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文字
齑,汉语二级字,读作齑(jī),本意是指捣碎的姜、蒜、韭菜等,也指混杂,调和。该文字在《庄子·大宗师》和《庄子·知北游》等文献均有记载。
字源演变
jī 精纽、脂部;精纽、齐韵、祖稽切。
形声字。 《说文小篆从韭,次、𠂔都是声符;《说文》小篆或体从韭,齐声。本义是指用酱拌和所细切的菜或肉。《周礼·天官·醢人》:“王举则共醢六十罋,以五齐、七醢、七菹、实之。”郑玄注:“齐,当为齑……凡醯酱所和,细切为齑。”引申指细的或碎的,如“齑粉”。 “䪡”原为正体,而“齏”为或体。后来都用或体“齏”,正体反被淘汰了。汉字简化方案中“齏”被简化为“齑”,用的是偏旁简化法。
古籍释义
康熙字典
唐韵》祖鸡切《集韵》《韵会》《正韵》笺西切,音赍。《说文》𩐌也。
又脍酢也。《周礼·天官·醢人注》凡醯酱所和细切为齑。一曰捣辛物为之。辛物,姜蒜之类。
又碎也,和也,乱也,制也。 亦作䪠。
方言集汇
赣语:jii1 齑粉里
粤语:zai1
潮州话:zi1
详细释义
①捣碎的姜、蒜、韭菜等。
②细,碎:~粉 ~音(细碎的声音)
(1)〈名〉捣碎的姜、蒜或韭菜碎末儿,
太学四年,朝齑暮盐。——韩愈送穷文
又如:齑盐(酸菜和盐。借指贫穷);齑盐运(贫穷的命运,苦命);齑盐布帛(普通的吃穿。形容生活清苦);齑盐自守(齑盐苦守。比喻坚持过清贫淡泊的生活)
(2)〈形〉细、碎
齑万物而不为义,泽及万世而不为仁。——《庄子·大宗师》
(3)〈形〉混杂,调和
君子之人,若儒墨者师,故以是非相齑也,而况今之人乎?——《庄子·知北游》
最新修订时间:2024-05-16 07:55
目录
概述
字源演变
古籍释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