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凉文化
十六国时期的五个政权创造的文化
五凉文化,是指十六国时期,建立在今甘肃省西部的河西走廊地区的前凉后凉南凉北凉西凉这五个政权在其发展阶段所创造的文化,是最具代表性的甘肃省武威市的历史文化。
文化综述
五凉文化是最具代表性的甘肃省武威市的历史文化。
五凉政权控制河西地区近一个半世纪,“百余年间纷争扰攘固所不免”。但较之战乱频仍、经济凋敝、文化衰废的中原,五凉政权控制的河西地区经济相对丰饶,秩序相对安定。
天下丧乱,凉州独全”的局面使得中原士人学者名流度陇而西,源远流长的中原学术也随之西移。随着五凉西域的经营、丝绸之路的畅通,河西成为西域内地交通的必经之路,无论使臣往来,还是商旅往返,僧侣云游,都必须途经河西,这种优越的地理位置,使河西地区成为中西文化的汇合点。
各种不同流派的学术思想,各种不同风格的文化艺术,都在这里汇合、交融,从而使河西地区成为一个天然的文化交流场所。区域内各民族杂相错居,相互学习交融,中原文化、西域文化、游牧文化在这里交流融合、兼收并蓄,形成了“上续之学风,下开之制度,承前启后,继绝扶衰,五百年间延绵一脉”的“五凉文化”,成为凉州文化的高光时刻,在中华文明历史进程中发挥了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城市建筑
筑城之基
早在先秦乌孙驻牧河西时,凉州就有原始聚落赤乌镇。匈奴逐走乌孙月氏后,在赤乌镇的基础上修筑了姑臧城。
据《水经注》引王隐晋书》:“凉州有龙形,故曰卧龙城,南北七里,东西三里,本匈奴所筑也。”
王都气象
汉代武威郡后,又修建了楼台、学堂、城阙、阅兵台等。
前凉对武威城进行了大规模营建。前凉中期,一座规模宏大并具王都气象的新城崛起于凉州大地。
张轨到凉州任职时,姑臧城因遭兵乱残破不堪。随着河西政治安定、经济发达和中原流民的大量涌入,姑臧城已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张轨便以大手笔营建姑臧城。他在旧城基础上,由北向南筑有外、中、紫禁三座小城,在旧城外围又“增筑四城厢各千步……并城为五,街衢相通,二十二门”。
张茂即位后,筑灵钧台,并在城内中段增筑了一座小城,称“内苑”,专门用于举行国家大典、祭祀祖先。
张骏即位后,继续在城外筑四城厢,东城称“东苑”,西城称“西苑”。这时的姑臧城内,已建有宫殿、堂、馆、观、阁、坊、寝、台、园、池等十种三十八座,造型别致,巍然壮观。其中最有名的一座建筑是张骏时筑的谦光殿,主殿巍峨壮丽,“画以五色,饰以金玉,穷尽极巧”;四面各有一座陪殿,东曰宜阳青殿,为春宫;南曰朱阳赤殿,为夏宫;西曰政刑白殿,为秋宫;北曰玄武黑殿,为冬宫。富丽堂皇,名扬海内。
前凉之后,随着各代统治者的不断修缮,姑臧城已发展到七城。
筑城典范
前凉张氏以“拟于王者”的标准营建姑臧城,对后世的王都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一些史学家和建筑学家把五凉时的姑臧城称作是中国礼制王都的典范。
姑臧七城及城门名称来历多依汉制,采自中国传统阴阳五行命名,表现了“拟于王者,而微异其名”的特点。
如谦光殿周围的四殿,颜色依次为青、赤、白、黑,加上主殿黄色为五色。五色是五行的重要内容,其黄色代表着帝王。
张氏修筑姑臧城,改变了中国传统的北的王都建筑布局,创造了一反旧制的南的新格局。
陈寅恪先生就此明确指出:“前后凉之姑臧与后来北魏之洛阳就宫在北而市在南一点而言,殊有相似之处。又姑臧本为凉州政治文化中心,复经张氏增修,遂成河西模范之城邑,亦如中原之有洛阳也。”
后来西凉王李衏的曾孙李冲父子受命为北魏政权规划营造洛阳新都时,就参照了姑臧城的模式,创造了洛阳格局,而洛阳格局又影响到东魏都城邺城唐代都城长安的营建。
建筑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结晶。五凉时崛起的姑臧城,不只是单纯意义上的宫阁台榭、四街八衢,而是代表了一种地域文化,同时还要承载五凉文化。五凉统治者尤其是前凉张氏数代苦心经营的姑臧城,成中国建筑史上的一大创举和五凉文化的杰作。
交融互鉴
五凉文化不但对历朝文化发展产生了影响,也深刻影响了周边游牧民族的文化发展,历史长河中的西夏文化就是有力例证。
自古以来凉州人文荟萃,地灵人杰。自古凉州就出两种人才,一是军人、二是文人。如:胡叟宋繇张湛宗钦段承根刘昞阚骃昙曜张骏等。
由于地处中原腹地和边关蛮荒之地交界,历代凉州人不但受到汉文化的深刻影响,也受到游牧民族的文化影响。凉州人自古就以善骑射和作战勇猛著称。酒文化源远流长。因为凉州是中原门户,历史上不但将士们马蹄踏碎边关月,中外名家们也是常来常往,李白王翰王之涣等大诗人流连于此,马可波罗亦是从此进入中国。
参考资料
五凉文化:五百年延绵一脉.武威市人民政府.2019-08-09
关于五凉文化的历史地位.中国论文网.2015-04-18
最新修订时间:2024-02-27 10:20
目录
概述
文化综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