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侧对称
扁形动物出现的体型
两侧对称从扁形动物开始出现了两侧对称的体型,即通过动物体的中央轴,只有一个对称面(或说切面)将动物体分成左右相等的两部分,因此两侧对称也称为左右对称。两侧对称使动物有了前后、左右、背腹的区别,使其能够更好的适应环境的变化。三胚层指除了原来的外胚层内胚层外,出现了中胚层,这具有重要意义。
中胚层
扁形动物开始,在外胚层内胚层之间出现了中胚层。中胚层的出现对动物体结构与机能的进一步发展有很大意义。一方面由于中胚层的形成减轻了内、外胚层的负担,引起了一系列组织、器官、系统的分化,为动物体结构的进一步复杂完备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使扁形动物达到了器官系统水平。另一方面,由于中胚层的形成,促进了新陈代谢的加强。比如由中胚展形成复杂的肌肉层,增强了运动机能,再加上两侧对称的体型。使动物有可能在更大的范围内摄取更多的食物。同时由于消化管壁上也有了肌肉,使消化管蠕动的能力也加强了、这些无疑促进了新陈代谢机能的加强,由于代谢机能的加强,所产生的代谢废物也增多了,因此促进了排泄系统的形成。扁形动物开始有了原始的排泄系统——原肾管系。又由于动物运动机能的提高,经常接触变化多端的外界环境,促进了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的进一步发展。扁形动物的神经系统比腔肠动物有了显著地进步,已开始集中为梯型的神经系统。此外,由中胚层所形成的实质组织parenchyma)有储存养料和水分的功能,动物可以耐饥饿以及在某种程度上抗干旱,因此,中胚层的形成也是动物由水生进化到陆生的基本条件之一。中胚层的出现为身体结构的复杂化奠定基础,使动物达到器官系统的水平。
外胚层
后生动物发生过程中所出现的胚层之一,出现在胚的外表面或表面。一般在原肠形成时,残留在胚的表面,与向胚内移动的内胚层和中胚层分离。在羊膜类,预定外胚层和预定中胚层一起形成胚盘层上层,以后待通过原条哺乳类鸟类)或者是脊索中胚层管爬行类)预定中胚层陷入时,才开始作为独立的胚层而覆盖于胚表。外胚层系来源于卵细胞动物极附近的细胞浆,胚层内卵黄的浓度极低,因它多是细胞最小的胚层。外胚层主要形成表皮和神经系。然而通过对脊椎动物特别是两栖类实验研究证明过去认为来源于中胚层的间充质、软骨色素胞和体节(后躯干部及尾部)等的一部分,现在巳明确,在正常发生中,是来源于外胚层。在脊椎动物,外胚层出现的最初分化是在脊索中胚层影响下所进行的神经板的形成。另一方面中胚层组织的后期分化,也有依赖于外胚层组织的过程,这一点也被阐明了。在脊椎动物,预定外胚层在实验条件下具有广泛的发生可能性,属于中胚层的组织,在一定条件下可向属于内胚层的组织进行分化。另外在昆虫类,也有中胚层组织的分化依赖于外胚层的情况,这点已在实验中显示出来。
它发育成脊索上部的外胚层细胞加厚,形成神经板—神经沟神经管,最后分化发育为脑脊髓等,其余外胚层分化为表皮。内胚层(endoderm,entoderm,endoblast,entoblast ) 内胚层是胚胎中最内的一胚层。也叫内胚叶。
后生动物发生过程所出现的胚层中,位于最内或最下的胚层。一般内胚层是在原肠形成时从外胚层分离出来的。在原肠期,内胚层构成原肠壁的全部或一部。在羊膜类,于脊索中胚层管原条出现之前,内胚层便在胚内作为胚盘下层而出现。内胚层除了形成消化管的主要部分外,在脊椎动物还分化出消化管附属腺的肝脏、胰脏以及胸腺、甲状腺等咽的衍生体。一般说来,内胚层细胞由于比其他胚层细胞所含的卵黄多,所以细胞较大,特别是在端黄全裂卵,卵黄浓度在内胚层明显地增多是普遍规律。在大多数情况下,内胚层是起源于卵细胞植物极及其附近的细胞质,但在局部卵裂卵、表面卵裂卵及一部分无脊椎动物的全裂卵则为例外。内胚层系统发生上曾以最原始的形态出现于腔肠动物,它和外胚层一样可看作是原始胚层中胚层只在腔肠动物以上的后生动物可以看到)。通过对两栖类的研究结果表明,内胚层的形成决定明显地迟于其他两个胚层,内胚层分化器官原基的相当一部分,是依存于中胚层的。
进化意义
扁形动物开始,动物的身体出现了两侧对称的体制,这使得动物的身体有了明显的背腹、前后和左右之分。动物的运动从不定向趋向定向,神经系统感觉器官也逐渐集中于身体前端。这些变化促进了动物头部化的产生(cephalization),即发展成一个头部区域,这也使得动物对外界环境的反应更加迅速、准确。扁形动物开始出现原始的中枢神经系统,神经系统的前端是脑,由脑发出背、腹、侧三对神经索,在腹神经索直接有横神经相连,形似梯子,称为梯状神经系统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2-27 08:11
目录
概述
中胚层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