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文字
骖,汉语二级字,读作骖(cān),形声。从马,参声。本义指独辕车所驾的三匹马。
基本信息
注音:ㄘㄢ
笔顺读写:横折、竖折折钩、提、撇折、点、横、撇、捺、撇、撇、撇
(形声。从马,参声。本义:独辕车所驾的三匹马)
同本义
骖,驾三马也。――《说文
载骖载驷。――《诗·小雅·采菽》
又如:骖驾(三匹马驾的车子)
驾车时在两边的马
两骖如舞。――《诗·郑风·大叔于田
两骖列,两服入厩。――《荀子·哀公》
左骖殪兮右刃伤。――《楚辞·九歌·国殇
停骖遥望独徘徊。――《三国演义
乃毁车斩骖,以代使者之死。――明 冯梦龙 《东周列国志》第七十一回
又如:骖服(驾车的马匹。在两旁的称骖马,在中间驾车辕的称服马);骖靳(比喻先后相随)
古籍解释
康熙字典
唐韵》《集韵》《韵会》《正韵》𠀤仓含切,音参。《玉篇》骖马。《说文》驾三马也。
又车中两马曰服,两马骖其外小退曰骖。《诗·秦风》騧骊是骖。《仪礼·觐礼》使者降以左骖出。《注》𬴂马曰骖。
又骖乗。《左传·文十八年》齐懿公纳阎职之妻,而使职骖乗。《史记·汉文帝纪》代王令宋昌骖乗。《注》乗车之法,尊者居左,御者居中,又一人处车右,以备倾侧,取三人为名义也。
又《尔雅·释宫》七达谓之剧骖。《注》三道交复有一岐出者,今北海剧县有此道。
又《集韵》七绀切,音惨。𬴂也。
说文解字
【卷十】【马部】骖
驾三马也。从马参声。仓含切
说文解字注
(骖)驾三马也。骖三曡韵为训。诗干旄。良马四之。良马五之。良马六之。传曰。四之、御四马也。五之、骖马五辔也。六之、四马六辔也。然则毛公有驾三之说矣。王肃云。古者一辕之车驾三马。则五辔。其大夫皆一辕车。夏后氏驾两谓之丽。殷益以一𬴂谓之骖。周人又益以一𬴂谓之驷。本从一骖而来。亦谓之骖。经言骖则三马之名。五经异义。天子驾数。易孟京、春秋公羊说天子驾六。诗毛说天子至大夫同四。士驾二。诗云四騵彭彭。武王所乘。龙旂承祀。六辔耳耳。鲁僖所乘。四牡𬴂𬴂。周道倭迟。大夫所乘。谨按礼王度记曰。天子驾六。诸侯与卿同驾四。大夫驾三。士驾二。庶人驾一。说与易、春秋同。驳曰。玄之闻也。周礼校人。掌王马之政。凡颁良马而养乘之。乘马一师四圉。四马为乘。此一圉者、养一马而一师监之也。尚书顾命。诸侯入应门。皆布乘黄朱。言献四黄马朱鬛也。既实周天子驾六。校人则何不以马与圉以六为数。顾命诸侯何以不献六马。易经时乘六龙者、谓阴阳六爻上下耳。岂故为礼制。王度记云天子驾六者、自是汉法、与古异。大夫驾三者、于经无以言之。依郑驳则古无驾三之制。孔晁云。马以引重。左右当均。一辕车以两马为服。旁以一马骖之。则偏而不调。非人情也。株林曰。乘我乘骄。传曰。大夫乘骄。则毛以大夫亦驾四也。且殷之制亦驾四。故王基云。商颂约軧错衡。八鸾锵锵。是则殷驾四不驾三也。按诗笺曰。骖、两𬴂也。檀弓注曰。𬴂马曰骖。葢古者驾四。两服马夹輈在中。左右各一。𬴂马左右皆可以三数之。故谓之骖。以其整齐如翼言之则谓之𬴂。骖本非谓驾三也。顾王度记曰大夫驾三。故训传亦言骖马五辔。则是古有其说。故许释骖为驾三。然许不称王度记天子驾六以下云云。于𬴂下亦云骖也。是说文晚成。不坚执异义之说。其说经非不与郑合矣。从马。参声。仓含切。古音在七部。
参考资料
.汉典.
康熙字典.汉典.
说文解字.汉典.
最新修订时间:2024-05-16 08:07
目录
概述
基本信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