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
郡,今甘肃省
武威市,
西汉时始置,隶属
凉州刺史部,治所
姑臧(今甘肃省武威市
凉州区)。西汉
元狩二年(前121年),西汉政府为显示
大汉帝国的武功军威,在
河西走廊原
休屠王领地置武威郡,
武威由此得名。后历代王朝都曾在武威设郡置
府。
历史沿革
周为
雍州之地,
春秋以前为
西戎占据,
秦为
月氏驻牧地。
西汉文帝前元六年(前174年)
匈奴占领
河西。
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春,
霍去病击败
匈奴,河西走廊纳入西汉版图,后置武威、
酒泉、
张掖、
敦煌4郡。境内置武威郡隶属凉州刺史部,领姑臧、张掖、武威、
休屠、揟次、鸾鸟、扑擐、
媪围、苍松、宣威共10县,以姑臧(今凉州区)为治所。
东汉献帝
兴平元年(194年)6月,武威郡隶属于
雍州,领13县2城,为姑臧、张掖、武威、休屠、揟次、鸾鸟、扑擐、媪围、宣威、仓松、鹯阴、祖厉、显美、左骑(城)、千人官(城)。
三国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十月,重置凉州,辖武威等7郡,州治武威郡姑臧县,武威郡领姑臧、宣威、武威、揟次、仓松、显美、骊靬、祖厉、休屠、鸾鸟、扑擐、张掖、鹯阴、媪围共14县。
西晋初,隶属凉州,辖姑臧、宣威、揟次、昌松、显美、骊靬、番和7县。
晋愍帝建兴二年(314年)五月,
张寔建立
前凉,建元永安,设置凉州、河州、沙州、定州、商州和秦州共6州。武威郡属凉州,领姑臧、祖厉、宣威、揟次、仓松、显美、骊靬、鹯阴、番禾9县。
东晋孝武帝太元十一年(386年)十月,
吕光改元太安,定都姑臧,史称
后凉。后凉辖武威等26郡,武威郡领姑臧、祖厉、宣威、揟次、显美、骊靬和鹯阴7县。
晋安帝隆安元年(397年)正月,河西
鲜卑族秃发乌孤自称
大都督、
大将军、
大单于、西平王,建元太初,建都西平(今青海西宁),是为
南凉。
晋安帝义熙四年(408年)十一月,
秃发傉檀称凉王,都城移至姑臧,置武威郡等14郡及邯川护军。武威郡隶属凉州,领姑臧、祖厉、宣威、揟次、显美、骊靬和鹯阴共7县。
晋安帝隆安元年(397年)五月,
段业创建
北凉,置有凉、秦、沙3州。武威郡隶属
秦州,仍领姑臧、祖厉、宣威、揟次、显美、骊靬、鹯阴7县。
晋安帝隆安四年(400年),
李暠建国
西凉,以汉人一万户侨置会稽、广夏2郡,余户分置武威、武兴、张掖3郡。武威郡仍领姑臧、祖厉、宣威、揟次、显美、骊靬、鹯阴7县。
北魏太武帝太延五年(439年),太武帝
拓跋焘亲征河西,灭北凉,据河西,境内仍为武威郡,属凉州,武威郡领林中、襄城2县。凉州治所林中。
西魏文帝大统元年(535年),灭北魏,据凉州,置武威、昌松、魏安、番禾、广武5郡。武威郡领姑臧、林中、襄城、显美4县。
北周世宗孝闵帝二年(558年),置凉州总管府,治所姑臧,统武威、广武2郡。武威郡领姑臧、昌松、白山、力乾、安宁、广城、鄣和、燕支共8县。
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废武威郡,置
凉州总管府,治所姑臧。
隋炀帝大业初年(605年),废凉州总管府,复置武威郡,郡治姑臧县,领姑臧、昌松、番禾、允吾4县。
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废武威郡,置凉州总管府,治姑臧。武德七年(624年),废凉州总管府,改置凉州都督府。
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分全国为10道,凉州属
陇右道。武威郡属凉州,辖治范围仍沿用隋朝建置。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又改凉州为武威郡,辖姑臧、神鸟、天宝、昌松和嘉麟5县。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改武威郡为凉州。
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凉州被吐蕃占据,置西凉府。
唐哀帝天佑四年(907年),
朱温废帝建立
后梁,之后黄河流域先后由后梁、
后唐、
后晋、
后汉、
后周更替建国,史称“
五代”时期。“五代”时西凉府虽领神鸟、嘉麟2县,曾间置节度使或留后,但始终为吐蕃自立政权自置官吏统治。
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吐蕃部族在西凉府设置西凉府折逋葛支、西凉府六谷部首领
潘罗支等自立政权。太宗至道二年(996年)秋七月,北宋辖管西凉府,领姑臧、神鸟、番禾、昌松和嘉麟5县。
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年),
李元昊攻占甘、凉二州,从此,河西属
西夏版图。仁宗景佑三年(1036年),在武威置西凉府,属甘肃军司(治甘州)辖。其下所置史无记载。
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
元世祖在永昌府置
永昌路,降西凉府为州。永昌路属甘肃行省,辖领西凉州和庄浪县两个县级政权。
明洪武五年(1372年),置甘州卫(今张掖)和
庄浪卫(今永登),统领河西地区。洪武十二年(1379年)正月,在
庄浪设置陕西行
都指挥使司,统领河西各卫所。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陕西行都指挥使司由庄浪徙治甘州。辖甘州5卫(甘州左卫、右卫、前卫、后卫、中卫)及永昌、凉州、庄浪、西宁、临河等卫户所。
清初承明制,为
西宁道。辖
凉州卫、
镇番卫、
永昌卫、庄浪卫和古浪
守御千户所。
清康熙二年(1663年),改为凉庄道。
清世宗雍正二年(1724年),改凉州卫为武威县,改永昌卫为永昌县,改庄浪卫为平番县,改镇番卫为镇番县,改古浪守御千户所为古浪县。置
凉州府,治所武威县,隶属凉庄道。领武威、永昌、镇番、古浪、平番5县及庄浪茶马厅。清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改凉庄道为
甘凉道,治所武威县。凉州府隶属甘凉道,领武威、永昌、镇番、古浪、平番5县及庄浪茶马厅。
民国初沿清制。民国11年(1922年),废除府州,分甘肃道为
甘凉道和
安肃道。甘凉道治武威县,领武威、永昌、镇番、古浪、平番、张掖、东乐、山丹、抚彝9县。民国18年(1929年),改镇番县为民勤县。民国25年(1936年)7月,甘肃省第六行政督察区成立,辖武威、民乐、民勤、永昌、山丹、张掖、临泽、古浪8县,治所武威。民国30年(1941),将甘肃省第六行政督察区改为武威专员公署,治所武威县,辖武威、民勤、永昌、古浪、永登5县。
1949年10月14日,甘肃行政公署武威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成立,下辖武威、永登、景泰、古浪、民勤、永昌6县。1950年5月,天祝自治区人民政府成立,归武威分区管辖撤销张掖分区,张掖、民乐、山丹三县划归武威分区;将景泰县并入靖远县。1955年10月,武威、酒泉两专区合并,成立张掖专区。1961年11月,恢复武威专区,辖武威、民勤、永昌、古浪和天祝藏族自治县。1963年10月,永登、景泰两县划归武威专区。1969年7月,
内蒙古自治区的
阿拉善右旗划入武威专区。1970年3月,永登县划归兰州市。1979年7月,国务院决定将阿拉善右旗交由内蒙古自治区管辖。1981年2月,永昌县划归金昌市管辖。1985年4月,撤销武威县,设立县级武威市。同年5月14日,景泰县划归白银市。至此,武威地区辖县级武威市及民勤、古浪和天祝共3县1市。
2001年5月,撤销武威地区设立地级
武威市,原县级武威市改称为
凉州区。
武威市人民政府驻地凉州区,辖凉州区、
民勤县、
古浪县和
天祝藏族自治县共3县1区。
历史地位
汉唐之际,凉州是我国
西北地区仅次于
长安的最大古城,
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前凉、后凉、南凉、北凉,唐初的
大凉都曾在此建都,以后历为
郡、
州、
府治。它还是古代
中原与
西域经济、文化交流的枢纽,“
丝绸之路”西段的要隘,中外商人云集的都会,并一度成为我国
北方的
佛教中心。著名的
凉州词(曲)、
西凉乐、
西凉伎都曾在这里形成和发展,对保存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传播西域文化起了很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