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6轻型坦克,是20世纪30年代初期
苏联研制装备的一种
轻型坦克。
发展沿革
在早期的苏联坦克中,T-26(西方称为T-26S)是比较有名的一种。1930年,原列宁格勒的
布尔什维克工厂在H巴雷科夫和C金兹鲍格工程师的领导下,参照从英国购买的“维克斯”坦克,经改进设计,制造出20辆类似的坦克,定名为TMM-1和TMM-2坦克。在和其他设计的T-19,T-20坦克一道进行
对比试验后,1931年2月13日,革命军事委员会决定采用以“维克斯”坦克为基础设计的新坦克,并
正式命名为T-26轻型坦克,从1932年起,以列宁格勒的基洛夫工厂为主的一批工厂开始大量生产T-26坦克。T-26轻型坦克一般被用来支援步兵,参加过1936年的
西班牙内战,和1939年在中蒙边境上苏日
哈拉哈河战斗,还参加过1939年的苏芬战争,一直被使用到
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它在苏联坦克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一环。它的主要缺点就是装甲防护较差,在苏日哈拉哈河战斗和苏芬战争中面对反坦克枪炮损失较大,不过这也成为苏联以后研制
BT-7快速坦克和
T-34坦克的契机。
T-26坦克是
苏联红军自1930年代开始所使用的一型轻型
步兵坦克。它广范的被使用于1930年代的多次冲突及第二次世界大战之中,直到1960年代自
芬兰退役为止。T-26是苏联在1931年于英国维克斯六吨坦克(维克斯MK.E A型坦克)的设计基础上自行生产改进的版本。T-26也常被认为是1930年代最为成功的坦克设计之一。苏联一共生产超过11,000辆T-26坦克,远超过同一时期其他国家生产的任何坦克。
性能数据
(T-26S 1937型)
生产数量:不详
长度:4.88米
宽度:3.41米
高度:2.41米
重量:10.5吨
乘员数:3人
发动机:GAZT-26型91马力
最高行进速度:30千米/小时
最大行程:公路225千米,越野150千米。
耗油量:公路130升/百千米,越野195升/百千米。
燃料载量:292升
爬坡性能:32度
越障高度:0.71米
越壕宽度:1.73米
主要武器:45毫米Model38坦克炮,46倍口径,备弹165发,仰角-10-~+40-。
辅助武器:2X7.62毫米DT机枪,备弹3654发。
服役动态
T-26坦克和德国的
一号坦克都是以“维克斯”坦克为基础设计的,两者底盘外型相似,但T-26的火力大大高于一号坦克,而且超过了
二号坦克,达到甚至超过了
38t坦克和早期三号坦克的水平。早期T-26的主炮为37毫米口径和早期三号坦克在同一水平径,加大为45毫米后已超越了早期三号(A到E)但无力抵抗步兵的火力,以至于后来被判枪毙的
巴甫洛夫大将得出“坦克不能单独行动,只能进行支援步兵作战”的错误结论。
T-26的参战范例当属哈拉欣河战役,此外还包括
西班牙内战和苏芬战争等。中国于抗战开始后也引进了部分T-26坦克,组成了最早的一个装甲师――第200师,以200师为基干的第五军曾于
昆仑关战役中重创日军第五师团。
苏联卫国战争爆发初期,T-26等旧式坦克在数量上还是红军的主要坦克装备。虽然T-26性能较
T-34等新型坦克大为逊色,但德国坦克数量大大少于苏联,而且性能优于T-26的Ⅲ、Ⅳ号坦克装备数量更少,所以苏联当时不存在装备性能落后问题。但是由于红军大部分指挥
人员素质的低下,再加上以坦克的分散使用对抗德军的坦克集群,以及暴露在德军步兵火力下缺乏协同的无谓冒进,使得T-26等坦克的数量损失巨大。
根据T-26坦克的作战实践,苏联
工程人员对T-26坦克采取了一系列升级改进措施,以延长其
服役期。扩大了油箱容量;一些型号增加了
探照灯,以应用于夜战。1937年,重新编号为T-26S型的轻型坦克安装了更加坚固的前装甲(25毫米),炮塔也加装了厚装甲。1939年,又采取了一些防御性的改进措施,整个车体包装了一层装甲。根据苏芬战争(1939-1941)中的一些经验,一些坦克加装了钢板,使其装甲厚度达到了50毫米。但是当1941年6月德国进攻苏联时,T-26坦克的45毫米火炮能够击穿除德军Ⅳ型坦克以外任何坦克的装甲,但是由于乘员素质(刚经历了
大清洗)和装甲厚度,T-26坦克仍然无法与德军抗衡。
1937年9月,蒋介石派出
军事委员会参谋次长
杨杰,率
军事代表团(名义为实业考察团)赴苏联谈判
军事援助的问题,谈判结果是苏联方面愿意提供战车、飞机、火炮、弹药等援助。以后直到苏联和德国签订
互不侵犯条约前,各种军事装备和物资源源不断地送到中国。这是那段艰苦的时间里中国的外援,总价值173175810美元。
除了物资援助,苏联还派出名为志愿队的
正规军,驾驶战斗机和担任军队顾问。可以说,这些援助是雪中送炭,特别是急需的战斗机,当时
中国空军已经损失殆尽,而美国等
西方国家又不愿意出售,正是这些苏联
I-15、I-16战斗机和苏联志愿队阻止了日机的肆虐。
在1938年3~6月间运到的第一批装备中,包括83辆T-26(1933年型)轻型坦克,同时苏联还援助了一些BA-3/6/10型和
BA-20轮式装甲车,以及45毫米
反坦克炮和各种车辆。
为了能够更好地运用这些
机械化装备,国民党决定将装甲兵团扩编成第200师,装甲兵团中经历过初期抗战的原有旧装备,拨给由交辎学校分离出来的机械化学校(
教育长仍为
徐庭瑶)作教学用途,全新的苏式装备由200师接收。
1938年1月15日,装甲兵团正式扩编为第200师,师长
杜聿明,副师长
邱清泉。从番号上看,200师本身就与众不同,因战前国民革命军的番号只编到102师。200师是国民革命军中的机械化部队,下辖一个战车团,一个装甲团,一个
摩托化步兵团,一个
炮兵团。
据
杜聿明回忆,200师共接收70辆T-26、4辆BT-5、18辆
菲亚特CV-33(有资料称是20辆,是1934年孔祥熙到
意大利考察航空时采购,一直封存在南昌,这时匆匆编入了200师)。装甲团有苏联的BAE系列装甲车50余辆。摩托化步兵团装备的也是苏联卡车。炮兵团有12门122
毫米榴弹炮,还有45毫米
战防炮,75毫米
野战炮。步兵使用的是苏联步机枪。看来国军在美械化之前还进行过苏械化。
在美国大规模援华前,T-26成为
中国军队抗战中的主力战车,曾先后参加了
兰封遭遇战(1938)、昆仑关作战(1939)等重大战役。但中方装甲部队在这些战役中,常因
步战协同恶劣、日军步炮兵反战车战术纯熟、
日本航空武力优势,乃至于战场民用
道路桥梁无法载重等因素,难以发挥打击力,战役的战果其实是得不偿失的。此外,T-26还参与了
中国远征军初期的入缅作战,随着第200
机械化师在
缅甸作战失败后,这些坦克大部分被日军摧毁。
1938年,中国从苏联得到不足100辆T-26坦克,大部分在与侵华日军的战斗中损毁。
总体评价
T26本身的设计还是相当不错的,作为一种轻型坦克,它的装甲、火力均优于同时期对手,而且
机动性相当好。
T26在
二战前大规模使用有3次,
西班牙内战,诺门坎
战役和苏芬战争。在
西班牙内战的时候,T26全面压倒了德意的轻型坦克,但是经常错误的被派去进攻
反坦克炮阵地,损失很大。诺门坎战斗,T26作为苏军的打击拳头,把日本的豆坦克打得哑口无言,但是由于装甲薄弱,也被日军步兵近战击毁了很多。苏芬战争,除了装甲薄弱以外,T26还被发现火力严重不足,无法对付芬军的坚固堡垒和工事。
从这些战争中可以发现,T26可以完成它该完成的任务,比如压制对方轻型坦克,突破不坚固的防线,快速穿插包围敌步兵等,它无法完成的任务是攻克设防坚固的敌军防线,尤其是加强了
反坦克火力的防线,这很正常,其他轻型坦克也做不到这点。
T26的实战损失确实比较大,这说起来并不是
总体设计有很大的缺陷,而是因为
苏联对T26的某些简化造成的。对T26这样的轻型坦克而言,其装甲基本上只能防一点
轻武器,要想提高
战场生存能力,只能从两方面下功夫,一是机动性,二是良好的观察能力。高机动性可以减少被击中,视野好则能更好的发现威胁并进行躲避。T26在
机动能力上做得不错,速度很快,但是取消了指挥塔,使得
车长的观察能力大打折扣,而且T26的车长还要担任
炮长,作战的时候几乎无暇进行四周的观察,因此很容易被侧后的
火力袭击,此外T26的火控能力也不太好,精确射击能力不足,据说在300米内才可以取得比较高的
命中率,这么近的距离对T26薄弱的装甲来说,实在是太危险了。
T26实际上也代表了苏联坦克的一贯特点:装甲较好,速度较快,强调火力,但是观察能力和
射击精度较差,
人机工程也较差。这种特点在
T-34上也同样表现明显。
二战的
陆战兵器当中,坦克是当之无愧的明星。坦克出现于
一战末期,两次大战之间的20年发展非常缓慢,1940年德国闪击西线时,其
装甲部队主力3型坦克实在比一战末期法国的
雷诺FT17坦克强不了多少。然而就在以后的5年间,欧洲战场的坦克得到飞速发展。1944年,东线双方的
主战坦克-比如德国的虎豹、苏联的T34/85和IS-2同战前的坦克已经没有
可比性。1940年是
纳粹德国最辉煌的一年,
德军的装甲集群横扫
西欧,击溃法国,重创英国,彻底洗雪了一战的耻辱。说来令人难以置信,创造这个奇迹的德国装甲部队所装备的坦克,无论质量还是数量,都远逊英法两个对手。1940年西线战事,证明装甲部队的战斗力更多是来源于战术,而非武器本身。
评价一种坦克有好几个指标。首先是火力,
坦克炮的威力大概是兵器迷们最津津乐道的。其次是装甲防护,装甲和火力是盾与矛的关系,通常坦克都追求盾坚矛利,能击毁对手而保存自己。最后是机动性,这个包括引擎、传动和悬挂等等。坦克是强调机动性的陆战武器,然而过分追求火力和防护,就不得不牺牲机动性。火炮口径越大,装甲越厚,坦克就越重,在坦克动力有限的情况下,机动性自然受到影响。因此最优秀的坦克,是三个指标的平衡。
中国于抗战开始后也引进了88辆T-26坦克,组成了最早的一个
装甲师——第200机械化步兵师,以200师为基干的第五军曾于
昆仑关战役中重创日军第五师团。
T-26在当时来说,是一款性能不错的轻型坦克,其火力,
防御力,机动性都不亚于当时主要敌人德军的
二号坦克,还远远超过
一号坦克的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