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湖骨笛
文物
贾湖骨笛出土于中国河南省漯河市舞阳县贾湖遗址,距今7800~9000年,用鹤类尺骨制成,是中国考古发现的最早的乐器。
大事记
基本介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对当下所有中国人而言,最早认识“羌”字,几乎都是从唐代诗人王之涣的这首《凉州词》开始的;对汉、唐之后所有中国人而言,“笛”就是“羌笛”、“胡笛”,它是胡人、也就是西域羌人的发明创造,并非华夏族原有的乐器。
但1984年~2001年,30多支截取仙鹤丹顶鹤尺骨翅骨)制成的骨笛,相继在河南省漯河市舞阳贾湖遗址破土而出——而贾湖遗址,却是距今7800年~9000年的、华夏族先民聚居的史前聚落遗址。
贾湖骨笛横空出世,无疑为我们研究中国音乐与乐器发展史,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但贾湖骨笛能够改写的,远非整部中国音乐史那么单纯简单。更为重要的是,贾湖骨笛作为罕见的史前神器、作为中华民族必须翻越的从蒙昧走向文明的第一座珠穆朗玛峰,其对此后闻名于世的中国礼、乐制度,土生土长的中国道家、道教,乃至整个中国文化、文明的重要影响,恐怕语言文字也就只能略述一二了。
贾湖骨笛是迄今为止中国考古发现的最古老的乐器。
该骨笛是用类尺骨管制成。磨制精细,7孔。在第六孔与第七孔之间有一小孔,经测音可以发两变音,应为调整第七孔发音而钻的调音孔。值得注意的是,该墓出土有两件形制相似的骨笛。据测音研究,它们是一雌一雄,印证了中国自古雌雄笛的传统。
此笛经试奏,证明是一种竖吹骨笛,也是后世竖笛洞箫类乐器的祖型。当时的人们利用此笛吹奏出有节奏的音符,以此表达对生活的感受和对神灵的尊敬;现代音乐家们使用此笛仍能吹奏五声阶的曲子《小白菜》。
用鹤的尺骨制成,多为七孔,取其中保存完整者,用竖吹方法测试,可奏出六声音阶的乐音,反映了我国史前音乐文明的高度发达。经过探索,音色明亮、古朴,有着原始风格的古乐之声已经从贾湖骨笛“散入”现代人的耳鼓。
“它有两个八度的音域,并且音域内半音阶齐全。这意味着贾湖骨笛不仅能够演奏中原传统的五声或七声调式的乐曲,而且能够演奏富含变化音少数民族或外国的乐曲。”李宏说,“这种实践,让我们清楚了贾湖骨笛在音乐文化中所具有的意义。贾湖骨笛已经具备七音阶甚至变化音级,而与之同时期的其他旋律乐器却处于三声以内的音域范围,而七音阶的产生,无疑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而我们的实践,强烈冲击了曾经认定的传统音乐以五声为主干的观点,也让我们折服于史前先民那不可思议的创造力!”
1986-1987年间,贾湖遗址出土20多支精致的骨笛,分别有5孔骨笛、6孔骨笛、7孔骨笛和8孔骨笛
贾湖骨笛能够演奏传统的五声或七声调式的乐曲,能够演奏富含变化音的少数民族或外国乐曲。
贾湖骨笛,改写了中国音乐史。有关贾湖骨笛的学术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著名期刊《自然》《古物》,引起广泛关注。北京“中华世纪坛青铜甬道的显要位置展示了贾湖骨笛。
乐器定名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原所长黄翔鹏曾就贾湖骨笛的定名提出一种观点,他认为一个祖先有很多后代,不应以其中一种后裔之名给祖先定名。贾湖骨管是中国管乐器的祖制,不应该用晚出现的名称为早出现的乐器定名。但他提出不必苛求某一种后代的名字,就以当下最自然、最简单的命名,称“笛”即可。就此中止了当时对贾湖乐器定名的讨论。但刘正国认为,以笛来命名,显然同样难逃“以后裔之名为祖先定名”之嫌。
文物特征
造型
在造型方面,贾湖骨笛主要表现出五个方面的特征。第一,精美细致。贾湖骨笛的制作非常精细,其表面常常雕刻着各种图案,如龙、虎、鹰等,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充满浓郁的艺术气息。第二,长短不一。贾湖骨笛的长度和大小也有很大差异。有的只有数寸长,有的则长达数尺之长,这种长度变化也对其演奏音色和音高产生了不同影响。第三,管身钻孔数量不同。贾湖骨笛的钻孔呈现出椭圆形或者圆形,骨笛管身的同一侧分布着数量为4—8 个的孔,目前比较常见的是5 孔贾湖骨笛和7 孔贾湖骨笛。第四,弯曲多变。贾湖骨笛的笛身往往呈现出弯曲多变的形态,比较常见的是S 型、Z 型等,这种造型不仅美观,还有助于调节音色和音高。同时,贾湖骨笛仍然以尺骨造型为主,骨笛两侧稍微翘出,而骨身中间部位则凹陷进去,骨笛整体呈现出弧形形状。从整体上看,贾湖骨笛的线条非常流畅和柔和,触摸起来也非常顺滑,具有较好的美感和触感。
材质
贾湖骨笛作为一种古老的吹奏乐器,其材质主要选用动物骨骼和角质等天然材料制成。具体来说,贾湖骨笛的材质有以下几种。第一,动物骨骼。动物骨骼是贾湖骨笛最常用的材料之一,如猪骨、牛骨、羊骨等均是骨笛的制作材料。这些骨骼的质地坚硬、纹理清晰,适合制作乐器,同时也具有较好的音质表现。第二,角质。除了骨骼,贾湖骨笛也可以选用角质作为材料。角质是一种含有大量角蛋白的生物质材料,具有硬度高、韧性强等特点,可以制成各种形状的乐器。第三,石灰化骨骼。贾湖地区的一些骨笛也可以选用石灰化骨骼作为材料。这种骨骼经过自然沉积作用,已经形成了石灰化状态,质地较硬,适合制作乐器。之所以选择以上述材料为基础制作贾湖骨笛,一方面是因为古人可以选择的材料比较少,直接以自然生物的骨骼为原材料进行设计,做到了物尽其用,减少了许多不必要的步骤;另一方面,这种以骨骼为基础制作的骨笛所发出的声音符合人的听觉习惯,能够吸引人们的注意。而从历史文化发展角度来看,这种以骨骼或者坚硬物体为载体制作的乐器具有较强保存属性,即使经历了数千年时间沉淀后,人们仍然能用贾湖骨笛演奏出动听的曲调。并且,贾湖骨笛所选用的材质具有纹理清晰、质地坚硬等特点,经过精细加工和雕刻后,可以呈现出丰富的纹理和质感。
工艺
贾湖骨笛材质非常坚硬,古人在加工这些材质时面临很多困难,因为当时没有先进机器,只能使用坚硬的材料作为钻头,然后依靠人力来钻出笛孔。在开展骨笛制作工作之前,需要做好测量计算工作,要在骨笛管身留下特定记号,然后再进行开孔,制作流程非常规范。有一些骨笛在主音孔旁边还留有一些小孔,据专家考证,这些小孔是调音孔。通常情况下,做好了开孔工作后,要接着进行试音,当出现音律不准的情况后,可以通过开设小孔进行略微调整。古人当时使用的开孔工具是由石头或水晶制作而成的钻头,通过钻头进行螺旋往复转动而开设出钻孔。骨笛中每根尺骨直径和长度都是不一样的,另外鹤骨和鹰骨的质感存在一定差别,这也加大了骨笛制作难度。古人在每一次制作过程中都要重新度量材质尺寸,因为不同的材质在音律和音色方面存在差别,所以要多次调整孔的位置。贾湖骨笛一般会刻有纹案和图案,有一些笛身上还留有制作者的题字。钻孔虽然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它只是一种往复性运动,雕刻的难度就比较突出了,因为要在光滑且坚硬的骨头上雕刻,非常考验匠人技巧。制作好骨笛之后,一般不能直接进行吹奏,而要把制作好的骨笛放到房柁上,要经过镶坑内烟气熏染,大概半年之后笛身会变成细腻精致的暗红色,然后才可以把它从房陀上取下来,这就可以进行吹奏了。从这复杂的制作流程可以发现,制作贾湖骨笛不仅需要高超技巧,而且需要十足的耐心。
文化内涵
鹤的美好象征寓意
贾湖骨笛所用的材料为鹤骨,鹤在中国传统文化上是一种高贵的动物,象征着长寿、高雅、圣洁。唐代著名大诗人李白的《寻雍尊师隐居》中这样写到:“花暖青牛卧,松高白鹤眠。”贾岛的《宿山寺》中也有类似的描写:“绝顶人来少,高松鹤不群。”从这些诗句就能看出中国古人经常把松和鹤放在一起,并且在人迹罕至的高高的山峰之上,鹤却能飞到这里,有种高雅圣洁、遗世独立的清高孤傲感。另一方面,鹤代表着长寿,按照中国道家思想,鹤被认为是仙鹤,是仙人们的坐骑,所以老人去世一般叫做“驾鹤西去”,这是一种对自我的安慰,认为人死之后能够成为仙人,同时也是一种美好的寄托。所以贾湖骨笛运用鹤骨作为材料,有一种美好的象征寓意。
道家思想“天人合一”
贾湖骨笛也体现了中国道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天即是自然,而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天人合一”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春秋时期,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形成了完整的体系,道家思想就是无为而治、顺应自然、尊重自然。贾湖骨笛运用的原材料是鹤类尺骨,在造型方面没有加工直接运用尺骨原来的形状,是一种对自然的尊重。而现代社会随着科技水平的进步,产生的污染也日益增多,对大自然的破坏也日益严重。贾湖骨笛的出土也给世人敲了一个警钟,人类只有爱护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人与自然才能和谐相处,才能构建和谐的生态平衡,人类才能更好地发展下去。
演奏方式
1989年,黄翔鹏先生提出的斜吹法发声,刘正国先生对贾湖骨笛进行了测音吹奏和实际演奏,并对竖吹法和斜吹法做了对比实验和进一步的研究,提出了贾湖骨笛“其吹法既不同于横吹之笛,也有别于竖吹之箫,它是以骨管的一端作吹口,管身斜持,管口与吹奏者的嘴唇呈45度左右的斜角,——贴着管端(细则半含管端)缓缓吐气,气入管端内壁摩擦震荡发音,此即所谓斜吹。这种独特吹法具有厚重的原始感”刘先生在演奏测试中证实,斜吹法可使气流更好地摩擦震荡管壁发音,以发出非常清晰悦耳的乐音,并可轻松演奏出两个八度,这是竖吹法难以实现的。在斜吹和竖吹的对比测音中,其声强的曲线对比可以清楚看到,斜吹法声强明显大于竖吹法。而在进一步的声谱图比较也可看到,斜吹法吹出的倍音更清晰,数量也更多,这说明斜吹法不仅发出的音量大,而且音色也更加圆润﹑饱满, 不同于竖吹时的那种尖细﹑刺耳或微弱的声音,这也和我们的实际听觉感受是一致的。虽然在实际测音方式中,特别是《舞阳贾湖》考古报告中的测音结果,似多以直观的竖吹法获得,发布在英国《自然》杂志网站上的骨笛音乐,也是竖吹法的演奏录音。但在演奏实践中,斜吹无疑是最佳的原始发声方法,也应当是骨笛常用的演奏发声方法。
年代与分期
贾湖出土的26支骨笛,分散在不同的墓葬,其年代先后相差很大。根据地层关系和碳十四测年,贾湖文化遗存可以分为三个大的发展阶段,18支骨笛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与贾湖文化的分期基本一致。
贾湖遗址中出土的中期骨笛,在公元前6600年-6200年期间,这个时期出土的骨笛都是管开七孔,它们不但能吹奏出完备的五声音阶,而且已经能够吹奏出六声音阶和七声音阶,这个时期的骨笛与初期比较,已进入成熟期,并发展到骨笛制作的精品时代,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82号墓出土的20号、21号2支骨笛,标志着贾湖音乐文化的高峰。
贾湖晚期的骨笛,大约在公元前6200年-5800年之间的四百年时间,这一时期的骨笛除了一部分保持了中期的七孔骨笛的形制之外,还出现了八孔骨笛,不仅能吹奏出七声音阶,而且还出现了变化音,反映了贾湖先民精神生活的多姿多彩。
如果将三个时期的骨笛以音阶的形式排列,可以清楚地看到贾湖骨笛在三个时期的音阶变化。
其他骨乐器
再有就是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的新石器时期骨哨。这批骨哨有一百六十件,距今大约有七千余年的历史。所谓骨哨,就是以大型禽鸟的肢骨,截去两头,在骨管上磨出一、二个或两、三个吹孔,就制成了。这种骨哨可以吹出几个简单的音。”骨哨是用来诱捕猎物还是用来吹奏乐曲的?“这一直是现代人正在思考的问题。从原始人的生产发展情况来看,骨哨可能是兼用的。既用来诱捕猎物,也不妨在闲暇时吹来取乐,当然骨哨的作用还是应该以前者为主。考古发现的最早的乐器,还不是最早产生的乐器。
历史意义
贾湖骨笛,不仅远远早于美索不达米亚的乌尔古墓出土的笛子,也比古埃及第一王朝时期陶制器皿状笛子和在化妆版上刻画的类似后世阿拉伯竹笛的笛子形象早。1999年时据华声报报道,贾湖骨笛“被专家认定为世界上最早的吹奏乐器”,把中国七声音阶的历史提前到八千年前。(但在国际上另有观点认为,1995年被发现于斯洛文尼亚西北部的“Divje Babe flute”才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吹奏乐器,乃至世界上最古老的乐器。“Divje Babe flute”被认为至少有三万年的历史。)
贾湖骨笛是中国音乐史上的一个重要发明,它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考古学家研究表明,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贾湖地区就开始了骨笛的制作和使用,这一点可以通过贾湖遗址出土的大量骨笛和笛身零部件得以证明。随后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贾湖地区骨笛制作技术不断发展和创新,同时也不断在华北地区吸收和传播,逐渐成为华北地区的主流乐器。例如,秦汉时期,贾湖骨笛制作技术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其音色和外观更加精湛和优美,成为当时士人和乐师们的最爱。到了唐宋时期,贾湖骨笛已经成为宫廷和民间乐曲演奏的重要乐器,同时也成为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在近代,贾湖骨笛的制作和使用虽然逐渐减少,但其文化价值和历史地位并未因此减弱。如今,贾湖骨笛已经成为中国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遗产的重要代表之一。
骨笛测音
贾湖遗址发掘的349座墓葬中,282号墓规模最大,随葬品多达60件,墓主生前的身份非同一般。墓中的2支骨笛,一支在墓主左股骨的外侧,另一支在墓主左股骨的内侧,制作之精良,音质之优美,都堪称贾湖遗址骨笛之最。其中一支骨笛出土时已经断为三截。经专家分析,骨笛并非是入土时折断,而是墓主生前就已经损坏。耐人寻味的是,主人并未抛弃之,而是细心地在折断处钻了4个小孔,用细线连辍,可见墓主人对它的珍爱。
贾湖骨笛一般长20多厘米,直径约1.1厘米,圆形钻孔都分布在同一侧,一般为7孔,制作规范。有的骨笛上划有等分记号,表明制作之前先经过度量、计算,然后划线,再钻孔。个别笛子的主音孔旁还钻有小孔,专家认为是调音孔,可见制作者已有声律规范的意识,开孔后先要试音,如果音律不谐,再开小孔作微调。
在早、中、晚三期的5支骨笛中,早期的341号墓的1号笛、中期的282号墓的20号笛、晚期的253号墓的4号笛等三支骨笛,都有为了确定孔距而留下的计算刻度。
其中282号墓20号笛是用钻头轻点后留下的痕迹,在实际钻孔时,再作校正,在开第七孔时,先开一小孔,经过人耳的审听,发现此孔比实际需要的音略高,于是在它下方0.44厘米处再开了一个正式的音孔。经过测音,六孔至七孔的音距为178音分,与小全音音的音分数182音分只差4音分,而这4音分却是一般的人耳难以辨别的。而七孔至筒音的音距为250音分,与纯律增二度275音分也只差25音分。由于校正了第七孔的位置,使六至七孔的音距接近了小全音的标标准,使第七孔与筒音之间的距离缩小到与纯律增二度相近的音分值(也可以视为音距稍小的小三度)。
20号骨笛在开孔时,在预先计算的开孔点上也有所调整,即把原先计算的第二孔的位置向下移动了0.1厘米,使第一孔与第二孔的音距为300音分;原第三孔的位置也向下移动了0.1厘米,使第二孔与第三孔的音分值调整到200音分,而第三孔与第四孔之间的音距也成了200音分。通过调整两个音孔位置,彼此的音距与音分数与十二平均律的音距和音分数完全相同,并且形成了1235四个声音组合的、以十二平均律为基础的相互关系,简直令人难以置信。贾湖人似乎已经有了对十二平均律某些因素的认识和可以接受的范围。
282号墓的20号骨笛,笛身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开孔前留下的计算痕迹。据专家分析,开孔前先用钻头在骨管上轻轻接触,以留下钻点为目的,而不钻透管壁。正式开孔时,再以已有的钻点为基础作适当调整。管身的小七孔就是计算孔位时留下的,估计是试吹后觉得音稍高,遂在此孔的下方再开一正式孔。贾湖中期偏后的墓葬出土的骨笛,大多可见计算开孔位置时的刻度,说明了贾湖的先民制作骨笛采用的是经验与计算相结合的方法。
341号墓1号骨笛全长20.9厘米,两端的骨头节已被锯去,但断面尚可见刻痕,当是锯割前所画的记号。骨笛通体呈棕色,把握光滑,显然是长期使用之物。经测音,1号骨如果以#D6+15为主音,则此笛的自然音序为356136,按音阶排列为13561,实际为四声音阶。它与M341:2骨笛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和时间上的差别。四声音阶如果是旧石器音乐水平的最高体现,五声音阶的出现,则是新石器时期的一个飞跃。
笛身计算痕迹
通过两支骨笛自然音序的比较,可知1号骨相邻两音的距离比较远,自然音序中只有一个大二度音程,而在2号骨笛的自然音序中,却有三个大二度音程。这一重要发展,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从对开放式的粗犷型到密集的细微型表现方式的追求,这是音乐思维方式上的重大发展。在贾湖文化延续的1200年的历史时期中,分别制作出了能演奏四声和五声音阶骨笛,六声及不完备七声音阶的骨笛,七声以及带有变化音的骨笛,这一过程反映了中国民族音乐发展的渐进性萧兴华先生说:“要揭开一万年以来中国音乐文化文明的日子越来越近了。”
重要展览
2020年8月8日,“天地同和——中国古代乐器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南3、南4展厅对公众开放参观,贾湖骨笛在其中展出。
2023年3月21日,“声动千年——中国古代音乐文物特展”在天津博物馆开展,贾湖骨笛在其中展出。
2023年7月,“和韵天下——中原音乐文物瑰宝展”在广州博物馆举行,贾湖骨笛在其中展出。
2023年7月28日,河南博物馆推出云展览“远古清音——贾湖骨笛”。
2023年9月23日,“箫韶九成——中国古代音乐文物展”在辽宁省博物馆开幕,贾湖骨笛在其中展出。
参考资料
骨笛.河南博物院.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19 21:46
目录
概述
大事记
基本介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