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超导电性(high temperature superconductivity)通常指
临界温度Tc超过25K的
超导电性。
高温超导体发现以前,
超导电性大多出现在
金属、
合金或
化合物当中,临界温度最低的
超导体是
铌三锗(Nb3Ge),Tc为23.2K,这类超导体通常称为
低温超导体或
常规超导体。它们的
性质可用
电子–声子相互作用的
BCS理论来
描述。
1986年10月
瑞士科学家K.缪勒和
德国科学家J.贝德诺尔茨在研究氧化物
陶瓷材料LaBaCuO时发现了在35K的
超导迹象,不久
中国科学家和
美国科学家几乎同时独立地发现了
临界温度在
液氮温度(77.3K)以上的
钇钡铜氧(YBaCuO)
超导体,Tc达到93K。随后科学家们
研制出多系列100多种
氧化物超导体。最有代表性的几种系列的
氧化物超导体包括
镧钡铜氧[(LaBa)2CuO4]、
钇钡铜氧(YBaCuO)、铋锶钙铜氧(BiSrCaCuO)、铊钡钙铜氧(TlBaCaCuO)、汞钡钙铜氧(HgBaCaCuO)、钕铈铜氧[(NdCe)2CuO4]及锶镧铜氧[(SrLa)CuO2]等。其中(NdCe)2CuO4和(SrLa)CuO2的
载流子是
电子,为N型氧化物超导体,其他几种氧化物超导体的载流子为
空穴,是P型超导体。许多氧化物超导体的
临界温度超过液氮
温度,临界温度最高的是HgBa2Ca2Cu3Oy,常压下的Tc达到135K,在45×109帕的
高压下Tc达到164K,这类超导体统称为高温氧化物超导体或
高温超导体。高温超导
机制尚未完全认识。
1991年发现的C60掺碱金属的RbCs2C60和2001年发现的MgB2
化合物超导体的
临界温度分别达到33K和39K,属于非氧化物的
高温超导体,但这些
超导体的超导机制及其超导
性质都可用通常的
BCS理论来
描述,一般将这类
高温超导体归于
常规超导体。
高温氧化物超导体的母相是反铁磁
绝缘体,通过化学
掺杂引入载流子,
材料从反铁磁到
顺磁转变,转变点
奈耳温度TN随
载流子浓度增加而下降,继续增加掺杂量δ长程反铁磁(AFM)有序被
抑制,出现
超导电性(SC)。超导电性的临界温度Tc与掺杂量δ有关,在最佳掺杂时Tc达到
最大值。在欠掺杂区Tc随掺杂量δ增加,在过掺杂区Tc随δ减小,一直到超导电性消失,出现正常金属态。通过掺杂引入载流子可以是
电子(N型)也可以是
空穴(P型),在
相变温度和掺杂量δ(或载流子浓度)的
相图中,P型材料和N型材料的相图有明显的差别,相图不对称。
常规
第Ⅱ类超导体可用京茨堡–朗道(G–L)
平均场理论描述,其H–T相图主要包括三个
区域:
磁场强度在下临界场Hc1以下处于迈斯纳态;在Hc1和上临界磁场强度Hc2之间处于混合态,
磁场以
量子化磁通线的
形式进入体内,形成磁通线格子;在Hc2以上处于正常态。
式中ε为
各向异性参量,ε=(m/M)1/2<1,m、M分别为a,b面和c方向的
电子有效质量。高温超导体的Gi比
常规超导体约高六个量级。强的热涨落现象使混合态中出现磁通格子“溶化区”,磁通格子转变成
磁通“液体”。而在Hc2附近,
有序参数涨落明显,Hc2已不再是
热力学相变线。
热涨落也将影响磁通线的动力学
行为。磁通线
热激活越过钉扎
势垒,导致磁通线
蠕动,产生
损耗。
高温超导体中热涨落产生巨蠕动,而且热涨落在其
位移空间内可“抹平”钉扎势,使有效钉扎减弱。
实验上出现的新现象包括:有限
磁场中Tc附近的
电阻转变曲线加宽;上临界场Hc2以下会出现明显的不可逆线;远低于Tc的
温度还有明显的
蠕动行为;
临界电流随温度升高下降得很快;
温度较低时
量子涨落出现
磁通量子蠕动
现象等。
实验证明BiSrCaCuO、TlBaCaCuO等四方晶体的P型
超导体中,电子对
对称性主要是dx2-y2波,在正交相YBCO超导体中总存在d波和
s波的
混合,而N型
高温超导体中主要是s波对称性。dx2-y2对称性的能隙函数在Kx=±Ky处有
节点而且过节点,
相位发生变化。有实用
意义的高温超导体主要是dx2-y2波对称性,d波对称性对
超导态性质有重要
影响。
高温氧化物超导体有共有的
结构特征,均属于ABO3钙钛矿型结构的衍生物,它们的
组分可通过
元素替代在很宽的
范围内发生
变化,结构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氧缺位和A晶位阳离子缺位。高温氧化物超导体具有
层状结构,晶体原胞均由
单层或
多层CuO2面和一些插入层组成。CuO2面为导电层,对
超导电性和正常态
输运性质起关键作用。CuO2面为完整的四角结构,
化学组成单纯;插入层为结构上不完整的载流子库层,或者化学
组分不单纯,通过
元素化学取代,替代
阳离子或改变
氧含量,为CuO2面提供
载流子。如(LaSr)2CuO4的导电层CuO2面被具有NaCl结构的La2O2插入层所夹。YBa2Cu3O7的导电层由Y原子隔开的两个CuO2面组成,插入层是BaO–CuO–BaO。
试图说明高温超导电性的
理论有:基于正常态非费米液体的
共振价键理论(RVB)和在RVB理论基础上发展的卢蒂格液体
理论,其主要结果是
自旋–
电荷分离,低能激发包含无电荷的
自旋子和无自旋的
空穴子。自旋涨落理论认为
超导来自CuO2面,与面内AFM
关联有密切关系,该理论明确预言dx2-y2波
对称性;从反铁磁绝缘相出发,强调同位
库仑排斥作用,还要考虑
载流子的巡游特性的哈伯特模型以及相关的t–J模型等。P型和N型氧化物超导性质的不对称说明不能用单带哈伯特模型,而要使各种
现象统一起来必须使用多带近似,或应包含其他
自由度。另外,载流子之间有效吸引
相互作用要经受强的
同位库仑
排斥作用的
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