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赋》由孙继刚写于2000年,是一篇
辞赋骈文。其文气势浩荡,状形、状色、状声,使人如临其境
作品影响
网络、报刊媒体等多家转载
作品介绍
如其文开篇对龙门地理特征及名称由来的描写:
“赫赫天功兮,两山对峙;铮铮神斧兮,一水经中。阙之所成兮,得
应龙之伟力。门之所开兮,应牧童之灵声。号伊阙兮,依山水而蜚誉;称龙门兮,赖帝威而流名”。
其中状物、抒情以至于交代“龙门”之名的来历,只用几十个字就将其不凡的气势渲染出来,达到
先声夺人的效果,用心细细品味,两汉文章的风韵和盛唐气势的宏大尽在其中。对龙门石窟的开凿历史以及典型的艺术造像叙述描写,其文字始而平实,继而华茂,巧妙地加以点染,突出了石窟造像恢弘博大的艺术感染力:“遥遥石窟兮,北魏始凿;浩浩古阳兮,清初易名。本尊释迦兮,雕以石像;继尊老君兮,复以泥形,佛道无奈,不共一洞之瑞气;释迦有幸,重现昔日之尊容。释迦袈裟,如薄丝之将垂;佛教故事,在石壁而欲生。七宝佛塔,磋峨云峰;清秀飞天,翱翔长空。”
龙门石窟是一个博大精深的艺术宝库,如此庞大的艺术世界,浓缩到一篇赋中,能否穷尽龙门艺术的精妙?在这里,作者不以发议论、述哲理为主,而是把落笔的着重点放在铺陈状物方面。比喻、夸张、排比等多种
修辞手段都运用得十分巧妙。如写石窟造像,多使用形象化的比喻,间以排比,将感情色彩点缀其中。节奏鲜明,读之琅琅上口。再如对龙门一些主要石窟造像艺术及特点的交代多用铺陈,直叙其事,而将夸张融入抒情语句中。这样虚实结合,恰到好处地用文字营造一个优美、宏大的艺术世界。
龙门石窟管理局李振刚局长告诉我,这本书的作者是洛阳市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
孙继纲先生。这才使我大吃一惊。我怎么也不能将其赋的作者与一个政工干部联系起来。因为穿行其赋的字里行间,犹如进入一个幽深古朴的艺术世界,远古的斜阳正照耀在那里。李局长告诉我,孙继纲先生从小就热爱龙门艺术,后来一直对龙门艺术有一定的研究,并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他有着相当深厚的古典文学艺术功底。出于对龙门艺术的热爱,历经数月,几易其稿,写成《龙门赋》一书。
赋者,两汉时期盛行的文体,后来衰落。在今日文学出版物里,“赋”这种文体就十分罕见了。然而,孙继纲先生独具匠心,使这一古老的文体又激扬起了生命力。他用简洁、精巧而优美的文字,雕凿了“龙门”艺术的另一世界,这一切源于他对祖国文化遗产的执着和热爱。
作者简介
孙继纲,字启轩、升轩,现任
洛阳大学辞赋研究所所长、中华辞赋家联合会总顾问、中国辞赋学会理事。 1993年起陆续发表了《白云山赋》,《龙门赋》,《牡丹赋》,《与友论花赋》。
孙继纲,洛阳辞赋研究所所长,一篇《龙门赋》让他名声大噪。此赋写来字字珠玑,文笔锦绣,文采华丽,辞藻丰富。特别对佛学有很深很透彻的了解和修为。“
洛阳龙门,形胜誉甲天下”开篇就气势非凡,“洞窟星罗,映先祖之智能;石龛棋布,展华夏之文明”展现一千多年的佛学史。“石窟,融南北文化为其体;艺术,树中原风格为其旌。文化造极,四海称颂;艺术登峰,五洲认同”对石窟艺术大加赞叹。“南洞阿弥陀,胸袒慈怀,蚕眉横卧;北洞无量寿,手指天地,尊容自呈。”为各类佛像的姿态描写的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赋文展示
洛阳龙门1,形胜誉甲天下,石窟声蜚寰中,今膺列世界遗产名录2,故感之以赋曰:
赫赫天功兮,两山对峙3铮铮神斧兮,一水经中4。阙之所成兮,得
应龙之伟力5;门之所开兮,应牧童之灵声6。号伊阙兮,依山水而蜚誉;称龙门兮,赖帝威而流名7。
若夫形胜之妙,俨然超尘。巍峨翠黛,峥嵘阙门。穿岸柳以观瀑,临飞泉而聆琴8。投望眼以石楼9,闻传说以石 笋10。循雕栏而
拾阶,凝婪目而醉人。凌清波而旷心,跨卧虹而怡神11。两岸青山兮,接乎碧空;一带秀水兮,连乎苍旻。日耀香山兮12,辉洒伊阙;佛居天竺兮13,光照龙门。峰生岚兮,常腾氤氲之气14,佛有灵乎?时绕雯霭之云15。
若夫石窟开凿16,源于北魏;洞龛功竣,延至北宋。浩浩乎,历时四百余载;洋洋乎,凿窟两千有零。洞窟星罗,映先祖之智慧;石龛棋布,展华夏之文明。佛像十万尊,尊尊互异;石塔五十座,座座相迥。碑刻三千,各彰异彩;精品二十,自显独风17。
若夫石窟艺术,浑然天成。蔚为大观,蕴涵厚丰。远师印度石刻之艺,近承云冈雕饰之风18。上集佛道造像之长,下开拟实塑佛之宗19。洞窟排列,参差错落;布局组合,和谐一统。雕刻技艺,娴熟流畅;造像特点,栩然如生。石窟,融南北文化为其体20;艺术,树中原风格为其旌21。文化造极,四海称颂;艺术登峰,五洲认同。
且夫,缘潜溪而名寺22,列钟山之首庭23。尊弥陀为主佛24,奉教主为神明。礼者摩肩,拜者接踵。吾道天王之雄壮,尔云菩萨之文静25。出潜溪而南行,觅石匾之来踪。有隐士曰
陈抟,命不凡而题咏。自比为“天岸马”,己喻之“
人中龙”26。
宾阳三洞兮27,释迦居中28。褒衣博带兮29,袈裟轻盈。迦叶左侍兮30,严谨持重;阿难右立兮31,温文虔诚。文殊普贤32,凝眸若思,心仪妙德;南北二菩,含睇若哂33,面驻春风。飞天环穹而翔34,衣也飘飘;香音弄琴而歌35,声也融融。维摩故事36,表以绘画之技;本生传说37,达以雕刻之工。太子倡施舍38,竟以自身饲虎;帝后重礼佛39,亲率臣仆而行。浮雕
十神40,若鸟若象,若狮若龙;法器十 般41,如河如山,如火如风。
遂良书法42,兼娟兼秀;佛龛古碑43,垂德垂功。南洞阿弥陀,胸袒慈怀,蚕眉横卧;北洞无量寿44,手指天地,尊容自呈。
泱泱万佛兮,不弃一洞之陋45;嵬嵬弥陀兮,尽述佛法之竑46。
魁然壮士兮47,力托莲花宝座;虔然弟子兮48,静聆佛传真经。绚丽莲花兮,缀熠熠之背光,或含苞,或怒放,或斜依,或亭立,惟妙惟肖49;纷呈菩萨兮,委
欣欣之芙蓉,或端坐,或翻滚,或嬉戏,或私语,传神传情50。南北乐伎兮,挂
束胸之绮襦,有吹竽,有弄笛,有击鼓,有弹筝,音韵有异51;两厢舞伎兮,着曳地之罗裙,有扭腰,有抚首,有伸臂,有踮足,姿色弗同52。洞外观音兮,左执净瓶,右举拂尘,乃雕品之杰作53;京剧兰芳兮,左侧凝视,右厢琢磨,扮洛神之成功54。
傲然莲花兮,佛界雅品;
孑居一洞兮,不落俗尘55。主张出世兮,皈依佛门56;教化众生兮,永为芳邻。洞南有石罅,于斯可窥一线光天57;昔日曾卧龙,由此而腾九重祥 云58。石牛一溪,旁刊“龙门”两字59;郭方二路,史载至善之举60。
若夫窟龛规模之大,艺术之精,独奉先一寺61。巍然像龛兮,气度恢弘;浩然石雕兮,风韵独成。卢舍中居,鸿颜天就;螺髻上盘,月容世崇。高鼻垂耳,其气似神;细眉
长目,其质若锳。端居莲座,
覃思恢恢之佛法;澹赐悦色,俯瞫芸芸之苍生62。弟子菩萨兮,左右侍奉,眉清目秀,慈颜善容;天王力士兮,两厢守定,形高体大,威仪
雄风。慕大师之
韦机,独秉匠心;携无名之工匠,共建奇功63。对比夸张,绝艺初试;烘托渲染,极品天成。观者赞曰:斯寺也,神品盖世,久负盛名,颇具大唐之风者焉!
遥遥石窟兮,北魏始凿;浩浩古阳兮,清初易名。本尊释迦兮,雕以石像;继尊老君兮,复以泥形64。佛道无奈,不共一洞之瑞气;释迦有幸,重现昔日之尊容65。释迦袈裟,如薄丝之将垂;佛教故事,在石壁而欲生66。七宝佛塔,嵯峨云峰;清秀飞天,翱翔长空67。魏碑书法,形神兼重。结体用笔,隶楷之中。气势刚健,字形端正。极品二十,十九其中68。
中医草药,独辟传承蹊径。药方百四,共显祛病神功69。动植矿物,因患而组合;丸散膏汤,视恫而调整。辨证施治,堪为行医之要;对症下药,实乃除瘝之铭。咦!是洞也,立意独特,效用显明。留古医应用之宝鉴,纪中医发展之里程。
至乃,或有君已訑矣70。岂知
走马观花,西山尚未尽览;幽室读经,东山更有佳境71。譬之东南山麓,有寺看经72。释迦涅盘,佛法世承73。罗汉念九,寺中有形74。摩诃迦叶,为之先导;菩提达摩,乃其后从75。年之老少有别,体之胖瘦分明。个有
高矮之分,相无情表屡同。端熏炉而礼佛76,抚念珠而慎行77;捻莲花而睎洁78,持锡杖而信诚79。气氛肃穆,队列齐整,有似乎佛教仪式,正当进行。
东山有沟兮,万佛相称80;北坡有龛兮,观音为名81。郡王武重规洞,天授始凿,流翠香山脚下,大功未竟82。西方净土变龛,居易捐造;束腰莲花座上,弥陀无声83。化佛云头端坐84,供菩身侧侍奉。殿阁参差山峦,云气缭绕天空。丝竹之音袅袅,悦以人耳;舞伎之影憧憧,庆以升平。千手观音,深居摩崖像龛;千臂屈伸,宛若
孔雀开屏85。 擂鼓台上,曾留武后履痕86;擂鼓洞里,常存万佛尊影87。是洞也,顶饰莲花兮,窟作穹窿;周列罗汉兮,壁题谱宗88。主佛弥勒兮,背光瑆映89;四面诸佛兮,袈裟朦胧。弥陀佛经,工楷而书;窟龛佛像,禅宗所营90。
嗟乎!“龙门十寺,观游之胜,香山首焉91。”如寺者,始建兮于北魏,重修兮垂唐功92。踞香山而守阙,面伊水而采风。景危楼之切汉,仰飞阁之凌空。桥卧廊回,亭立楼耸;竹翠松茂,径幽林静。武后巡幸,命臣赋咏,袍赐东君,旋易宋公93。诗圣居易,爱有独钟,修寺撰文94,铭刻寺中。香山居士95,结故吏遗老,饮酒连楼廊;少傅白公96,邀文坛挚友,赋诗寺前亭。香山古刹,洛中游宴之所;文人学士,络绎不绝其中。佺期吟诗,“北阙峨峨连翠云”97;元衡咏句,“钟磬寥寥半碧空”98。浩然林端识香气99,杜甫月下散清影100。韦应物诗赞香山泉101,李太白赋写松下风102。乐天终留十卷诗103,后生常咏万世情。
星移斗转,朝替代更。殿阁时增时损,楼廊时修时倾。及至康熙,再盛芳名104。凿石为基,取木作栋。建祠建塔,造殿造亭。旧制
非非,故风
仍仍。高宗
弘历,嵩岳祭奉。归临香山,留诗碑亭105。蒋氏介石,香山揽胜,增筑层楼,避暑寺中106。于此怀古,似存大禹旧迹;处斯感今,犹沐洛城新风。
或有寺北白园107,长眠乐天;琵琶峰上,诗弦常弹。诗家商隐,为诗圣撰文;宰相白敏,替少傅书丹108。爱酒爱诗,得山水之乐而赋之;忧国忧民,于众生有益则谏焉。修香山寺,疏
八节滩109。谋万丈长裘,愿洛城共暖110。名垂青史之上 ,誉留后人心间。今日白园,景色非凡。政府辟地而护111,游人拜谒其墦。竹影摇曳,溪水绵绵;碑庐崔巍,诗廊
奂奂。古柏挺拔,翠荫如烟;伊水潺湲,清流若绢。居易其人,由此或知一二;伊阙其景,于斯可窥一斑。
盖云:两山之郁郁兮,一水滢滢。窟龛之琳琅兮,寺庭危耸。倾世之美色兮,无以齐名。任汝之细观兮,随尔详评。
庚辰岁末于盈科斋
赋文注释
1. 龙门:位于洛阳城南紧靠市区的龙门山。因两山对峙,伊水中流,天然若门,而称“龙门”,又因望之如阙,而称“
伊阙”。
2. 膺列世界遗产名录:指二○○○年十一月三十日,北京时间上午九时十六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
澳大利亚凯恩斯市举行的第二十四届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委员会全体会议上,顺利通过洛阳龙门石窟为世界文化遗产,并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3. 赫赫天功:
指约在二十万年前,龙门山体中纵横交错的喀斯特溶洞,经伊水长期冲刷、侵蚀而形成了一道南北长约一公里的峡谷,久而久之,大自然的力量,将龙门山割裂成东西两厢,形成了两山对峙的地貌。
4.铮铮神斧:据传说,在龙门尚未开凿时,山南一片洪水。玉帝派
大禹来治水,大禹挥动神斧,将大山劈为两段,伊水从中穿过,直入黄河。《淮南子》、《水经注》、《
汉书·沟洫志》中均有“
大禹凿龙门,劈伊阙”之记载。
5. 得
应龙之伟力:据传说,
水虺历千年而为蛟,蛟历千年而为龙,龙历千年而为应龙,应龙乃龙中之神。古时,龙门山南湖中有一条巨大
应龙,力大尾坚,见
大禹治水功效甚微,就腾空而起,用尾猛甩山之正中,很快形成了一个豁口,后因龙尾受伤,不能继续开山,大禹即骑上应龙自太湖取一石砭,并用之将山砸开,伊水中流,遂称为伊阙。
6. 应牧童之灵声:据传说,古时龙门山下有一财主,家有两个佣人,男名山娃,主管放羊;女名水秀,负责打杂。天长日久,两人相爱,财主为使山娃把羊放好,答应只要羊满山坡即许水秀为妻。一天山娃趁羊已吃饱躺在一树坑中休息,只听大山肚中隆隆作响,并有人问:“龙门开不开?龙门开不开?”山娃自感蹊跷,问一长者,长者曰:千万不可说开,否则山体崩裂,洪水暴发,会造成灾害。冬去春来,羊满山坡,山娃向财主提出与水秀成亲之事。财主不仅不允,反而于当晚卖了水秀。山娃心痛如绞,跑至山上,又听到山中有人问:“开不开?”一气之下,山娃大喊:“开吧!”只听“哗”地一声巨响,山裂两半,洪水下泄,淹死了财主,吞没了庄田,山娃从水中救出了水秀。大水之后,伊水两岸人民富裕,林茂粮丰。
7. 赖帝威而流名:据《
元和郡县图志》载:“初,炀帝尝登邙山,观伊阙,顾曰:‘此非龙门耶?自古何因不建都于此?’仆射
苏威对曰:‘自古非不知,以俟陛下。’帝大悦,遂议都焉。”自此伊阙改称龙门。
8. 观瀑……聆琴:指游客临禹王池(俗称哈蟆嘴)畔,可观数股清泉瀑泻池内,亦可听泉落水中,丁冬如琴。
9. 石楼:位禹王池上方,依山筑一石台,台上筑一石房,称之为石楼。两侧石柱上有一楹联:“独自登高能远望,相逢席地可谈天”。
10. 石笋:亦称石砭,石质为太湖石,相传是
大禹凿龙门时的工具。据有关专家考证,池中石笋实际是白居易晚年在洛时的遗物。
11. 卧虹:指龙门桥。因桥为拱形,似彩虹横跨伊水而称之。
13. 天竺:指龙门西山,古时曾称为天竺山,并建有天竺寺。在龙门寺沟村发现有《龙门山天竺寺修殿记》碑一通,楷书碑文记述了龙门西山天竺寺兴废的过程。
14. 岚:指山里的雾气。氤氲:形容云气之盛。
15. 雯霭:雯,有花纹的云彩。霭,云气。龙门石窟申报
世界文化遗产成功,二○○○年十二月十五日,市里为之举行庆典活动,开幕之时,西山奉先寺前呈现彩云缭绕的奇特现象。
16. 石窟开凿: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太和年间,历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五代、北宋,前后长达四百多年。据统计,龙门东西两山现存窟龛二千三百四十五个、佛像十万余尊、碑刻题记二千八百多块,各种石雕佛塔五十余座。
17. 精品二十:指二千八百多块碑刻题记中,有精品二十,即所谓《龙门二十品》。
18.
远师……近承:指龙门石窟在开凿过程中,既学习了印度石窟雕刻艺术的长处,又继承了云冈石窟雕刻艺术的风格。
19. 上集……下开:指龙门石窟的雕造不仅聚集了佛教、道教造像的长处,还模拟
武则天的实际相貌,塑造了卢舍那大佛的形像。
20. 融南北文化为其体:北魏迁洛后,由于受古都洛阳先进而深厚的汉族历史文化的影响,南北文化进一步融合,形成了龙门石窟在造像艺术上秀骨清姿、
宽袍大袖、表情温和、潇洒飘逸的特征。入唐以后,则演变为躯体丰腴、面相圆润、隆胸细腰、典雅端丽的艺术风格。
21. 树中原风格为其旌:龙门石窟划时代的中原艺术风格,好像是一面旗帜,迅速影响到全国、甚至影响到域外的造像艺术。如巩义石窟寺、吉利万佛山、新安西沃、四川乐山、甘肃炳灵寺、敦煌莫高窟以及域外日、韩等石窟造像,都受到了中原石窟造像艺术风格的影响。
22. 潜:指潜溪寺下所藏源源不断的潜在溪流,该寺建于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唐高宗时期,并因此称潜溪寺。
23. 钟山:指龙门西山,古时曾称钟山。
24. 弥陀:阿弥陀佛的略称,佛教称其为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
25. 菩萨:梵文菩提萨埵的简称。原为释迦牟尼修行尚未成佛时的称号,人们一般对崇拜的神像称为菩萨。
26.
陈抟:(?至九八九年)宋人,道士,字
图南,自号扶摇子,
亳州真源(今河南鹿邑)人。后唐
长兴中,举进士不第,遂绝意仕途,隐于
武当山,后移居华山。着有《无极图》和《先天图》。潜溪寺南路西崖壁上镶一石匾,上刻
陈抟所书“
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诗句。
27. 宾阳三洞:位于龙门西山北部,分中、南、北三洞。北魏时称“灵岩寺”,清顺治年间始称
宾阳洞。开凿时间从北魏宣武帝景明元年(五○○年)到正光四年(五二三年),历时二十四年仍未完工。南北二洞至唐太宗贞观,高宗永徽、咸亨年间完工。
28. 释迦:即
释迦牟尼,(约前五六五至前四八六年),佛教创始者,释迦族人,释迦牟尼意即为“释迦族的圣人”,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
净饭王的儿子。相传他二十九岁时痛感人生各种苦恼,不满当时
婆罗门神权的统治,出家修道,遍访名师,经
六年苦行在佛陀伽耶菩提树下“成道”。此后即在中印度各地游行教化,多获信众。他的弟子将他一生所传教法记录整理,成为经、律、论“三藏”,并逐渐成为世界性的宗教。
29.
褒衣博带:古代儒生的装束,犹言宽袍大带。《汉书·隽不疑传》有“
褒衣博带,盛服至
门上谒”句。
30. 迦叶:释迦十大弟子之一,迦叶为摩诃迦叶(音译)之简称。摩诃是大的意思,迦叶是他的姓。他在
佛弟子中年高德重,办事严谨,称为大迦叶。释迦涅盘后,佛教第一次结集“三藏”时,他是首座(即现在讲的召集人),中国禅宗说他是传承佛法的第一代祖师。
31. 阿难:释迦十大弟子之一,阿难为阿难陀(音译)之简称。意译“无染”或“
庆喜”。出家后随侍释迦二十余年,长于记忆,聪慧过人,称多闻第一。在释迦涅盘后,第一次以大迦叶为中心,进行“三藏”结集(会诵)时,他是主诵人。中国禅宗说他是传承佛法的第二代祖师。
32. 文殊:佛教大乘菩萨之一,文殊师利(音译)之简称,意译为“妙吉祥”、“妙德”。以智慧知名,和普贤并称,作为释迦的胁侍,侍左方。普贤:佛教大乘菩萨之一,以“行愿”著称,和文殊并称,作为释迦的胁侍,侍右方。
33. 含睇若哂:睇,斜视,流盼。哂,微笑。《楚辞·九歌·山鬼》中有“既含睇兮又宜笑”句。
34. 飞天:佛教中指在空中飞行的仙人。
35. 香音:亦即飞天,在佛教中称香音神,是能奏乐、善飞舞、满身香气的美丽仙人。
36. 维摩:指《维摩经》,是一本佛教经书,在宾阳中洞内壁崖面最上层,把这本经书中的故事,用绘画的方法和雕刻的技术表现出来。
37. 本生:指《本生经》,也是一本佛教经书,印度佛教徒把许多民间寓言和传说编成叙述释迦牟尼前生的一本经书,在洞中用雕刻的方式表达出来。
38. 太子倡施舍:指宾阳中洞所刻的须达那太子《施舍图》和
萨埵那太子《舍身饲虎图》。
39.帝后重礼佛:指宾阳中洞所刻的《帝后礼佛图》,反映了皇帝、皇后出行礼佛的壮观场面。
40. 浮雕
十神:即宾阳中洞的十神王浮雕。即河神王、山神王、火神王、风神王、鸟神王、象神王、狮神王、龙神王、树神王和珠神王。
41. 法器十般:即浮雕
十神王手中所持的十种不同法器。即河、山、火、风、鸟、象、狮、龙、树、珠。
42.
遂良:即
褚遂良(五九六至六五八或五九七至六五九年),字登善,唐大臣,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太宗时历官起居郎、谏议大夫等职。博涉文史,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
43. 佛龛古碑:指宾阳中洞外南侧所刻
褚遂良书写的《伊阙佛龛之碑》,上刻
唐太宗第四子魏王泰为其死去的母亲文德皇后长孙氏做功德造像的一篇发愿文。
44. 无量寿:即阿弥陀佛,意译为“无量寿”,北洞主像,手印别致,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似天地间唯我独尊。
45. 泱泱万佛:指万佛洞,位龙门西山中段,因洞内刻有一万五千尊佛像而得名。该洞完工于唐高宗永隆年间(六八○年)。
46. 嵬嵬弥陀:指万佛洞主尊阿弥陀佛,像高五点六五米,巍然结跏趺坐于束腰八角莲花须弥座上。一手贴身斜举胸前,一手抚膝,这种手势表示他在说法。竑,广大。
47.
魁然壮士:指束腰莲花座底部所雕四个承托莲花宝座的力士。
48. 虔然弟子:指主像两侧的弟子,其状似在认真听主佛说法。
49. 绚丽莲花:指主像背光之上雕刻的五十四朵形态不同的莲花。
50. 纷呈菩萨:指每枝莲花上所雕姿态各异、形象生动的菩萨。
51. 南北乐伎:指南北两壁雕饰带中雕刻的乐伎。
52. 两厢舞伎:指两侧雕饰带中雕刻的舞伎。
53. 洞外观音:观音,佛教大乘菩萨之一,本
译作观世音,因唐人避“世”字讳,略称观音。洞外观音,指万佛洞外龛南壁上所雕的一尊约八十五厘米高的观音造像。从雕刻艺术上讲,比例匀称适度,体态变化微妙,是龙门石窟中唐代
观世音雕品的杰作。
54. 京剧兰芳:指中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
梅兰芳参观龙门时,在万佛洞外观世音雕像前凝视良久。之后梅仿照这尊观世音雕像的形态,成功地塑造了洛神的形象。
55. 傲然莲花:莲花是象征佛教的名物,它出淤泥而不染,洁身自处,傲然独立,
孑居一洞,该洞因窟顶雕有一朵精美的特大型莲花而称莲花洞。
56. 皈依:原指佛教的入教仪式,后泛指虔诚地信奉佛教或参加其他宗教组织。这里指佛教所主张的出世人格与莲花出污泥而不染、洁身自处、傲然独立的品格有着天然的契合。因之,莲与佛才能共处一洞,结为芳邻。
57. 石罅:罅,缝隙。石罅即石缝,位于
莲花洞南路边的绝壁上,直通山顶,因斜漏一线光天,故又称“一线天”。
58. 昔日曾卧龙:旧时传说,石缝下边是真龙卧处,后来,真龙自石缝飞升而去。
59. 石牛一溪:据说昔日每雨,山水自一线天下注,澌流作响,故俗称“澌流溪”。时间久了,当地人把音念转为“石牛溪”,溪旁刊有楷体“龙门”两字,以纪此乃真龙飞升之处。
60. 郭方二路:石牛溪旁边崖壁上,刻有“郭公路”、“方公路”楷体大字,分别记载清雍正五年(一七二七年)满洲人郭朝鼎和乾隆十三年(一七四八年)特授
洛阳县正堂方有光修路的碑记。
61. 奉先寺:位于西山中部山腰,又称“大像龛”。
宋金时代,曾依龛增建了木结构的保护性建筑,中龛
五间,两侧各两间,共九间,故又称“九间房”,是龙门唐代石窟中规模最大、艺术最精的石窟,也是整个龙门石窟的代表作,有着高超的艺术风格。该寺始建于唐高宗永徽六年(六五五年)至咸享三年(六七二年),
武则天为此曾捐助脂粉钱二万贯。奉先寺南北宽三十六米,东西进深四十点七米,雕有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等九尊像,是佛教群像配置中最全面的一处。主像卢舍那佛,通高十七点一四米,其中头部高四米,两耳分别为一点九米,为龙门石窟最大的佛雕。卢舍那佛像是佛的“
报身”像,表现了佛的智慧和功德的形象。佛教教义里,佛、菩萨都是男性,
武则天出于政治的需要,将卢舍那大佛塑成中年妇女的形象。
62. 俯瞫苍生:瞫,往深处看,俯瞫苍生即俯视苍生,并有看得深看得透的意思。
63.
韦机:唐高宗时期著名的宫廷建筑艺术家,任大使、司农寺卿兼领将作、少府二司,任内负责奉先寺工程的修造。在卢舍那大佛的塑造过程中,他和其他没有留下姓名的工匠艺师,调动一切造型艺术手段。所塑卢舍那大佛,形象上追求庄严、雄伟而又睿智、慈祥的性格。其嘴角微翘,似呈微笑状,头部稍低,略作俯视态,与虔诚的信徒和礼佛者仰视的目光交汇在一条斜线上,令人畏而不惧,使人感到可亲、可敬,使整个像龛的主题显示出画龙点睛、更加鲜明的艺术效果。
64.遥遥石窟:指始凿时间最早的石窟寺。老君:即老子,道教创始人,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演变。约在清初,该寺始得古阳之名,位于龙门西山南部,开凿于北魏太和十七年(四九三年)都城迁洛之际,至唐高宗时期竣工,经历一百九十年左右,该洞主尊释迦牟尼。到了清末光绪年间,道教徒将主像覆泥,塑成太上老君的形象。因相传老子曾炼丹于此,故又称“老君洞”。
65. 释迦有幸:指后来将释迦牟尼石雕像外塑泥撤除,使佛的尊容重现。
66. 佛教故事:指在古阳洞中所雕的佛教故事,栩栩如生,好像要从石壁上走下来。这些佛教故事有:乘象人胎、途经卢毗尼花园、树下诞生、步步生莲、九龙灌顶、报喜、阿私陀占相立为太子、山林久思、遣散仆马和苦修成道等。
67. 七宝佛塔:指古阳洞中壁面上雕刻的一座七宝塔。七宝,为七种宝物,诸如金银、珍珠、玛瑙、珊瑚、砗磲、琉璃之类(对此诸经论说法大同小异)。塔身为三层阁楼式,高耸云端。遗憾的是该塔已被盗凿损坏,现存塔檐两侧还有六个飞天形象。
68. 魏碑书法:魏碑,指北魏、东魏、西魏时期的碑志造像等刻石文字,其书法水平,以北魏为高。在金石碑刻久负盛名的《龙门二十品》中,就有十九品在这个洞里,这是研究北魏书法艺术最珍贵的资料,也是碑刻书法的代表,在中国书法艺术发展史上占有重要一页。
69. 药方百四:指药方洞,位于龙门西山南部下层,开凿于北魏孝庄帝永安三年(五三○年),因洞中刻有古代药方,故名药方洞。该洞有药方一百四十个,所用药物涉及动物、植物、矿物三类,计一百一十九种。制剂方法有丸、散、膏、汤,用药方法有内服、外敷、熏洗,也有针灸和熏洗并用的。洞中药方可以治疗的疾病有四十六种,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石刻药方,为研究古代医药学留下了极为宝贵的资料。
70. 訑:自满自足的意思。
71. 东山更有佳境:指东山自然景观之绝妙和人文景观之丰富,特别是在洞窟营造及雕品方面,周绍良《龙门石窟志》有“西山一山,不如东山一湾”的说法。
72. 看经寺:位于东山南部,是东山最大的洞窟。据有关专家考证,看经寺属禅宗洞窟,开凿时间约在武周时期,最迟也不会晚于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七一三至七五六年)即
安史之乱以后。
73. 涅盘:佛教用语,指所幻想的超脱生死的境界。
74. 罗汉念九:即罗汉二十九代。念,廿的大写体。据《付法藏经》载,释迦涅盘后,将佛法传给摩诃迦叶,摩诃迦叶传给阿难,以后代代相传,一直传至菩提达摩,共二十九代,即佛教中所讲的西土二十九代祖师。
75. 菩提达摩:简称达摩,中国佛教禅宗的创始者,相传为南天竺人,南朝宋末航海到广州,又往北魏洛阳(旧说达摩过金陵时,与梁武帝面谈不契,遂渡江北去),后往嵩山少林寺。传说达摩在此面壁九年,现嵩山还有达摩洞。
76. 熏炉:佛教器物名词,用以熏香的炉子,大小不等,小的可端在手中。南朝谢惠连《雪赋》中有“
燎熏炉兮炳明烛,酌桂酒兮扬靖曲”句。
77.
念珠:佛教器物名词,亦称佛珠,佛教徒念佛时用以计数的工具,通常用香木(也有用玛瑙、
玉石)制成的圆珠,串成一串。粒数有十八颗、二十七颗、五十四颗、一百零八颗之分。
78. 睎:仰慕的意思。
79.
锡杖:佛教器物名词,又叫声杖。僧人所持,杖头安装有环,摇动作响,材质以锡为主,故名锡杖。
80. 东山有沟:指
万佛沟,位于龙门东山南部,东西走向,以沟口南侧有一大万五佛洞而称
万佛沟。
81. 北坡有龛:指沟之北侧崖坡上的救苦观音像龛,有唐德宗贞元七年(七九一年)所刻《救苦观世音菩萨石像铭并序》题记。龛内雕救苦观音立像一躯,其形象显得臃肿笨拙,已失去盛唐时作品的活力和精神。在研究中晚唐造像特征方面具有一定代表性。
82. 郡王武重规:即高平郡王。武周天授元年(六九○年)被封为郡王后始开凿高平郡王洞,工程未完即卒。
83. 西方净土变龛:出高平郡王洞东进,一露天佛龛,相传为
白居易捐资雕造,主尊阿弥陀佛。
84. 化佛:按佛教所释,佛、菩萨等以神力化作佛形的称之为化佛。
85. 千手观音:指在万佛沟深处北崖,有一高约二米的露天像龛,内雕观世音菩萨立像。此观音像额上刻一眼,十二
手臂做不同屈伸动作,身后又伸出无数只小手,其手展掌向天,掌心各刻一眼,千臂呈辐射状,宛若
孔雀开屏,美丽多姿,故又称
千手千眼观音。
86.擂鼓台:位于龙门东山万佛沟口南侧,天授元年,
武则天巡幸香山寺,曾在此设擂鼓祠,因此得名擂鼓台。
87. 擂鼓洞:指在擂鼓台依崖并列开凿的三个洞窟,其中,中洞窟内四壁镌小坐佛一万五千尊,为别于西山万佛洞,故称“大万五佛洞”。
88. 壁题谱宗:擂鼓台三洞之中洞,周壁雕有四方诸佛,壁基雕有二十五代罗汉谱系。
89. 瑆映:瑆,玉光。映,映照。
90. 禅宗:中国佛教派别之一,以专修禅言(佛教修行方法之一)为主。南朝宋末菩提达摩由天竺来我国传授禅法而创立。
91. 龙门十寺句:为唐代诗人白居易语。龙门的山水名胜,不但吸引古人在此开窟造像,还使他们在山畔峰间广筑寺刹,自北魏至唐宋,有石窟、灵岩、干元、广化、
宝应、天竺、敬善、崇训、奉先、香山等十座著名寺院,其中香山寺最为恢弘。清
爱新觉罗·弘历《
题香山寺二首》中有“龙门凡十寺,第一数香山”句。
92. 如寺:指香山寺。该寺始建于北魏熙平元年(五一六年)。武周天授元年梁王
武三思奏请武则天予以重修。
93. 武后巡幸句:东君,指左史东方虬。宋公,指诗人宋之问。据《唐诗纪事》载,武后游龙门,命群臣赋诗,先成者赐锦袍。左史东方虬诗成,拜赐,坐未安,之问诗后成,文理兼美,左右莫不称美。乃
夺锦袍易之。
94. 修寺撰文句:指唐太和六年(八三二年),白居易(时任河南尹)因为其密友元稹写墓志铭,得酬金六七十万,用这笔私款发愿修香山寺,并亲自撰写了《修香山寺记》一文,铭刻寺中。
95. 香山居士:
白居易常住香山寺内,自号“香山居士”,并与当时的八位故吏遗老结为“
九老会”,常同游香山寺,在这里饮酒赋诗。
96. 少傅白公:白居易曾任太子少傅之职,故称少傅白公。
97. 佺期:即
沈佺期(约六五六至七一三年),唐代诗人,字云卿,河南内黄人,诗多应制之作(即奉皇帝之命而写作诗文)。在他的《
从幸香山寺应制》一诗中有“南山奕奕通丹禁,北阙峨峨连翠云”句。
98. 元衡:即
武元衡(七五八至八一五年),唐代河南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人,字伯苍,举进士,历官比部元
外郎、御史中丞等职。元和二年(八○七年)任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判户部事。后出为
剑南西川节度使。元和八年复为宰相。在他的《
春题龙门香山寺》一诗中有“众香天上梵仙宫,钟磬寥寥半碧空”句。
99. 浩然:即
孟浩然(六八九至约七四○年,一作六九一至约七四○年),唐代诗人,襄州襄阳(今属湖北)人。早年隐居龙门山,年四十游长安,举进士不第。曾游历东南各地,诗与
王维齐名。在他的《
寻香山湛上人》一诗中有“谷口闻钟声,林端识香气”句。
100. 杜甫:(七一二至七七○年)唐代河南巩县人,祖籍襄阳,字子美,自称杜陵布衣,又称少陵野老。初举进士不第,遂事漫游,后官拜左拾遗,遂弃官移居成都,营草堂于
浣花溪,继依节度使
严武迁工部员外郎。工诗歌,与李白齐名,称为诗圣。在他的《
游龙门奉先寺》一诗中有“阴壑生虚籁,月林散清影”句。
101.
韦应物:(七三七至约七九一年)唐代京兆万年人,肃宗时入太学:代宗永泰中为洛阳丞。工诗,与
王维、孟浩然、柳宗元合称“
王孟韦柳”。在他的《
游龙门香山泉》一诗中有“
碧泉更幽绝,赏爱未能去”句。
102. 李白:(七○一至七六二年)唐代著名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少年即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在他的《秋夜宿龙门香山寺,奉寄王方城十七丈,奉国莹上人,从弟幼成,令问》一诗中有“目皓沙上月,心清松下风”句。
103. 乐天:白居易字。白将他在洛阳写的八百首诗合为十卷《白氏洛中集》,存放在香山寺藏经堂内。
104. 及至康熙句:指现存的香山寺,系清康熙四十七年(一七○八年)重修。
105. 高宗
弘历句:指乾隆(
爱新觉罗·弘历)到嵩山中岳庙祭祀,路经龙门时曾登游香山寺,并赋诗二首,刻在石碑上,特设亭保护,称为御碑亭。
106. 蒋氏介石句:指一九三六年,特为蒋介石、宋美龄在
香山避暑而修筑的一栋两层楼房。
107. 寺北白园:即香山寺北白园,因白居易去世后葬于园中琵琶峰上,故称白园。
108. 诗家商
隐句:指白居易墓碑上有唐朝著名诗人李商隐撰文,宰相白敏书丹的《白公墓碑铭》一文。
109. 疏
八节滩:八节滩为唐代由
古阳洞乘船东渡伊河至香山所经的一段河道,因石峭流急,不便舟楫,
白居易捐资疏浚,从而实现了他“誓开险路作通津”、“暗施慈悲与后人”的夙愿。
110. 谋万丈长裘句:取白居易诗意。白氏原诗为“争得大裘长万丈,与君都盖
洛阳城”。
111. 政府辟地而护:指
洛阳市人民政府为加强对白居易墓这一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于一九八二年划地四十亩建白园,修道路、浚山溪、植嘉木并依山建有
乐天堂、道时书屋、诗廊、碑庐、翠樾亭、白亭、卧石碑、听伊亭等,从而使白园亭廊鳞次,秀丽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