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2火箭是一种远程武器,是
纳粹德国在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佩愉明德研究中心的韦恩赫·
冯·布劳恩博士带领下研制的,是第一枚大型火箭导弹,也是世界上最早投入实战使用的
弹道导弹。
简介
V-2火箭是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的
弹道导弹。它是第一种
超声速火箭,为现代航天
运载火箭和
远程导弹的先驱。1936年开始研制,1944年首次向巴黎发射。两天后开始袭击英国,共发射1千3百多枚。
比利时几乎遭受同样沉重的打击。V-2火箭长47英尺,
起飞重量2.8至2.9万磅,可产生约6万磅推力。
推进剂为酒精和
液氧,
有效载荷为约2000磅的烈性炸药,水平射程为200英里,
最大高度通常可达60英里。
历史背景
V2工程开始于1940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正是德国的V2火箭曾给英国带来巨大灾难,当时又叫“飞弹”。V2工程起始于A系列火箭研究,由
冯·布劳恩主持,是1936年后在佩内明德新建火箭研究中心的重点项目。A系列火箭经过许多新的改进,性能大大提高。是世界上第一种实用的
弹道导弹
V2长13.5米,发射全重13吨,能把1吨重的弹头送到322千米以外的距离。火箭由
液体火箭发动机推动,燃烧工质为液氧和
甲醇。
发射时火箭先
垂直上升到24-29千米高,然后按照弹上
陀螺仪的控制,在
喷口燃气舵的作用下以40度的倾角弹道上升,也可由地面
控制站向弹上
接收机发射无线电指令控制。一分钟后,火箭已飞到48千米的高度,速度已达每小时5796千米。此时,无线电指令控制系统指令关闭发动机,火箭靠惯性继续上升到97千米的高度,然后以每小时大约3542千米的速度大致沿一抛物线自由下落,击中目标。由于当时
制导系统的精度所限,误差较大。
承载重量
V2工程的目标是扩大容积和承载重量,以容纳自控、
导航系统和
战斗部。1942年10月3日,V2试验成功,年底定型投产。从投产到德国战败,前德国共制造了6000枚V2,其中4300枚用于袭击英国和
荷兰。
1943年初按盟国
情报人员的情报,盟国发现这一计划,并由对佩内明德的空中侦查得到证实。1943年8月17日夜,英国皇家空军对佩内明德进行了一次著名的大规模空袭,毁伤了V2的地面设施。为预防重蹈8月17日灾难,纳粹将V2工厂迁到德国山区的山洞工厂,这个过程耽误了预期的火箭攻势。
1944年6月13日(
诺曼底登陆后六天)V2开始攻击伦敦,9月份第一枚V2落到伦敦。火箭攻击造成了严重的平民伤亡和
财产损失。如果在六个月
前对登陆部队集结地进行集中攻击而不是伦敦的话,即如艾森豪威尔将军所说,盟国将遭到难以克服的困难。对伦敦的攻击都是在上午7至9时,中午12至2时,下午6至7时交通
高峰期进行的,企图吓垮英国的民心士气。可是,对经过1940年空袭的英国人民,在全面胜利已如此接近时,这种新的恐怖算不了什么。在诺曼底前线的英国士兵更尽了最大努力用最快速度向威胁他们家庭的火箭发射地挺进。除了向伦敦发射外,在盟军9月4日占领
安特卫普港后,纳粹向安特卫普港进行了大规模导弹攻击。
1945年德国投降前夕,布劳恩和400余名火箭专家向美军投降,后到美国,成为美国火箭技术和
空间技术的奠基人之一;苏联也缴获了大量V2的成品和部件,并俘虏了一些火箭专家,以此为起点,开始自己的火箭和空间计划。
V2是单级
液体火箭,全长14米,重13吨,直径1.65米,
最大射程320千米,
射高96千米,弹头重1吨。V2采用较先进的程序和陀螺双重控制系统,推力方向由耐高温石墨舵片操纵执行。V2在
工程技术上实现了宇航先驱的技术设想,对现代大型火箭的发展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成为航天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结构与技术
V2
发动机总成V2可负载1,000kg的
高能炸药弹头并射向300km远的目标。详细资料如下:
结构:一体式液态火箭(弹体弹头不分开)
全长:约14m
直径:约1.7m
离陆时质量:12,800~13,000kg
离陆时推力:27,000kgf
推进方式:以
乙醇(酒精)与
液态氧当作燃料,两种燃料则会以一定比例通过管线引入
燃烧室点火推进。管线特别设置在燃烧室壁旁,目的在于冷却降温,以免发生燃烧室过热甚至融化的状况。在V2火箭的尾端,亦安置了被称为
燃气舵的金属板,主要是为了改变气流,诱导火箭朝正确的方向前进,也可以用来改变火箭前进的路线。
导引方式则是传统的惯性导引:当火箭点火后,液态燃料
推进器将会把V2推送到一定高度与速度,待燃料烧完之后,导弹大多会在
抛物线的顶点(80~100km)。接着便会受惯性沿着抛物线继续射向目标。然而这也意味着命中
准度常会因气流、天候不佳等因素而大减;虽然后期的V2引用了电波导引方式,然误差亦高达公里计。
由于
弹道导弹在
终端速度极快(约4
马赫以上的
超音速),远超过当时同盟国
空防的反应所需时速,因此防不胜防。基本上当时英军只能靠声音与雷达约略测量预估弹道后,在导弹尚未击中目标前,以
高射炮发射高爆弹药射击弹道企图拦截之。另外,在
二战中V2也广泛采用迷彩涂装,以避免遭到空军辨识空袭,在二战末期更全面采用
橄榄绿作为迷彩。不过在试验中,V2则是用
黑白相间的涂装作为辨识。
从1944年6月13日到1945年3月的短短十个月间,德军共发射了15000枚
V1导弹与3000枚
V2导弹,共造成英国31000人丧生。V型
弹道导弹的出现,亦拉开了新式作战的序幕,V2的出现意味着各种新兴弹道导弹的战略、战术运用。在历史上,美苏两大强国
亦在弹道导弹着力深厚,并发展了各式弹道导弹,以及冷战
铁幕的相互对立型态。
生产制造
秘密军工厂
在德国中部的
哈尔茨山有一个在地下60米处挖掘的坑道网,潮湿、腐烂引起的恶臭弥漫在地狱般的坑道里。
二战时期,这里曾经是纳粹头目希特勒制造“复仇武器2号”——V2火箭的秘密
军工厂。近2万法国人、比利时人、
苏联人和
波兰人就葬身于此。他们多半是犹太人,被纳粹从
布痕瓦尔德集中营押送到这里。饥饿、疾病、苦役和肉体上的折磨夺去了他们的生命。
如果不是纳粹摄影师瓦尔特·弗朗茨的儿子在酒窖里找到他父亲当年的一些遗物,人们可能永远见不到这些殉难者的照片。他们是希特勒准备制造的秘密武器V2的第一批
受害者。V2火箭是现代导弹的前身,希特勒曾经指望用它来摧毁英国
伦敦,进而赢得战争,但是他的美梦最终破灭了。
哈尔茨山的悲剧可以追溯到1937年
波罗的海沿岸的佩讷明德。当时,德国
纳粹政府只是想发明一种可以躲开《凡尔赛条约》限制的火箭。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凡尔赛条约》对德国拥有大炮的数量和规格都有限制。五年之后的1942年10月,希特勒的目的可就不那么简单了。当
德国国防军在东线和
北非战场开始失利之后,最初还有点迟疑不决的希特勒终于下决心要研制“特殊武器”。
成立科研小组
一个科研小组就这样成立了。与此同时,
德国空军也在
精心部署一项研制飞行炸弹V1的计划。但这种武器并不十分令人满意:飞行速度太慢,飞行高度太低,躲不过盟军飞机的拦截。总之,不是希特勒所希望的能为他夺取胜利的“神奇武器”。所以
冯·布劳恩率领的科研小组继续研究新型武器。这就是“复仇武器2号”——V2。这是一种恐怖的武器,可以昼夜不停地袭击市政目标,以打垮对手的精神并摧毁整个伦敦。
研究和试验
纳粹把V2看作是一种革命性武器。1942年10月30日,V2的第三次试验证明它的电磁
导向系统准确度很高。这种长14米的火箭,射程为300公里,装载950公斤的炸药,飞行高度96公里,时速高达5800公里。因此不容易被探测到,能够出其不意打击目标。虽然发射火箭需要燃烧掉4吨乙醇和5吨液态氧,可是希特勒认为,要想胜利,就得付出这个代价。
下令制造
经过一年的研究和试验,希特勒于1943年10月下令制造1.2万枚V2火箭。就是从这时候开始,关押在
集中营里的6万多名犯人被德国当作战争奴隶开始了在秘密军工厂里做苦役的艰难岁月。
建造新工厂
由于佩讷明德1943年8月被
英国皇家空军的轰炸机夷为平地,德国打算建造新的秘密军工厂,专门制造V2火箭。厂址选在远离边境、但是靠近布痕瓦尔德的
哈尔茨山。
V2计划由德国
党卫队负责实施。犯人们每天劳动12个小时,用两个月的时间挖掘了两条两公里长、200米宽的
地下通道。两条通道之间有43个
衔接点。这就是“死亡工厂”。
投入生产
1944年1月V2火箭开始投入生产,但是每个火箭有2.2万个零件,组装起来很费时间。犯人们都已经筋疲力尽、虚弱不堪了。另外还必须把每个重达14吨的弹头运送到1944年在法国
英吉利海峡沿岸建好的发射地。9月5日进行了第一次
发射试验。三天后德军开始轰炸英国的伦敦和
诺里奇,然后又轰炸了比利时的
安特卫普。轰炸中使用了1539枚V2火箭(已经制造出6000枚),它们袭击目标的
准确性虽然很令人失望,但是火箭发射的巨大
冲击波和爆炸前几秒钟特有的刺耳的呼啸声着实引起轰炸地老百姓不小的恐慌。德国纳粹的狂轰滥炸使近1万平民丧生,受伤人数还要多一倍。不过,对纳粹来说,一切都已经太晚了。“复仇武器2号”也不能挽救他们失败的命运。1945年3月,V2被迫停产,哈尔茨山体下工厂的部分设备被撤走。4月11日美国士兵发现了这座秘密工厂。一名军官在报告中写道:“一进去我们就看到尸横遍地,瘦得皮包骨的犯人们饿死在地上。”
美国士兵总共抬出约3000具尸体。另外,他们还没有忽视堆在坑道中的军事设备,带走了100多枚组装好的完整的V2火箭。冯·布劳恩5月2日向盟军投降。他透露了V2火箭的全部秘密,然后用自己的知识为美国效劳。因意外获得这些材料而大喜过望的美国人便对冯·布劳恩的过去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利用他的本事开始了征服
宇宙空间的探索。
研制人物
韦纳·冯·布劳恩(1912年——1977年),德国工程师,在
火箭技术和太空探测等方面都有光辉的成就。他先后为著名的V-1、V-2火箭的诞生,美国第一颗卫星的发射成功,以及第一艘
载人飞船“
阿波罗11号”登上月球作出突出贡献,而
美国航天飞机的研制也是自他手中发端。
1912年3月23日,韦纳·冯·布劳恩出生于德国维尔西茨的一个贵族家庭,后随全家移居
柏林。布劳恩的母亲是一位出色的
业余天文学爱好者。她循循善诱地培养小韦纳的好奇心。她送给儿子的一架望远镜,激发了布劳恩对
宇宙空间的兴趣,成了一个
大科学家成长历程的开端。学生时代的韦纳就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探险精神。13岁时,他在柏林豪华的使馆区进行了他的第一次火箭实验,也因此被警察抓住,但这并未影响年轻的韦纳对火箭发射的兴趣。他的好奇心使他不断地实验自制火箭。然而也因此耽误了复习功课,使他在一次考试中,数学、物理都不及格。一天,韦纳读到一本名为《通向星际空间之路》的书,正是这本书,使他毫不犹豫地选定了自己的终身事业:为人类征服宇宙空间贡献一切力量。也正是这个远大的理想,使顽皮的韦纳开始专心刻苦地学习数学、物理等一切有助于达到目标的功课。不久,他便成了班上功课最好的学生。后来,他考入了夏洛滕堡工学院,再后来,布劳恩转入
柏林大学继续学习,同时在那里建立起了自己的实验小组。1934年,这位22岁的学生科学家以物理学博士学位毕业。他写的毕业论文论述了
液体推进剂火箭发动机理论和实验的各个方面。柏林大学把这篇论文评为最高等级——特优。这虽只是一篇毕业论文,但它对航天事业的发展意义重大。甚至在大约30年后,德国宇宙飞行协会还将该文作为其正式期刊的
特刊重新出版。就这样,布劳恩为自己的学生时代画上了一个闪光的句号,并开始迎接崭新的工作历程。
飞向宇宙是布劳恩毕生的理想。他为之所做的第一步努力就是研制大功率的
液体推进剂V-2型火箭。工程是巨大的,难题堆积如山,亟待解决。布劳恩以其对
独创性工程的巨大热情,领导他的技术班子,最终使V-2成为现实。V-2诞生的意义可以与
航空领域内
莱特兄弟发明的飞机相提并论。
世界纪录
1947年2月20日,果蝇搭乘V-2火箭登上了临界太空,然后返回并存活下来,成为第一批被送上太空的动物。
1951年7月22日,苏联科学家用V2火箭将两只莫斯科流浪狗“杰西克”和“吉卜赛人”送入了110千米的太空,创造了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造物体的吉尼斯世界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