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元或称港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法定
流通货币。按照《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规定,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的
自治权包括自行发行货币的权利。其正式的
ISO 4217简称为HKD(Hong Kong Dollar);标志为HK$。
简介
中国香港是继美国
纽约和英国
伦敦之后的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因此港币成为体系健全、
币值稳定的货币之一。虽然港币发行历史不算长,区域也不大,但其发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港元的纸币绝大部分是在香港金融管理局监管下由三家发钞银行发行的。三家发钞行包括汇丰银行、渣打银行和中国银行,另有新款紫色十元钞票,由香港金融管理局自行发行。硬币则由金融管理局负责发行。自1983年起,香港建立了港元发行与美元挂钩的联系汇率制度。发钞银行在发行任何数量的港币时,必须按7.80港元兑1美元的兑换汇率向金管局交出美元,记入
外汇基金账目,领取了负债证明书后才可印钞。这样,外汇基金所持的美元就为港元纸币的稳定提供支持。
值得注意的是,香港所有钞票的式样都有版权。所以,任何人在未有得到版权持有人的许可前,都不能任意复制钞票的式样。在香港多年来有几家机构因为未得钞票版权持有银行的批准而在广告上运用,结果被判支付巨额罚款。
虽然港元只在中国香港有法定地位,但在中国内地和
澳门特区的很多地方也接受港元。而且,在澳门的赌场,
澳门元以外只接受港元。
香港的第一张纸币是1845年由
东方汇理银行发行,但在很长时间里都没能真正的普遍流通。直到1857年,香港政府准许用纸币支付费用,随之许多银行相继开始发行钞票,到1865年有5家银行发行的钞票得到了香港政府的认可,但5元以下的钞票除非特别许可不得发行。真正以港元为货币单位是在1935年11月。
1945年以后,香港地区流通的货币是由三家银行发行的,即汇丰银行、渣打银行和
有利银行,1元以下的由政府发行。到1959年有利银行被汇丰银行收购,这一时期的港币钞票均由汇丰银行和渣打银行发行,5元以下硬币由政府发行。1994年中国银行开始在香港地区发行钞票。到2012年为止香港地区有三家银行发行钞票,即汇丰银行、中国银行和渣打银行。在香港地区发行钞票的三家银行对老版钞票一般不宣布停止流通,而是回笼后不再投放,使其逐步退出流通。自1993年起,汇丰银行和渣打银行发行的新版钞票将带有殖民地色彩的图案均由狮头和
紫荆花图案所代替。旧版钞票仍可使用,但将会逐渐退出
流通领域。
2010和2018版港币的防伪特征主要有:
雕刻凹版印刷、高透光水印、胶印对印、微缩文字、荧光条码、动感光亮图案、
开窗安全线、隐形数字等。
历史背景
港元的起始
据考,香港是最先把
通货称为“圆”的地方。本来香港成为
英国殖民地之初,采用英国的货币。但因为当时与中国大陆的贸易主要以银作为单位,使各地的
银圆:包括
墨西哥鹰洋及中国大陆的银圆都在香港自由通行。后来,政府为更有效规管当地的通货,而采用了银圆为基本通货单位,而银圆一词亦由原先的形容词变成量词。1863年香港首次发行官铸货币,并于1866年在香港成立铸币厂。当时香港生产的一圆银币,都会印上“香港壹圆”四字。这个通货的名称亦由香港传回中国大陆、日本及韩国,并成为各地通货的单位名称。后来铸币厂于1868年关闭,香港改以其他
银元作为
法定货币。
1935年,因为美国等地的银价上升,引起中国及香港的白银外流。香港政府在1935年11月9日通过货币条例,公布以「港元」作为香港货币单位,并将港元与
英镑汇率定为16港元兑1英镑。(中国是在香港通过以港元为货币前的五天,即11月4日宣布放弃
银本位,
改发法币。)1937年8月1日,终止了各种银元的流通,正式以港元作为法定货币。二次大战日本占领香港时,强行以
日本军用手票代替港元。战后港元才恢复法定地位。
港元最初与英镑挂钩,但是战后英国的经济实力减弱,更曾一度大幅贬值,影响
香港经济。香港政府于是在1972年6月英镑作
自由浮动后,改为将港元以
美元挂钩。最初汇率为5.65港元兑1美元。1973年2月改为5.085港元兑1美元。1974年11月起,改作自由浮动。直至1983年,由于香港前途问题引发的信心危机令港元
汇价大幅下降,到了同年9月一度下跌至9.6港元兑1美元。同年10月17日起,当时的财政司
彭励治宣布港元汇价与美元挂钩,定为7.80港元兑1美元,一直维持。
在香港市民的要求下,
香港金融管理局乃于2002年起自行印行拾元钞票,并于2007年以试验性质改为塑胶钞票。而港元中的硬币则全部由金融管理局负责发行。自1983年起,香港建立了港元发行与美元挂钩的
联系汇率制度。
2009年3月13日,为提高内地和香港(以下简称“两地”)
跨境支付清算效率,密切两地经济金融联系,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公布了利用境内外币
支付系统建立两地多种货币支付系统互通安排的相关细则,对两地支付互通安排的
业务范围、内地银行通过两地支付互通安排汇往香港银行的支付路径、两地跨境
退汇业务的报文格式和两地跨境转汇业务收费等问题作出了具体规定。
纸币
香港最初的纸币是在1845年由
东方汇理银行发行的。在1935年政府通过货币条例以前,很多银行都有发行纸币,但这些纸币主要作商业上的交易。政府只接受部分银行的纸币为合法通货。1935年以后,政府授权
汇丰银行、
有利银行(其后被汇丰银行并购)及印度新金山中国汇理银行(其后辗转易名为
渣打银行)发行五元以上的港元纸币。而面额一元及以下的港元纸币则由香港政府发行。香港政府在1975年发行五元硬币后,五元纸币
停止发行。1990年代政府发行十元硬币,银行之后亦停止发行十元纸币。后来,
中国银行亦成为香港其中一间
发钞银行。2002年,政府再度由金融管理局发行十元纸币。
政府在1995年前曾发行一分的纸币,其目的为方便找赎及用作缴付
公共服务账单的限额。这些纸币在1995年10月1日之后不再被接受为合法货币。
10元钞票由香港金融管理局发行,20元及以上港币纸币由中国银行、汇丰银行及渣打银行发行。流通的钞票面额为10元、20元、50元、100元、500元和1000元。
港元纸币
中国银行
渣打银行
香港上海汇丰银行
纪念钞
硬币
1997年
香港回归之前,市面流通硬币上铸有
英皇头像,曾一度成为收藏对象。1993年起,政府逐渐收回旧硬币,以背面上为香港市花洋紫荆的新硬币代替。但
英女皇头硬币仍为合法货币,与新硬币同时流通。硬币由香港金融管理局发行,流通硬币面额为10元、5元、2元、1元、5毫、2毫和1毫。在香港,“毫”是“角”的意思。
港币硬币
汇率制度
香港在发展为贸易与金融中心期间,实行过不同类型的联系汇率制度。 1863年,香港政府宣布当时的
国际货币—银元—为香港的法定货币,并于1866年开始发行香港本身的银元。直至1935年,香港的
货币制度都是
银本位制。后来发生全球白银危机,政府遂宣布弃用银本位制,并按16港元兑1英镑的汇率将港元与英镑挂漖。
根据1935年颁布的《货币条例》,银行须向外汇基金交出手头用作支持发行纸币的所有白银,以换取负债证明书,外汇基金则把收到的
白银投资于英镑资产,这些负债证明书成为了发钞银行发行纸币的法定支持。
实际上,这种安排就是
货币发行局制度。发钞银行日后若增发纸币,必须以
英镑购买负债证明书。
1972年6月,英国政府决定让英镑自由浮动。其后,港元曾一度与美元挂钩,最初是5.65港元兑1美元,并于1973年2月改为5.085港元兑1美元。不过,由1972年6月起,发钞银行可用港元购买负债证明书。
1974年11月,由于美元弱势,港元遂改为自由浮动。
虽然
浮动汇率制度实施后的最初两年运作颇为顺利,但其后的情况却并不理想。当时的
货币政策架构尚在发展初阶,未足以取代以外国货币的价值来定位的货币架构,同时又没有明确的
货币政策目标,更遑论达致这些目标的工具。因此,香港经济步入动荡期,几乎所有环节均大幅波动。
实质本地
生产总值增长率在1975年跌至0.3%,在1976年却上升至16.2% 。
通胀由1975年的2.7%大幅攀升至1980年的15.5% 。 港元汇价由1981年的5.13港元兑1美元,贬值至1983年的9.60港元兑1美元。
投机狙击的活动,以及对香港前途的信心危机加剧,令港元贬值的情况进一步恶化,在1983年更到了非常严峻的关头。1983年9月,
港元汇率录得新低,两日间共贬值了13%,跌至9.60港元兑1美元的低位。
面对
货币危机及有关多家银行是否稳健的疑虑,香港政府在1983年10月15日公布新政策,以稳定港元汇价,将港元按7.80港元兑1美元的
固定汇率与美元挂钩。这项安排成为了
香港货币制度的基础。
2010版港币
2010版港币新钞票系列与在市面流通的钞票一样,共有5种面额,颜色也相同。20日率先公布的是1000港元及500港元面额新钞的设计,这两种面额新钞将分别于2010年第四季度及2011年初开始市面流通。其余100港元、50港元及20港元3种面额新钞的设计将于2012年公布。 据介绍,新钞具有多项先进的防伪特征,而且统一了有关特征在5种面额钞票上的位置。其中5个比较重要的防伪特征包括:动感变色图案——斜看钞票时,图案由金色变绿色,并可见一条光纹上下滚动;变色开窗金属线——金属线由紫红变绿色,细看可见“H”及“K”字由微缩字母组合而成;统一高透光水印——由紫荆花、面额数字及网点图案组成;
荧光透视图案——背光可见完整的图案,在
紫外光下呈现两种荧光颜色;荧光钞票号码——
直排号码在紫外光下呈现荧光红色。 新钞票首次加入
点字及手感线,方便
视障人士辨别钞票面额。
香港金管局总裁
陈德霖说,过去6年,香港的
伪钞数字持续下降,每100万张流通钞票中,仅不到1张是伪钞。
陈德霖表示,新钞采用了最尖端的
防伪设计和雕版
印刷技术,大大加强了防伪功能和容易辨认的优点。同时,新钞票还加强了
无障碍特征,方便视障人士辨别钞票面额。
新钞的发行已获
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批准,并由香港印钞有限公司印制,而钞票的设计则由每间发钞银行负责。
港元保卫战
综述
香港金融管理局连续四次出手捍卫挂钩美元的联系汇率制度,令市场开始疑虑:这个自由的市场,会否重蹈1997年的覆辙,成为
对冲基金争相攻击的
标靶;有迹象显示,这轮港元保卫战或许与
美联储主席
伯南克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首次出手干预汇市
香港金管局以美元兑港币7.75:1的汇价抛售港币购入美元,干预规模约46.73亿港元(约合6.03亿美元),为2009年12月以来首次干预市场。随后,情况急转直下,金管局于23日中午和下午两度买入美元、沽售港元,金额分别达到39.14亿港元和27.12亿港元。24日,随着港元触及7.75的
强方兑换保证上限,金管局再次入市。上述四个交易日内,金管局共出售144亿港元用以维稳。
就在10月15日,美联储主席伯南克曾公开表示,
新兴市场应该减少
外汇市场干预,允许
货币升值。同时,伯南克还辩护称,美联储政策并非造成资本涌入
新兴经济体的原因,资本涌入新兴市场的主因是
发展中国家增速明显快于
发达国家。巧合的是,伯南克讲话结束后5天,香港罕见地启动汇率干预。期间,港汇两年远期于22日创下了自3月以来最大单日
涨幅。
前对冲基金经理BruceKrasting旋即撰文称,伯南克15日强烈的暗示,将香港金管局推到了前台。一旦
热钱开始加码押注港元升值,有着29年历史的联系汇率制度将走向破产。很明显,伯南克主要针对的是
人民币,但外汇市场挑选上了其相关货币——港元。
虎视眈眈的“鲨鱼”
一旦
联系汇率制松绑或被解除,那些押多港元的对冲基金将从中得利。而这当中,不乏
比尔·阿克曼(BillAckman)这样的国际
炒家,他管理着大型对冲基金
潘兴广场资本(PershingSquareCapital).
据悉,阿克曼表示,他维持看涨港元的押注,只要香港允许港元升值,他将获利。
彭博
数据显示,两年期港元远汇合约低于过去3年的平均水平,到2013年末,港元兑美元预计将报7.76,处于当前7.75~7.85波动区间内。阿克曼就公开呼吁买入港元
认购期权,从而在港元升值或重新订立联系汇率制后获利。
大量热钱涌入
此外,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
热钱已大批涌入香港,押注相关资产升值。而随着热钱的大量涌入,
香港资本市场反应迅速。彭博数据显示,
恒生综合指数创下自2011年9月以来新高,连续上涨11天也创下了自2005年7月以来的最长连涨纪录。而自
美联储9月13日宣布
QE3以来,
恒生指数的355家
成分股中有314只出现上涨,其中恒生
金融指数为四个行业指数中涨幅最大。
对于热钱涌入的原因,“最重要的原因是国外的投资者认为,以欧洲为主的
市场经济状况前景不好,相对而言,亚洲地区的资产应该是较好的标的。对于投资者来说,以内地为背景的
中国香港市场,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所以热钱涌入的频率在不断加大。此外,近期内地的
经济数据较好,市场对以人民币计价的资产抱有比较乐观的态度,也是热钱大量涌入香港的重要原因。短期内,最直观的影响就是
港股持续走高,热钱流入使得整个市场的流动性大幅增加,
资金流向股市、楼市和汇市,必然推升这些市场的
资产价格。”
对于未来香港金管局是否会继续出手干预汇市,“这还要看近期
国外市场的经济情况能否有所改善,以及各国央行会采取什么动作。如果欧洲这些
经济体的情况依然无法好转,那么热钱还有可能继续流入新兴经济体。所以就情况来看,不排除香港金管局再次出手干预汇市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