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衣
佛教服饰
二衣,佛教服饰的名称。
二衣,佛教服饰的名称,指的是佛教徒穿用的两类衣服:其中一类叫做“制衣”,包括僧众的三衣,尼众的五衣。相传这类衣服是佛陀制定的服饰,所以叫“制衣”。另外一类叫做“听衣”,包括其它的长衣,涅槃僧衣等。相传是佛陀听许弟子穿着的衣服,所以叫“听衣”。《释氏要览》卷上记载:“谓律中佛有听衣,制衣,故云二衣也。”意思是佛陀的戒律中有听衣和制衣两类,所以总称就叫做“二衣”。一般讲,制衣的要求比较严格,听衣的有无则不加限定。
二衣的服装名称有:靠,改良靠,箭衣(其中含龙箭衣,花箭衣,素缎箭衣,布箭衣),马褂(其中含龙马褂,黄素缎马褂,铲子马褂),抱衣(含花,素)夸衣(含花,素,绒,布),卒坎,龙套,大铠,青袍,茶衣,大袖等及其它配件。
二衣类中的各种服装, 在使用上的范围,如: 靠,是元帅、大将在出征前点将或战役中防身的铠甲,在京剧舞台上这些人物需要全身披挂——扎靠,如《挑滑车》中岳飞高宠张奎等,《长坂坡》中的赵云曹八将等。根据剧情发展需要,某一人物在某一折中或全剧的某一场中,可能不扎靠,这种不扎靠的情节可以表达某一人物所处的环境产生了变化,如战败丢盔卸甲,表现狼狈逃窜之态的有《雁荡山》中的贺天龙、《碰碑》中的杨继业,战役中被战火或其它易燃物烧毁铠甲的,如《竹林记》中的余洪,《穆柯寨》中的焦赞孟良,乔装改变其大将身份的有《三岔口》中的任堂惠,身居内室或休闲的有《将相和》中的廉颇等。每个人物的处境不同,它的装束会随之改变。
裴元庆》中的裴元庆,《扈家庄》中的扈三娘等。
箭衣:在二衣类中,箭衣的使用率较高,它塑造的人物范围极广,上至帝王,下至贫民百姓,它之所以表现人物范围广,主要原因是利用多种配件,互相搭配,改变了不同类型人物的形象,如:帝王一般骑马行走时,要穿龙箭衣、腰系大带,配以黄龙或黑龙马褂,肩搭三肩,如:《长坂坡》、《回荆州》中的刘备,《武家坡》中的薛平贵。英雄豪杰、绿林好汉则通常穿花箭衣,披绦子,系大带,如《恶虎村》中的濮天雕武天虬,《时迁偷鸡》中的杨雄、石秀则穿黑素箭衣,系大带。而旗牌、中军可穿花箭衣,系大带,外罩花马褂,如《夜审潘洪》中的旗牌就是如此。《法门寺》、《伊立搜府》中的校尉则穿素缎箭衣,外罩黄素马褂,肩搭苫肩;刽子手、刀斧手可穿素缎箭衣,系大带,披黄素马褂,肩搭苫肩;衙役、解差、报子、更夫、车夫等均穿蓝步箭衣,系大带(报子、更夫可外罩卒坎,如《苏三起解》中的崇公道,《野猪林》中的董超、薛霸)等。
抱衣:是塑造英雄好汉,绿林豪杰,兵卒,以及行走方便,动作灵活人物的主要服饰。在京剧舞台上常为武打演员所穿着,如《三打祝家庄》中燕青、杨林,《恶虎村》中的黄天霸、李伍,《艳阳楼》中的花逢春、徐世英等。
夸衣:在使用上类似抱衣,但它塑造的人物,显得在武艺及行动上略高于其他人物,如《时迁偷鸡》中的时迁,《三盗九龙杯》中的杨香武,《铜网阵》中蒋平等。
卒坎:是交战双方士兵的一种装饰在服装上的标志,如《三打祝家庄》中的祝家庄丁、扈家庄的庄丁,通常卒坎,只有卒字字样,在舞台上表示兵卒身份。
茶衣:通常只是为塑造小孩形象而使用,如:《小放牛》中的牧童,《秦香莲》中的冬哥、春妹等。
大袖:主要为店家、酒保、禁卒、骡夫所穿着,而且这种服饰则成为丑行的主要装束,如《苏三起解》、《武松打店》中的禁卒,《十三妹》中的骡夫等。
二衣行当内,除以上主要名称和使用外,同时还有其他许多配件和装饰物,如:僧背心,道背心,镖囊,弹囊,绦子,大带等,它可以配以其他服装,去改变不同身份,不同处境的人物形象。在二衣行当中为塑造比较典型人物和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在衣箱制中另有专用服,如《花果山》中的孙悟空所用的猴靠、制度衣、猴夸衣等,另有神话戏的神将服,《闹龙宫》中的龟帅、虾将、鱼精等服装,《四郎探母》、《洪母骂畴》中的打国舅、二国舅、洪承畴旗装,这些服装很少有其他人物穿着。
特点
根据二衣行业的范围及作用所涉及的有关问题,明显看出二衣行当所塑造的人物大都是 元帅、大将或武艺高强的草莽英雄、绿林好汉等范畴的人物,另外从服装样式来看,有一个比较明显的特点,就是所有服装的袖口、裤腿均为紧缩型,同时不论穿着任何样式服装,腰间均要系大带或其它束带。大衣、二衣明显的区分为文、武之别,通过各自的服装的穿着处理,可以清楚看到它是类型化的具体体现。它是依据文、武分类,但又依据表演行当去进行分类的方法来塑造人物的。
参考资料
二衣.中国知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3-10-10 23:42
目录
概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