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启臣,1938年1月生于广东省灵山县(1965年划入广西),1956年
灵山中学高中毕业,1961年
中山大学历史系本科毕业。1965年在中山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毕业。师从我国著名经济学家
梁方仲教授,深耕明清社会经济领域。中共党员,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曾任中山大学法政学院副院长兼社会学系主任,兼任中国经济史学会、中国明史学会、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等16个学会的理事和顾问,中国商业史学会对外贸易分会副会长、广东文史学会副会长、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著有《货殖华洋的粤商》《澳门通史》《明清广东商人》等书。与人合编合著了《广州外贸史》《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史》《梁经国天宝行史迹》《广州十三行之一:潘同文(孚)行》《海上丝路与广东古港》等书。
人物经历
1938年1月生于广东
灵山县(今属广西)平山镇大碰村人。1956年
灵山中学高中毕业,1961年
中山大学历史系本科毕业。1965年在中山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毕业,师从我国著名经济学家
梁方仲教授。先后出任
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党校
教员、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兼明清经济史研究室主任、法政学院副院长兼社会学系主任。兼任
中国经济史学会、
中国明史学会、
中国商业史学会、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历史文化分会、广东农史学会、广东炎黄文化研究会、广州地方史学会理事;
中国商业史学会对外贸易分会副会长、广东省中国经济史研究会副会长、
广东省社会学学会常务理事、
广东省民政学会理事、广州市警察学会顾问、《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岭南文化研究丛书编委会委员。曾应邀到
美国、
加拿大、
日本、
香港和
澳门等国家长地区访问、讲学和考察。
研究方向
明清社会经济史、澳门史和社会学史。
相关作品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史》前言
黄启臣
“
丝绸之路”一名,在中国古代典籍未见记录。在《
辞海》、《
中国大百科全书》有“丝绸之路”条目。《辞海》解释说:
古代横贯亚洲的交通道路。亦称丝路。其主要路线:东端起自渭水流域,向西通过
河西走廊……等地……约自公元前第二世纪以后千余年间,大量的中国丝和丝织品皆经此路西运,故称丝绸之路。其它的商品以及东西方各种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在整个古代和中世纪时亦多通过此路。丝绸之路……亦有取道海上者,或自中国南部直接西航,或经由滇、缅信道再自今
缅甸南部利用海道西运,或经由中亚转达印度半岛各港再由海道西运。丝绸之路在历史上促进了欧亚非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
《中国大百科全书》解释是:
中国古代经中亚通往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北非的陆上贸易信道。因大量中国丝和丝织品多经此路西运,故称丝绸之路,简称丝路。
丝绸之路不仅是东西商业贸易之路,而且是中国和亚欧各国间政治往来、文化交流的信道。西方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天文、历算、医药等科技知识,
佛教、
摩尼教、
景教、伊斯兰教等宗教,通过此路先后传来中国,并在中国产生了很大影响。中国的
纺织、
造纸、
印刷、
火药、
指南针、制瓷等工艺技术,绘画等艺术手法,儒家、道教思想,也通过此路传向西方,或多或少地给某些国家以影响。丝绸之路仍是东西交往的友好象征。
出(
甘肃)
玉门关往西的商路有两条:一条是从鄯善旁南山(
昆仑山)北麓至沙东,西逾葱岭到
大月氏、
安息诸国,称为南道,再往西行可以到
大秦(指
罗马帝国)。汉的大批货物主要就是由这条道路运往西方的。另一条是沿北山(
天山)南麓西行,越葱岭的北部西向,可以到达
大宛、
康居、
奄蔡诸国,称为北道,再往西也可以到大秦……这南北两条商路,是当时中国和中亚、西亚经济交流的大动脉。因为运往西方的货物主要是丝和丝织品,所以后来把这条路称之为“丝绸之路”。
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史》,在“丝绸之路的开辟”一目中,界定大意也是如此,云:
汉为了发展同
中亚、
西亚、
南亚各国的交往,修筑了令居(今甘肃
永登)以西的道路,设置亭驿,便利商旅。根据文献记载,当时通西域的道路大致为通过河西四郡,出玉门关或
阳关,穿过白龙堆,到
楼兰(即鄯善),自此分南、北两道。北道自此向西,沿孔雀河至渠犁(今
新疆库尔勒)、乌垒、轮台、再经
龟兹(今新疆
库车)、姑墨(今新疆
阿克苏)至疏勒(今新疆
喀什)。南道自鄯善的?泥城,西南沿今车尔臣河,经且末、?弥、于阗(今新疆和田)、皮山、莎车至疏勒。自疏勒往西,越葱岭,向西南,到大月氏(主要地区在今
阿富汗境),再往西到达安息(即今
伊朗),更西到达条支(今
伊拉克一带),最后可直达大秦(罗马帝国东部)。自疏勒越葱岭往北,可到大宛(
前苏联费尔干勒)、康居(前苏联
撒马尔罕)。
东汉时,与
北匈奴多次交战,迫使北匈奴西迁,汉遂开辟了新北道。这条信道的路线是:由
敦煌向北到伊吾,然后西经柳中、高昌壁、车师前部交河城(今新疆
吐鲁番),经焉耆,越天山至龟兹。再循原北道西行抵疏勒。这些沟通中西交通的要道就是著称于后世的“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从西汉一直到以后的唐代一千多年中,始终是中西交通的要道,成为我国与中亚、西亚、南亚以及欧洲国家和人民加强联系,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信道。
丝绸之路,有的研究者称为“皮货之路”、“瓷器之路”、“丝香之路”;也有的研究者以运输工具或所经过的地域而名之曰“骆驼之路”、“沙漠之路”,诸如此类。实际上,“丝绸之路”,就是古代东方和西方国家之间经济、文化交流道路的一个代名词。
最早提出“丝绸之路”名称者并非是中国学者。根据公元前4世纪
印度孔雀王朝月护大王的侍臣珰胝厘耶着《治国安邦术》所记“奢耶和产生在脂那的成捆的丝”,说明至迟公元前4世纪中国丝可能已输入
印度了。而最早记录中国“丝绸之路”者,是公元前4世纪的
意大利作家克泰夏。但正式提出“丝绸之路”的学术名称者,则是普鲁士(
德国)的自然地理学、
地质学家李希托芬。他于1860年曾随同德国经济代表团访问、考察包括中国在内的远东地区,后于1887~1912年期间,陆续出版其五卷本著作《中国亲程旅行记》书中,于1887年出版的第一卷谈到中国经西域到
希腊、罗马的陆上交通路线时,首次使用了“丝绸之路 ”的名称,并加详细的论述。又在一张地图上提到了海上丝绸之路的概念,但未作阐释。之后,
法国著名汉学家
沙畹在其着的《西突厥史料》一书中提出“丝绸之路”有陆、海两条,云:
丝路有陆、海二道,北道出康居,南道为通印度诸港之海道,以婆庐羯泚为要港。又称罗马谋与印度诸港通市,而不经由波斯,曾于五三一年遣使至阿剌伯西南yemen与Hinyarites人约,命其往印度购丝,而转售之于罗马人,缘其地常有舟航至印度。
1910年,德国历史学家阿尔伯特·赫尔曼率先接受“丝绸之路”的命题,并把自己的一部专着定名为《中国和叙利亚之间的古代丝路》。但至此时,“丝绸之路”一名仍未被人们所公认和普遍接受。
到了1933年10月21日,以
国民党南京政府铁道部顾问、“铁道部西北公路查勘队”队长、
瑞典人
斯文·赫定率领的考察队从
北京出发,到
西安,经河西走廊,然后沿着
罗布泊北岸和
孔雀河直至库尔勒,最后北上
乌鲁木齐回北京,对“丝绸之路”进行了历时三年(1933~1935年)的考察,最后编著了三本探险著作:《大马的逃亡》、《丝绸之路》和《游移的湖》,称为有关“战争”、“道路”和“湖泊”三部曲,共70多万字。其中《丝绸之路》一书于1936年在
斯德歌尔摩出版瑞典文版;在德国
莱比锡出版德文版;1938年在
纽约出版英文版;1939年在
日本出版日文版,向全球介绍了“丝绸之路”,云:
丝绸之路全程,从西安经安西、喀什噶尔、撒马尔罕和塞流西亚,直至推罗,直线距离4200英里,如果加上沿途绕弯的地方,总共约有6000英里,相当于赤道的四分之一。
出版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