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郯邑(今山东郯城),后置
郯县,属
徐州之地,在
氏族社会末期境内已有人群定居,时境为“
东夷”之地,太嗥氏为东夷一著名酋长,
少嗥氏为
黄帝族向东发展的一支,与夷族杂居于此,称“炎”地,周朝时期封炎族首领于此,称炎国,后演化为
郯国。
东海郡在秦代又称
郯郡,始置年代已不可考。
秦始皇灭楚国后,于楚国东部之地置
陈郡、
薛郡。《
元和郡县志》谓秦时分薛郡置
郯郡,治所在郯县。后改称东海郡,,领12县:郯县、襄贲、
兰陵、
缯县、
朐县、
下邳、淩县、淮阴、
盱眙、
东阳、
广陵、
堂邑。
秦、汉之际曾称郯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郯城一带,治所在
郯城县北部;西汉时期下辖三十七县,其时辖地在今
山东费县、临沂、江苏赣榆以南,山东枣庄、江苏邳州以东和
宿迁、
灌南以北一带地区。
景帝三年(前154年),削楚国东海郡,又削赵国、胶西等国,引发了
七国之乱。
成帝元延四年(前9年),东海郡治
郯县,属
徐州刺史部,领二十县、十八侯国。其辖境大致相当于今山东省
临沂市南部,江苏省
连云港市、徐州市东部一带。
二十八年(52年),徙鲁王
刘兴为北海王,东海王刘强兼食
鲁郡,东海国都由郯县迁往鲁郡鲁县(曲阜)。东海王刘强迁都鲁郡后,多次上书要求将东海郡归还朝廷。明帝永平中,刘强薨,其子
刘政继立,东海郡收归朝廷,改鲁郡为鲁国。刘政虽以鲁国为封国,但王号不改,仍为东海王。
建安十七年(212年),封皇子
刘敦为
东海王,复置东海国。此时鲁国刘羡仍为东海王,出现了两个东海王并存的局面,直至曹魏代汉。
曹魏时废东海郡赣榆县。太和六年(232年),封文帝子
曹霖为
东海王,置东海国。西晋复置东海郡。
太康元年(280年)复置赣榆县。此时东海郡领郯、
祝其、朐、襄贲、利城、赣榆、厚丘、
兰陵、承、昌虑、合乡、戚,共十二县。有11100户。元康元年(291年),分东海置
兰陵郡。
南朝
宋明帝泰始中,青、徐二州为北魏攻占,于赣榆县侨置
青州。泰始七年(471),始置东海县。又析赣榆县置
郁州,立
西海郡,属青州。
刘宋末年,东海郡领襄贲、赣榆二县,全郡有2411户,13941人。又于今江苏
镇江一带置
南东海郡,领郯、
祝其、襄贲、利成、西隰、丹徒、武进等县,属
南徐州。
南齐建元初,于今江苏省
涟水县一带置
北东海郡,领襄贲、僮、下邳、厚丘、
曲城等县,属
冀州(侨置)。
东魏武定七年(549年),得南梁
青州北海郡(侨置)之地,置东海郡,领
赣榆、安流、
广饶(梁侨置)、下密(梁侨置)四县,有1242户,5904人,属
海州。武定八年,复置
郯郡,治
郯县,领郯、临沂、建陵、
归昌四县,属
东徐州。北周改置
朐山郡。
隋开皇三年(583年)废天下诸郡。大业三年(607年)改
海州为东海郡,治
朐山县,领朐山、东海、
涟水、
沭阳、怀仁五县。
唐武德四年(621年),废东海郡,置海州,领
朐山、龙沮、
新乐、曲阳、沭阳、厚丘、利城、怀仁等县。
天宝元年(742年),仍以海州为东海郡,领朐山、东海、沭阳、怀仁四县,有28549户,184009人。乾元元年(758年),复改为海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