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O14001认证
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ISO14001认证全称是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是指依据ISO14001标准由第三方认证机构实施的合格评定活动。ISO14001是由国际标准化组织发布的一份标准,是ISO14000族标准中的一份标准,该标准于1996年进行首次发布,2004年分别由ISO国际标准化组织对该标准进行了修订,最新版本为ISO14001-2015。
简介
ISO14001认证适用于任何组织,包括企业,事业及相关政府单位,通过认证后可证明该组织在环境管理方面达到了国际水平,能够确保对企业各过程、产品及活动中的各类污染物控制达到相关要求,有助于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目标指标
组织应对其内部有关职能和层次,建立、实施并保持形成文件的环境目标和指标。
如可行,目标和指标应可测量。目标和指标应符合环境方针,并包括对污染预防持续改进和遵守适用的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的承诺。
组织在建立和评审目标和指标时,应考虑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以及自身的重要环境因素。此外,还应考虑可选的技术方案,财务、运行和经营要求,以及相关方的观点。
组织应制定、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用于实现其目标和指标的方案,其中应包括:
(a)规定组织内各有关职能和层次实现目标和指标的职责;
(b)实现目标和指标的方法和时间表
要求
a.组织应向认证机构提供环境管理体系运行的充分信息,对于多现场应说明各现场的认证范围、地址及人员分布等情况,认证机构将以抽样的方式对多现场进行审核;
b.ISO14001认证咨询是一项收集客观证据符合性验证活动,为使审核顺利进行,组织应为认证机构开展认证审核跟踪审核、监督审核、复审换证以及解决投诉等活动做出必要的安排,包括文件审核现场审核、调阅相关记录和访问人员等各个方面;
c.组织应建立符合ISO14001标准要求的文件化环境管理体系,在申请认证之前应完成内部审核管理评审,并保证环境管理体系的有效、充分运行三个月以上;
d.当组织的环境管理体系出现变化,或出现影响环境管理体系符合性的重大变动时,应及时通知认证机构;认证机构将视情况进行监督审核、换证审核或复审以保持证书的有效性
e.组织获证后,应遵守认证机构的有关要求,在进行宣传时应仅就获准认证的范围作出申明,并遵守认证机构有关认证证书认证标志使用规定;在监督审核时认证机构将对认证证书及标志的使用情况进行审核;
f.组织自建立环境管理体系始,应保持对法律法规符合性的自我评价,并提交组织一年以上的守法证明。在不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要求时应及时采取必要的纠正措施
g.组织应向认证机构提供有关与相关方信息沟通和投诉的记录,以及采取纠正措施的记录。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对环境管理体系的要求,使一个组织能够根据法律法规和它应遵守的其他要求,以及关于重要环境因素的信息,制定和实施环境方针与目标。它适用于那些组织确定为能够控制,或有可能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但标准本身并未提出具体的环境绩效准则。本标准适用于任何有下列愿望的组织:
(a) 建立、实施、保持并改进环境管理体系;
(b) 使自己确信能符合所声明的环境方针;
(c) 通过下列方式展示对本标准的符合;
(1) 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声明;
(2) 寻求组织的相关方(如顾客)对其符合性予以确认;
(3) 寻求外部对它的自我声明予以确认;
(4) 寻求外部组织对其环境管理进行认证/注册。
本标准规定的所有要求都能纳入任何一个环境管理。其应用程度取决于诸如组织的环境方针、它的活动、产品和服务的性质、以及它的运行场所及条件等因素。本标准还在附录A中对如何使用本标准提供了资料性的指南。
申请
公司申请ISO14001的认证需要满足的条件:
1、申请日前一年内,未受到地方环保机关处罚,拿到环保部门的的守法证明;
2、污染物排放应符合国家或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
3、申请认证的产品属国家公布可认证的环境标志产品种类名录;
4、符合国家颁布的环境标志产品标准技术要求
5、能正常批量生产,各项技术指标稳定;
6、建立环境标志产品保障体系;
7、应具有产品质量认证证书或产品生产许可证证书,或省级以上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认可的检验机构出具的一年内产品质量合格证书
8、有效期内的环境监测报告,包括水、声、气等。
流程
2 、认证申请
3、签订合同
4、第一阶段审核
5、第二阶段审核
6、不符合纠正与跟踪验正
7、核准发证
8、证后监督
意义
ISO 14000系列标准归根结底是一套管理性质的标准。它是工业发达国家环境管理经验的结晶,在制定国家标准时又考虑了不同国家的情况,尽量使标准能普通适用。
·ISO 14001标准对企业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树立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的知名度
·促使企业自觉遵守环境法律法规
·促使企业在其生产、经营、服务及其他活动中考虑其对环境的影响,减少环境负荷
·使企业获得进入国际市场的“绿色通行证
·增强企业员工的环境意识
·促使企业节约能源,再生利用废弃物,降低经营成本
·促使企业加强环境管理
主要影响
1996年,ISO首批颁布了与环境管理体系及其审核有关的5个标准,引起了各国政府和产业界的高度重视。到1997年底,标准颁布仅一年时间,全世界就有1491家企业通过ISO14001标准的认证;到1998年底,这一数字达到5017家;到1999年底,通过认证的企业已超过一万家。
我国政府对环境管理工作十分重视,已经颁布的五个标准,均已等同转化为国家标准,它们分别是:
GB/T24001-1996 idt ISO14001 环境管理体系规范及使用指南
GB/T24004-1996 idt ISO14004 环境管理体系原则、体系和支持技术指南
GB/T24010-1996 idt ISO14010 环境审核体系通用原则
GB/T24011-1996 idt ISO14011 环境审核体系审核程序环境管理体系审核
GB/T24012-1996 idt ISO14012 环境审核体系环境审核员资格要求
其中,ISO14001是这一系列标准的核心,它不仅是对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对环境管理体系进行审核或评审的依据,也是制定ISO14000系列其他标准的依据。
ISO14000系列标准的重要特点是,首先,该标准不是强制的,而是自愿采用的。ISO14000 系列标准借鉴了ISO9000 标准的成功经验,使标准具有广泛适用性和灵活性,它可适用于任何类型与规模,处于不同地理、文化和社会条件下的组织。ISO14000系列标准同ISO9000标准有很好的兼容性,使企业在采用ISO14000系列标准时,能与原有的管理体系有效协调。“预防为主”是贯穿ISO14000系列标准的主导思想,它要求企业必须承诺污染预防,并在体系中加以落实。持续改进是ISO14000系列标准的灵魂,组织通过实施标准,建立起不断改进的机制,在持续改进中,实现自己对社会的承诺,最终达到改善环境绩效的目的。
推行ISO14000系列标准,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有利于提高人民的遵法、守法意识和环境法规的贯彻实施;有利于调动企业防治环境污染的主动性,促进企业不断改进环境管理工作;有利于推动资源和能源的节约,实现其合理利用;有利于实现各国间环境认证的双边和多边认证,消除技术性贸易壁垒
评价
环境因素特别是重要环境因素是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筑基础,体系的其它管理要素都是围绕它们而开展管理活动的。《ISO/IEC62环境管理体系审核导则》及“中国国家EMS认证机构认可制度“中都将环境因素列为四个需要重点审核的要素之一。环境因素是环境管理体系中最重要的要素。
另一方面,在建立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时如何有效、充分地识别、评价环境因素,在实施审核时如何审查组织在这方面的成效,是EMS工作中最困难的任务之一,也是疑问最多、最难把握的地方。现就EMS实际工作中经常涉及到的几个疑难点的处理方法进行如下探讨:
1 环境因素识别的充分性
许多公司在识别、评价环境因素时能够比较全面地考虑污染物排放,而在考虑源头避免或减少污染物产生方面相对薄弱。ISO14001标准核心特点之一是污染预防思想,即在产品、活动、服务各方面及全过程中要避免、减少及控制环境影响,要从“投入”和“产出”两方面去考虑环境因素。为此,在设计程序、识别和评价环境因素时,应考虑产品及其包装设计、工艺设计、原材料选用、能源资源消耗、运输仓储、有毒有害化学品使用、固体及液体废弃物管理生产过程污染物产生排放、产品使用、服务及废弃等环节中可能产生有害或有益环境影响的因素。充分领会产品生命周期分析法的思想以及工艺过程分析法的思路,对全面识别环境因素是极有帮助的。
2 异常状态下的重要环境因素
某些公司在生产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污染物,但由于环保设备齐全先进,控制手段得力,各种污染物最终均远低于适用排放标准得到排放。因此,EMS工作人员认为这方面不存在重要环境因素。
这里存在误区。ISO14001标准“环境因素”定义及“4.3.1环境因素”条款中均要求确定现实具有或能够产生重大影响的重要环境因素,即应充分考虑三种时态及正常、异常、紧急三种运行状态下发生或可能发生重大环境影响的环境因素。针对上述案例,在制定及实施相关程序时可考虑将正常状态下低于排放标准的污染物排放作为一般环境因素,但同时必须考虑环保设备发生故障时、定期维修时、人为失误时、生产过程中超量产生污染物时等异常或紧急状态下可能产生的严重环境影响。最简单的方式是对进入环保装置之前或生产装备排放口的污染物排放状态进行重要性评价。以上所述适用于对可用强度、浓度、总量、速率、数量等方式实施限制的环境因素的评价,如污水排放、废气排放、噪声等。
无论对于生产装置口还是环保装置口,应分别对具体污染因子进行评价。
3 废弃物、能源、有毒有害化学品等方面的重要环境因素
废弃物(或使用能源的装置或有毒有害化学品)在任何一个企业里一般都是种类繁多,在识别和评价环境因素时,是分别逐一进行,还是作为一个问题统一提出,这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若从有效实施环境管理出发,可做如下考虑:
a. 废弃物管理
(1) 在识别环境因素时,全面具体地明确各种废弃物;
(2) 有关废弃物处置、废弃物防治的法规不象污水噪声大气防治法规对污染物有量的限制,在某种意义上,随意处置100kg或100吨废弃物并无本质区别。鉴此,一般地可将废弃物处置定义为一个重要环境因素,具体实施控制时则必须将它们合理分类分别合法处置。
(3) 关于废弃物削减,宜对各类废弃物产生量实施重要性评价,可将大于等于某一数值的废弃物产生定义为重要环境因素,并对它们实施改善和日常控制。
(1) 在识别环境因素时,全面具体地确定各类消耗能源的设施、装备及活动。
(2) 将“能源消耗”整体地定义为重要环境因素,并实施日常管理和控制。
(3) 同时对各种装置的单台或单类的能源消耗进行重要性评价,将“大于等于某一数值的装置的能源消耗”定义为重要环境因素。
(4) 资源、材料消耗可与能源消耗同样对待。
c. 有毒有害化学品管理
(1) 识别环境因素时,应全面具体地明确使用的各种有毒有害化学品。
(2) 定义“有毒有害化学品的运输、储存、使用过程中可能的火灾、水灾、泄露事故等紧急状况”为重要环境因素,制定应急方案和日常管理程序
(3) 对各种物品的使用量进行评价,定义“大于等于某数值的有毒有害化学品使用”为重要环境因素,考虑替代或削减使用量的改善方案。
(4) “含臭氧层破坏物质ODS物质)如哈龙1211灭火器R12等为制冷剂空调系统、含多氯联苯变压器等的使用”均应定义为重要环境因素,加强装置维护管理,并着手研究和寻找替代。
特点介绍
以市场驱动为前提
世界各国公众环境意识不断提高,对环境问题绿色消费产品开发方向时越来越多地考虑人们消费观念中的环境原则。由于环境污染中相当大的一部分是由于管理不善造成的,而强调管理,正是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手段和措施,因此促进了企业开始全面改进环境管理工作。ISO14001系列标准一方面满足了各类组织提高环境管理水平的需要,另一方面为公众提供一种衡量组织活动、产品、服务中所含有的环境信息的工具。
ISO14001系列标准体现了国际环境保护末端控制发展趋势环境管理体系(ISO14001-ISO14009)强调对组织的产品、活动、服务中具有或可能具有潜在环境影响环境因素加以管理,建立严格的操作控制程序,保证企业环境目标的实现。生命周期分析(ISO14040-ISO14049)和环境表现(行为)评价(ISO14030-ISO14039)则将环境方面的考虑纳入产品的最初设计阶段企业活动的策划过程,为决策提供支持,预防环境污染的发生。这种预防措施更彻底有效、更能对产品发挥影响力,从而带动相关产品和行业的改进、提高。
可操作性强
ISO14001系列标准体现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将先进的环境管理经验加以提炼浓缩,转化为标准化的、可操作的管理工具和手段。例如,已颁行的环境管理体系标准,不仅提供了对体系的全面要求,还提供了建立体系的步骤、方法指南。标准中没有绝对量和具体的技术要求,使得各类组织能够根据自身情况适度运用。
标准的广泛适用性
ISO14001系列标准应用领域广泛,涵盖了企业的各个管理层次生命周期评价方法(ISO14040-ISO14049)可以用于产品及包装的设计开发,绿色产品的优选;环境表现(行为)评价(ISO14030-ISO14039)可以用于企业决策,以选择有利于环境和市场风险更小的方案;环境标志(ISO14020-ISO14029)则起到了改善企业公共关系,树立企业环境形象,促进市场开发的作用;而环境管理体系标准(ISO14001-ISO14009)则进入企业的深层管理,直接作用于现场操作与控制,明确员工的职责与分工,全面提高其环境意识。因此,ISO14000系列标准实际上构成了整个企业的环境管理构架。
ISO14000系列标准适用范围广泛。作为系列标准的核心,ISO14001标准的引言指出,该体系适用于任何类型、规模、以及各种地理、文化和社会条件下的组织。各类组织都可以按标准所要求的内容建立并实施环境管理体系,也可向认证机构申请认证。
强调自愿性原则
ISO14001系列标准的应用是基于自愿原则国际标准只能转化为各国国家标准而不等同于各国法律法规,不可能要求组织强制实施,因而也不会增加或改变一个组织的法律责任。组织可根据自己的经济、技术等条件选择采用。
上述特点我们可以看出,ISO14001系列标准顺应了世界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主流,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为企业微观环境管理提供了一套标准化的模式,对改善我国宏观及企业的微观环境管理,提升企业环境形象,促进企业迈向国际市场将产生较大帮助。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05 09:36
目录
概述
简介
目标指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