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人鲳(学名:Serrasalminae)是锯鲑脂鲤亚科鱼类的俗称,也称食人鱼、红比拉鱼、水虎鱼。通常所谓的“食人鲳”主要是指
纳氏臀点脂鲤(Serrasalmus nattereri)。纳氏臀点脂鲤为一种中小型鱼类,最大体长(标准长)可达30余厘米,最大体重可达4千克左右;体呈卵圆形,侧扁,尾鳍呈叉形;牙齿锐利,下颚发达有刺。体呈灰绿色,背部为墨绿色,腹部为鲜红色;一般雄鱼颜色较艳丽,个体较小;雌鱼个体较大,颜色较浅,性成熟时腹部较膨胀。
形态特征
食人鲳的体长最大可达到60厘米,不过一般种类的食人鳍都较小;常有腹棱和棱鳞;背鳍前常有1棘,背鳍也较其他脂鲤类长;鳞小而数目多;牙齿的形态则与其食性密切相关有的种类上颌骨小而无齿。鱼体卵圆形,宽大侧扁,长20-30厘米。形体笨拙,但色彩引人注目。全身基调灰绿色,背部墨绿色,腹部大片红色,与绿色形成鲜明反差。有锐利的牙齿。食人鲳的种类不同,体表颜色也有所不同。食人鲳的鳍系较发育,除一般鱼类所拥有的背鳍、胸鳍、尾鳍、肛门鳍以及骨盆鳍外,还在背鳍与尾鳍之间生有很小的脂肪鳍。
栖息环境
食人鲳栖息在干流或较大支流的较宽且水流较湍急处。食人鲳喜弱酸性软水,在原产地的水温范围为24-30℃,但其也能忍受较低的温度;食人鲳食人鳍喜好出没于较大的、水流缓慢的水域。
分布范围
食人鲳分布于南美洲的圭亚那和亚马孙河流域,主要分布在南美洲安第斯山脉以东、南美洲的中南部河流、巴西、圭亚那的沿岸河流里,在阿根廷、玻利维亚、巴西、哥伦比亚、圭亚那、巴拉圭、乌拉圭、秘鲁及委内瑞拉都有它的踪迹。
生活习性
行为
食人鲳活动以白天为主,中午会到有遮蔽的地方栖息。虽然有时也独自栖息,但食人鲳更喜欢成群出没,小的群体为几只或几十只,多的时候可以成百上千条聚集在一起。当旱季水域变小时,食人鲳就会聚集成大群,攻击在此经过或落水的动物。食人鲳虽视觉稍差,但听觉高度发达。动物落水时产生的水波震动可以帮助它们寻觅进攻的目标。
食人鳍可以通过背鳍和肛门鳍的摆动保持在水中的静止状态,也可以单靠尾鳍的摆动来快速前行,而将其他的鳍收拢来贴服在身体上。食人鳍的触觉和听力一般也极佳,视觉虽不好,但是在其正前方可形成范围不大的立体视觉,甚至可以分辨20来种不同的颜色。
食人鱼的游速不够快,这对于许多鱼类来说无疑值得庆幸,但是捕食时的突击速度极快。游速慢的原因归咎于食人鱼的那副铁饼状的体型。科学家们认为,铁饼型的体态是所有种类的食人鱼相互辨认的一个外观标志,这个标志起到了阻止食人鱼
同类相食的作用。
食性
成年食人鲳主要在黎明和黄昏时觅食,以小的鱼、虾、两栖类、水生无脊椎动物等为食。在水面上盘旋、觅食的鸟类有时会把水中的食人鲳当作唾手可得的便餐,俯冲入水啄食,却刹那间变成了食人鲳的猎物。
食人鲳有胆量袭击比它自身大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动物,而且还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围剿战术”。当它们猎食时,总是首先咬住猎物的致命部位,如眼睛或尾巴,使其失去逃生的能力,然后成群结队地轮番发起攻击,一个接一个地冲上前去猛咬一口,然后让开,为后面的鱼留下位置,迅速将目标化整为零,其速度之快令人难以置信。
食人鲳可以咬穿牛皮甚至硬邦邦的木板,有时还能把钢制的钓鱼钩一口咬断。它们咬住猎物后绝不放松,并借助身体的扭动将成块的肉撕扯下来。一口可咬下16厘米长的一块肉。牙齿的轮流替换使其能持续觅食,而强有力的齿列可导致猎物严重的咬伤。平时在水中称王称霸的鳄鱼,一旦遇到了食人鱼,也会吓得缩成一团,翻转身体面朝天,把坚硬的背部朝下,并立即浮上水面,以使食人鱼无法咬到其腹部。
天敌
天敌有电鳗、水蛇、鳄鱼、河豚等。为了对付食人鲳,还有许多鱼类在千百年的
生存竞争中发展了自己的“
尖端武器”。例如,一条
电鳗所放出的高压电流就能把30多条食人鱼送上“电椅”处以死刑,然后再慢慢吃掉。
刺鲶则善于利用它的锐利棘刺,一旦被食人鲳盯上了,它就以最快速度游到最底下的一条食人鲳腹下,不管食人鲳怎样游动,它都与之同步动作。食人鲳要想对它下口,刺鲶马上脊刺怒张,使食人鲳无可奈何。而且在
亚马逊河杀手排行榜上
刺鲶排第一,食人鲳只排在第四。
生长繁殖
食人鲳18月龄性腺成熟。雄鱼体色鲜艳;雌鱼肥大。繁殖期时雌鱼将卵产在水中的树根、石隙间受精,卵具黏着性。人工繁殖箱用90厘米长的大型水族箱,箱底铺满枝叶细密的水草或人工鱼巢,弱酸性软水,水温26-℃。雌雄亲鱼各1尾配对入箱后,2-3天内可发情产卵,雌鱼产沉性卵达2000-4000余粒,一年可繁殖多次。雄鱼有护卵习性,留下雄鱼护卵。受精卵经4日孵出仔鱼。仔鱼开食可吞食小鱼虫。性成熟的食人鲳,1年中也可以多次繁殖。
下级分类
根据牙齿结构的不同,可将其分为5个属,分别为
下锯脂鲤属(Catoprion)、
银板鱼属(Metynnis)、
臀点脂鲤属(Pygocentrus)、
尻锯脂鲤属(Pygopristis)、
锯脂鲤属(Serrasalmus)。
代表物种:
纳氏臀点脂鲤(Serrasalmus nattereri)。纳氏臀点脂鲤为一种中小型鱼类,最大体长(标准长)可达30余厘米最大体重可达4千克左右。:对水质要求不严,喜欢弱酸性软水,生长适宜水温为22-28℃。这种鱼群体觅食,主食个体比较小的鱼,猎食水中任何移动的东西,尤其对血腥味敏感,任何一点血腥味都会激起群体狂暴的攻击。体质强壮,易饲养,但不能与其他鱼共养。
近种区别
食人鲳”是公众对一类分布于
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
鱼类的统称,也有翻译作
水虎鱼(Piranha)的。实际上这类鱼与人们通常所说的
鲳鱼在分类上根本不属同类,
亲缘关系也相距甚远,只是从体型上看二者有些相似而已。从
动物进化的角度来看,这类鱼与广泛分布于中国的
鲤形目鱼类(如
鲤鱼)的亲缘关系比较近,但背部多有一个小小的主要由
脂肪组织形成的鳍,被叫做“
脂鳍”,所以中国鱼类学家通常称其为“
脂鲤”;又因为
鲑形目鲑科鱼类(如
大麻哈鱼或“
三文鱼”)也具有类似的
脂鳍,两者在这一点上有一定的
相似性,所以也有称其为“鲑鲤”。
主要价值
观赏价值
食人鲳外形奇特、色彩艳丽,再加上令人惊悚的名字和传说故事,所以常被人们当作观赏鱼饲养,其中以纳氏锯脂鲤最为常见。
其他价值
食人鲳在其原产地并未造成过生态破坏或灾难,也未有损于当地的生物多样性或生物链。同时,食人鲳在其原产地有着多方面的利用价值。如,土著居民一直将其作为重要的蛋白食物的来源。印第安人也曾利用其牙坚硬的特质,把食人鲳的牙作为尖利的工具,还用于在弓箭上刻上凹槽,再涂以箭毒用来狩猎。此外,也是在巴西,当地居民常常在食人鲳生活的河水里游泳嬉戏。
物种危害
在巴西的亚马孙河流域,食人鱼被列入当地最危险的4种水族生物之首。在食人鱼活动最频繁的巴西马把格洛索州,每年约有1200头牛在河中被食人鱼吃掉,一些在水中玩耍的孩子和洗衣服的妇女不时也会受到食人鱼的攻击。
食人鲳属于风险性较大的外来物种,一旦在入侵地建立种群,即成为水域食物链顶级动物,强烈挤占原生水生动物的栖息地,不但会对入侵水域的渔业资源、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造成极大的破坏,而且对进入水体的动物甚至人的生命安全造成潜在的威胁。中国有关部门为了防止“生物入侵”造成生态灾害,对其进口加以封杀,控制在专业、研究机构饲养,市场上不允许流通。
2002年以前,中国各地的很多地方都有食人鲳养殖,其中在陕西省境内的黄河沿岸甚至出现大规模的养殖基地。2002年底,中国国家有关部门联合发布了“通缉令”,对市场上销售的以及公园、水族馆等养殖、展示的食人鲳全部实施“安乐死”,并严禁将食人鲳放入自然水域。
之所以对食人鲳采取“赶尽杀绝”的政策,是因为它们的危害很大。说到食人鲳的危害,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它能“伤人”。实际上,更为严重的是它们属于重要的外来入侵物种,一旦进入新的野生环境,由于自身强大的适应能力以及没有天敌等原因,就会大量繁衍,并对其他生物进行毁灭性的屠戮,这对于当地环境的生物多样性,将是一场可怕的灾难。
食人鲳的种群已从它们的原产地侵入到世界各地的很多河流中。例如,在美国,它们已侵入到波托马克河、欧扎克斯湖、温纳贝戈湖等水域中;在亚洲,它们已侵入到孟加拉国的卡普泰湖等水域中。在2002年中国盛行饲养食人鲳的时候,曾有报道:广州某鱼塘在投放了食人鲳以后,不但其他鱼类被捕食一空,连池塘中的鸭子也难以幸免,甚至过往的鸟类都慑于它的淫威,不敢在水面停留、觅食。
影视形象
《
食人鱼事件》:事件发生在上世纪刚刚解放的银山市,国民党特务精心策划,布下了一个死局:他们利用银山湖过去两年封湖的机会,将食人鱼放进了
湖里,大量繁殖,它们吃光了湖里所有的鱼类,进而开始攻击
牲畜和人。就在这个时候,一场特大的
暴雨洪水就要来临,却不能开闸泄洪。
红色政权的公安人员和从海外归来的民族
资本家与潜伏在我内部凶险的国民党特务斗智斗勇,展开了一场环环相扣、生死对决的严峻斗争。
《
食人鱼3D》:影片以亚利桑那的
哈瓦苏湖区为背景,讲述了因湖底
火山爆发造成隐藏百万年的
饥饿食人鱼重见天日,伤害屠杀小镇居民的故事。
扩展阅读
在民间,经常流行着食人鲳会在河流中高速行进并将通过这片水域的所有牲畜或人横扫得一干二净的传言。事实当然没有如此严重,但食人鲳也会攻击一些落水的体形较大的哺乳动物。据说当地牧民赶着牲畜过河的时候,通常先把一头病弱的个体赶进河里,用“调虎离山”计引开河中的食人鲳,再迅速将牧群赶过河。而那只被“丢卒保车”的个体,不一会就被一群食人鲳撕咬得只剩下一副白骨残骸。
食人鲳攻击人类的消息也有报道:据说有一艘游船不慎在河中倾覆,溺水的人就被食人鲳团团围住啃食,其状惨不忍睹。因此,在有食人鲳活动的水域,当地人不会建网捕鱼,因为它们不仅会因袭击落网的鱼而把网弄破,而且也会对人形成威胁。不过,食人鲳即使偶尔攻击人类,也是在水位较低,食物较少,而人的行为与它们发生冲突时才会发生。这种被冠以“食人”称号的鱼类还不曾真正咬死过人。有趣的是,当地土著人不仅把食人鲳当作神来供奉,而且借用它们凶猛的特点,放养在房屋附近的河中,以威慑一切外来的侵扰。
1996年2月,一辆公共汽车在巴西马瑙斯市东面200千米的地方,从一个渡口滚落到了食人鲳经常出没的乌鲁布河。9个小时后,当救援人员赶到现场时,发现在这次意外事件中遇难的38名乘客中,多数已在食人鲳的利齿之下仅余枯骨。
2013年12月26日,约有60余人在游泳时遭到大规模食人鲳的攻击,其中还包括20多名儿童。大多数人身上都被咬出深深的伤口,一名7岁女童的指头甚至被生生咬掉。早在2008年,就有40名
泳者被它咬伤。
2015年3月12日,
秘鲁一位11岁的小男孩不小心掉进一个养殖食人鲳的池塘,结果在短短几分钟就被食人鲳啃食殆尽,男孩被打捞上来后只剩骸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