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郛(1880年一1936年12月6日),字膺白,号昭甫,出生于
浙江省
绍兴府上虞县百官镇(今绍兴市上虞区百官街道),毕业于日本
东京振武学校,民国时期著名政治人物、
同盟会会员、
蒋介石的盟兄弟、曾任
北伐军兵站总监、上海特别市首任市长、外交总长、教育总长、
新中国建设学会理事长、行政院驻北平政务整理委员会委员长、代理国务总理摄行大总统职。
1911年
武昌起义后被
陈其美招往上海,参与上海光复,任沪军都督府参谋长兼沪军第2师师长、南京临时政府兵部总监,委蒋介石为第5团团长,并与陈其美、
蒋介石订为“盟兄弟”。次年改任江苏都督府参谋长,迎合蒋介石,主动解散所部军队。“
二次革命”失败后遭
袁世凯政府通缉,逃亡日本,经
南洋赴美国。
1915年底,
护国战争爆发,由美返国,在上海参与谋划浙江反袁军事。后定居天津,与北洋政客过往从密。
1926年,应蒋介石邀请南下。
北伐战争开始后,南下沪杭,为蒋介石“离俄清共”,建立南京国民政府出谋划策。尔后成为新
政学系首领之一。
1928年1月,蒋重新上台,被任命为外交部部长。同年3月,黄郛负责处理第一次南京事件的善后事宜,同美国缔结双边协定(其他诸国由其后任
王正廷缔结协定)。
同年5月,“济南事件”发生。黄郛在事件发生时正在济南,但和蒋介石一起从当地离开,受到中国国内舆论指责。黄郛遂辞任外交部长。其后,在野的黄郛支持张群的新政学系,并继续著书。
1933年5月,受蒋之邀,任
行政院北平政务整理委员会委员长,于万难时局下,对日签订《
塘沽协定》,民愤大起。1935年春,遂辞任委员长并引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