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西莫夫(Максимов.K.M,1913-1993),苏联伊凡诺夫州沙特罗夫村人。曾任莫斯科
苏里科夫美术学院油画系教授,前苏联斯大林文艺奖金获得者,俄罗斯联邦人民艺术家。《起家》《青年地下工作者》《
刘胡兰》等这些代表50年代油画成就的作品。新中国美术教育发展史杰出的画家和教育家。1955年至1957年作为
中央美术学院的顾问,为新中国培训了一批美术院校学生和师资。诞生了新中国第一份美术教学大纲,绘画上注重结构和外光的思想对中国绘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生平
1935年,马克西莫夫进入莫斯科美术学院(现
国立苏里科夫美院)里亚日斯基教授画室学习,毕业后执教于莫斯科
苏里科夫美术学院油画系。前苏联斯大林文艺奖金获得者,俄罗斯联邦人民艺术家。
1954年,通过中苏两国政府间文艺部门高层领导的互访和酝酿,苏联最终指派马克西莫夫赴中国完成美术教学和创作的援助工作。
1955年2月17日,马克西莫夫作为中央美术学院油画训练班的指导教师以及中央美术学院顾问抵达北京。
1993年冬,马克西莫夫这位不能被新中国美术教育发展史遗忘的画家和教育家在莫斯科逝世,享年80岁。
教学
马克西莫夫,一个被中国人越来越熟悉的名字。当大家在不经意中翻阅建国后的美术篇章时,《起家》、《青年地下工作者》、《
刘胡兰》等这些代表50年代油画成就的作品就会赫然出现在眼前,它们均出自中央美术学院在1955-1957年开办的一个著名油画训练班,而这个班的指导教师就是康斯坦丁·麦法琪叶维奇·马克西莫夫(МаксимовК.М. 1913-1993)。
建国初期,新兴的共和国根据当时国际政治形势及自身革命斗争经验奉行“一边倒”政策,通过“派出去”(公派留学生)和“请进来”(聘请专家)向苏联“老大哥”学习。中央美术学院开办由苏联专家主持教学的油画训练班亦由此而生。1955年2月,前苏联指派
国立苏里科夫美院油画系教授、斯大林文艺奖金获得者马克西莫夫到岗主持教学,同时兼任中央美院顾问。由此,这位学有所成、教学得法的苏联青年画家,历史性地成为上世纪50年代中国美术界的中心人物之一。
马克西莫夫来中国时不过43岁,他身材单薄,个头不高,并非大家所臆想的虎背熊腰的俄罗斯壮汉。在油训班里论年龄,他也就比班长、
徐悲鸿的高徒
冯法祀稍大一点;论个头,他要比后来创作《起家》成名的
詹建俊矮一头半,以至于詹只能不自然地在俯视中倾听他指教。然而,马克西莫夫平易的教学态度、旺盛的工作热情、丰富的教学经验以及幽默的语言表达,使大多是初探油画堂奥的学员为之折服。许多人回忆,马克西莫夫教学非常卖力,虽然他在华的工作重点是油训班,但他同时还兼顾
人民美术出版社创作室的业务进修,等于另有一个“校外油训班”。由于建国初期可供作为油画教学使用的图片比较匮乏,更无从谈起欧洲油画原作,马克西莫夫就常和学员一起作画,通过示范让他们了解油画的物理性能和表现技巧,而他娴熟的色彩造型能力则常使高低围挤在周边的学员发出啧啧赞叹。不仅在室内写生模特儿如此,即便是在夏日骄阳进行的外光写生训练中,马克西莫夫也一如既往地和学员肩并肩、背靠背的工作。在田间地头看不出他是一个苏联专家,而更像一个普通农民,光着膀子,手持画笔,挥汗如雨。马克西莫夫在中国的许多作品大多就是这样和学员们一起完成的,这些作品现在看来就不仅仅是50年代中苏美术交流的历史见证,更重要的是它本身就是新中国油画教育史上一部生动直观的“原版教科书”。另外,许多当事人对于马克西莫夫很会讲课这一点也印象深刻,著名油画教育家
艾中信回忆说,马克西莫夫讲课非常动听,学生听得很过瘾,因为他不仅能够结合画面问题有的放矢,而且还常常以欧洲美术史的经典作品和名家流派为例,阐述他们在处理类似问题时所使用的方法,而这正是当时多数教员限于客观条件而难以具备的。中央美术学院前院长
靳尚谊也曾多次谈到,正是马克西莫夫使他对“什么是结构以及如何表现结构的问题”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使他对造型的理解和实践开悟了许多。同时值得称道的是,马克西莫夫作为专家经常参加校内外一些重要的教学会议,那种积极鼓励但又不回避问题的态度张显出他真诚帮助新中国油画教育建设的工作热情和敬业精神。他曾直言不讳地讲评说:“中国画家在水彩画方面却能够出色地处理最复杂的问题,包括表现阳光,也能够使用熟练的笔触和颜色去塑造形体,并且仅仅一遍就把天空画好,而不用画第二遍;可是在油画方面却变得很胆怯,非常单调地在画布上涂颜色,画出来的东西没有新鲜的感觉和色彩的感觉,作品的调子显得灰暗,颜色很脏。显然,油画作品还缺少经验,用油画颜色作画的方法还没有掌握”,“还不善于表现阳光”。
但是,马克西莫夫也存在一些“问题”。在制定油画教学大纲涉及框架、细节时,马克西莫夫也表现出不越苏式教学藩篱一步的倾向,在相当程度上照搬甚至死抠苏联教学的条条框框,而不善于(或不敢于)根据中国实际情况加以灵活变通,以至于课程比例的计算都要到小数点以后,搞得油画系负责教学的领导、秘书嘴上不敢说什么,但心里却有些不以为然。当然,这种
教条主义做法不排除马克西莫夫“怕出搂子”的思想负担,因为就其实际教学过程而言,他的表现明显自由得多,受条条框框的拘束少一些。从总体上说,马克西莫夫在油画教学、创作中的表现如同他在生活中那般勤奋、老实和规矩。他是一个勤勤恳恳、规规矩矩的老实人!从油画创作和教学的角度而言,这既是他的优点,也是他的缺点,不妨说就是他的一个特点吧。
似乎也可以这样说,中规中矩、老老实实是成就马克西莫夫在中国产生广泛影响的一个重要原因。通过他勤恳扎实、按部就班的教学工作,油训班学员较为系统全面地接受了前苏联油画教学方法的培训,提高了对油画这一外来画种的创作及教学特点的认识,他们的日常习作和毕业创作表明,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油画高级师资已经从技术上改变了建国初“土油画”的面貌。但,可能也正由于老实就不易创变跳脱,马克西莫夫回国以后的艺术人生逐渐走向下坡路,虽然手法熟练但始终未形成突出而强烈的个人风貌。在生活中他则念念不忘中国人民对他及其家庭的真诚友谊,这使他跟不上甚或在一定程度上相左于中苏关系破裂后前苏联国内的发展局势,以至后来离开了
苏里科夫美术学院。前苏联解体后,马克西莫夫的生活日益困窘,但他中国的学生、朋友并没有忘记他,曾给予他雪中送炭般的资助慰问,使他感受到来自中国的温暖。每有中国来访者,头发斑白的马克西莫夫总是拿出那张当年刊登油训班毕业作品的《人民日报》,仔细回忆每个学生的音容笑貌和他难以忘怀的中国之旅。不难想象,这种深情的眷恋和回忆一直伴随着他晚年的生活,直至1993年冬病逝于莫斯科。“在中国的时期是我热情高涨和精力集中的时期。” 晚年的马克西莫夫曾多次这样说。
虽然就马克西莫夫一生的艺术成就而言,他难跻苏联一流大师之列,但这对我们来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作为一位优秀的教育家,曾经在中国现代油画教育发展过程中起过积极重要的作用。虽然马克西莫夫离开中国后,美术界对他的关注和宣传日益淡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马克西莫夫乃至前苏联艺术已基本不在我们的参照视野中了,“世界潮流,浩浩荡荡”,这原本也是自然的事情,但若出于尊重历史的角度,我们就不能忽视上个世纪50、60年代请进来、派出去学习苏联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特别是当今我们的艺术教育在体制和体系方面依然和苏联模式存在一定的连带关系,因此,认真搜集当时的材料,进行历史的和科学的研究总结是很必要的。
马克西莫夫在中国的美术教学工作重点:(1)重点指导油画训练班的基本练习和创作实践;(2)马克西莫夫以前苏联油画教学体系为蓝本,协助
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制定教学大纲。
1957年夏,马克西莫夫圆满完成了中苏两国政府赋予的历史使命回到莫斯科。
马克西莫夫培训班的知名学生:
冯法祀、
靳尚谊、候一民、
詹建俊、
汪诚一、于长拱
马克西莫夫的教学理念:
1、重视写生,通过写生分析色彩和观察形体,强调油画本体技法。
2、树立色彩对立统一的关系。
3、在素描中培养色彩感觉。
4、不要抄袭对象,要分析对象。
马克西莫夫是一位不能被新中国美术教育发展史遗忘的画家和教育家。他于1955年至1957年作为中央美术学院的顾问,为新中国培训了一批美术院校学生和师资。在他的帮助下,诞生了新中国第一份美术教学大纲,他在绘画上注重结构和外光的思想对中国绘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当今中国油画界著名的大家如
靳尚谊、侯一民、
詹建俊等都曾是马克西莫夫训练班(业内称为“马训班”)的学生。马克西莫夫1993年冬在莫斯科逝世,享年80岁。
怀念马克西莫夫
马克西莫夫老师去世了。这来自远方的不幸消息给我们带来了深深的悲哀和遗憾。凝望着眼前这张37年前拍摄下的已经变黄的照片,模糊的记忆竟渐渐清晰起来。
那是1957年初夏,
朱德总司令来参观我们油训班毕业作品展,展厅设在中央美院大礼堂。这天,阳光明媚,我们早早地就在校园里等候,马克西莫夫老师神情兴奋,由
江丰同志和
吴作人先生陪着,总司令对画展很有兴致,一张张仔细地观看,不时还问上几句,最后走到冯法禩同志的巨幅油画《
刘胡兰》前面和大家一起拍下了这个镜头。坐在正中间的是总司令和老师马克西莫夫,两边顺序坐着江丰同志、吴作人先生以及
王式廓、
董希文、
李宗津、
王曼硕、
彦涵、
艾中信等中央美院的老师们,后排一溜站着的就是我们这18个学生了。世事沧桑,经过37年的风风雨雨,如今这照片上的人已有三分之一不在人世,当年我们这班血气方刚,对中国油画的未来满怀使命感的年轻人也都步入了花甲之年。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中国油画已经进入了一个异彩纷呈的新时期,正在向更加成熟的未来迈进,涌现了第三代、第四代、新生代众多富有才华的中青年画家。油画这个来自西方的画种,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已在中国大地扎下坚实的根基并开始走向世界。看着这张具有历史意味的照片,联想起当年马克西莫夫老师对我们油训班的身传言教,真是感慨万千。
老师是1955年春天来中国的,那是建国初期,百废待兴,年轻的共和国处在西方敌对势力的包围之中,为了振兴国家,学习苏联经验,根据中苏文化协定,大批苏联专家为援华来到中国,“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就在这个大背景下由文化部委托中央美院办了起来。在
江丰同志亲自关怀下,18个学员来自全国七所美术院校及美协、部队、出版部门,并配备了
佟景韩等三位俄语译员协助老师工作。(作者:现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原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靳尚谊)
马训班成员
冯法祀、
詹建俊、
靳尚谊、于长拱、王德威、武德祖、俞云阶、袁浩、
魏传义、王恤珠、王流秋、
汪诚一、任梦璋、秦征、陆国英、
何孔德、谌北新、高虹、佟景韩、张文新、尚沪生、侯一民
1、
冯法祀(1914—2009):,别名
骆风,安徽庐江人。1933年考入南京中央大学教育学院艺术科,师承
徐悲鸿、
颜文梁。1937年毕业获学士学位。后赴延安
鲁迅艺术学院美术系。1942年任
中国美术学院副研究员,1946年任国立北平艺专副教授,1950年任中央美术学院绘画系主任兼油画科主任、教授,1961年任
中央戏剧学院舞美系教授,1979年任
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主任、教授
中国油画学会顾问、徐悲鸿国际艺术研究会主席 。
2、
侯一民(1930—2023):蒙古族。1946年入国立北平艺专师从徐悲鸿、
吴作人,1950年任中央美术学院教员,1954年进入中央美院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学习,1958年后历任油画系副主任、
壁画系主任、第一副院长、教授、
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壁画艺委会主任、
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名誉会长、
中国油画学会会长。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名列英国
剑桥名人传记,是新壁画运动的开拓者之一及人民币的设计者之一。
3、
靳尚谊:1934年生,河南焦作人。1957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班,历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等职。曾任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八届北京市政协委员,第九届全国政协常委。1996年起兼任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1998年起兼任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现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组评审委员、国家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副主任。鉴于在艺术创作及教学方面的突出贡献,国务院授予其国家级专家称号。
4、
詹建俊(1931—2023):满族 ,辽宁盖县人。历任
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讲师、副教授、教授。中国美协副主席、油画艺委会主任,
中国油画学会主席。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4年后历任
全国美展评委、总评委、评委会主任等。
5、尚沪生:1930年生,女,辽宁人。195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绘画系,留校任教,曾师从
徐悲鸿等著名教授。1955年参军先后任第三兵团文化部创作组创作员,
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教授,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6、
张文新:1928年生,天津人。1949年毕业于
华北大学美术科,1949-1951年在北京大学物理系学习,1951年任北京市
美术工作室创作干部,自1956年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1964年为
北京画院画家。五十年代初曾参加
石家庄烈士陵园、天安门
人民英雄纪念碑雕塑创作,此后转为油画创作。1994受邀为美国油画家协会荣誉会员,1995转为美国油画家协会大师会员。
7、
佟景韩(1933—2010):,河北保定人。毕业于黑龙江大学俄语系。1956年起在中央美术学院工作,历任翻译、教师、学报编辑部主任、教授。1978年起负责学报编辑部工作,1985-1995年起任《
美术研究》《
世界美术》主编。曾任《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卷·美术理论》主编。
8、
高虹(1926—2021):河北
新乐人。1941年在华北联大文艺学院美术系学习,1957年毕业于中央美院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 历任部队艺术指导、 美术家协会书记处书记、
军事博物馆美术创作室主任、全国文联委员。
9、
谌北新:1932年生于北京,江西南昌人。1953年毕业于中央美院绘画系,1957年毕业于中央美院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1958年至
离休,担任过
西安美术学院油画系助理、副主任、主任、讲师、副教授、教授。现兼任
中国油画学会常务理事、陕西油画学会会长。
10、
何孔德(1925—2003):四川人。1942年在国立重庆师范美术科学习,1946年转学四川省立艺专印染料。1946年参加解放军,在十二军文工团工作。1951年参加志愿军,到朝鲜从事美术宣传工作。1955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苏联专家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1957年毕业到总政文化部创作室任美术员。1962年调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从事美术创作。1980年
任军博创作室副主任,1987年退休。
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美协油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
11、
陆国英:1925年生,女,上海人。1942年师从美术教育家油画家
颜文梁,1947年毕业于
苏州美术专科学校。1955年考入北京中央美术学院油画训练班,师从苏联专家油画家马克西莫夫老师,1957年毕业后重返
南京艺术学院任教,任南京艺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12、
秦征(1924—2020):河北省
行唐县人。别名秦疏楷,河北
行唐人。擅长油画。1940年在河北平山县任“青救会”宣传部长,并从事木刻创作。1942年在
晋察冀边区群众剧社任美术队长,从事木刻及连环画创作。1946年担任随军记者。1947年任华北群众剧社创作组组长。1949年在天津
军管会宣传队任创作员。1950年进中央美术学院学习,1955年在中央美院油画训练班学习。1960年在
中国美术家协会天津分会工作。1973年起在
天津美术学院任教。历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天津分会主席、天津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协党的临时领导小组组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13、
任梦璋:1934年生,河北省
束鹿县人。195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绘画系,1957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专家油画训练班。1978年起历任
鲁迅美术学院油画系主任、研究生导师、副院长兼美术研究所所长,艺术教育创作研究中心教授,大型绘画工作室副主任导师,辽宁美术家协会顾问。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14、
汪诚一(1930—2023):安徽歙县人。1954年毕业于中央美院华东分院,1957年毕业于中央美院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后长期执教于中国美术学院,任教授,1981年筹建并负责
浙江美术学院(现
中国美院)油画系第二画室教学及系教研工作,任教授。系中国美协会员,中国油画学会理事。
15、
王流秋(1919—2011):广东潮安人。1945年毕业于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美术系。1957年进中央美术学院马克西莫夫油训班进修结业。历任《江淮画报社》记者、文工团美术股股长、军政治部美术队副队长。1951年到浙江美院(现中国美院)任教,历任绘画系主任、副教授、教授,浙江油画研究会会长。
16、
王恤珠(1930—2015):山东烟台人。195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到湖北武汉中南美术专科学校任教 。1955年至1957年进中央美术学院苏联油画家康·麦·马克西莫夫教授主持的油画训练班学习二年,后在
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任教 。1981年调任
广东画院专业画家,
一级美术师 。1985年应邀赴
美国波士顿马萨诸塞美术学院讲学 。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
17、
魏传义:1928年生,四川达县人,别署川一。早年就读于四川省立艺专和中央美术学院。历任
四川美术学院教务处长,
四川省诗书画院副院长,厦门大学艺术教育学院院长、教授、硕士导师。现为福建省人大书画室副主任、
福建省美术家协会顾问、福建省美术教育研究会会长,福建省国际经济文化交流中心理事,
厦门大学艺术研究所名誉所长,厦门书画教育研究院院长。
18、袁浩:1930年出生,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现任广州
工程技术学院艺术学院院长,岭南美术专修学院副院长。曾任
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主任,
广东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广东油画会理事,广州业余艺术大学校长。1950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从师于
徐悲鸿,
吴作人,
艾中信及诸多良师。1953年毕业,分配至武汉
中南文艺学院(广州美术学院前身)任教。1954至1957年进入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学习。此后一直于广州美术学院任教。
19、
俞云阶(1917—1992):我国著名的油画家和美术教育家。1941年毕业于
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师承徐悲鸿、
傅抱石、
黄君壁等艺术大师。1956年入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学习。曾任多所美术院校教授,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分会理事,
上海油画雕塑院顾问、上海交通大学艺术顾问。培养了
陈逸飞、
邱瑞敏等大批优秀美术人才。
20、
武德祖(1923—1991):曾名苏坚,陕西渭南人。1939年在延安“抗大”于
鲁迅艺术学院美术系学习。1947年,在
东北画报、人民画报、
人民美术出版社任美术记者。1955年至1957年在马克西莫夫任教的油画训练班学习油画。曾任
西安美术学院油画系主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全国美代会代表、陕西美协常务理事。
21、
王德威(1927-1984):上海人。早年曾在兰州、武汉、长沙、桂林等地作抗日宣传演出、组织等工作。负责编辑《
儿童画报》等杂志编辑出版等工作。1955年入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学习。1978年起担任
浙江美术学院(现
中国美术学院)领导工作。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浙江省美协副主席,
浙江省陶行知研究会副主席。
22、于长拱(1931—1963):河南省
汲县人。1947年入
苏州美术专科学校学绘画,1948年入杭州西湖艺术研究所习画,1949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原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绘画系,1953年毕业留校任研究员,1955年进中央美院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研习油画,毕业后回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