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出自《
孟子》的《
尽心章句上》。 意思是亲爱亲人而仁爱百姓,仁爱百姓而爱惜万物。
孟子曰:“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我们今天也说:“让世界充满爱。”不过,充满什么样的爱?我们没有
具体分析,也没有说。
对于物(
朱熹注释说,指禽兽草木),主要是爱惜。爱惜的具体表现,按照
朱熹的说法,就是要“取之有时,用之有节。”这种思想,倒是有我们今天环境保护,珍惜
自然资源的意识了。
对于民,也就是老百姓,需要仁爱。仁爱的具体表现,按照
朱熹引
程颐的看法,也就是孟子在《梁惠王上》里面所说的“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而这种推己及人的仁爱,对禽兽草木等“物”是谈不上的。
对于亲,也就是自己的亲人,则不是爱情和仁爱的问题,而是一种以
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亲爱,是爱之中最自然最亲密的一个层次了。
但是,只有当你能够亲爱亲人时,才有可能推己及人地去仁爱百姓;只有当你能够仁爱百姓时,才有可能爱惜万物。不然的话,就会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不可能维系下去的。所以,爱虽然有亲疏,有差等,但这些亲疏差等之间却又有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另一方面的问题是,爱之所以有亲疏,有差等,不是我们主观方面随意决定的,而是因为客观方面,这些对象本身有所差别,用
朱熹引
杨氏的话来说,叫做“其分不同,故所施不能无差等。”,总起来说,有差等又有联系,“统而言之则皆仁,分而言之则首序。”(
程颐)
从亲爱自己的亲人出发,推向仁爱百姓,再推向爱惜万物,这就形成了
儒学的“爱的系列”,而我们发现,这个系列又正好是和《大学》所开列的“修身、齐家、治国、
平天下”阶梯相统一的。由此可见,圣贤所论,无不用心深刻。既然如此,读者也只有用心体会,才能得其真髓。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再传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
仁政、
王霸之辨、
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孟子曾仿效
孔子,带领门徒周游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孟子》有七篇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其学说出发点为
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
德治。
南宋时
朱熹将《孟子》与《
论语》《大学》《
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
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
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战国时期鲁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
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
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
孔孟”。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逻辑严密,尖锐机智,代表着传统散文写作最高峰。孟子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即“人之初,性本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