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考核(Performance appraisal),是企业
绩效管理中的一个环节,是指考核主体对照工作目标和
绩效标准,采用科学的考核方式,评定员工的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员工的
工作职责履行程度和员工的发展情况,并且将评定
结果反馈给员工的过程。常见
绩效考核方法包括
BSC、
KPI、360度考核等。绩效考核是一项系统工程。绩效考核是绩效管理过程中的一种手段。
概念
绩效考核指企业在既定的
战略目标下,运用特定的标准和指标,对员工的工作行为及取得的
工作业绩进行评估,并运用评估的结果对员工将来的工作行为和工作业绩产生正面引导的过程和方法。
绩效考核是对部门或个人某一阶段工作成果的评估和等级确定过程,绩效考核是
绩效管理的核心环节。绩效考核的目的是对组织、个人绩效进行准确识别和有效区分,为
激励机制的应用提供基础依据。
所谓准确识别,是指对组织贡献大、支撑公司
发展战略的行为和结果给予肯定;对工作不力或出现问题,没有对组织作出贡献,不能支撑公司发展战略或给公司带来损失的行为和结果给予否定。
所谓有效区分,是指考核结果等级划分有效,不同考核结果等级之间的绩效有显著差别,考核等级为“优良”的一定比考核等级为“合格”的绩效水平高,同样考核等级为“不合格”一定比考核等级为“合格”的绩效水平低。绩效考核的
有效性依赖于
绩效考核体系以及绩效考核
指标体系的科学
合理性。
起源
绩效考核起源于
西方国家文官(公务员)制度。最早的考核起源于英国,在英国实行
文官制度初期,文官晋级主要凭资历,于是造成工作不分优劣,所有的人一起晋级加薪的局面,结果是
冗员充斥,效率低下。1854-1870年,英国
文官制度改革,注重表现、看才能的
考核制度开始建立。根据这种考核制度,文官实行按年度逐人逐项进行考核的方法,根据考核结果的优劣,实施奖励与升降。考核制度的实行,充分地调动了英国文官的积极性,从而大大提高了政府行政管理的科学性,增强了政府的廉洁与效能。英国文官考核制度的成功实行为其他国家提供了经验和榜样。美国于1887年也正式建立了考核制度。强调文官的任用、加薪和晋级,均以工作考核为依据,论功行赏,称为
功绩制。此后,其他国家纷纷借鉴与效仿,形成各种各样的文官考核制度。这种制度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把工作实绩作 为考核的最重要的内容,同时对德、能、勤、绩进行全面考察,并根据工作实绩的优劣决定公务员的奖惩和晋升。
西方国家文官制度的
实践证明,考核是
公务员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提高政府工作效率的中心环节。各级政府机关通过对
国家公务员的考核,有利于依法对公务员进行管理,优胜劣汰,有利于
人民群众对公务员必要的监督。
文官制度的成功实施,使得有些企业开始借鉴这种做法,在企业内部实行绩效考核,试图通过考核对员工的表现和实绩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同时也要了解组织成员的能力和
工作适应性等方面的情况,并作为奖惩、培训、辞退、职务任用与升降等实施的基础与依据。
作用
达成目标
绩效考核本质上是一种
过程管理,而不是仅仅对结果的考核。它是将中长期的
目标分解成年度、季度、月度指标,不断督促员工实现、完成的过程,有效的绩效考核能帮助企业达成目标。
挖掘问题
绩效考核是一个不断制订计划、执行、检查、处理的PDCA循环过程,在整个绩效管理环节,包括
绩效目标设定、绩效要求达成、绩效实施修正、
绩效面谈、绩效改进、再制定目标的循环,这也是一个不断的发现问题、改进问题的过程。
分配利益
与利益不挂钩的考核是没有意义的,员工的工资一般都会为两个部分:
固定工资和绩效工资。
绩效工资的分配与员工的绩效考核得分息息相关,所以一说起考核,员工的第一反应往往是绩效工资的发放。
促进成长
绩效考核的最终目的并不是单纯地进行
利益分配,而是促进企业与员工的共同成长。通过考核发现问题、改进问题,找到差距进行提升,最后达到双赢。 绩效考核的应用重点在薪酬和绩效的结合上。薪酬与绩效在
人力资源管理中,是两个密不可分的环节。在设定薪酬时,一般已将薪酬分解为固定工资和
绩效工资,绩效工资正是通过绩效予以体现,而对员工进行绩效考核也必须要表现于薪酬上,否则绩效和薪酬都失去了激励的作用。
人员激励
通过绩效考核,把员工聘用、
职务升降、培训发展、劳动薪酬相结合,使得
企业激励机制得到充分运用,有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同时对员工本人,也便于建立不断
自我激励的
心理模式。
分类
时间不同
(1)
日常考评。指对被考评者的出勤情况、产量和质量实绩、平时的工作行为所作的经常性考评;
(2)
定期考评。指按照一定的固定周期所进行的考评,如年度考评、季度考评等。
主体不同
(1)主管考评。指上级主管对下属员工的考评。这种由上而下的考评,由于考评的主体是主管领导,所以能较准确地反映被考评者的实际状况,也能消除被考评者心理上不必要的压力。但有时也会受主管领导的疏忽、偏见、感情等主观因素的影响而产生考评偏差。
(2)自我考评。指被考评者本人对自己的工作实绩和
行为表现所作的评价。这种方式透明度较高,有利于被考评者在平时自觉地按考评标准约束自己。但最大的问题是有“倾高”现象存在。
(3)同事考评。指同事间互相考评。这种方式体现了考评的民主性、但考评结果往往受被考评者的
人际关系的影响。
(4)下属考评。指下属员工对他们的直接主管领导的考评。一般选择一些有
代表性的员工,用比较直接的方法,如直接打分法等进行考评,考评结果可以公开或不公开。
(5)顾客考评。许多企业把顾客也纳入员工
绩效考评体系中。在一定情况下,顾客常常是惟一能够在工作现场观察
员工绩效的人,此时,他们就成了最好的
绩效信息来源。
形式不同
(1)
定性考评。其结果表现为对某人
工作评价的文字描述,或对员工之间评价高低的相对次序以优、良、中、及、差等形式表示;
(2)
定量考评。其结果则以分值或系数等数量形式表示。
内容不同
(1)特征导向型。考核的重点是员工的
个人特质,如诚实度、
合作性、沟通能力等,即考量员工是一个怎样的人。
(2)行为导向型。考核的重点是员工的工作方式和工作行为,如服务员的微笑和态度,待人接物的方法等,即对
工作过程的考量。
(3)结果导向型。考核的重点是
工作内容和
工作质量,如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劳动效率等,
侧重点是员工完成的
工作任务和生产的产品。
意识不同
(1)
客观考核方法。客观考核方法是对可以直接量化的
指标体系所进行的考核,如生产指标和个人工作指标。
(2)
主观考核方法。主观考核方法是由考核者根据一定的
标准设计的考核指标体系对被考核者进行主观评价,如工作行为和工作结果。
方法
1、
图尺度考核法(Graphic Rating Scale,GRS):是最简单和运用最普遍的绩效考核技术之一,一般采用图尺度表填写打分的形式进行。
2、
交替排序法(Alternative Ranking Method,ARM):是一种较为常用的排序考核法。其原理是:在群体中挑选出最好的或者最差的绩效表现者,较之于对其绩效进行绝对考核要简单易行得多。因此,交替排序的操作方法就是分别挑选、排列的“最好的”与“最差的”,然后挑选出“第二好的”与“第二差的”,这样依次进行,直到将所有的被考核人员排列完全为止,从而以优劣排序作为绩效考核的结果。交替排序在操作时也可以使用绩效排序表。
3、
配对比较法(Paired Comparison Method,PCM):是一种更为细致的通过排序来考核绩效水平的方法,它的特点是每一个考核要素都要进行人员间的两两比较和排序,使得在每一个考核要素下,每一个人都和其他所有人进行了比较,所有被考核者在每一个要素下都获得了充分的排序。
4、强制分布法(Forced Distribution Method,FDM):是在考核进行之前就设定好绩效水平的分布比例,然后将员工的考核结果安排到分布结构里去。
5、
关键事件法(Critical Incident Method,CIM):是一种通过员工的关键行为和行为结果来对其绩效水平进行绩效考核的方法,一般由主管人员将其下属员工在工作中表现出来的非常优秀的行为事件或者非常糟糕的行为
事件记录下来,然后在考核时点上(每季度,或者每半年)与该员工进行一次面谈,根据记录共同讨论来对其绩效水平做出考核。
6、行为锚定等级考核法(Behaviorally Anchored Rating Scale,BARS):是基于对被考核者的工作行为进行观察、考核,从而评定绩效水平的方法。
7、
目标管理法(Management by Objectives,MBO):目标管理法是现代更多采用的方法,管理者通常很强调利润、销售额和成本这些能带来成果的结果指标。在
目标管理法下,每个员工都确定有若干具体的指标,这些指标是其工作成功开展的关键目标,它们的完成情况可以作为评价员工的依据。
8、
叙述法:在进行考核时,以文字叙述的方式说明事实,包括以往工作取得了哪些明显的成果,工作上存在的不足和缺陷是什么。
9、
360°考核法:又称交叉考核(PIV),亦即,将原本由上到下,由上司评定下属绩效的旧方法,转变为全方位360°交叉形式的绩效考核。在考核时,通过同事评价、上级评价、下级评价、客户评价以及个人评价来评定绩效水平的方法。交叉考核,不仅是
绩效评定的依据,更能从中发现问题并进行改革提升。找出问题原因所在,并着手拟定改善
工作计划。
10、科莱斯
平衡计分卡(Balanced Score Card,
BSC):围绕企业的
战略目标,利用BSC可以从财务、顾客、内部过程、学习与创新这四个方面对企业进行全面的测评。在使用时对每一个方面建立相应的目标以及衡量该目标是否实现的指标。
原则
公平是确立和推行人员
考绩制度的前提。不公平,就不可能发挥
考绩应有的作用。
2、严格原则
考绩不严格,就会流于形式,形同虚设。考绩不严,不仅不能全面地反映工作人员的真实情况,而且还会产生消极的后果。考绩的严格性包括:要有明确的考核标准;要有严肃认真的考核态度;要有严格的
考核制度与科学而严格的程序及方法等。
对各级职工的考评,都必须由被考评者的“直接上级”进行。直接上级相对来说最了解被考评者的实际工作表现(成绩、能力、适应性),也最有可能反映真实情况。间接上级(即上级的上级)对直接上级作出的考评评语,不应当擅自修改。这并不排除间接上级对考评结果的调整修正作用。单头考评明确了考评责任所在,并且使考评系统与组织指挥系统取得一致,更有利于加强经营组织的指挥机能。
考绩的结论应对本人公开,这是保证考绩民主的重要手段。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使被考核者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长处和短处,从而使考核成绩好的人再接再厉,继续保持先进;也可以使考核成绩不好的人心悦诚服,奋起上进。另一方面,还有助于防止考绩中可能出现的偏见以及种种误差,以保证考核的公平与合理。
5、结合奖惩原则
依据考绩的结果,应根据工作成绩的大小、好坏,有赏有罚,有升有降,而且这种赏罚、升降不仅与
精神激励相联系。而且还必须通过工资、奖金等方式同物质利益相联系,这样,才能达到考绩的真正目的。
6、客观考评的原则
人事考评应当根据明确规定的考评标准,针对客观考评资料进行评价,尽量避免渗入
主观性和感情色彩。
7、反馈的原则
考评的结果(评语)一定要反馈给被考评者本人,否则就起不到考评的
教育作用。在反馈考评结果的同时,应当向被考评者就评语进行说明解释,肯定成绩和进步,说明
不足之处,提供今后努力的参考意见等等。
8、差别的原则
考核的等级之间应当有鲜明的差别界限,针对不同的考评评语在工资、晋升、使用等方面应体现明显差别,使考评带有刺激性,鼓励职工的上进心。
凡是
信息对称,容易被监督的工作,适合用绩效考核。凡是
信息不对称,不容易被监督的工作,适合用
股权激励。这是经邦
薛中行老师在多年的实战过程中得出的结论。
周期
绩效考核周期也可以叫做绩效考核期限,是指多长时间对员工进行一次绩效考核。绩效考核通常也称为业绩考评或“考绩”,是针对企业中每个职工所承担的工作,应用各种科学的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对职工行为的实际效果及其对企业的贡献或价值进行考核和评价。
确定绩效考核周期的方法
绩效考核周期确定,需考虑因素以下几个因素:
1、职位的性质。不同的职位,工作的内容是不同的,因此绩效考核的周期也应当不同。一般来说,职位的
工作绩效比较容易考核的,考核周期相对要短一些。
2、指标的性质。不同的
绩效指标,其性质是不同的,考核的周期也相应不同。一般来说,性质稳定的指标,考核周期相对要长一些;相反,考核周期相对就要短一些。
3、标准的性质。在确定考核周期时,还应当考核到
绩效标准的性质,就是说考核周期的时间应当保证员工经过努力能够实现这些标准,这一点其实是和绩效标准的适度性联系在一起的。
阶段
在遵循以上原则的基础上,企业的绩效考核推行由无到有,往往会经历四个阶段,分别是:
形式期,绩效考核刚刚推行时往往都处于这个阶段。此时考核往往以试考核形式出现,考核结果可以不与
绩效工资挂钩主要是让各级人员找到考核的感觉,掌握考核的方式方法。
行事期,绩效考核已逐步开展、渐入佳境时所处的阶段。此时考核开始与
绩效工资、利益、晋升等挂钩,真正进入实操阶段;
习惯期,此时绩效考核已形成习惯,具备了文字性东西、制度性语言。到在这个阶段的企业,基本上一到考核周期,企业由上至下会自发的进行考核,统计考核数据,计算
绩效工资,一旦涉及员工
薪酬调整、晋升会首先以过往的绩效为依据;
文化期,此时绩效考核已深深与企业文化结合在一起,员工希望被考核,考核已成为企业必备的一种常态,企业呈现一种公平竞争、公开要求的平等氛围。
主体
合格的绩效考核者应了解被考评者职位的性质、工作内容、要求以及绩效考核标准,熟悉被考评者的工作表现,最好有近距离观察其工作的机会,同时要公正客观。多数企业在选择考核主体时,多采用360度全方位考核方式,考核者选用被考评者的上司、同事、下属、被考评者本人和外部专家。
上司考核的优点是对
工作性质、员工的工作表现比较熟悉,考核可与加薪、奖惩相结合,
有机会与下属更好地沟通,了解其想法,发现其潜力。但也存在一定缺点,由于上司掌握着切实的奖惩权,考核时下属往往心理负担较重,不能保证考核的公正客观,可能会
挫伤下属的积极性。
同事考核的优点是对被考评者了解全面、真实。但由于彼此之间比较熟悉和了解,受人情关系影响,可能会使考核结果偏离实际情况。最适用的情况是在项目小组中,同事的参与考核对揭露问题和鞭策后进起着积极作用。
下属考核,可以帮助上司发展
领导管理才能,也能达到
权力制衡的目的,使上司受到有效监督。但下属考核上司有可能片面、不客观;由下级进行绩效考核也可能使上司在工作中缩手缩脚,影响其工作的正常开展。
自我考核是最轻松的考核方式,不会使员工感到很大压力,能增强员工的
参与意识,而且自我考核结果较具
建设性,会使工作绩效得到改善。缺点是自我考核倾向于高估自己的绩效,因此只适用于协助员工自我改善绩效,在其他方面(如加薪、晋升等)不足以作为评判标准。
外部专家考核的优点是有
绩效考评方面的技术和经验,理论修养高,与被考评者没有瓜葛,较易做到公正客观。缺点是外部专家可能对公司的业务不熟悉,因此,必须有内部人员协助。此外,聘请外部专家的成本较高。
技巧
实行绩效考核体制之前,应先对公司的
管理层做一个调整,做一个考核,这个考核分工作态度、
工作技能、
工作效率、工作成绩、
团队意识、
沟通能力、配合能力、员工印象几方面,只有先将管理层考核清了,调整到位了,员工才会相信绩效考核体制,才会配合工作,也才会再次调动起积极性。
首先,要建立企业内部申诉机制,让员工在遭遇不公正、不公平待遇时有一个申诉与解决的通畅途径,避免因领导者
情感因素伤害职业打工者的权益。
其次,企业内部不仅要确定不同部门或岗位的权利、义务,同时还必须采取自上而下的
岗位描述,明确细化的
岗位职责及考核标准,避免将
考绩沦为一种粗放的能力“审判”。
流程
2、尽量将工作量化;
3、人员岗位的合理安排;
4、考核内容的分类
5、
企业文化的建立,如何让人成为“财”而非人“材”是考核前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6、明确工作目标;
8、从工作的态度(
主动性、合作、团队、敬业等)、
工作成果、
工作效率等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9、给每项内容细化出一些具体的档次,每个档次对应一个分数,每个档次要给予文字的描述以统一标准(比如优秀这个档次一定是该员工在相同的同类员工中表现明显突出的,并且需要用具体的事例来证明);
误区
绩效考核只是众多
管理工具中的一种或管理工作的一部分,只有系统地做好经营和管理的梳理工作(战略、模式、组织、人员匹配、制度、流程等),才能让绩效考核的作用发挥出来。
2、用考核代替管理。
绩效考核管理的重点不在考核,而是利用考核进行管理。使用这个工具的管理者可以和员工明确其任务和目标,及时发现员工实现目标过程中的偏失,以便及时对员工给予必要的支持、帮助和管理。
3、设计过分复杂的考核体系。
过于复杂的考核指标和考核体系,会让管理者和
被管理者都为了得综合高分而失去了工作重点。
不专业体指标和目标设计的不合理上,例如,指标和目标经常被随意改变;指标分配不当,一个人无法对他自己的目标负责等。与之相反的一个错误是追求形式主义,不把时间花在实质目标和指标的讨论上,而是做很多似是而非的表格、权重计算等。
本质上绩效考核体系是一个
激励机制,即把一个人的部分所得和他的业绩挂上钩。由于绩效要细分到个人,很多公司绩效体系的根本是激励个人业绩,而不是激励一个人关心他的团队和整个公司。这样的激励可能导致错误的导向。
6、重短期,不重长期。
绩效管理的另一个误区是只重短期,不重长期。若没有正确的引导,员工可能会为了短期利益而牺牲公司的长期利益,一个办法就是设计相应的
晋升体系,把员工的长远利益和公司的长远利益结合起来。
7、只考业务,不考支持。
大部分企业的绩效考核只针对
业务人员,不考核支持人员(如技术、财务、人事、服务等)。但是,企业的绩效考核应该是全面的。
8、对考核的可能结果不做测算。
这样制定出的绩效考核方案会导致一些人的业绩提成由于一些偶然因素变得非常多,一方面企业会受不了,另一方面其他员工会觉得不公平,让激励变成了对少数人的激励。
绩效考核的一个目的就是把员工工作做的好坏通过指标客观、量化和直观地表达出来,并根据员工贡献的大小给予事先约定好的激励。激励的本质是让做的好的人得到很多,让做的不好的人得不到或得不到很多。但很多绩效体系设计上存在平均主义思想,加上管理者执行中对一些
定性指标打分有老好人思想,最终结果是绩效管理变成了走过场。
10、考核频率太高或太低。
考核频率过高,无法及时发现考核对象的问题并进行指导。考核频率过低,考核对象的工作无法和其
工作成果对上,这两种情况的考核都没有意义。通常业务人员的考核频率应该比较高(月考核或季度考核),支持人员的考核频率应该较低(季度考核或半年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