满怀激情,毫无保留,一派长者学者风范,决无俗套。他对传统紫砂工艺情有独钟,特别是对光素器的不懈追求与研究,使继承与发扬并重。但对不同流派及后生晚辈们在紫砂工艺上的求变创新,同样给予理解支持,他的思想境界不可谓不高。和他探讨紫砂发展趋势,他不仅有独到的见解,更有面对现实、分析未来的一些新观点。作为一个长期从事传统艺术研究,坚持传统工艺创作的艺术家,这是难能可贵的。③应该说,对待艺术,他是一个坚持实事求是的老人,一位求真的艺术大师。④顾老既有像徐汉棠、李昌鸿、沈巨华、高海庚、吴群祥、葛陶中这样一批得意的人室弟子,更有一大批当代紫砂陶艺的精英在他现代教育方式的集体授课、集体观摩中受教得益。他还培养了紫砂行业第一位硕士留学生高振宇。……不说桃李满天下,也是桃李遍行业,称他为一代宗师也就十分贴切了。⑤景舟大师在紫砂工艺方面的深厚造诣必将在紫砂史上名垂青史,彪炳千古;而其耿直率真的人品,慈祥善良的爱心也在陶都人民口中乐道。⑥顾景舟作为紫砂艺术的丰碑,早已被海内外紫砂爱好者、文化界、艺术界所公认。斯者已逝,生者永念,紫泥鸿爪,留痕百代。他一生辛勤耕耘,孜孜以求所形成的紫砂艺术体系将影响后人,并激励着业内有志者情系紫砂,爱业敬业,不断探索,不断攀登。
国家一级作家、紫砂文化学者
徐风:顾景舟是当代紫砂的一代宗师、壶艺泰斗。在近千年的紫砂发展史上,他是一个继往开来的集大成者,他开创了当代的文人茶器,创立了自己的紫砂理论,培育了一代紫砂中坚人才。他的制壶理念,影响着几代紫砂后人,成为不可颠覆的“顾派”,并给后人留下了一大批传世作品。
宜兴紫砂研究学者盛畔松:顾老是当代紫砂艺术成就杰出的一代宗师,他的崇高艺术素养有口皆碑,他杰出的艺德更是高山流水,令人仰止。(《永远的思念》)
人际关系
亲属
据顾景舟自己回忆身世,说祖上是山西人,明末曾经有祖辈任顺天府尹,后任山西巡抚。顾家后来到宜兴,落脚在吴洋渚,因祖辈采风公与伯不和,年初一祭祀吵架,才迁至上袁村。
(以上参考资料)
弟子
主要作品
顾景舟擅做牛盖莲子、鹧鸪、僧帽、石瓢等各类紫砂器型,代表作有《僧帽壶》《供春壶》《提璧紫砂茶具》《汉云壶》等。
后世纪念
2013年9月28日,“紫泥岁华 师德如歌——顾景舟传承作品鉴赏”活动在北京首都博物馆开幕。
2015年10月,由
中国金币总公司策划推出的顾景舟诞辰100周年纪念金银铜章正式发行。这组纪念套章由设计师张江设计,以顾景舟代表作“咏梅壶”为主图,并刊其自勉诗一首,背景则为“顾景舟”常用印篆刻印记。10月21日,由宜兴市人民政府主办的“顾景舟艺术馆”开馆仪式在
宜兴陶瓷博物馆举行,活动现场还进行了顾景舟艺术馆揭牌仪式及顾景舟纪念章捐赠仪式。同时,由宜兴青瓷艺术研究院院长
谈志坚与宜兴青瓷艺术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尹安石联袂创作的
青瓷陶刻作品《纪念顾景舟诞辰100周年》入藏宜兴陶瓷博物馆。“顾景舟艺术馆”面积约400平方米,分8个厅展示顾景舟的艺术人生、卓越成就、作育英才、深远影响等各个方面的生平事迹。展出了“景舟石瓢”“景舟提璧”等30件精品紫砂茶壶,还有顾景舟生前的生活用品、手稿字帖、制壶工具等。
2018年,
江苏省陶都中等专业学校设立了顾景舟紫砂艺术学院。
影视形象
2015年11月,为纪念顾景舟百年诞辰,电影《顾景舟》在宜兴举行了首映式。
王伯昭在片中饰演中老年顾景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