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杖
道具
锡杖(梵khakkara),又名智杖、德杖,为比丘行路时所应携带的道具,属比丘十八物。其形状分三部分,上部即杖头,由锡、铁等金属制成,呈塔婆形,附有大环,大环下亦系数个小环。因为《锡杖经》说,爱持锡杖可“彰显驾圣智”、“行功德本”。法师云游时皆随身执持锡杖。因此名僧挂单某处,便称为“住锡”或“卓锡”,即立锡杖于某处之意。
简要介绍
比丘十八物之一。梵名音译作吃弃罗、吃吉罗、隙弃罗;又称有声杖、声杖、禅杖、鸣杖、智杖、德杖、金锡、杖。
关于锡杖的由来,在《毗奈耶杂事》中说是为了比丘托钵时,不惊吓到施主家所为:“苾刍乞食入人家,作声警觉,拳打门扇,家人怪问。佛言:‘应作锡杖。’苾刍不解,佛言:‘杖头安镮,圆如盏口,安小环子。’摇动作声而为警觉。……至不信家,久摇锡时,遂生疲倦,而彼家人竟无出问。佛言:‘不应多时摇动,可二三度摇,无人问时,即须行去。’”
摇动时,会发出锡锡声。中部为木制;下部或为錞、鐏、铁等金刚所造,或为牙、角造。《南海寄归内法传》卷四中说:“西方所持锡杖,头上唯有一股铁卷,可容三、二寸。安其錞管,长四、五指。其竿用木,粗细随时。高与肩齐,下安铁纂,可二寸许。其镮或圆或偏,屈合中间可容大指,或六或八,穿安股上,铜、铁任情。”
锡杖记载
据《大唐西域记》卷二《洛阳伽蓝记》卷五所载,北印度那揭罗曷国存有佛陀所持的锡杖,其长丈余,以白铁作镮,旃檀为笴,盛于宝筒中。我国唐代有通身皆铁质,杖头安四股者,然义净以其为并非本制。日本现今则有二股六镮、四股十二镮等类,且大镮中心饰有宝珠、五轮塔、佛像等。
文献记载
失译人名今附东晋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汝等皆应受持锡杖。所以者何。过去诸佛执持锡杖。未来诸佛执持锡杖。现在诸佛亦执是杖。如我今日成佛世尊亦执如是应持之杖。过去未来现在诸佛。教诸弟子。亦执锡杖。是以我今成佛世尊。如诸佛法。以教于汝。汝等今当受持锡杖。所以者何。是锡杖者。名为智杖。亦名德杖。彰显圣智故。名智杖。行功德本故曰德杖。如是杖者。圣人之表式。贤士之明记。趣道法之正幢。建念义之志。是故汝等咸持如法。
尔时尊者迦叶从坐而起。整衣服偏袒右肩。合掌胡跪。而白佛言。世尊。云何名锡杖。云何而受持。唯然世尊。愿敷演说。我等奉行。
佛告迦叶。谛听善思当为汝说。所言锡杖者。锡者轻也。依倚是杖。得除烦恼。出于三界。故曰轻也。锡者明也。持杖之人。得智慧明。故曰明也。锡言不回。持是杖者。能出三有。不复染着。故曰不回。锡言惺也。持是杖者。惺[宋-木+悟]苦空三界结使。明了四谛十二缘起。故曰惺也。锡言不慢。持是杖者。除断慢业。故曰不慢。锡者言疏。持此杖者。与五欲疏。断贪爱结。散坏诸阴。远离五盖。志趣涅盘。疏有为业。故曰疏也。锡言采取。持是杖者。采取诸佛戒定慧宝。获得解脱。故曰采取。锡者成也。持是杖者。成就诸佛法藏。如说修行。不令缺减。悉具成就。故曰成也。佛告迦叶。如是锡字。其义广多。不可具陈。汝今且当如是受持。迦叶白佛言。世尊。是锡杖者。其义如是。云何智杖。乃至建念义之志。唯然世尊。愿为敷演。
佛言。是锡杖者。为修智士。广修多闻。解世出世。分别善恶。有为无为。有漏无漏。了智无碍。智慧成就。故曰智杖。为持禁戒忍辱禅定。一心不乱。常修福业。无时懈怠。如救头然。故曰德杖。摄持是杖。如斯之人。内具十六行。谓四谛。苦集灭道。四等慈悲喜舍四禅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四无色定。空处识处不用处非想非非想处。复具三十七行。谓三十七助道法。于是法中。了了分别。自身作证。不随音声。于是法中。而自遨戏。入空无相无愿解脱门。自在无难。名之为圣。内有是德。外执锡杖。表式此人。必有圣德。戒定忍慧。三明六通。及八解脱。皆悉具有。以记此人。望表生敬。故曰圣人之表式也。贤士之明记者。内有智性。故曰贤士明记。此人内有智性。习功德本。于法增进。善心成办。故曰贤士明记。此人不久之间。智慧成就。入无为处。寂然宴静。涅盘安乐。第一义道。故曰趣道之法幢。建念义之志者。是杖有三鬲。见三鬲重。则念三涂苦恼。则修戒定慧。念三灾老病死。则除三毒贪嗔痴。念三界之无常。则信重于三宝。除三恶。断三漏。净三业。欲具三明。入三解脱三念处。通三达智。故立三鬲。以相重也。复有四鉆者。用断四生。念四谛。修四等。入四禅。净四空。明四念处。坚四正勤。得四神足。故立四楞。通中鬲五。用断五道苦恼轮回。修五根。具五力。除五盖。散五阴。得五分法身。故立五也。十二环者。用念十二因缘。通达无碍。修行十二门禅令心无患。三重四楞合数成七。以念如来七觉意法。成就七圣财。通鬲钻八用念八正道。得八解脱。除灭八难。故用八也。略说锡杖其义如是。汝当善持。迦叶白佛。如是世尊。如圣法教尔时迦叶复白佛言。世尊。三世诸佛法同是也。佛言。有杖是同。若用不同。或有四钴。或有二钴。环数无别。但我今日四钴十二环用是之教。二钴者迦叶如来之所制立。令诸众生记念二谛。世谛第一义谛。以立其义。尔时世尊。说此法已。尊者迦叶。千二百众。及诸大会。皆悉欢喜。顶戴奉行凡体法。上台法天。下台法地。四支法四天王。十二环法十二因缘。包含天地人天上下。无不斯尽。凡发慈。广生万行物不准此。已起善本。持此杖法。赍天挟地。着左胁下。以小指句之。使两头平正。不令高下。鸣则常鸣。不令声绝。其声均细调和。恒使若初。若初无声讫。一行处不令有声。若初有声讫。一行处常令有声。亦使粗细一等不得。或粗或细。僧置左足。尼置右足。不得着地。若檀越不出。近至三家。远满七家。若不得更不容多过。若过非行者法。若限内得食。持杖悬之树上。勿令着地。若无树着地。就地平处一不令倾侧。眠时安杖与身相顺。置之床后。正与身齐。不令前却。持行路止息时。头常向日。勿令倒逆违背。持此杖即持佛身。万行尽在其中。谓持天挟地。并观十二因缘。为护身。一切如其倾侧。一切万物皆亦倾侧。如其平正。一切含生。皆令安隐无为。若下台着地之时。令三涂众生苦剧逾增。若不着地。令三涂众生因之得拔。如其颠倒。则逆世界。亦令行者其心迷乱。若能顺持。彼此俱利若如是持。具现得威仪出入护助。后得获果。速成正觉
二十五事
持锡杖威仪法。有二十五事。
持锡杖十事法。一者为地有虫故。二者为年朽老故。三者为分越故。四者不得手持而前却。五者不得担杖着肩上。六者不得横着肩上手垂两头。七者出入见佛像不听有声。八者杖不得入众。九者不得妄持至舍后。十者杖过中不出。
复有五事。一者远请行宿过中得出。二者至病瘦家过中得出。三者送过世者过中得出。四者外道请者过中得出。五者不得将杖指人画地作字。
复有五事。一者三师俱出不得持杖自随。二者四人共行除上座不得普持。三者到檀越门好正威仪。四者入檀越门三抖擞三反不出从至余家。五者檀越出应持杖着左肘中央
复有五事。一者杖恒在己房中不得离身。二者不听下头着地。三者不听杖许生衣。四者日日须好磨拭。五者杖欲出时当从沙弥边受。若无沙弥白衣亦得。
锡杖四钴应四谛 环应十二因缘 中召明中道义 上头应须弥顶 第二应须弥山 中央木应于空 下错应须弥根 沙门之法。解空得道。执此惺窹。世间一切众生。诸比丘等至心奉行
得道梯橙锡杖经 又持锡杖法(依天竺藏经重出使后人看阅知其源流也)
锡杖意义
除了生活中所需,锡杖也有深刻有意义。在《佛说得道梯磴锡杖经》中说:“佛告比丘:‘汝等应受持锡杖。所以者何?过去、未来、现在诸佛皆执故。又名智杖,彰显圣智故。亦名德杖,行功德本故。圣人之表帜,贤士之明记,道法之正幢。’迦叶白佛:‘何名锡杖?’佛言:‘锡者轻也,倚依是杖,除烦恼,出三界故。锡,明也,得智明故。锡,醒也,醒悟苦空、三界结使故。锡,疏也,谓持者与五欲疏断故。’”
而依锡杖的不同形状,也象征不同的意义。同经中说:锡杖有三錞,代表忆念三涂苦恼,则修戒、定、慧;念老、病、死三灾,则除贪、嗔、痴三毒等等。而四股者,则是断除四生胎生卵生、湿生、化生)之轮回,或表苦、集、灭道四谛。十二环者,表十二因缘,通达无碍,三重四股,以念如来七觉意法,通錞钻八,用念八正道,二股是迦叶如来所制立也,令诸众生记念二谛:世谛、第一义谛,以立其义。
锡杖有二十五事威仪。持锡杖有二十五事者。一者为蛇虫故。二者为年老故。三者 为分卫故。四者为出入见佛像不得使头 有声。五者不得持杖入众。六者中后不得 复杖出。七者不得担着肩上以手悬两头。八者不得横着膝上以悬两头。九者不得 手掉前后。十者不得持至舍后。十一者不 得复持在三师前后。已杖出不得复杖随。十二者若四人俱行。一人已持。不得复持 随。十三者若至檀越家。不得舍杖离身。十四者至人门户时。当三抖擞不出应当 更至余家。十五者主人出应当杖着左肘 挟之。十六者若至室中。不得使着地。十七者当持自近卧牀。十八者当数取拭之。十九者不使头有生。二十者欲行当从沙 弥若白衣受。二十一者至病人家宿应得 暮杖。二十二者欲远送过去者应得暮杖。二十三者远请行宿应得暮杖。二十四者远迎来者应得暮杖。二十五者常当自近不得指人若画地作字。
锡杖功用
锡杖的功用,按其主次先后,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种:
第一,比丘托钵行乞时,用摇动锡杖来提醒檀越,供养比丘饮食。例如《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三十四中说:“苾刍到他人之舍乞食,不可打门,应摇动锡杖作声,以为警觉。”比丘乞食时,可于信者门前摇动,但不应摇动多时,三次即可,若无人应门,应即刻离去。
第二,用振锡发出声音,来驱逐野兽害虫,避免比丘对虫兽的恐惧与伤害。例如《四分律》卷五十二中说:“诸比丘道行,见蛇、蝎、蜈蚣、百足,未离欲之比丘见之皆怖,白佛。佛言:‘听捉锡杖摇动,若筒盛碎石摇令作声,若摇破竹作声。’”
第三,比丘野外游学,以作防身之用。
第四,年老比丘或病比丘用来支撑身体。
第五,受持锡杖可“彰显圣智”、“行功德本”。故锡杖又名智杖、德杖。例如《佛说得道梯磴锡杖经》中说:“佛告比丘:‘汝等应受持锡杖。所以者何?过去、未来、现在诸佛皆执故。又名智杖,彰显圣智故。亦名德杖,行功德本故。圣人之表帜,贤士之明记,道法之正幢。’”,因此现在佛教传戒时,仍以锡杖为圣物,新戒们轮流扶持锡杖,成为传戒法会中不可或缺的仪式之一。
除上述之外,在日本,天台、真言等宗于法会时皆振短柄锡杖,唱梵呗,其认为振锡杖所发之音具有特殊咒力。而所唱梵呗亦称锡杖,为四法要之一,有九条、三条之分。九条有赞颂九节,又称长锡杖;三条则是诵赞颂九条中之最初二条及最后一条,亦单称锡杖。又,法会时,唱锡杖之头句,振锡杖之职众称为锡杖众。 在密教,《大日经疏》卷六所载阿闇梨所传漫荼罗图位中,在释迦院列有如来锡杖菩萨,此系锡杖之拟人化。又,千手观音四十手中,有一手持锡杖,称为锡杖手。另外,八臂不空罥索菩萨、地藏菩萨等亦持此
锡杖故事
锡杖是比丘随身携带的器具之一,也留下许多故事。
在《唐高僧传·僧稠传》中记载说:“僧稠前往诣见怀州西王屋山修法的途中,听闻两虎交斗,咆哮声响震动山岳,僧稠即以锡杖途中调解,于是两只老虎便各散而去。”在《传灯录》中也记载邓隐峰禅师的故事,邓隐峰禅师冬季居住于衡岳,夏日居止于清凉山。在唐元和年间,禅师登五台山,出淮西时,恰巧遇到吴元济阻兵违拒王命,官军与贼人交锋,打得不可开交,未决胜负。禅师心想:“我当去解除其患。”于是禅师就掷锡于空中,飞身于两军上空,两方将士看到禅师飞于空中,无不惊讶得张大了口,一时忘了打杖,各自散去。
在禅门的戒律中,除了疯行者之外,一般的禅行者是不准显现神通的,以免惑乱众人。
邓隐峰禅师示现神通之后,即入五台山,于金刚窟前示现入灭
地藏菩萨左持明珠,右执锡杖,拯救众生,故有“明珠照亮天堂路,锡杖振开地狱门”之说
锡杖之王
世界锡杖之王——迎真身双轮十二环锡杖。中国陕西省宝鸡扶风县法门寺地宫出土,锡杖全长一百九十六点五厘米,杆径三点二五厘米,用银五十八两,金二两,重二千三百九十克。
《锡杖经》云:迦叶佛为二股十二环,地藏菩萨为二股六环,释迦佛为四股十二环。这枚迎真身银金花四股十二环锡杖,出土于地宫后室,为唐懿宗所供奉。四股十二环代表佛教基本教义中的“四谛”和 “十二因缘”,应属释迦佛所持,是等级最高的。这枚锡杖在研究密教法器及李唐王朝与密教的关系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从杖股上的篓文可知,这枚大锡杖是唐咸通十四年(873年)懿宗皇帝为迎送佛指舍利敕令工匠专门制作的。整体造型精美绝伦,古今罕见,比现藏日本正仓院被称为锡杖之王的白铜头锡杖等级更高,形制更为宏伟,工艺更显精巧,堪称佛门奇宝,是独一无二的世界锡杖之王。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06 18:26
目录
概述
简要介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