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亨德拉·比尔·比克拉姆·沙阿
尼泊尔王国沙阿王朝第9代国王
马亨德拉·比尔·比克拉姆·沙阿(尼泊尔语:महेन्द्र वीर विक्रम शाह,英语:Mahendra Bir Bikram shal Deva;1920年6月11日—1972年1月31日),尼泊尔王国沙阿王朝第9代国王(1955年3月14日—1972年1月31日在位),尼泊尔杰出的政治家和领导人、诗人。
人物生平
家世背景
1920年6月11日,马亨德拉出生在尼泊尔王国首都加德满都纳拉扬希蒂王宫,有兄弟三人,姐妹四人,父亲第8代国王特里布文·比尔·比克拉姆·沙阿
马亨德拉出世时,正值王室衰微,国王处于无权地位。早在1846年,尼泊尔将军忠格·巴哈杜尔·拉纳利用手中的兵权,一举杀掉朝中所有的大臣和政敌,夺取了世袭首相的地位,开始了拉纳家族长达105年之久的统治,使国王成为傀儡。拉纳家族对王室成员,特别是国王和王储,极力引诱和怂恿,使其娇纵腐化或耽于酒色,不问政事。但是,马亨德拉在父王的影响下,没有沉醉于纸醉金迷的宫廷生活,而是立志要结束拉纳家族的统治。
重掌朝政
由于拉纳家族的阻挠,马亨德拉自小没有得到较好的教育机会。但他刻苦学习,爱好读书,成年后不仅能阅读英语印地语乌尔都语梵文著作,而且能用这些文字写作。他的尼泊尔文学修养造诣很高。除在王宫接受教育外,马亨德拉还曾于印度加尔各答求学。
马亨德拉看到拉纳家族的专横霸道、骄奢淫逸以及对百姓的欺压,十分气愤。他在《长久地痛哭与哀号》一诗中写道:他们是这样的悬殊,“我真不忍举目细看”。
马亨德拉的青年时代,是在统治集团内部充满斗争的紧张气氛中度过的。他的父王特里布文曾密谋炸毁拉纳家族首相的官邸,但以失败告终;他的叔父乌迈西·维克拉姆·沙阿曾与K·S·巴斯奈特和C·K·辛格等志士结党,企图刺杀当时的拉纳家族首相比姆·苏姆谢尔,也因计谋泄露被囚,死于狱中。
马亨德拉目睹自己的先辈单枪匹马地斗争,接连惨遭失败,得出了结论:要推翻拉纳家族的统治,只有借助于人民群众的力量。1936年,马亨德拉与父王一道,秘密支持尼泊尔人民党的成立。该党通过各种方式,在人民群众中进行宣传和组织工作,使反对拉纳政权的斗争迅速扩展。1939年,人民党遭到镇压,但是反对拉纳家族统治的斗争并没有被扑灭。
1940年5月8日,马亨德拉与茵德拉·拉佳雅·拉克希米结婚。他们生有三子三女。马亨德拉打破了沙阿王朝国王娶立两个王后的古老惯例,主张一夫一妻制,在国内受到广泛的称赞。1950年9月,茵德拉去世后,马亨德拉于1952年12月10日,与茵德拉之妹拉特纳·拉佳雅·希瓦丽结婚。
1950年9月,拉纳首相莫汉·苏姆谢尔逮捕了尼泊尔大会党的活动家加奈什曼·辛格等人,企图捏造罪名,将他们置于死地。但特里布文国王拒绝批准杀害这些无辜者。
莫汉·苏姆谢尔眼看国王不再听其摆布,便在王宫四周加强岗哨,准备与国王摊牌。特里布文和马亨德拉意识到危在眉睫,便于1950年11月6日,借口外出打猎,突然投奔印度驻尼泊尔大使馆避难。接着,父子二人乘一架印度飞机飞往德里,开始了与拉纳家族的公开斗争。
这时,尼泊尔大会党不失时机地向拉纳政权发动武装进攻,广大群众纷纷响应。短短一两个月,拉纳家族陷于四面楚歌之中。被迫派代表前往印度首都德里,同国王和大会党举行谈判,同意交出政权。1951年2月17日,拉纳家族的专制统治宣告结束,尼泊尔进入一个新的时期。2月18日,特里布文颁布临时宪法,宣布实行君主立宪。临时宪法恢复了国王作为国家元首的地位。
马亨德拉作为王储,经常协助父王主持国政,特别是在父王外出或治病期间,多次代摄国政。
推行改革
1955年1月,特里布文因病前往瑞士疗养,马亨德拉成为摄政王。3月13日,特里布文病逝,14日,马亨德拉登基。1956年5月2日,他在加德满都举行加冕仪式,成为尼泊尔沙阿王朝第九世国王。
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和争取民心,马亨德拉开始有计划地巡视全国各个地区,广泛接触各方面的头面人物和群众,解决急迫的案件,颁发政府的各项奖金,赢得了很高的声誉。
从1956年起,在马亨德拉主持下,尼泊尔开始有计划的经济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在工业、交通方面都获得了较大的发展。
在内政上,马亨德拉尝试仿效其他国家的制度,进行了多次试验。1959年2月,他颁布尼泊尔第一部宪法,效仿英国的君主立宪政体实行两院议会制,并允许尼泊尔举行第一次大选。经过选举大会党获胜,大会党主席毕什维斯瓦尔·普拉撒德·柯伊拉腊出任尼泊尔首相,并由他组成大会党内阁。大会党执政期间,居功自傲,不能够充分发扬民主,挤压排斥其他党派。在重大问题的处理和政策的制定上,独断专行。大会党内阁的行为不仅引发了与王权的矛盾,还引起了民众的不满。马亨德拉深感多党的议会制不符合尼泊尔的国情,不仅使政府未能执行稳定有效的政策,容易引发外国势力干预尼泊尔的内政;还将威胁王权,让国王成为仅有提名权的首脑,难以参与政治政策。
1960年12月15日,在精心训练的军队的协助下,马亨德拉以尼泊尔大会党不能维护法律和秩序,不适合领导国家为由,下令解散了柯伊拉腊政府和议会,取缔各政党,亲自掌政。
马亨德拉解散政府内阁的行动,也曾招致大规模的游行示威甚至武力冲突,但人民群众对这一行为更多的态度是欢迎,许多小党派也纷纷表态支持国王。不久后,马亨德拉组成大臣会议(内阁),自任主席。
在解散代议制政府后,马亨德拉意识到,如果想要实行直接统治,一定要争取人民的支持。为此,他推行了进一步的改革。1961年1月,马亨德拉将民间调解纠纷的基层自治组织“五老会”加以改进,然后推行到尼泊尔全国。1962年12月,颁布了评议会宪法,在尼泊尔实行无党派的评议会(“潘查亚特”)制度。此后在地方废黜土邦王公子弟的特权,加强了中央集权。他推行的这些改革,顺应了尼泊尔历史的发展,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进步意义。但由于马亨德拉所处的阶级地位,这些改革不可能彻底,在贯彻上也不够有力。这是他的改革的局限性。
马亨德拉实行的无党派评议会制度,使一些党派由公开活动转入秘密活动。实际上,国家政治领域仍然存在着恢复议会制,还是坚持无党派评议会制两大阵营的矛盾斗争。但是马亨德拉注重推行民主制度,在社会各阶层建立广泛的民主组织,主张宗教、种族、种姓同为平等的尼泊尔民族,同时他还颁布了民法大典,并不断地加以修改完善以便促进社会公平健康地发展,使国家总体平稳发展。
马亨德拉在位时,还积极推行独立自主、不结盟和与一切国家友好的政策。他力图摆脱印度控制,任命有左派思想的T.P.阿扎尔亚为首相,公开表达尼泊尔愿意接受任何国家无附加条件的援助,脱离印度掌控的意愿。其次,及时在即位当年与中国建交,保持与中印两大近邻战略关系平衡。面对印度的报复行动(在本国接纳尼泊尔的政治流亡者,支持他们从印度领土上袭击尼泊尔;鼓动尼泊尔境内民众造反和暴动等),尼泊尔民众并不响应,印度最终放弃这一策略。1970年,印度撤走了在尼泊尔北部边界的报务站和在加德满都的军事联络小组。此外,马亨德拉积极参与国际组织活动,力求国际社会的认可。
在马亨德拉即位之初,尼泊尔仅同印度、中国、英国、美国、法国等少数几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到十几年后,尼泊尔已经与包括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在内的60多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在冷战的背景下,他与西方资本主国家、共产主义阵营均保持友好的关系。马亨德拉与中国的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有着特殊的友谊。他还是不结盟运动的先驱领袖之一,与印度的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埃及的贾迈勒·阿卜杜勒·纳赛尔、南斯拉夫的约瑟普·布罗兹·铁托等许多领导人都保持着密切和互相尊重的关系。
在成为国王的前几年里,马亨德拉被世界上大多数主要国家邀请进行国事访问,到即位后,外事活动更加频繁。例如,他于1960年应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邀请访问英国。同年应美国总统德怀特·戴维·艾森豪威尔的邀请访问美国。艾森豪威尔为欢迎马亨德拉的到来,亲自前往华盛顿机场迎接。不久后,马亨德拉和王后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欢迎皇家客人,表示了极大的敬意。在统治期间,马亨德拉还应邀出访了法国、苏联、日本、伊朗、埃塞俄比亚、荷兰、卢森堡及意大利等国。作为一位政治家,他的能力得到了许多国家领导人的认可。
总的来看,马亨德拉奉行的外交政策为尼泊尔的建设和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对南亚甚至整个亚洲的稳定与和平事业作出了贡献。
病逝
1972年1月31日,马亨德拉在打猎时因心脏病发作而逝世,终年52岁。王储比兰德拉继承王位。中国政府以国家副主席董必武和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的名义,电唁马亨德拉逝世。
为政举措
政治
马亨德拉登基后,继续执行君主立宪制,先后组织了以人民党和民主党领导人为首相的内阁,但均不长久。1958年,他主持成立了由大会党、廓尔喀党、人民党、尼泊尔国大党和无党派人士组成的大臣会议,负责处理国家行政事务和准备大选。1959年2月,在公众的要求下,马亨德拉颁布尼泊尔第一部宪法,规定尼泊尔是一个完全民主的国家,决定效仿英国的君主立宪政体实行两院制。同年2月至4月,尼泊尔举行第一次大选,尼泊尔大会党获胜,组成内阁。经过一个阶段的实践,马亨德拉认为,从西方移植来的多党制,不适合尼泊尔国情。因为党派势力的发展,势必动摇王权的根基。他在1960年12月15日下令,解散大会党内阁和议会,逮捕大会党的领导人,取缔一切政党,亲自掌政。不久,组成大臣会议(内阁),自任主席。
1961年1月,马亨德拉着手政治体制方面的改革。尼泊尔与南亚其它一些印度教社会地区一样,农村存在着一种古老的组织——“五老会”。即每个自然村中的五位最年长的男子组成议事机构“潘查” (Pancha)委员会。其性质主要是民间调解纠纷的基层自治组织。马亨德拉认为这一组织土生土长,适合尼泊尔国情,于是将它充实和系统化,并在全国范围推行。
1962年12月16日,马亨德拉颁布新宪法,以评议会(又称“潘查亚特”)制度取代议会民主制。新宪法规定,尼泊尔为印度教君主国;国王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有权制定、颁布和修改宪法,任命大臣会议首相和大臣,宣布紧急状态等;全国实行无党派评议会制度。从行政层次上,评议会分为全国、专区、县和村镇四级,后来改为全国、县和村镇三级,除村镇评议会的代表是由九个选区直接选举产生外,其它各级代表均通过间接选举产生。是国家惟一的一院制立法机构,议长、首相和各部部长由国王任命,副议长选举产生。
此外,1962年宪法还明确规定了“潘查亚特”体制所要取得的主要目标:即通过阶级合作与协调结束弥漫于全国的各种形式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剥削;通过分权化计划谋求民众最大限度地参与各级行政及社会发展。这种特殊的体制被认为“是一种以国王为国家权利源泉的制度,是典型的无党派体制”,“是一种源自尼泊尔社会,又结合了基层选举和自治并带有印度教社会特征的制度”。
沙阿王朝虽在18世纪统一了尼泊尔,但是直到20世纪50年代,土邦王国的残迹依然存在。为使国家真正统一和今后的发展,马亨德拉废除了土邦王公后裔的特权,打破各土邦王国的疆域界线,根据山川地形特点,于1961年将全国重新划分为14个专区和75个发展县。
经济
从1956年起,在马亨德拉主持下,尼泊尔制定了国民经济发展的5年计划,开始有计划的经济建设。
20世纪50年代初期,尼泊尔只有两家黄麻厂,一家小型制鞋厂、一家火柴厂、一家糖厂和一家小型卷烟厂,全年总共生产价值3000万卢比的商品;人民需要的基本消费品,绝大部分靠从印度进口。到1972年,全国已有黄麻、水泥、皮革、制药、纺织、茶叶和粮油加工等中小企业2434家,产值增长数十倍,大大减少了对进口商品的依赖。1956年,发电装机容量只有1200千瓦,1972年,达到58162千瓦。
尼泊尔境内多山,交通极不发达。20世纪50年代初期,全国只有几条南北纵向的短线公路,首都加德满都与国内东、西部地区的交通联系,需绕道印度。因此,马亨德拉极为注重交通运输、医疗卫生、饮食旅游业的发展。他在位期间,尼泊尔航空公司与南亚、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开通了国际航线,从而加强了尼泊尔民众的国际交往。加德满都的环城公路、科达里公路、博卡拉公路、马亨德拉公路及孙柯西、特里苏里水电站,以及医疗卫生和旅游业的基础设施也都是在马亨德拉时期建立的。
经多年建设,到1972年,尼泊尔全国已建成公路2800多公里,其中包括建成横贯特莱平原(一译特赖平原)东西的公路,基本上改变了过去交通不便的局面。
尼泊尔是个农业国,93%以上的人口居住在乡村,依靠农业为生,土地高度集中,生产率不高。尼泊尔过去存在着一种称为“比尔塔”的土地,这是国王出于政治、宗教等方面的考虑,赐给个人或团体,并免除一切赋税的大块土地。1951年拉纳家族被推翻时,“比尔塔”占全国可耕地的50%以上,其中拉纳家族成员占75%。在公众的要求下,1961年,马亨德拉废除了这种土地占有制度;1964年,颁布《土地改革法令》,规定土地占有的最高限额,超出限额的土地将以赎买的方式予以没收,然后以分期付款的方式卖给无地或少地农民。
但在这一时期尼泊尔的土改中,土地限额定得较高,进展十分缓慢。占全国人口不到1%的王室、地主,占有全国90%的土地,广大农民无地缺地的现象仍十分严重。尼泊尔的农业生产仍未能改变“靠天吃饭”的局面,产量增长不大。
尼泊尔曾一度通行印度卢比。1956年,马亨德拉成立尼泊尔储备银行,以尼泊尔自己的货币作为整个王国的法定货币,取代印度货币。此外,他还推动成立了如尼泊尔农业发展银行、Rastriya Banijya银行、Rastriya Bima Sasthan、尼泊尔合作银行等许多金融机构。
军事
在特里布文时期(1952年),印度“军事使团”进驻,依照印军建制改编了尼泊尔军队。马亨德拉即位后,于20世纪60年代着手整顿军队,建立王宫警卫旅。
社会
马亨德拉颁布了尼泊尔有史以来最完整的民法,反对迷信,反对种姓偏见,主张信仰自由。
马亨德拉在位期间,尼泊尔最高法院、尼泊尔文学艺术院(马亨德拉曾亲自担任院长,今称尼泊尔学院)、特里布文大学、尼泊尔警察学院、尼泊尔体育理事会、Rastriya Nach Ghar和许多其他类似的机构陆续成长。
文化
马亨德拉提倡发展尼泊尔民歌和传统文化,修复古庙。他一生写了大量诗歌,抒发他的爱国主义感情。他在诗歌中号召尼泊尔人民“永远前进”,“寸土不让”;为了保卫独立和自由,“献上自己的生命”。在《啊,不要从这块土地上迁走》的诗篇中,他劝导人民,“用你眉间的热汗,来减轻慈母的忧伤;用你辛勤劳动的果实,来报答慈母的深恩”。他警告有产者:“不要扯下自由的旌旗,去寻求自己的利益”。马亨德拉的诗篇激发了尼泊尔人民热爱祖国的神圣感情和对祖国的忠诚信念。
马亨德拉掌权后,尼泊尔言论自由和私营媒体都受到限制。1960年,他下令所有的报纸都需要获得官方许可才能报道政治活动。1962年4月,政府设立了尼泊尔国家通讯社(the Rastriya Samachar Samiti,简称RSS),并在全国所有地区设有其通讯员,至今RSS仍然是尼泊尔官方唯一的通讯社。
马亨德拉希望将尼泊尔语作为官方语言,1962年的《教育法》正式规定了尼泊尔语是学校的教学语言,1965年尼泊尔广播电台停止了之前使用印地语尼瓦尔语播出新闻的情况。
马亨德拉在位时期,尼泊尔的电影事业也得到发展。1964年10月7日上映的《母亲》是第一部真正在尼泊尔拍摄制作的影片,该片反映的是马亨德拉实行村委会自治制度时期的意识形态,其主演希瓦·桑卡尔·马南德哈尔和布万·塔帕被认为是尼泊尔电影史上最早的演员。1966年末。尼泊尔上映了第一部由私营公司制作的影片《女孩之家》,也是是尼泊尔历史上第三部电影。
外交
马亨德拉对尼泊尔的突出贡献,还表现在对外关系方面。在他的领导下,尼泊尔打破了长期闭关自守和与世隔绝的孤立状态,纠正了长期依附一个大国的局面,奉行独立自主、不结盟、与各国友好相处的外交政策。
拉纳家族专制统治时,对外长期依附大英帝国。1947年英国撤离南亚次大陆后,新生的印度为了维护其既得利益和传统的影响,1950年7月31日与尼泊尔签订《印度和尼泊尔和平友好条约》和《贸易通商条约》,在内容基本上沿用了1923年英国和尼泊尔签订的《英国和尼泊尔永久和平与友好条约》,实际上是将尼泊尔纳入自己的政治、经济和安全体系。1953年,印度向尼泊尔派出军事代表团和顾问;1954年在北部尼、中边界地区建立报务站,又设“援助团”。特里布文在位时期,印度对尼泊尔的干预达到顶峰,尼泊尔的各项事务都受到印度的深刻影响。
马亨德拉即位后,致力于摆脱印度的控制。而印方资助流亡印度的尼泊尔大会党在国内进行破坏和分裂活动,仍对尼泊尔的内部事务进行干预。1961年1月,马亨德拉在视察南部城市贾纳克普尔时险遭暗杀,导致尼印关系更趋紧张。在1962年4月与印度总理贾瓦哈拉尔·尼赫鲁的会谈中,马亨德拉采取了不妥协的立场,要求印度禁止尼大会党利用印度领土从事反尼活动。但尼赫鲁却表示,印度领土不会被利用来进攻尼泊尔,然而尼泊尔流亡者发动的“和平示威”则“可以继续下去”。1962年,中印边界战争(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过后,印度放松了对尼泊尔的出口限制,在印度政府的示意下,流亡印度的尼泊尔大会党也停止了对尼泊尔的骚扰。尼泊尔获得了印度的一些让步,包括过境印度与其他国家贸易的权利、利用印度市场的权利等等;作为交换,尼印之间于1965年签订了一个秘密军事协定,规定尼泊尔不能越过印度而接受第三国的军援,使尼军武器、弹药的供应权掌握在印度的手中。1969年6月,印度外长访问尼泊尔,声称两国有着“特殊关系”。当时的尼泊尔首相则公开表示,不能为了印度的安全而有损尼泊尔主权或接受“有限主权论”。1970年底,由于尼泊尔政府的一再坚持,印度撤走了设立在尼、中边界地区的报务站中的人员和在加德满都的军事联络小组。
此外,马亨德拉在位期间,曾多次访问印度,与尼赫鲁保持友好的私人交往。
1955年8月1日,尼泊尔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1956年9月20日,尼、中两国签订关于“保持友好关系以及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尼泊尔之间的通商和交通的协定”。1957年1月,中国国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周恩来访问尼泊尔。1959年西藏叛乱,尼泊尔方面表示不支持出逃的达赖集团。同年,尼中双方都表达了希望解决边界问题的意愿。1960年3月,尼泊尔首相柯伊拉腊访华,进行尼中边界问题的谈判。21日,两国政府签订《中尼边界协定》,标志着尼中边界谈判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4月,周恩来访问尼泊尔,双方继续进行谈判,至28日签订和平友好条约,交换了关于两国边界问题协定的批准书。1961年9月28日至10月15日,马亨德拉应中国国家主席刘少奇与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的邀请访问中国。9月29日,与王后拉特纳出席刘少奇为其举行的国宴并受到热烈欢迎。30日,与毛泽东、刘少奇等进行会晤。在此次访华期间,尼中就边界问题达成一致:“正式解决中国和尼泊尔之间的边界问题,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使如珠穆朗玛峰的归属等棘手的问题得到解决。10月5日,马亨德拉与刘少奇共同出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尼泊尔王国边界条约》签字仪式,分别代表尼、中双方在条约上签字。1962年,双方在实地进行勘界竖桩工作,并于1963年1月20日签署了《中尼边界议定书》,圆满解决了历史遗留的两国边界问题。以上条约的签订,也标志着尼中两国的友好关系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在进行边界谈判的同时,1961年春,改善中尼经济关系的磋商开始。5月,中国派经济代表团到加德满都讨论中国援助的项目。9月,1960年援助协议草案达成,中国同意赠给尼泊尔价值1000万印度卢比的硬通货(英镑或美元)及价值2500万印度卢比的商品,以及一揽子援助项目(一座造纸厂、一座水泥厂及一座鞋厂)。马亨德拉还不顾印度及一些西方国家的阻挠,毅然决定修建从中国西藏通往尼泊尔加德满都的阿尼哥公路
(马亨德拉与中国政要图册参考资料)
1960年,在柯伊拉腊内阁领导下,尼泊尔与巴基斯坦正式建立外交关系。1961年,马亨德拉首次访问巴基斯坦。1962年10月19日,尼巴两国签订了一个规定互相给予最惠国待遇的贸易条约。1963年1月,在巴基斯坦卡拉奇举行的一系列会谈中,尼巴两国达成了贸易与过境条约,规定两国之间货物自由流通,免收关税或过境税。1970年,马亨德拉再次访问巴基斯坦。
马亨德拉时代,尼泊尔先后与数十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和贸易关系。他本人分别在1958年出访芬兰,1960年出访日本、伊朗、葡萄牙、与美国,1961年访问英国,1964年出访比利时、联邦德国和苏联,1967年出访荷兰、美国(第二次),1970年访问老挝,1971年到菲律宾。
1955年12月,尼泊尔加入联合国。从1956年起,尼泊尔成为联合国粮农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成员。1961年9月,马亨德拉亲率代表团出席在南斯拉夫贝尔格莱德召开的中立国首脑大会。在草拟大会议程时,尼泊尔代表强调“不干涉和不介入各国内部事务”。尼泊尔在这些机构中一贯申张正义,如积极支持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历史评价
英国历史学家约翰·菲尔普顿《尼泊尔史》:马亨德拉王十分精明地维持着在印度和中国之间的平衡,而直到1972年他去世时,王室统治(对外号称“无政党的潘查雅特民主”)一直十分稳固。
主要作品
马亨德拉的诗作被辑录为《收获诗抄》(1964年加德满都出版)。上海文艺出版社的《尼泊尔诗集》的卷首诗《我来到你的殿堂,天神》即为他所作。中国作家冰心孙用据《收获诗抄》英译本译有《马亨德拉诗抄》(1965年作家出版社出版),收录其诗作如下:
(表格参考资料)
人物荣誉
(表格主要参考资料)
轶事典故
除作诗外,马亨德拉还酷爱打猎,爱好印度和西方的古典音乐。1967年,他曾经与王后拉特纳前往美国阿拉斯加州的安克雷奇访问,并进行了狩猎活动。在媒体的描述中,马亨德拉与王后是卓有成就的猎人。但美国政府指定陪同狩猎的海军老兵佩尔·伯内特却认为国王的狩猎习惯过于安逸,极差的视力也给他的狩猎活动带来了不便。据说马亨德拉此行,欠下了大量债款,但直到他去世都未予偿还。
人际关系
(表格参考资料)
后世纪念
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杜巴广场哈努曼多卡宫是马亨德拉曾经居住过的地方。宫内有1975年建成的马亨德拉国王纪念馆,是尼泊尔第一所传记性博物馆。博物馆是一幢重檐寺庙式建筑,门楣檐柱刻满神像,屋顶横列7座小尖塔。馆内分13个陈列室,以实物和图片、录音带和影片等资料,反映了马亨德拉的生平经历和生活。博物馆还特辟有儿童室,主要陈列世界各地的蝴蝶和鸟、兽标本。
加德满都附近有以马亨德拉命名的“马亨德拉国王自然保护基金会研究中心项目”,尼泊尔现有的五所高校中也有以他命名的“马亨德拉梵文大学”。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13 09:32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