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合泥是四川省成都传统的地方风味小吃。在成都市内、各郊县各甜食店多有供应。其特点为酥香油润、味甜不腻、滋糯爽口、营养丰富,配以
红白菜佐食,别具风格。
美食起源
三合泥真称的上是成都小吃中的元老了,现今已经几乎绝迹于都市生活,只有老成都才能回忆起老春熙路口那老字号三合泥的味道。许多成都的名小吃都历经了近百年乃至超过一个世纪,但是三合泥却逐渐淡出了现代生活。也许是因为现代人有太多更精美的甜食可以选择,也许是因为生活已经不再缺乏物资,三合泥已经不再是解馋的零食了。但在那个
肉蛋都要凭票购买的年代,有这样一碗油乎乎烫滚滚的东西端在手里小口小口的吃着,那是何等的幸福。 三合泥的“卖相”挺不好的,黑黑的泥状糊糊搀杂着不明碎屑,既没有吸引目光的外表,也达不到健康主义所提倡的低糖低热量饮食。但是它背后所承载的记忆,使它仍然不失为成都小吃中不得不提的一道。
三合泥之所以叫“三”合泥,是因为它由三种主要材料炒制而成。其实配料加起来有十八种左右。糯米、
芝麻和核桃构成了三合泥的主体,先将这三种主材用慢火炒熟——糯米要事先泡24小时以上,随后磨成粉末,把粉末加少量水煮熟,形成“泥状”。 煮的时候水一定要少,并且要边煮边搅动,否则容易结块。主要材料准备好以后,就可以根据各店家的风格加入炒熟的碎花生、
黑豆、黑米面等等来增加香味。
将这黑灰的”泥”放到大炒锅里,用
猪油慢慢炒,炒时加入白糖或
红糖,以及炒好的花生碎粒等配料。炒熟以后一般一直用小火煨着,保持不
糊锅就可以了。这样有买家来买的时候,三合泥还是热腾腾的。
产品特点
三合泥的特点是观之颜色黑亮,口感柔滑糯软,闻之香味浓郁。芝麻、核桃、花生、糯米等都是香味突出的原料,经过长时间翻炒,这些原料的香味已经淋漓的散发出来,并且糅合在一起,再加上
猪油不可替代的特殊香味,真是让清寡的肠胃得到无比的犒赏。
三合泥的热量非常高,原料中有大量的油料作物,营养丰富,口感细腻,比较适合小孩和老年人。那时候还没有“外卖”这一说,所以人们都是站或坐在店里吃。炒的地道的三合泥不粘牙,不沾匙,不粘碗,号称“
三不粘”。没吃过它的人可能光看外观就会选择放弃---活像稍微稀释了的
芝麻汤圆馅儿,实在不漂亮。但是老成都一看到它,保准能立即唤醒食欲。当然,由于三合泥含有大量油份和糖份,吃多了会觉得很腻,再加之离锅后
猪油会慢慢冷却,胃会感觉更加的涨满,所以三合泥适合趁热食用。通常三合泥会配以免费的红白茶,用以解腻。
都说吃甜食能使人心情愉快,这是因为摄取甜的东西可以提高体内的血清素含量,从而产生放松愉悦的感觉。
动物油与植物油相比,又有特殊的香味,所以三合泥集成了以上特点,让人一边产生摄取太多热量的负罪感,一边又难以抵挡它给舌头和心情带来的满足。
香甜酥糯,营养丰富,老少皆宜。
历史记忆
三合泥由成都人士董树山研创,后来主要由老字号古月胡甜食店和雪园甜食店经营。已经有超过半个世纪的历史了。在那个风行的年代,它的确是解馋垫饥的好东西。19世纪80年代的成都
春熙路口、文化宫和
九眼桥是最为著名的品尝正宗三合泥的地方。那时候每到周末,总能看到父母们牵着眉心中间点着“五梅花”(成都叫法,就是在两眉间用口红杵一个圆圆的红点儿)的小朋友们排队买三合泥吃的景象。
三合泥在成都极少能够吃到,并不是因为制作复杂或者原料采购困难,而是因为它已不适合现代人的口味了。除了成都的
文殊坊和
锦里这两条仿古街以外,大约只有在成都周边的古镇才能吃到了。
做法
材料:
糯米200克,大米、黄豆各150克,白糖200克,冬瓜条100克,熟芝麻25克,熟花生米、
橘饼、核桃仁各50克,熟
猪油250克。
制作:
1.将两种米淘洗干净,用沸水淋发后,用帕盖焖2小时,再用小火炒至微黄色。
黄豆炒熟。把三样磨成细粉,即成三合粉。橘饼、
冬瓜条、花生米、桃仁分别剁成细粒。
2.锅内加清水500克、白糖熬化,倒入三合粉中,用木棒搅匀成泥状。
3.另取锅加熟猪油适量化开,放入三合泥反复翻炒,加入花生粉、熟芝麻、核桃粒、熟猪油,再放入冬瓜条、橘饼粒炒匀,盛入盘中即成。
制作要领:
三合泥炒匀至酥、吐油为佳。
制作制导
1.
粳米做成粥更易于消化吸收,但制作米粥时千万不要放碱,因为米是人体
维生素B1的重要来源,碱能破坏米中的维生素B1,会导致B1缺乏,出现“
脚气病”; 制作
米饭时一定要“蒸”,不要“捞”,因为
捞饭会损失掉大量维生素;平时不宜多食精制后的细粮。
2.用大豆制作的食品种类繁多,可用来制作主食、糕点、小吃等。将大豆磨成粉,与
米粉掺和后可制作团子及糕饼等,也可作为加工各种豆制品的原料,如豆浆、
豆腐皮、
腐竹、豆腐、豆干、百叶、豆芽等,既可供食用,又可以炸油;生大豆含有不利健康的
抗胰蛋白酶和
凝血酶,所以大豆不宜生食,夹生
黄豆也不宜吃,不宜干炒食用;黄豆通常有一种豆腥味,很多人不喜欢。如在炒黄豆时,滴几滴黄酒,再放入少许盐,这样豆腥味会少得多,或者,在炒黄豆之前用凉盐水洗一下,也可达到同样的效果;食用时宜高温煮烂,不宜食用过多,以碍消化而致腹胀。
原料概述
糯米
糯米Glutinous Rice,又叫
江米,是
禾本科植物的种仁,质地柔软。按谷壳颜色可分为红、白两种,也有分为有毛和无毛的;按米的颜色可分为红色和白色,还有一种米粒洁白如雪,且粒长10~15毫米。是家常经常食用的粮食之一,因其香糯黏滑,常被用以制成风味小吃,深受大家喜爱。逢年过节很多地方都有吃年糕的习俗。正月十五的元宵也是由糯米粉制成的。
大米
粳米为人所常食米,为
五谷之长。为
禾本科粳稻的种仁,又称大米,一般呈椭圆形颗粒状,较圆胖,半透明,表面光亮,腹白度较小。粳米在中国各地均有栽培,种植历史已有6900多年,粳米饮食文化是中国饮食文化的特产之一。
大豆Soybean(Glycine max),为豆科
大豆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中国。根据大豆的种皮颜色和粒形分为五类:
黄大豆、青大豆、黑大豆、其他大豆(种皮为褐色、棕色、赤色等单一颜色的大豆)、饲料豆(一般籽粒较小,呈扁长椭圆形,两片子叶上有凹陷圆点,种皮略有光泽或无光泽)。中国自古栽培,已有5000年的种植史。全国普遍种植,在东北、华北、陕、川及
长江下游地区均有出产,以长江流域及西南栽培较多,以东北大豆质量最优。世界各国栽培的大豆都是直接或间接由我国传播出去的。由于它的营养价值很高,被称为“豆中之王”、“田中之肉”、“绿色的牛乳”等,是数百种天然食物中最受营养学家推崇的食用。大豆发酵制品,包括豆豉、
豆汁、
黄酱及各种
腐乳等,都是用大豆或大豆制品接种霉菌发酵后制成的。大豆及其制品经微生物作用后,消除了抑制营养的因子,产生多种具有香味的物质,因而更易被人体消化吸收,更重要的是增加了
维生素B12的含量。
菜品特色
烹饪简单
营养价值
1.糯米含有蛋白质、脂肪、糖类、钙、磷、铁、
维生素B1、维生索B2、烟酸及淀粉等,营养丰富,为温补强壮食品,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养胃,止虚汗之功效,对食欲不佳,腹胀腹泻有一定缓解作用;
2.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大豆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含有多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力;防止
血管硬化:
黄豆中的
卵磷脂可除掉附在血管壁上的胆固醇,防止血管硬化,预防心血管疾病,保护
心脏。大豆中的卵磷脂还具有防止肝脏内积存过多脂肪的作用,从而有效地防治因肥胖而引起的
脂肪肝;通导大便:大豆中含有的可溶性纤维,既可通便,又能降低胆固醇含量;降糖、降脂:大豆中含有一种抑制胰酶的物质,对
糖尿病有治疗作用。大豆所含的皂甙有明显的降血脂作用,同时,可抑制体重增加;
大豆异黄酮是一种结构与
雌激素相似,具有雌激素活性的
植物性雌激素,能够减轻
女性更年期综合征症状、延迟女性
细胞衰老、使皮肤保持弹性、养颜、减少
骨丢失,促进
骨生成、降血脂等。
3.
粳米米糠层的粗纤维分子,有助胃肠蠕动,对
胃病、便秘、
痔疮等疗效很好;粳米能提高人体免疫功能,促进血液循环,从而减少高血压的机会;粳米能预防糖尿病、脚气病、
老年斑和便秘等疾病;粳米中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含量都比较多,多吃能降低胆固醇,减少心脏病发作和中风的几率;粳米可防过敏性疾病,因粳米所供养的
红细胞生命力强,又无
异体蛋白进入血流,故能防止一些
过敏性皮肤病的发生。
食疗作用
1.糯米味甘、性温,入脾、胃、肺经;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养胃,止
虚汗之功效。
2.
粳米性平、味甘,归脾、胃经;具有补中益气,平和五脏,止烦渴,止泄,壮筋骨,通血脉,益精强志,好颜色之功;主治泻痢、
胃气不足、口干渴、呕吐、诸虚百损等。
3.大豆味甘、性平,入脾、大肠经;具有健脾
宽中,润燥消水、清热解毒、益气的功效;主治
疳积泻痢、腹胀羸瘦、
妊娠中毒、
疮痈肿毒、外伤出血等。
黄豆还能抗菌消炎,对
咽炎、
结膜炎、
口腔炎、菌痢、肠炎有效。
古籍记载
《本草经疏》:
粳米,为
五谷之长,人相须赖以为命者也。
《
滇南本草》:粳米治诸虚百损,强阴壮骨,生津、明目、长智。
《
随息居饮食谱》:粳米甘平,宜煮粥食,粥饭为世间第一补人之物。贫人患虚证,以浓米汤代参汤,屡收奇效。病人产妇,粥养最宜。凡煮粥宜用井
泉水,则味更佳也。
唐·孟诜:粳米不可同马肉食,
发瘤疾。不可和
苍耳食,令人
卒心痛。清·盂英:炒米虽香,性燥助火,非
中寒便泻者忌之。
唐代医药学家
孙思逸在《千金方·食治》中强调说:粳米能养 胃气、长肌肉。
《
食鉴本草》也认为,
粳米有补脾胃、养五脏、壮 气力的良好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