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A,是政府信息化架构的简称(Government Information Architecture),以政府业务为核心,以信息技术为支撑,提供一整套的体系,包括理论、方法、技术、平台等。
中国的电子政务建设由于缺乏
总体设计,常常在没有理清现状、远景、目标与步骤的情况下就匆忙上马,导致在建设、运行、管理与运行效果等方面出现较多问题,如“
信息孤岛”问题、“华而不实”问题、“重电子轻政务”问题、标准统一问题、灵活性与扩展性问题等。
当前中国政府的形态正由一个多层次、多部门、以管理为主的形态向一种以服务为主、以企业和居民的
满意度为
价值取向的智能型的形态转变。在这种情况下,现阶段电子政务的
战略目标正逐步转向以公众为中心,以
公共服务最大化为主要目标,建设符合中国国情的
服务型政府。这就对电子政务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电子政务建设注重效益,力争把有限的资金用在效益最好、最重要的项目上,避免重复建设和投资黑洞。
针对现阶段电子政务建设的要求,当前阻碍中国电子政务向纵深发展的瓶颈是缺乏国家层面、省级、地、市级电子政务
统一架构的总体设计和顶层设计。需要把顶层设计作为电子政务各个层面应用建设的“抓手”,
以之作为实施新阶段电子政务战略的切入点。
需要运用
政府信息化架构(GIA)理论,对电子政务建设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种参与力量、各种正面的促进因素和负面的限制因素进行统筹考虑,理解和分析影响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建设的各种关系,从全局的视角出发,进行整体
技术结构的设计,做出各种管理和技术决策,提出体制和业务的改进建议。电子政务整体解决方案也正是基于这种需要而适时推出的。
⒉1顶层设计的概念及其涵义
电子政务的顶层设计就是利用系统的观点,按照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步骤,
多视角地对政府整个
业务范围进行分析、描述和设计,建立政府信息化的总体架构,
政府信息化总体架构一般来说就是一个从不同视图来描述政府的体系。政府是个极其复杂的系统,我们不可能用一个系统来实现政府所有的功能,因此只有清楚地描述政府现有和未来的架构,才能有步骤、循序渐进地实施电子政务,并逐步改善
政府职能,最终从传统政府过渡到现代的
数字政府。顶层设计的真正含义就是把整个政府而不是单独的部门看作一个整体,在各个局部
系统设计和实施之前就进行总体
架构分析和设计,从而让各个
分系统有着统一的标准和架构参照,通过顶层设计架构,各分系统就能够知道如何去与其它系统进行合作,如何与其它系统进行信息共享或
互操作,从而有效解决跨部门、跨系统的合作。
电子政务顶层设计的“顶层”有三层含义:
第一层含义指的是整体和全局。
顶层设计的首要视角是要跳出局部环境的束缚和影响,站在全国互联和全网通用的整体高度和全局视野,去分析决定电子政务中的具体决策。
第二层含义指的是业务。
顶层设计的重点是业务、是政务。顶层设计需要以政府的核心
业务流为主线,收集、整理与描述业务需求并按层次呈现,以数据形式保存,同时分析
应用系统的业务可行性。
电子政务建设需要达成优化政府
工作流程、促进职能转变、提高政务效率、推动体制创新的目标,最终提升政府绩效。这要求电子政务建设不仅在建设之初就考虑政府绩效问题,而且需要将
绩效评估和
建设周期的各个环节联系起来,实现全程的绩效评估。
政府信息化架构作为一个以业务为中心的框架,使得政府的各部门可以控制、分析、评估
电子政府建设投资,同时有助于政府各部门间的
横向整合以及各级政府间的
纵向集成。
政府信息化架构以政府业务为核心,以信息技术为支撑,提供一整套的体系,包括理论、方法、技术、平台等。其作用包括:
控制、分析、评估电子政务建设投资
指导顶层设计
梳理政府业务
指导业务与技术高效结合
政府信息化架构模型从绩效出发,首先明确要达到怎样的政府绩效建设目标,然后通过
业务分析与
流程梳理,转变政府职能,规范
行政行为,不断突破绩效瓶颈,强化绩效监督。在具体实现上,采用基于构件的架构,将
业务过程中的各种服务构件化,然后通过恰当的组合来灵活搭建出符合业务需要的系统。
电子政务的顶层设计参考模型是指导电子政务设计的参考模型,它不是一个具体的
系统模型或
应用模型,而是一个基于绩效驱动的电子政务总体架构,它包括六大模型和两个外部支撑环境,如图2所示.
⒈ 业务模型
业务模型用来描述政府的业务框架,它与具体的执行机构和部门无关。业务模型是政府架构的基础,所有其它模型都是依赖于业务模型而存在的。
服务构件模型是描述支持业务的软件
功能框架,他不一定依赖于具体的业务,但一定是与业务相关的,一个或一组服务构件的组合可以支持一个业务子功能。
⒊ 技术模型
技术模型是描述支持服务构件及其它软件所需的
技术标准、
技术规范、服务接口的。
数据模型主要描述支持业务子功能操作的数据和信息,其中包括信息资源的分类、数据的标准以及
数据交换的标准等。
⒌ 安全模型
安全模型主要描述
电子政务安全机制的标准、规范以及
安全措施等,它贯穿于服务
构件模型、技术模型和数据模型等。
绩效管理模型描述的是一个标准化的评估体系,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是面向IT项目的绩效评估,其二是面向业务过程的绩效评估。
⒎ 外部环境
外部环境主要包括立法环境和
社会环境。政府是一个按照严格规范进行操作的实体,许多行政规则必须依赖严格的
法律规范来约束,电子政务的实施将会带来一个崭新的理念和方法,因此必须用严格的法律来重新规范。社会环境包括文化习惯、技术
发展水平等,譬如,在一个网络极
不发达的地区实施以互联网为主体的,面向公众服务的电子政务,其效果肯定是不会明显的。
该架构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它是基于绩效驱动的。
随着管理
服务型政府观念的确立,政府越来越关注自身效率和
投资效益比的提高,建立有效的绩效
指标体系和
绩效管理系统可以驱动政府对业务模型及其
支撑系统的设计和更新。
它是以业务为核心的。
电子政务成功的关键是要有一个满足公众需求、符合政府战略目标的业务模型,它是设计信息系统的基础,没有清晰而有效的业务模型,无论多先进的信息系统都很难发挥大的作用。
它是基于业务构件的。
采用构件搭建
业务系统可以大大缩短
系统开发和部署周期,降低系统成本,由于政府业务往往随着政策或法律、社会环境的变化而需要重新调整,因此采用业务构建方法可以
降低成本、降低风险。
⒉3电子政务的实现模型
电子政务的实现模型就是利用政府的顶层参考模型,对现有的
政府机制进行分析、细化。参考模型确定了政府对公众、企业或政府之间的服务和技术运用的基本标准。
电子政务的实现模型描述了电子政务实现的基本步骤,不同的阶段可以形成不同的模型。在开发具体的电子政务项目时,需要利用顶层设计的参考模型来进行参考设计,参考模型可以用来进行对照,找出差异或不足,以便改善自己的服务。
⒈ 业务参考模型由
组织模型、
功能模型和流程模型联合组成。其中,组织模型是通过对政府机构现状的调查来形成的。该模型对于政府组织机构及其相关的职责进行了完整的描述;组织模型的重点在于职能岗位及其相应的职责,组织模型可以认为是现状模型的体现。
⒉ 组织模型通过树状的层层细分,给出岗位和职责的映射,在此基础上,通过
业务分析,对其业务进行重新划分归类,形成功能模型。功能模型给出了政府的整体业务视图和
功能分解结构。
⒊ 在功能模型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业务调研,可以进一步梳理、确认各个功能的具体流程,并据此建立流程模型。
⒋ 业务模型是绩效评估的依据和出发点,因此绩效模型是在功能模型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⒌ 在流程模型建立后,依据绩效模型进行流程的优化,形成优化后的流程模型。
⒍ 针对具体的流程,进行详细的数据调研与
标准化工作,形成相应的数据模型,从而构成整个系统的统一标准的底层数据。
⒎ 通过与构件模型的相互参考,形成总体架构模型。
⒏ 最后,根据技术模型,利用构件模型,进行具体的开发、部署、实施。
在众多模型中,业务模型是实施电子政务的关键,从组织模型到功能模型,然后依据
功能模型,针对具体的业务进行流程建模,一般在
流程梳理中坚持以下原则:
可视化
很多政府、部门都简单地采用文字描述的方式来进行流程的梳理,面对一个像政府这样具有复杂流程的系统,这样做既不利于模型的维护,也不利于流程的优化。流程的可视化就是采用易懂、方便的图式化方法描述流程。
统一化
不仅仅描述活动单元,而且还要描述相关信息,如数据、资源、角色等,从而在一个图形中就能对整个流程的所有信息进行完整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