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属称谓(QīnShǔ ChēngWèi),对
亲属的称呼,或具有亲属关系者的互称。汉语的亲属称谓纷繁庞杂,包含着语言自身和社会文化的诸多因素。
基本介绍
亲属称谓始于何时,不太好证明。就今天所能见到的资料来看,
甲骨文中就已经有了比较系统的亲属称谓。汉语的亲属称谓数量:《中国古今称谓全书》中“家族·亲属”类有一千八百条。《
亲属称呼辞典》共收录包括古代称谓和现代方言称谓在内的亲属称谓三千五百条。
解释各种称谓时,用含义明确的平辈称谓或上下各两辈以内的称谓加以注释,表1是用作解释的基本称谓表。
(表格参考来源:)
相关分类
亲属称谓的分类研究是有其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
《
亲属称呼辞典》,收汉语亲属称谓约三千五百条,分十大类,三百三十三小类,有的小类再根据意义分若干
细目,每个细目为一同义类聚。
一、父系 二、母系 三、夫系 四、妻系 五、兄弟姐妹系 六、儿孙系 七、堂亲系 八、表亲系 九、合称 十、泛称
九族列表
一族:
夫亲:丈夫,又叫郎君、夫君、良人、官人、相公、老公、爱人、卿卿、外子、外人、老头子、老伴。
妻亲:妻子,又叫娘子、内人、良人、内子、老婆、爱人、卿卿、老婆子、老伴。
夫亲/妻亲的其他配偶(女性):比自己年长者可以叫姊姊,比自己年幼者可以叫妹妹。
夫亲/妻亲的其他配偶(男性):比自己年长者可以叫兄兄,比自己年幼者可以叫弟弟。
三族血亲:
父亲:爸爸,又叫爹、爹爹、爹亲、爹地、大大、老爸、爸比、爸、老爷子。
母亲:妈妈,又叫娘、娘娘、娘亲、娘妮、老妈、妈咪、妈、老娘。
男亲:男儿子,又叫儿、男儿、息男、儿子、闺男、囝男、宝贝、孩子、小子。
女亲:女儿子,又叫儿、女儿、息女、儿子、闺女、囡女、宝贝、孩子、丫头。
三族姻亲:
继父:爸爸,又叫后爹、晚爹、后爸、爸、老爷子。
继母:妈妈,又叫后娘、晚娘、后妈、妈、老娘。
兄妇姊:兄姊,又叫嫂子、兄嫂、兄妇、兄妻。
姊夫兄:姊兄,又叫姐夫、姊兄、姊郎、姊丈。
弟妇妹:弟妹,又叫弟媳妇、兄弟媳妇、弟妹、弟妇。
妹夫弟:妹弟,又叫妹夫、妹弟、妹郎。
子妇:媳妇,又叫儿、儿媳妇、半女、息妇。
子婿:女婿,又叫儿、婿儿、半男、半子、龟婿。
丈父:爸爸,又叫爹、丈人、岳父、泰山、大大、老爸、爸、老爷子。
丈母:妈妈,又叫娘、丈母娘、岳母、泰水、老妈、妈、老娘。
公父:爸爸,又叫爹、公公、公爹、大大、老爸、爸、老爷子。
婆母:妈妈,又叫娘、婆母娘、婆娘、老妈、妈、老娘。
舅兄:兄兄,又叫哥、兄长、兄台、大舅哥、大舅子。
姨姊:姊姊,又叫姐、姊长、姊台、大姨姐、大姨子。
舅弟:弟弟,又叫弟、兄弟、弟子、小舅弟、小舅子。
姨妹:妹妹,又叫妹、姊妹、妹子、小姨妹、小姨子。
伯兄:兄兄,又叫哥、兄长、兄台、大伯哥、大伯子。
姑姊:姊姊,又叫姐、姊长、姊台、大姑姐、大姑子。
叔弟:弟弟,又叫弟、兄弟、弟子、小叔弟、小叔子。
姑妹:妹妹,又叫妹、姊妹、妹子、小姑妹、小姑子。
大舅兄妇:兄嫂,又叫嫂子、兄嫂、兄妇、大妗子。
大姨姊夫:姊兄,又叫姐夫、姊兄、姊郎、姊丈、大姨夫、连襟兄弟。
小舅弟妇:弟妹,又叫弟媳妇、兄弟媳妇、弟妹、弟妇、小妗子。
小姨妹夫:妹弟,又叫妹夫、妹弟、妹郎、小姨夫、连襟兄弟。
大伯兄妇:兄嫂,又叫嫂子、兄嫂、兄妇、大婶子、妯娌。
大姑姊夫:姊兄,又叫姐夫、姊兄、姊郎、姊丈、大姑夫。
小叔弟妇:弟妹,又叫弟媳妇、兄弟媳妇、弟妹、弟妇、小婶子、妯娌。
小姑妹夫:妹弟,又叫妹夫、妹弟、妹郎、小姑夫。
☆
内侄男/
妻侄男:妻子的侄男称妻侄男;又称内侄男、岳侄男、舅侄男、丈人侄男、
☆
内侄妇/
妻侄妇:妻子的侄妇称妻侄妇;又称内侄妇、岳侄妇、舅侄妇、丈人侄妇、
☆
内甥男/妻甥男:妻子的甥男称妻甥男;又称内甥男、岳甥男、姨甥男、丈人甥男、
☆
内甥妇/
妻甥妇:妻子的甥妇称妻甥妇;又称内甥妇、岳甥妇、姨甥妇、丈人甥妇、
☆
内侄婿/妻侄婿:妻子的侄婿称妻侄婿;又称内侄婿、岳侄婿、舅侄婿、丈人侄婿、
☆
内侄女/妻侄女:妻子的侄女称妻侄妇;又称内侄女、岳侄女、舅侄女、丈人侄女、
☆
内甥婿/
妻甥婿:妻子的甥婿称妻甥婿;又称内甥婿、岳甥婿、姨甥婿、丈人甥婿、
☆
内甥女/妻甥女:妻子的甥女称妻甥女;又称内甥女、岳甥女、姨甥女、丈人甥女、
高外祖父、高外祖母:曾祖母之父、母。
曾外曾祖父、曾外曾祖母:曾外祖之父、母。
曾外曾外祖父、曾外曾外祖母:曾外祖母之父、母
外高外祖父、外高外祖母:外曾祖母之父、母。
外曾外曾祖父、外曾外曾祖母:外曾外祖父之父、母。
外曾外曾外祖父、外曾外曾外祖母:外曾外祖母之父、母。
外曾孙、外曾孙女:外孙之子、女。
曾外孙、曾外孙女:孙女之子、女。
外曾外孙、外曾外孙女:外孙女之子、女。
玄孙(元孙、膀孙)、玄孙女:曾孙之子、女。
玄外孙、玄外孙女:曾孙女之子、女。
曾外曾孙、曾外曾孙女:曾外孙之子、女。
曾外曾外孙、曾外曾外孙女:曾外孙女之子、女。
外玄孙、外玄孙女:外曾孙之子、女。
外玄外孙、外玄外孙女:外曾孙女之子、女。
外曾外曾孙、外曾外曾孙女:外曾外孙之子、女。
外曾外曾外孙、外曾外曾外孙女:外曾外孙女之子、女。
从父伯父、从父叔父、叔伯伯父、叔伯叔父、堂伯父、堂叔父、
从祖父:父之从父兄弟。
从父伯母、从父叔母、叔伯伯母、叔伯叔母、堂伯母、堂叔母、
从祖母:父之从父兄弟之妻。
再从父兄弟、叔伯叔伯兄弟:堂伯父、堂叔父之子。
叔曾祖父、族曾祖父:祖父的伯叔。
叔曾祖母、族曾祖母:祖父的伯叔之妻子。
从父伯祖父、从父叔祖父、叔伯伯祖父、叔伯叔祖父、堂伯祖父、堂叔祖父、族祖父:叔曾祖父之子。
从父伯祖母、从父叔祖母、叔伯伯祖母、叔伯叔祖母、堂伯祖母、堂叔祖母、族祖母:叔曾祖父之妇。
再从父伯父、再从父叔父、叔伯叔伯伯父、叔伯叔伯叔父、族父:族祖父之子。
再从父伯母、再从父叔母、叔伯叔伯伯母、叔伯叔伯叔母、族母:族祖父之妇。
三从父兄弟、叔伯叔伯叔伯兄弟、族兄弟:族父之子。
叟、嫂:尊敬的老人,勤劳,洗衣,做饭,打扫家务的妇女。
兄嫂:兄之妻。
弟嫂:弟之妻。
侄嫂:侄之妻。
甥嫂:甥之妻。
伯嫂:伯子之妻。
叔嫂:叔子之妻。
舅嫂:舅子之妻。
妇:儿媳妇儿、弟兄、甥侄的妻子。
兄妇:兄之妇。
弟妇:弟之妇。
儿妇:儿媳妇儿。
息妇:儿媳妇儿。
侄妇:侄媳妇。
甥妇:甥媳妇、外甥媳妇。
孙妇:孙媳妇。
外孙妇:外孙媳妇。
侄孙妇:侄孙媳妇。
甥孙妇:甥孙媳妇、外甥孙媳妇。
侄外孙妇:侄外孙媳妇。
甥外孙妇:甥外孙媳妇、外甥外孙媳妇。
伯妇:伯父、伯子之妻。
叔妇:叔父、叔子之妻。
舅妇:舅父、舅子之妻。
丈:尊敬的老人。
姑丈:姑母、姑子之夫。
姨丈:姨母、姨子之夫。
姊丈:姊之夫。
妹丈:妹之夫。
夫:大丈夫。
姑夫:姑母、姑子之夫。
姨夫:姨母、姨子之夫。
姊夫:姊之夫。
妹夫:妹之夫。
女夫:女婿。
壻:女子的丈夫。
姑壻:姑母、姑子之夫。
姨壻:姨母、姨子之夫。
姊壻:姊之夫。
妹壻:妹之夫。
婿:女儿的丈夫。晚辈女性的丈夫。
女婿:女儿之夫。
侄孙婿:侄孙女婿。
甥孙婿:甥孙女婿、外甥孙女婿。
侄外孙婿:侄外孙女婿。
甥外孙婿:甥外孙女婿、外甥外孙女婿。
郎:对男子的爱称。
姑郎:姑母、姑子之夫。
姨郎:姨母、姨子之夫。
姊郎:姊之夫。
妹郎:妹之夫。
父、甫:美男子。
姑父、姑甫:姑母、姑子之夫。
姨父、姨甫:姨母、姨子之夫。
姊父、姊甫:姊之夫。
妹父、妹甫:妹之夫。
女父、女甫:女婿。
从孙(男性)
侄孙子:兄弟的(内外)孙子。包括侄女的孩子。
从孙(女性)
甥孙子:姊妹的(内外)孙子。包括甥女的孩子。
从外孙男(男性)侄外孙男:兄弟的外孙男。侄女的男儿。
从外孙男(女性)甥外孙男:姊妹的外孙男。甥女的男儿。
从外孙女(男性)侄外孙女:兄弟的外孙女。侄女的女儿。
从外孙女(女性)甥外孙女:姊妹的外孙女。甥女的女儿。
中表、姑表:父之姊妹之子女。
舅母、
妗母、
舅妈、妗妈、
舅娘、
妗娘、妗儿、
妗子、妗爹:舅父之妻亲。
姨母、
从母、
姨妈、
大妈、姨娘、
大娘、姨姨:母亲之姊妹。
姨父、从母父、
姨爸、
大爸、
姨爹、
大爹、
姨丈:姨母之夫亲。
从母、姨、两姨、姨表:姨母之子女。
舅、
外舅、
岳父、丈父、丈人爹、丈母爹、
泰山、
岳翁、岳丈:妻之父。
姑、
外姑、
岳母、丈母、丈人娘、
丈母娘、
泰水:妻之母。
大姨、小姨、姨子:妻之姊妹。
大舅、小舅、舅子:妻之兄弟。
舅、嫜、公:夫之父。
姑、婆:夫之母。
大伯、小叔、叔伯子:夫之兄弟。
大伯妇、
小叔妇、伯妇、叔妇、婶子、妯娌、娣姒:夫之兄弟妇。
大姑、小姑、姑子:夫之姊妹。
详细介绍
祖辈
祖辈的亲属,按古代关于宗亲的范围,是从高祖开始。高祖以上的直系祖先则称为远祖、先祖、先人、
鼻祖(鼻,始的意思)。
⑴祖:在古代,广义是指所有父辈以上的男性先辈,狭义则是指祖父。
⑵祖父:又称为“
王父”“大父”“
祖君”。在古代,“公”“太公”“翁”也可用来称呼祖父;如今对祖父最常见的称呼是“爷爷”。
⑶
祖母:又可以称为“大母”“王母” “
重慈”。又因古人有妻有妾,所以祖母又有 “
季祖母”“
庶祖母”“妾祖母”之分。祖母之称古今通用。
⑷婆:是古代对成年妇女的很普遍的称呼,也可以用来称祖母。
⑸奶奶:是今天对祖母的普遍称呼,古代的使用较晚。作为称谓,“奶”最早是作为乳母之称,以后又用以称母亲,又作为对以婚妇女的较广义的称呼。
⑹堂祖父、
从祖父、伯公、
伯祖、伯翁、
叔公、
叔祖、叔翁等:这些是对祖父的兄弟的称谓,祖父之兄为伯祖父,祖父之弟为叔祖父。
⑺堂祖母、从祖母、伯婆、伯祖母、叔婆、叔祖母等:这些是对祖父兄弟妻子的称谓。
⑴
高祖父:即曾祖之父,古今多称为
高祖父,也有称为“
高祖王父”“高门”。但需注意的是,古代对高祖之上的历代远祖也可称为高祖。
(3)高外祖父:即曾祖母之父,亦可称为”高外翁“。
(4)高外祖母:指曾祖母之母,亦可称为“高外婆”。
曾祖父:即祖父之父。古代还可以称为“
太翁”“
曾翁”“曾大父”“
大王父”“
王大父”“太公”“曾太公”等称呼,比较特殊的是称“
曾门”。
曾祖母:即祖父之母。古代还可以称为“
太婆”“曾祖王母”“太奶”,其中较常见的为“太婆”。
外曾祖父:即外祖父之父。古代还可以称为“外
太翁”“外
曾翁”“外曾祖王父”“太爷”“曾太公”其中较常见的为“太公”。
外曾祖母:即外祖父之母。古代还可以称为“外太婆”“外曾祖王母”“太奶”“太姥”,其中较常见的为“太婆”。
曾外祖父:即祖母之父。古代还可以称为“太外翁”“太爷”,其中较常见的为“太公”。
曾外祖母:即祖母之母。古代还可以称为“太外婆”“太奶”“太姥”,其中较常见的为“太婆”。
外曾外祖父:即外祖母之父。古代还可以称为“外太外翁”“太爷”,其中较常见的为“太公”。
外曾外祖母:即外祖母之母。古代还可以称为“外太外婆”“太姥”,其中较常见的为“太婆”。
父母:父母是亲属中最重要的亲属,除“父母”“双亲”“
二老”“爹娘”等古今通用的合称外,还有“高堂”“
严君”“尊亲”“
严亲”“两亲”“
亲闱”等以及文人笔下的“所生”“
椿萱”等对父母的代称。
父、父亲:是对父亲古今习见的称呼,还可以称父亲为“公”“翁”“尊”“哥”“大人”“严君”“爷”“爹”“兄兄”“爸”“
老子”等。
尊:古代常见的
敬称用语,称自己的父亲可称“
家尊”,称对方的父亲则称“
令尊”。
爷:古代对成年男子较广义的称呼,宋代开始用作对祖父之称,
魏晋南北朝就用作对父亲之称,或写作“耶”。
母:是对母亲最常见的称呼。而在古代对母亲的称谓中,大都和“母”相似,又用作对成年妇女或老年妇女的泛称。其中较重要的有:“婆”“娘”“娘娘”“姥”“大人”“妈”“慈”“姐”“家家”和“姊姊”等。
继母:如果自己的母亲去世、离异或被父辈逐出,则称续娶之妻为继母、
继亲、
后母、
假母、续母。
继父:如果自己的父亲去世、离异,则母亲改嫁之夫称为继父、
继亲、
后父、
假父、续父。
出母:如果自己的母亲离家之后还能相见,则称为出母。
出父:如果自己的父亲离家之后还能相见,则称为出父。
生母:称自己的亲生身母亲为“生母”。
生父:称自己的亲生身父亲为“生父”。
养母:称扶养自己的女性为“养母”。
养父:称扶养自己的男性为“养父”。
庶母: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子女称父亲的正妻以外的其他妻子为“姨”,实际上却可能是他们的亲生母亲。如果自己的生母是正妻,则称父亲之妾为“庶母”“
少母”“
诸母”“妾母”。
庶父:在古代一妻多夫制的家庭中,子男称母亲的正夫以外的其他丈夫为“叔”,实际上却可能是他们的亲生父亲。称母亲其他丈夫为“庶父”“少父”“
诸父”。
嫡母: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子女称父亲的正妻为“
嫡母”。
嫡父:在古代一妻多夫制的家庭中,子男称母亲的正夫为“
嫡父”。
家家和姊姊:是中古时期对母亲的两种特殊称呼。
姨: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无论自己的生母是妻或妾,对父亲的妾都可以称为“姨”“姨姨”“阿姨”。
叔:在古代一妻多夫制的家庭中,无论自己的生父是主夫或母亲的其他丈夫,对母亲的其他丈夫都可以称为“叔”“叔叔”“阿叔”。
义母:指是在自己的母亲之外再拜认某人为母。这个“义”字有外加、假、代、自愿等意。
义父:指是在自己的父亲之外再拜认某人为父。
1.与父亲相关:
⑵
世父:对父亲的兄弟的称谓,现在更多的场合是称“伯父”“叔父”。或简称“伯”“叔”。古人偶尔将几个叔父按伯、仲、叔、季的排行次序,分别称为“伯父”“
仲父”“叔父”“
季父”。
⑷从父叔伯父”:对父亲的
叔伯兄弟可统称“从父叔伯父”,又可分别称为“从父伯”“从父叔”。“
从伯”“
从叔”。
⑸姑母:对父亲的姊妹可称为“姑”(沿用至今),又可以称为“
诸姑”“姑姊”“姑妹”,对已婚者一般都称为“
姑母”“
姑妈”,与今不同的是偶尔也称“姑娘”。
⑹姑父:对姑母的丈夫,既可称为“
姑爸”“
姑爹”“
姑父”“
姑丈”,又可以称为“姑婿”“
姑夫”。
⑺堂兄弟、从父兄弟、叔伯兄弟:对叔伯父的男儿的称谓。
⑻堂姊妹、从父姊妹、叔伯姊妹:对叔伯父的女儿的称谓。
2.与母亲相关:
⑴外祖父:对母亲的父亲,称其为“外祖父”(与今同),又可称为“
外翁”“外大人”“
家公”“老爷”等。
⑵外祖母:对母亲的母亲,称为“外祖母”“外婆”(与今同),又称为“姥姥”“
老老”等。
⑶舅父:对母亲的兄弟,古今均称“舅”,在不同场合,可加上一些修饰或补充性文字,如:“舅氏”“
舅父”“嫡舅”“元舅”“
堂舅”等。
⑷舅母:对舅父之妻的称谓。
⑸姨母:对母亲姊妹的称呼,先秦时称为“从母”,秦汉以来则称为“姨母”,或称为“姨娘”“姨婆”“姨妈”等。
⑹
姨父:对姨母之夫称为“姨爸”或“姨父”。姨母之子女称“从母兄弟”“从母姊妹”。
(无论是舅父之子还是
姑母之子,都可以以“表兄弟”“表姊妹”相称,古人统称为“
诸表”)
“考”和“妣”在先秦时是对父母的异称,无论生死均可用。秦汉以来,父母死后仍可称为考妣,但生前不再称考妣,考妣只用来对死去的父母之称。而且,考某某不仅用来称死去的父母,死去的祖辈乃至更早的直系先辈均可用考妣相称(在先秦时则是对先祖的泛称)。
夫妻
⑴夫:或作“丈夫”,本是对成年男子的美称,但又用作夫妻之夫。“夫”加上其它附加成分的表示丈夫意的相关称谓很多,如:“夫子”“夫君”“
夫主”“夫婿”等。除此,还可以用“
良人”“郎”“丈人”“君”“老公”“官人”“汉子”等。
⑵妻、妻子:是由古至今对妻的最主要的称呼。在妻之前加上各种附加成分,还有“贤妻”“良妻”“
仁妻”“
令妻”“
娇妻”等。除此,还可用“妇”“室”“君”“夫人”“娘子”“
浑家”“内”“老婆”“婆娘”“太太”等来称呼。
1.与丈夫相关:
⑴公:也称公公,对丈夫之父,古称为“舅”,也称为“公”“公公 ”。这些称呼正是今天称丈夫之父为“公”“公公”“老人公”的前身。
⑵婆:也称婆婆,对丈夫之母,古称为“姑”以及由“姑”派生出的“君姑”“
严姑”“慈姑”“
阿姑”等。后又称“婆”“婆婆”。
⑶
舅姑、
姑舅:是早期对丈夫父母的合称。近者称“公婆”。此外还有一个常见的称呼是“姑章”,或作“
姑嫜”。
⑷伯叔:对丈夫的兄弟的称谓,与近代所称的“大伯”“小叔”是一致的。
⑸姑:对丈夫姊妹的称谓。
2.与妻子相关:
⑴岳丈:是对于妻子之父的称呼,古代还有“
泰山”“冰翁”“
外舅” “
外父”“妻父”等代称。
⑵
岳母:对妻子之母的称谓,或称为“丈母”。姑、外姑:早期用来对妻子之母的称呼。
⑶
舅:对妻子兄弟的称呼,或称为“舅”“
舅爷”“
舅子”等,还称为“
内兄”“
内弟”“妻兄”“妻弟”等。
⑷姨:对妻子的姊妹的称呼,或称“大姨”“小姨”,也称为“妻妹”“
内妹”。
⑸内侄、内甥。
兄弟
(“哥”,古代是用得十分广泛的称呼,可以称父、称兄、称弟、称男)
⑴兄:又称为“昆”。今天则可用“哥”来称呼兄长。有兄弟数人的情况下,称呼中必须表示出排行,或以数字为排行,或用伯、仲、叔、季这些排行常用语等。
⑵嫂:对兄的妻子的称谓,或称“嫂嫂”“兄姊”。
⑶弟:是对与兄相对者的称呼。
⑷弟媳:对弟的妻子的称谓,或称“弟妹”。
⑸侄:对兄弟的子最常见的称呼,也可直接称之为“
兄子”“
弟子”,还称为“
侄男”“
侄女”。对于男性还可以称为“
从子”“
从男”“
从女”“
犹子”“
犹男”“
犹女”。
姐妹
(“姐”,古代是用得十分广泛的称呼,可以称母、称姊、称妹、称女)
⑴女兄、女弟:古代对姊妹的称谓,或直接称姊妹为兄弟。“姊”又称“姐”,与姊相对者称为“妹”。
⑵姊夫、妹夫:对姊妹的丈夫的称呼,也可称为“姊婿”“妹婿”“兄姊”“妹弟”。
⑶甥:对姊妹之子最普遍的称呼,也可直接称之为“
姊子”“
妹子”,还称为“
甥男”“
甥女”。对于女性还可以称为“
从子”“
从男”“
从女”“
犹子”“
犹男”“
犹女”。
男女
⑴子:在古代是一个使用范围较广的称呼,秦汉以后主要用作男儿子之称。
自己之子可称为“
犬子” “孽子” “不孝子”等,别人之子又可称为“
令子”“
良子”“不凡子”“
贤子”等。除此,还可用“男”“
子息”“
贱息”“儿子”“儿郎”“儿男”等来称呼子。若有几个儿子则有“长子”“
次男”“幼子”等称呼。
⑵女:对女儿的主要称呼。对别人的女儿往往称为“爱”或“嫒”,也称为“
令嫒”“闺嫒”。
⑶义男、
义女:指不是自己生育的,而是收养的子女,又称“养男”“养女”“
假子”。同时还有一个常见的代称“螟蛉”。
⑷媳妇:对儿子之妻的称呼。最初只称为“妇”,后因儿子又称为“息”,所以子之妻又称为“
息妇”,或写作“媳妇”。
⑸婿:对女儿丈夫的称呼,或称为“
女婿”“子婿”“郎婿”“
快婿”等。除此,女儿之夫还可以被称为“
女夫”“
半子”“东床”“
令坦”。
女婿到了岳丈家,除了岳父、
岳母可以称“贤婿”之类,岳家一般人都尊称其为“姑爷”“
姑老爷”。
⑹孙:对儿子的子女的称呼,或称“
孙息”“
孙枝”。“孙”又分为“孙儿”“孙女”,“孙女”又称为“
女孙”。
⑺外孙:对女儿的子女的称呼。女性还可称为“外孙女”。
直系后代
合称
1、由单称合成的:如父母、
父子、母女、
兄妹、
夫妇、
堂兄弟姐妹、伯叔父母、再从姊妹
3、既可单称,也用于合称或关系称:如
亲家、
连襟、
妯娌另附
曾祖辈
曾祖父——曾孙男/曾孙女
曾祖母——曾孙男/曾孙女
曾祖公(丈夫的曾祖父)——曾孙媳妇
曾祖丈人(妻子的曾祖父)——曾孙女婿
曾祖丈母(妻子的曾祖母)——曾孙女婿
曾外祖父——外曾孙男/外曾孙女
曾外祖母——外曾孙男/外曾孙女
曾外祖公(丈夫的曾外祖父)——外曾孙媳妇
曾外祖丈人(妻子的曾外祖父)——外曾孙女婿
曾外祖丈母(妻子的曾外祖母)——外曾孙女婿
外曾祖父——曾外孙男/曾外孙女
外曾祖母——曾外孙男/曾外孙女
外曾祖公(丈夫的外曾祖父)——曾外孙媳妇
外曾祖婆(丈夫的外曾祖母)——曾外孙媳妇
外曾祖丈人(妻子的外曾祖父)——曾外孙女婿
外曾祖丈母(妻子的外曾祖母)——曾外孙女婿
外曾外祖父——外曾外孙男/外曾外孙女
外曾外祖母——外曾外孙男/外曾外孙女
外曾外祖公(丈夫的外曾外祖父)——外曾外孙媳妇
外曾外祖婆(丈夫的外曾外祖母)——外曾外孙媳妇
外曾外祖丈人(妻子的外曾外祖父)——外曾外孙女婿
外曾外祖丈母(妻子的外曾外祖母)——外曾外孙女婿
祖辈
伯祖父母(父亲的伯父母)——侄孙男/侄孙女
伯祖公婆(公公的伯父母)——侄孙男妇
伯祖岳父母(丈人的伯父母)——侄孙女婿
叔祖父母(父亲的叔父母)——侄孙男/侄孙女
叔祖公婆(公公的叔父母)——侄孙男妇
叔祖岳父母(丈人的叔父母)——侄孙女婿
姑祖父母(父亲的姑父母)——侄孙男/侄孙女
姑祖公婆(公公的姑父母)——侄孙男妇
姑祖岳父母(丈人的姑父母)——侄孙女婿
舅祖父母(父亲的舅父母)——甥孙男/甥孙女
舅祖公婆(公公的舅父母)——甥孙男妇
舅祖岳父母(丈人的舅父母)——甥孙女婿
姨祖父母(父亲的姨父母)——甥孙男/甥孙女
姨祖公婆(公公的姨父母)——甥孙男妇
姨祖岳父母(丈人的姨父母)——甥孙女婿
伯外祖父母(母亲的伯父母)——侄外孙男/侄外孙女
伯外祖公婆(婆婆的伯父母)——侄外孙男妇
伯外祖岳父母(丈母的伯父母)——侄外孙女婿
叔外祖父母(母亲的叔父母)——侄外孙男/侄外孙女
叔外祖公婆(婆婆的叔父母)——侄外孙男妇
叔外祖岳父母(丈母的叔父母)——侄外孙女婿
姑外祖父母(母亲的姑父母)——侄外孙男/侄外孙女
姑外祖公婆(婆婆的姑父母)——侄外孙男妇
姑外祖岳父母(丈母的姑父母)——侄外孙女婿
舅外祖父母(母亲的舅父母)——甥外孙男/甥外孙女
舅外祖公婆(婆婆的舅父母)——甥外孙男妇
舅外祖岳父母(丈母的舅父母)——甥外孙女婿
姨外祖父母(母亲的姨父母)——甥外孙男/甥外孙女
姨外祖公婆(婆婆的姨父母)——甥外孙男妇
姨外祖岳父母(丈母的姨父母)——甥外孙女婿
父辈
公公、婆婆(丈夫的父亲、母亲)——儿媳妇
丈人、丈母(妻子的父亲、母亲)——女婿
伯父母——侄男/侄女
伯公婆(丈夫的伯父母)——侄媳妇
伯岳父母(妻子的伯父母)——侄女婿
叔父母——侄男/侄女
叔公婆(丈夫的叔父母)——侄媳妇
叔岳父母(妻子的叔父母)——侄女婿
姑父母——侄男/侄女
姑公婆(丈夫的姑父母)——侄媳妇
姑岳父母(妻子的姑父母)——侄女婿
舅父母——甥男/甥女
舅公婆(丈夫的舅父母)——甥媳妇
舅岳父母(妻子的舅父母)——甥女婿
姨父母——甥男/甥女
姨公婆(丈夫的姨父母)——甥媳妇
姨岳父母(妻子的姨父母)——甥女婿
胞哥(本人的哥哥)——弟、妹
兄嫂(哥哥的爱人)——夫弟、夫妹
弟妇(胞弟的爱人)——夫兄、夫姐
胞姐、妹(本人的姐、妹)——弟、妹、兄、姐
夫兄(丈夫的哥哥)——弟妇
兄嫂(丈夫的嫂嫂)——弟妇
夫弟(丈夫的弟弟)——嫂
弟妇(丈夫的弟媳)——嫂
爱妻(本人的妻子)——夫
夫姐(丈夫的胞姐)——弟媳
夫妹(丈夫的胞妹)——兄嫂
从兄、姐(伯、叔的女儿)——从弟、妹
从弟、妹(伯、叔的女儿)——从兄、姐
夫从兄(丈夫的从兄)——从弟妇
从兄嫂(丈夫的从嫂)——从弟妇
从弟(丈夫的从弟)——从兄嫂
从弟妇(丈夫的从弟媳)——从兄嫂
堂兄(丈夫的堂兄)——堂弟妇
堂嫂(丈夫的堂嫂)——堂弟妇
堂弟(丈夫的堂弟)——堂兄嫂
堂小弟(丈夫的堂弟媳)——堂兄嫂
堂兄、
堂姐、堂弟、
堂妹(同族平辈者)——堂弟、堂妹、堂兄、堂姐
宗兄、宗姐、
宗弟、宗妹(同姓平辈者)——宗弟、宗妹、宗兄、宗姐
表兄、表姐(姑、姨、妗的子、女)——表弟、表妹
表弟、表妹(姑、姨、妗的子、女)——表兄、表姐
内兄、嫂(妻子的哥、嫂)——内兄、嫂
内弟、媳(妻子的弟、媳)——姐夫
姻家兄、弟(妻的堂兄、弟)——姻家兄、弟
老太
姻翁、姆(亲家的祖父、母)——姻再侄、姻再侄妇
太姻翁(亲家的父亲)——姻侄、姻侄妇
太姻姆(亲家的母亲)——姻侄、姻侄妇
姻伯翁、
叔翁(亲家的伯、叔父)——姻家侄、姻家侄室
姻姆(亲家姆)——姻室
姻兄(亲家的兄弟)——姻家弟
姻仁兄(亲家姆的兄弟)——姻家室
姻家兄(亲家的从、堂兄弟)——姻家弟
姻侄(亲家的堂、侄儿)——姻家伯、姻愚叔
姻甥(亲家的堂、甥儿)——姻家舅、姻愚舅
姻伯祖(兄弟妻的祖父)——姻家再侄
演变发展
汉语的亲属称谓在甲骨文里就有,先秦时期已相当完备且系统化。在以后的长期使用中,由于种种原因,亲属称谓发生了变化。作为词汇系统的一部分,亲属称谓与一般词汇的词义演变具有共性,同时也有其个性。归纳起来,汉语亲属称谓的词义演变大致包括称谓系统的改变、词形或词义的消失、词义的扩大或缩小、词义的转移、一般词汇取得亲属称谓义等几种。
首先是原有的部分称谓已不再使用。比如古代用来称呼祖父、祖母的“王父、王母”“大父、大母”以及称呼父亲和祖父的“翁”、称呼长幼妾或妯娌的“姒、娣”以及“
姒妇、
娣妇”等现在不用了。其次是产生了新称谓,比如“爷、爹、哥、姐”等称谓在汉代以前的文献中尚未发现,而其重叠形式“
爷爷、爹爹、哥哥、姐姐”等则更晚。
注:①族兄弟可分为
族兄、
族弟,其他同理。“(XX)”中的“XX”表示注释内容。“→”后面的称谓表示在此之后的同义称谓。②唐宋时有“从父兄弟—从兄弟”“从祖兄弟—再从兄弟”这样的变化,故那时从兄弟有指代从父兄弟的情况。从父兄弟后世又有叔伯兄弟的称法。
现代家庭关系表
资料索引
1、专门篇章:《
尔雅·释亲》、汉《
释名·释亲属》、魏《
广雅·释亲》、明《
骈雅·释名称》、《
通雅·称谓》。
2、
类书:《
太平御览》卷五一一至卷五二一的宗亲部、高承编《
事物纪原》的“帝王后妃部”、《
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家范典》。
3、文人杂记:《
颜氏家训》风操篇、朱熹《仪礼通传经解》、
钱大昕《
恒言录·卷三·亲属称谓类》、
陈鳣《恒言广证》、
赵翼《
陔余丛考》。
4、期刊论文:孙炜《«红楼梦»的亲属称谓》(1990年)、黄敏《魏晋南北朝亲属称谓研究》(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国海涛《«世说新语»亲属称谓词研究》(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何秋菊《«说文»亲属称谓研究》(湖北师范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2)、《试说汉语亲属称谓的词义演变》、
马丽《东汉魏晋南北朝亲属称谓研究》。
5、研究文献:
陈原《社会语言学》探讨配偶称谓、林美容《汉语亲属称谓的结构分析》、胡士云《
汉语亲属称谓研究》、严修《亲属称谓漫谈》。
6、辞书图表:
梁章钜 郑珍分撰《
称谓录 亲属记》、鲍海涛/王安节编《
亲属称呼辞典》(1988)、伊藤长胤《释亲考》、《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社会学彩插。
相关。文人杂记:刘知几《
史通》称谓篇、
于慎行《
谷山笔麈》卷一三称谓篇。论文:
邢慎宝《魏晋南北朝石刻称谓词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研究文献:
马丽 《«三国志»称谓词研究》、王定翔《民间称谓》、
牛志平/姚兆女《唐人称谓》。辞书:梅家驹等编《
同义词词林》(亲人·眷属部分)、
周象明《称谓考辨》、王火/王学元编《
汉语称谓词典》(1988)、蔡希芹编《
中国称谓辞典》(1994)、
吉常宏主编《
汉语称谓大词典》(2001,354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