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茱萸
无患子目芸香科植物
食茱萸是芸香科花椒属的落叶乔木。株高可达15米,胸径30厘米;树干基部宽,鼓钉状皮剌;小枝髓心中空,小枝近顶部常疏生短刺;奇数羽状复叶,纸质至厚纸质,长披针形或近卵形;花枝具直刺,伞房状聚伞花序顶生,花序轴疏生短刺;果瓣淡红褐色,顶端无芒尖,油腺点多,干后凹下;花期8-9月;果期10-12月。其形味似茱萸,惟可食用,故名食茱萸也。
植物学史
食茱萸的嫩枝密布锐利的尖刺,老干也长满了瘤状尖刺,连鸟儿也不敢在上面栖息,因此有“鸟不踏”之称。
《礼记》中称食茱萸为“藙”,训诂书《广雅》又称为“樾椒”,《本草拾遗》称它为“欓子”。四川先民称它为“艾子”。左思蜀都赋》曾描述过蜀中”其圃则有蒟蒻茱萸……众献而储。”
苏恭谓茱萸之开口者为食茱萸。孟诜谓茱萸之闭口者为欓子。马志谓粒大、色黄黑者为食茱萸,粒紧小、色青绿者为吴茱萸。陈藏器谓吴、食二茱萸是一物……时珍窃谓数说皆因茱萸二字相混致误耳。不知吴茱、食茱乃一类二种。
——李时珍,明代《本草纲目·果四·食茱萸》
其形味似茱萸,惟可食用,故名食茱萸也。
形态特征
枝干形态
植株高达15米,胸径30厘米,花枝具直刺。小枝近顶部常疏生短刺。
叶片形态
叶片为羽状复叶互生,长30-80厘米,呈长披针形或近卵形,长6-12厘米,边缘有锯齿,小叶密布透明油腺,有芳香味,幼叶常呈红色,故名“红刺楤”。
花朵形态
花朵呈淡黄白色,食茱萸春季开花,圆锥花序,花小,黄白色。食茱萸是重要的蜜源植物,开花时常吸引许多蝴蝶、蜂类、甲虫等昆虫来前来吸食花蜜,形成“蝴蝶树”的奇特景观。花期8-9月。
果实形态
果梗常,果瓣呈淡红褐色,油腺点多。果实于秋季成熟,为蓇葖果,球形,直径0.5-0.6厘米。果期10-12月。
产地生境
食茱萸产于中国浙江、贵州、湖南、四川、广西等地。喜湿润,光照,生长在海拔500-1500米的灌木丛或山地疏林中,常见于向阳坡地。常见于山坡疏林内或旷地上,以及山麓溪流附近较为湿润的地方,喜肥厚的土壤。
繁殖方法
繁殖方式一般为种子繁殖。
主要价值
食茱萸是药食兼用的本草,兼具药用价值和食用价值。
药用价值
食茱萸根皮及树皮均可作为草药,味辛、苦,性平,有小毒,具有祛风湿、通经络、活血、散瘀的功效,可用于治疗风湿骨痛、跌打肿痛等症状。
食茱萸可供药用,据《全国中草药汇编》和《天目山药用植物志》等医药典籍记载,其具有温中燥湿,健脾杀虫的功效。在民间,常用来主治脘腹冷痛,食少,泄泻,久痢,虫积。
果实作药用,有温中、燥湿、杀虫、止痛的功效。
来源
芸香科植物樗叶花椒的果实。
采摘
10~11月果实成熟时采收,晒干。
化学成份
种子和果皮均含异虎耳草素。
性味
辛苦,温,有毒。
功能主治
主治呕逆吞酸厥阴头痛脏寒吐泻脘腹胀痛经行腹痛五更泄泻高血压症,脚气,疝气,口疮溃疡,齿痛,湿疹黄水疮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5~1钱;或入丸、散。
外用:捣敷或煎水洗。
注意:阴虚火旺者忌服
附方
脾泻:豆蔻二颗,米醋面调裹之,置灰中煨令黄焦,和面研末,更以炒榄子末一两相和。又焦炒陈仓米为末,每用二钱煎作饮,调前二物三钱,旦、暮各一服。(《普济方》肉豆蔻方)
赤白带下档子石菖蒲等分。为末。每旦盐酒温服二钱。(《经验方》)
蛇咬毒:食茱萸一两。为末。冷水调,分为三服。(《胜金方》)
治中贼风,口偏不语者:食茱萸子一升,豆豉三升。以好酒五升。和煮四、五沸。冷服半升,日三、四服,得汗便差。
治皮肉痒痛:酒二升,水五升,食茱萸子半升。煎取三升,去滓。微暖,洗之。
治脚气冲心:食茱萸和生姜煮汁饮之。(④方以下出《食疗本草》)
食用价值
食茱萸是能发出香辛气味的重要调味品。与花椒、姜并列为“三香”,也可榨油食用。
以四川食物为例,历史上有以下用法:或者将食茱萸果实煎熬成膏状,作牛羊猪肉菜的配料,以除去腥膻味;或者用整粒食茱萸果实作羹臛调味料;或者用作酒的味料。到明代中叶时,食茱萸已成为四川食物中广泛使用的调味品。《本草纲目》中记载:食茱萸“味辛而苦,土人八月采,捣滤取汁,入石灰搅成,名曰艾油,亦曰辣米油。味辛辣,入食物中用”。明末清初引进了辣椒,古典川菜中的食茱萸就让位于辣椒了。
食茱萸,二月、三月栽之,宜故城堤冢高燥之处,候实开便收之。挂著屋里壁上,令荫干,勿使烟熏,烟熏则苦而不辛也。用时去中黑子,肉酱鱼鮓偏宜用。 ——《齐民要术
观赏价值
食茱萸因其叶大、木刺粗,形态奇特,还可供庭园绿化和观赏。
参考资料
椿叶花椒.植物智.
吴茱萸.《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02 14:02
目录
概述
植物学史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