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蹄香(中草药)来源马兜铃科、马蹄香属植物马蹄香(学名:Saruma henryi Oliv.)的全草。《中国植物志》以马蹄香(《唐本草》)为正名收载,别名冷水丹(陕西)、高脚细辛(四川东部)、狗肉香(贵州)。
植物学史
《中国植物志》以马蹄香(《唐本草》)为正名收载。
形态特征
多年生直立草本,茎高50-100厘米,被灰棕色短柔毛,根状茎粗壮,直径约5毫米;有多数细长
须根。叶心形,长6-15厘米,顶端短渐尖,基部心形,两面和边缘均被柔毛;
叶柄长3-12厘米,
被毛。花
单生,
花梗长2-5.5厘米,被毛;
萼片心形,长约10毫米,宽约7毫米;花瓣黄绿色,肾心形,长约10毫米,宽约8毫米,基部耳状心形,有爪;
雄蕊与
花柱近等高,花丝长约2毫米,
花药长圆形,
药隔不伸出;心皮大部
离生,花柱不明显,柱头细小,
胚珠多数,着生于心皮
腹缝线上。蒴果
蓇葖状,长约9毫米,成熟时沿腹缝线开裂。种子三角状倒锥形,长约3毫米,背面有细密横纹。花期4-7月。
近种区别
马蹄香和
汉城细辛(Asarum sieboldii Miq.)的原植物主要在是否有地上茎、叶柄是否被毛,花的类型、颜色和果实特征方面有所不同;药材性状在形状、颜色、质地、断面以及气味上存在差异;显微特征在是否检出油细胞或木纤维群以及横断面特征、淀粉粒形态上有区别;薄层、高效液相色谱和荧光特征也有明显差异,并在马蹄香中检出马兜铃酸A。
产地生境
马蹄香为中国特有单种属植物,主要分布于中国江西、湖北、河南、陕西、
甘肃、四川及贵州、湖南、云南、西藏等省。生于海拔600-1600米山谷林下和沟边草丛中。在陕西主要分布于北纬31°42'-34°45',东径105°46'-111°15'的秦巴山区,见于眉县太白山。长安县南五台,留坝县紫柏山,山阳、镇安、旬阳、平利、镇坪等县。在垂直分布上,则主要分布于海拔800-1600米的中低海拔地区。
马蹄香在陕西秦巴山区分布区的气候属于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区和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年均温10-16℃,最热月(7月)均温23.5-27.5℃,最冷月(1月)均温-5至3.5℃,≥10℃的积温3200-4000℃,年降水量800-1200毫米,多集中在7-9三个月。分布区气候的最大特点是夏凉冬冷,湿度大。土壤为山地棕壤,呈微酸性反应。
马蹄香多生长在自然植被保护比较好的山坡阴面或山谷灌木林下阴湿处、溪旁草丛中,其土壤疏松、肥沃。伴生植物主要有
锐齿槲栎(Quercus aliena var. acutiserrata Maximowicz ex Wenzig)、漆(Toxicodendron vernicifluum (Stokes) F. A. Barkl.)、
泡花树(Meliosma cuneifolia Franch.)、猫儿屎(Decaisnea insignis (Griffith) J. D. Hooker et Thomson) 、三桠乌药(Lindera obtusiloba Bl.)、
喜阴悬钩子(Rubus mesogaeus Focke ex Diels)等乔木和灌木种类,草本植物种类主要有
兔儿伞(Syneilesis aconitifolia (Bunge) Maxim.)、
白花碎米荠(Cardamine leucantha (Tausch) O. E. Schulz)、
山麦冬(Liriope spicata (Thunb.) Lour.)、
万寿竹(Disporum cantoniense (Lour.) Merr.)、
球药隔重楼(Paris fargesii Franch.)、秦岭薹草(Carex diplodon Nelmes)等。马蹄香长期生长在这样的环境中,形成喜阴湿、凉爽的生活特性。
生长习性
马蹄香在每年的3月下旬至4月初开花,此时植物新叶分化、生长较快,花蕾出现的也较快,一株植物的数个地上分枝上可有2-3朵花同时开放。随着新叶分化减慢,开花数减少,到5月底、6月初时,整个植株每次仅有1朵花开放,不再有几朵花同时开放的现象。到6月底、7月初,植株几乎不再分化出花蕾。
繁殖方法
马蹄香的顶芽和茎段。
诱导生长培养基:①MS+6-BA2.0毫克/升+IBA0.2毫克/升+LH 800毫克/升。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②MS+6-BA2.0毫克/升+NAA0.5毫克/升。增殖及壮苗培养基:③MS+6-BA1.5毫克/升+KT0.5毫克/升+IBA0.2毫克/升。生根培养基:④1/2MS+IBA0.1毫克/升(或MS)。所用培养基均加0.8-0.9%琼脂、3%白砂糖,pH5.6-5.8。培养温度(20±2)°C,相对湿度65-75%,光照12-14小时/天,光照度为1500-2000勒克斯。
无菌材料的获得:取秦岭(陕西留坝)野生马蹄香(移栽于实验室内植株)的顶芽和茎段,流水冲洗3-4.5小时;经75%酒精消毒10-15秒,无菌水冲洗1次,0.2%升汞消毒4-5分钟,无菌水冲洗3次;分割成0.5-1厘米去叶的带1个节的茎段或顶芽,接种于培养基①、②上,使茎节部处于培养基表面。培养基①中,15天后基部切口处稍膨大呈黑褐色,无明显愈伤组织产生,顶芽外植体生长较快,幼叶展开,腋芽萌动;茎节外植体节上1-2个芽萌动生长;20-30天后产生24个丛生芽,长0.5-1.5厘米;40-50天后产生5-7个丛生芽,苗高2-3厘米左右。该培养基中产生的芽苗数多,但苗较纤细。培养基②中,15天后基部切口处略膨大,有少量淡绿色愈伤组织产生;35-50天后愈伤组织明显增生,长至1-1.5厘米左右,并有1-2个不定芽产生。培养基①、②芽的诱导率均可达100%。
增殖培养:将培养基①中产生的芽或苗分割后,转接于培养基③中,培养15-25天其基部略膨大,并可产生2-4不定芽,同时侧芽也开始生长。芽苗生长健壮,叶色浓绿,30-35天后可产生4-6不定芽,多的可达8-10个芽,苗高1.7-2.5厘米左右。30-35天可继代培养1次。
生根与移栽:取培养基③培养的芽苗转接于④中,20-30天左右其基部可产生1-3条0.5厘米左右长的不定根;30-35天后产生不定根3-5条,长约1.5-3.5厘米,株高可达2.5-3.0厘米,生根率95%以上。培养30-35天、炼苗3-4天后移栽,于18-22℃下移入沙和腐殖土(1:1)的基质中,浇透水,塑料薄膜适当覆盖保湿,成活率90%以上。
主要价值
药用价值:马蹄香的根及根状茎可入药,能温中、散寒,理气、镇痛,主治胃寒痛、心前区痛关节痛等症;鲜叶外敷可洽化脓疮疡。
科研价值:马蹄香属中国特有的单种属植物, 也是马兜铃科现存最原始的种类,经第四纪冰 川作用后在中国的华中及西南少数省(区)残存下来,在研究中国种子植物区系的组成、性质和特点,以及发生和演变等方面都具重要意义。
观赏价值:马蹄香形态优美,耐阴耐湿,在园林上可作为良好的林下地被植物使用,也可作为野生观赏植物。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2021年,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Ⅱ级。
2013年,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濒危(EN)。
2009年,列入《陕西省地方重点保护植物名录(第一批修订)》——渐危级。
2004年,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植物部分)——濒危(EN)。
种群现状
由于它是马兜铃科现存最原始的种类,在马兜铃科的系统演化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以及由于它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人为采挖破坏严重,加之它对生境的要求严格,自然更新困难,种群数量逐渐减少,生物多样性丧失日益加剧,被列入濒危物种。
马蹄香的分布范围和种群,个体数量正随着植被的破坏,生境的恶化或过度开发利用而日益编减。该种在秦巴山区呈岛屿状分布的小群体,个体数目较少。据调查,在分布比较集中、保护较好的太白山,几个分布点株数不过百余株(截至1994年);留坝县紫柏山的个体数量也很少,而且,在所有调查过的居群内很少见到由种子萌发的幼苗。凡能见到马蹄香生长的地方,其交通都比较困难,人类活动难以涉及,自然植被的保存相对较好。
濒危原因
导致马蹄香濒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自身原因,也有外部和人为因素影响,主要概括为以下几点:
开花少结果少,是导致其处于濒危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也是马兜铃科大部分种类处于瀕危状态的一个共同原因。而且,种子萌发困难是不利于居群发展和更新的另一重要原因。据作者多年的观察,在天然居群中很少发现由种子发的幼苗,三年的萌发试验表明,不管是种子成熟后立即播种,还是秋播或春播,都未成功,显示出种子萌发较困难。
结实率低,种子萌发困难和生态学特性—仅生长在阴湿的林下、草丛中,对生境的要求严格,是限制其分布的一个重要原因,更重要地表现在当生存的环境改变时,其适应和抵御的能力较差,在竟争中失败。
天然生长的马蹄香呈岛屿状分布的小群体,个体数目少,异交率比较低。根据居群遗传学基本理论推断,通常导致遗传多样性水平偏低,而多样性水平偏低常常是濒危的一个指标。因为多样性水平低,使得居群很难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条件。马蹄香的多样性水平是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课题,以便能在更深层次探讨致濒的原因。
马兜铃科是被子植物中比较原始的一个科,而马踹香属又是该科中现存的原始的属,在系统演化上处于相对比较孤立的位置,而孤立性常常是适应性差的一种表现,在竟争中比较跪弱。此外,马蹄香属为中国特有的单种属,而特有类群,尤其是特有属往往易遭绝灭。
人类对马蹄香的破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于近代以来,人类活动的频繁,尤其是对森林的砍伐和植被的破坏极为严重,使马蹄香赖以生存的生活环境遭到严重破坏。马蹄香生长的海拔范围(800-1600米)恰恰是人类活动相对频繁的地带,而且是近代以来遭受破坏比较严重的地带。这一海拔主要生长着栎林,而栎类木材不但是秦巴山区群众的主要薪材,而且是木耳、香菇、栓皮、橡籽、橡碗、槲皮,柞蚕等林特产的原料,年复一年的砍伐、破坏结果使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遭到破坏,从而引起气侯异常变化、水土流失、土壤退化,使马蹄香逐渐失去了赖以生存的阴湿的环境和肥沃、疏松的腐殖质土壤。由于环境条件的恶化,使马蹄香处于一种逆境状态,从而失去了生长繁殖的空间,导致瀕危。二是由于马蹄香是一常用的中草药,长期过度的采挖是导致其种群数量急剧缩减的另一重要原因。
保护措施
针对马蹄香的现状及濒危原因,应采取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相结合,以就地保护为主,辅之以迁地保护,积极进行繁殖,以实现在原产地恢复和发展种群为最终目的的保护措施。
秦岭太白山地区是具是国际意义的陆生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也是中国首批建立的自然保护区之一,这就为马蹄香的就地保护创造了有利条件。应该加强保护区的有效管理,发挥保护区的多功能作用,严禁釆挖,减少由于旅游者不断增加带来的干扰和破坏。要特别注意改善保护区周围的生态环境条件,必要时,要实行再引种。要积极开展分株繁殖,扩大种群。对于其它产地的马蹄香,必须采取措施,严禁乱采乱挖及其对自然生境的破坏。
这是物种免遭灭绝的一项应急的特别保护措施。于1992年4月15日从太白山海拔1400米处引种马蹄香(花蕾期)栽植在西北植物研究所的标本园(海拔400米)进行迁地保护研究,通过两年多的研究、观察,只要创造阴湿的条件,马蹄香生长良好,且能大量开花结实般在3月初开始展叶,3月底4月初开花,4月中旬已进入果期,5月中旬以后果实相继成熟。与原产地物候期相比较,一般提前半月左右。试验表明,对马蹄香进行迁地保护是可行的应充分发挥植物园、树木园、森林公园的保护作用,进行迁地保护,并进行保护性研究。
在天然居群中很少发现由种子萌发的幼苗,种子萌发困难是不利于居群发展和更新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分别于1990年采集野外成熟种子,1992年1993年采集西北植物研究所标本园引种栽培的马蹄香的成熟种子,分别进行随采随搢、当年秋播、次年春播,冷藏处理后秋播、春播,种子都没有萌发,也没有见到有关用种子繁殖成功的报道。看来对马蹄香种子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是一项十分紧迫的工作。在用种子繁殖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应进行分株繁殖。其方法是在3月下旬和4月上旬,把根状茎挖出,从节结处分开,进行穴栽,应注意及时遮荫、浇水。经过几年的繁殖试验,此法不仅简单易行,而且成活率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