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大千世界,略称“大千世界”。佛教说一日月照
四天下,覆
六欲天、
初禅天,为一“
小世界”;一千个小世界覆一二禅天,为一“
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覆一三禅天,为一“
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覆一四禅天,为一“大千世界”。一大千世界有小、中、大三种“千世界”,故称三千大千世界。
基本释义
三千大千世界是佛教的
宇宙观。三千大千世界:即大千世界,因为有三个千世界,所以叫三千大千世界。《
大智度论》中说:“百亿须弥山,百亿日月,名为三千大千世界。如是十方
恒河沙三千大千世界,是名为
一佛世界,是中更无余佛,实一释迦牟尼佛。”
佛教说明世界组织的情形:每一
小世界,其形式皆同,中央有须弥山,透过大海,矗立在
地轮上,地轮之下为金轮,再下为水轮,再下为
风轮,风轮之外便是虚空。须弥山上下皆大,中央独小,日月即在山腰,
四天王天居山腰四面,
忉利天在山顶,在忉利天的上空有
夜摩天、
兜率天、
化乐天、
他化自在天,
再上则为
色界十八天,及
无色界四天。在须弥山的
山根有
七重金山,七重
香水海,环绕之,每一重海,间一重山,在第七重金山外有碱海,碱海之外有
大铁围山。在碱海四方有四大部洲,即
东胜神洲(东方
持国天王守护)、
南赡部洲(即地球,南方增长天王守护)、
西牛贺洲(西方
广目天王守护)以及
北俱芦洲(北方
多闻天王守护),叫做
四天下,每洲旁各有两中洲,数百小洲而为眷属。如是
九山八海、一日月、
四大部洲、
六欲天、上覆以
初禅三天,为一小世界。集一千小世界,上覆以二禅三天,为一
小千世界。集一千小千世界,上覆以三禅三天,为一中千世界。
集一千
中千世界,上覆以四禅九天,及四空天,为一大千世界。因为这中间有三个千的倍数,所以大千世界,又名为三千大千世界。
这个宇宙观为什么和我们观测的
宇宙模型有所出入呢?佛经中所描写的世界,是否能和我们的太阳系、
银河系、星团等相对应呢?
索达吉堪布在《佛教科学论》中如是道:
“虽然对于我们所居住的地球,有一些佛教的说法与现代科学的说法不太相同,但它同样可以解释诸如
日蚀、
月蚀、地动、潮汐、寒暑、昼夜等等这些现象。同样关于
须弥山四周上下是怎样一种情形,日月怎样绕须弥等等,在佛经论典中都有简略或定量的描述。这些并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在佛经里如《
起世经》、《楼炭经》、《
长阿含经》、《
起世因本经》、《大宝积经》、《
正法念处经》、《华严经》、《顺正理论》、《阿毗昙论》、《
俱舍论》等经书里都有详细的解释说明。藏地通行的
日历,就是按《时轮金刚续》排定,《时轮金刚续》不借助任何科学仪器,但令当今掌握先进科技的天文学家大为惊诧的是,在计算
日食、
月食等
天文现象方面
时轮历不差一秒,这即是佛教已包含先进科学因素的一大佐证。
科学对于世界或者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执著为实有,虽然现代
科学研究得很深刻,体系更加庞大,理论也越来越抽象飘渺,但它总执著万事万物都有一个不可变动的本体实性存在。
因此对于我们的生存环境——地球来说,科学同样希望只有一个实际标准来描述它,若还有其它的说法,科学家就觉得不可理解。但在佛经中,不认为万事万物有一个本质性的固定体存在,故允许有各不相同的现象共存。因为众生的业感不同,故所见到的外境也当然千差万别,比如对于人们共同看到的一碗水,对于地狱有情来说,由于业感的显现,所看到的就是滚烫的铁汁,而对于饿鬼来说则是污秽的脓血,对于天界有情来说则是琼浆玉液般的甘露。还有对于一件衣服,一人觉得好看,而另一人觉得难看,若衣服上存在着绝对的好或不好,那么就不应当生有二种不同识觉等等。根据《俱舍论》的一个大疏讲义论述,世界的大小及形状不必就是固定的,因众生种种业力不同而可显现各种各样的形象和特征。比如在佛教中《俱舍论》所描述的世界与《时轮金刚》里描写的世界情况就不甚相同,属于《
俱舍论》根基的众生不一定就能看见《时轮金刚》所描写的世界。同样,佛经里面提到的须弥山等有些众生也不一定能看到,但也有很多高僧大德如
无垢光尊者就曾亲眼见到过。”
名词解释
世
时间的迁流,过去、现在、未来,三世。
界
空间的划分,东、西、南、北、上、下,十方。
世界
一个日月围绕照耀之下的时空。
小千世界
1000个世界。
中千世界
1000个小千世界。
大千世界
1000个中千世界。
三千大千世界:即大千世界,因为三个千连乘,所以叫三千大千世界。
在梵语中,“世界”一词原来含有时间与空间的双重意义。《
楞严经》说:“世为迁流,界为方位。汝今当知: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为界;过去、未来、现在为世。”《金刚经》中也有“四维上下”的说法。
佛教指出从空间上看,宇宙是没有边际的。从时间上看,宇宙是前前无始、后后无终的。宇宙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佛说宇宙“法而如是”,即
客观规律自然生成就是这样的。对远古的人类,佛该怎样说出这些超前深邃的
知识体系呢?佛将“一个日月所照”,称为一个世界。在这里佛用“一个日月所照”来比喻形象而正确的表达了这概念。
佛指出一千个世界组成一个“小千世界”!(注意,佛经里的数字大多都是比喻,比如这里的三千,只是比喻为
数量级的多,而非指实数)。佛指出所在的此小千世界“犹如周罗”,也即不仅圆,还带螺旋状。
再进而一千个小千世界组成一个“中千世界”。
一千个中千世界组成一个“大千世界”,人们常将“大千世界”称作“三千大千世界”。
那么各个世界的演变发展规律又如何?佛说:所有的大千世界都在成、住、坏、空的过程当中迁流变幻、循环不息,没有片刻的静止。最后,佛说每个大千世界过去、现在、未来皆有佛出世,教化着那里的众生。我们所处的世界在佛教中被称为“
娑婆世界””(指地球人类所处的银河系这个大千世界),“娑婆世界”的
过去佛是燃灯古佛、现在佛是释迦牟尼佛、未来佛为弥勒佛。
“三”的意义
佛祖之启示“一尘含数刹”,从剖析学的角度揭示了宇宙之本象。反观“三千大千世界”,其中之“三”不是简单的数字之三,而是动生之“三”,与
道家所谓的“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三生万物”之“三”有同理之妙。
包含范围
三千大千世界的器间范围是什么样的呢?(注意,以下所指“天”均为
多维空间的概念,现代著名物理学家
斯蒂芬·威廉·霍金指出的层宇宙概念,霍金已经将多维空间的
维数扩展到
十一维空间了)。
佛教里所说三千大千世界的范围包括
欲界、色界和
无色界等。其中欲界诸天,主要有
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称为欲界六天,或直接称为“六欲天”。假设我们以人类所在为起点,向上天道:
欲界六天
欲界:具有淫欲、情欲、
色欲、食欲的有情众生所居住的世界,因男女参居,故称欲界。欲界的人出生是“
胎生”,欲界中上至第六天——他化自在天,中间包含人界所居住的四大部洲,下至无间地狱等。共有二十种各类生命形态的居住处所。
第一层
四天王天,又称
地居天(因此天在须弥山山腰)。
第二层
忉利天,也是地居天(因此天在须弥山顶,并未超出须弥山。
四王天与忉利天都通称为地居天)。
第三层是
夜摩天,又称时分天。(夜摩天以上都通称为
空居天)。
第四层是
兜率天,也称知足天,弥勒菩萨(即未来弥勒佛,因成佛之日在未来,故为菩萨道)现居于此天上。
欲界到此为止。
色界十八天
色界:远离欲界淫欲、食欲而仍具有清净色质的有情众生所居住的世界。此界在欲界之上,无有欲染,亦无女形,众生的出生方式是“化生”。色界的众生所居住的宫殿非常高大,都是由色化生,一切都非常的殊妙精好。但因为尚有色质,所以称为色界。色界又依禅定的深浅粗妙而分成四级,从初禅的梵天到
四禅的
阿迦腻吒天,共有十八天。
四禅九天:
无云天、
福生天、
广果天、无想天、
无烦天、
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
色究竟天。共十八天组成。这些天都有天王管理。
色界到此为止。
无色界四天
无色界:只有受、想、行、识
四心,而没有物质的有情众生所居住的世界。此界没有任何物质之物,因此也没有身体、宫殿、国土,只有心
识住于深妙的禅定之中。此界在色界之上,共有四天,又称四无色、
四空处。
第三空天:无所有处天。
在此非想非非想处天就是天之尽头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