齑,汉语二级字,读作齑(jī),本意是指捣碎的姜、蒜、
韭菜等,也指混杂,调和。该文字在《庄子·
大宗师》和《庄子·知北游》等文献均有记载。
形声字。 《
说文》
小篆从韭,次、𠂔都是
声符;《
说文》小篆或体从韭,齐声。本义是指用酱拌和所细切的菜或肉。《周礼·天官·醢人》:“王举则共醢六十罋,以五齐、七醢、七菹、实之。”郑玄注:“齐,当为齑……凡醯酱所和,细切为齑。”引申指细的或碎的,如“齑粉”。 “䪡”原为正体,而“齏”为或体。后来都用或体“齏”,正体反被淘汰了。
汉字简化方案中“齏”被简化为“齑”,用的是偏旁简化法。
又如:
齑盐(酸菜和盐。借指贫穷);齑盐运(贫穷的命运,苦命);齑盐布帛(普通的吃穿。形容生活清苦);齑盐自守(齑盐苦守。比喻坚持过清贫淡泊的生活)
君子之人,若儒
墨者师,故以是非相齑也,而况今之人乎?——《庄子·知北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