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糊”为
河南鹿邑县独有特色美食之一。当地俗称“妈糊子”。饮后碗净如洗者如上品,如不
净则必有玉米掺入,其味不佳。色白如乳,细腻无渣,滑润如脂,香甜爽口,不亚乳汁,故名妈糊。饮时佐以咸面黄豆。
“妈糊”为河南
鹿邑县独有特色美食之一。当地俗称“妈糊子”。以地产黄豆、小米,浸泡膨胀后磨碎为沫,取汁煮成。色白如乳,细腻无渣,滑润如脂,香甜爽口,不亚乳汁,故名妈(俗指
奶水)糊。饮时佐以咸面黄豆。
妈妈的“妈”,
米糊的“糊”,由于方言习惯,很多时候它也被喊作“妈糊子”。“妈糊”这两个字,倒也能传神地描绘出它的特点:这种以简单的
五谷为原料制成的糊状饮品,其营养不亚于妈妈的乳汁。
有一年,
苦县(今
河南省鹿邑县)人民遭了灾,先淹后旱,庄稼减产,甚至绝收。就两样庄稼——大豆和谷子没绝收,神奇般的活了过来,收了一部分。其他庄稼就不行了,有的绝收,有的只收一点点,人们感到害怕,这怎么能活下去。不少人家把仅收一点谷子和大豆留给老人和小孩吃,青壮劳力出去逃荒或打工,打不了工,就要饭,都留在家里反正得饿死完。
一天,苦县城里来一个白胡子老头,腰里带个药
葫芦,也可能是
酒葫芦 ,手里拿根赶牛鞭子,走到十字路口,胳膊一挥炸了鞭“嗄”,嘴里说;“喝稀别吃干,多活几十天。”
有的人很留意,这个白胡子老头说的有道理,已经有灾了,不能再按正常年景过日子,于是就把谷子去掉皮,加上黄豆一泡,泡成后在磨上一推成了稀糊涂,再放在锅里一煮,一个人吃上两碗,再吃些
野菜,
榆树皮之类的东西,不就把这一年过去了吗?大家都别外出了,外出说不定会饿死在外面。
一传十,十传百,都猜是老子点化大家不要外出,都喝
稀饭,配些野菜,树叶和榆皮之类的,凑合着种上小麦,不致于能把人饿死。
老子这一点化还真有效,家家户户都不再外出。种好了一年的庄稼,人们用磨把泡好的黄豆和小米放在一块,再放在磨上推,磨出来的豆米汁水放在锅里煮,看着很稠,喝到嘴里不挡嘴,好喝极了,由于好喝,并且香甜爽口,不亚乳汁,故名妈(俗指奶水)糊。妈糊还是
鹿邑饮食上的特色食品 ,不但本县人爱喝,外地来的客人也爱喝。
鹿邑妈糊恁好喝,实际是
老子留下的,咱们大家都应该尊重他老人家,他给人民办多少好事啊!
在
鹿邑,好多人们习惯称妈糊为‘妈糊子’。其实这与隋朝开挖
汴渠运河的
麻叔谋还有关系呢。
过去,鹿邑人们哄小孩哭闹时要哄不好,就吓小孩子说:别闹啦,再闹‘
麻胡子’来了。小孩听后立马不敢哭闹了。其实,‘妈糊子’应该为麻胡子,就是《开河记》上所载的,给
隋炀帝开河,蒸死小儿的
麻叔谋;正确地写起来,须是“麻胡子”。
当年
隋炀帝下诏开
汴渠,麻叔谋被任命为开河督护。他到达
宁陵后患病,卧床不起,求医诊治。医生说必须用肥嫩的
羊肉蒸熟后加入药物,一起服食。麻叔谋让人找来几只羊羔,同
杏酪、
五味子一同蒸食,名为“含酥脔”。乡村百姓前来献羊羔约有数千人,
麻叔谋收下羊羔,给了他们优厚的报酬。
宁陵县下马村有个叫陶榔儿的,家财万贯却为人凶暴,
他家的
祖坟靠近河道,害怕挖河时被发掘,就偷了别人家一个三四岁的男孩,杀死后砍掉头和脚,蒸熟装入
食盒献给麻叔谋。麻叔谋吃着这肉,香美异常,和
羊羔肉味道不同,十分满意,就下令让河道在经过
陶家坟地时绕了个弯。陶榔儿兄弟感谢麻的恩德,继续偷盗小儿蒸熟献给麻叔谋来讨赏。
结果麻叔谋吃上瘾了,其他什么山珍海味也不想吃了,非吃蒸的小孩子肉不可;可是
宁陵一带小孩子被他吃了好多,吓得当地百姓都把小孩子藏起来了,就这还有丢失小孩的,但麻叔谋就有断餐的时候了,就有人给他出注意,去
鹿邑偷小孩吃,结果麻叔谋就派人去鹿邑偷小孩回来蒸着吃。就这样鹿邑当时好多人家的小孩接二连三的丢失,报官官不敢过问,老百姓苦不堪言,只有把小孩子藏起来,并哄吓小孩子:别哭,麻胡子来了,有时让麻胡子听见就把你抓去蒸蒸吃,结果小孩听到麻胡子三字就吓的一声也不敢哭了。
后来
鹿邑老君爷显灵施法告知了
隋炀帝,隋炀帝本来是昏君,见老君爷显灵给他,不敢怠慢,就以“食之人子,受人之金,遣贼盗宝,擅易河道”等罪名惩治
麻叔谋,派大将把他
逮捕处死,陶榔儿兄弟也被同时正法。
麻叔谋处死后尸体交给
鹿邑的老百姓处理,鹿邑老百姓对麻叔谋是千仇万恨,没有一个不想吃他肉喝他血的,可是人太多分不过来,就有人想个法子,把麻叔谋剁碎炖汤喝就人人有份了,就这样,把麻叔谋剁碎扔进
大锅,可是人太多,加水多汤就稀了,人们又想个法,把浸泡的黄豆、小米磨碎成沫,取汁放入这个大锅,于是人们都喝上了麻胡子汤,才解了一些心头之恨。
自那以后,人们为了纪念这件事,就把浸泡的黄豆、小米磨碎成沫,取汁煮成的汤叫麻胡子汤,即好喝又解气,所以鹿邑人民都爱喝这个,后来慢慢把“麻胡子”写作“妈糊子”(本来这个汤
色味不亚乳汁,称妈糊也不为过),不在提“麻胡子”了,以防恶心人的胃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