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结构理论
心理学领域术语
在诸多人格理论中,有一些理论将人格划分为不同的层次或部分,这些理论都可称为人格结构理论。是人格心理学中研究人格结构的学说。人格结构理论认为,人格不是各种各样特性的单纯结合,而是以基本特性为中心体系化的结构。较著名的有: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结构模型(精神分析流派)、卡尔·古斯塔夫·荣格的分析心理学、汉斯·艾森克的人格层级模型(特质流派或生物学流派)、亚伯拉罕·马斯洛的需要层级理论(人本主义流派)。应注意,现阶段人格结构理论都属于假说,实证基础都并不十分足够。人格心理学界未提出新的较优的人格结构理论
结构理论
西格蒙特·弗洛伊德曾提出著名的冰山模型(意识、潜意识前意识),潜意识在冰山之下,前意识在水的界面之间,意识是露出水面的部分,潜意识占绝大部分。但后期他重新提出了结构模型,而放弃再将地形模型看做一种人格结构理论。值得注意的是,结构模型除了是一种人格结构模型,从更本质的意义上讲,是一种人格动力学模型。
结构模型将人格分为三部分:
本我(Id):
位于无意识中的本能2、冲动与欲望构成本我,是人格的生物面,遵循“快乐原则”;
自我(Ego):
介于本我与外部世界之间,是人格的心理面。自我的作用是一方面能使个体意识到其认识能力;另一方面使个体为了适应现实而对本我加以约束和压抑,遵循的是“现实原则”;
超我(Superego):
是人格的社会面,是“道德化的自我”由“良心”和“自我理想”组成,超我的力量是指导自我、限制本我,遵循“理想原则”。
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不是静止的,而是始终处于冲突——协调的矛盾运动之中。本我在于寻求自身的生存,寻求本能欲望的满足,是必要的原动力;超我在监督、控制自我接受社会道德准则行事,以保证正常的人际关系;而自我既要反映本我的欲望,并找到途径满足本我欲望又要接受超我的监督,还有反映客观现实,分析现实的条件和自我的处境,以促使人格内部协调并保证与外界交往活动顺利进行,不平衡时则会产生心理异常
自我只有处理好与本我、自我、超我之间的关系,心理才不会发生异常。
分析心理学
卡尔·荣格(分析心理学)认为,人格是一个极其复杂多变的结构,又是一个层次分明、相互作用的结构,由意识、个体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三个层次组成。
意识:是人格中唯一能被个体觉知的那部分。在精神分析中,它由当前处于焦点的信息构成。
个体潜意识:是潜意识的表层,包括一切被遗忘的记忆、知觉以及被压抑的经验。荣格认为,个体潜意识的内容大部分是情结。情结被认为是一组具有情绪色彩的观念荣格早期认为,情结来自个体的童年经验,后来发现,情结最深层的根源是集体潜意识。但荣格后期发现,情结对个体不一定都起消极作用,有时可成为个体活动和灵感的源泉。
集体潜意识:是遗传的,为集体共有,反映了人类进化过程中的集体经验,是人类必须对某些事情做出特定反应的先天遗传倾向。
层级模型
汉斯·艾森克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提出了人格层级模型(人格结构层次理论)。该理论本质上是一种特质流派的模型,因此实质上是将人格(对人格的评价)分为N个特质(维度),每一特质的分布在人群中符合正态分布假设。把所有特质归为三个基本的人格维度,内外向性,神经质精神质。人各层级模型各水平实际上是不同水平的特质,因此每一特质都基于正态分布假设。
该理论将人格结构分为超级特质、特质、习惯化反应和特定性反应四个水平:超级特质水平:基于人格特质的相互关系而显示的类型,属一般因素。分为三因素:外倾性(表现为内、外倾的差异)、神经质(表现为情绪稳定性的差异)、精神质(表现为孤独、冷酷、敌视、怪异等偏于负面的人格特征)。
特质水平:由一个人的习惯反应所构成的个人的人格特质,属群因素。是超级特质的子结构,如外倾性由五因素构成:社会性冲动性、活动性、活泼性、兴奋性
习惯化反应水平:例如重复实验或生活情境重新出现,一个人就会以相似的方式反应,属特殊因素。是特质的子结构。
特定性反应水平:个体对一次实验性试验的反应或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一些最基本的“个别反应”(如最简单的一举一动),属误差因素。是习惯化反应的子结构。
层级理论
亚伯拉罕·马斯洛需要层级理论并不能算作完整的人格结构模型,姑且划进此列。基本假设:已经满足的需求,不再是激励因素。人们总是在力图满足某种需求,一旦一种需求得到满足,就会有另一种需要取而代之。 大多数人的需要结构很复杂,无论何时都有许多需求影响行为。 一般来说,只有在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较高层次的需求才会有足够的活力驱动行为。 满足较高层次需求的途径多于满足较低层次需求的途径。
马斯洛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各层次需要的基本含义如下:
生理上的需要:这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如果这些需要(除性以外)任何一项得不到满足,人类个人的生理机能就无法正常运转。换而言之,人类的生命就会因此受到威胁。在这个意义上说,生理需要是推动人们行动最首要的动力。马斯洛认为,只有这些最基本的需要满足到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程度后,其他的需要才能成为新的激励因素,而到了此时,这些已相对满足的需要也就不再成为激励因素了。
安全上的需要:马斯洛认为,整个有机体是一个追求安全的机制,人的感受器官、效应器官、智能和其他能量主要是寻求安全的工具,甚至可以把科学和人生观都看成是满足安全需要的一部分。当然,当这种需要一旦相对满足后,也就不再成为激励因素了。
情感和归属的需要:人人都希望得到相互的关系和照顾。感情上的需要比生理上的需要来的细致,它和一个人的生理特性、经历、教育、宗教信仰都有关系。
尊重的需要: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稳定的社会地位,要求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尊重的需要又可分为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内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在各种不同情境中有实力、能胜任、充满信心、能独立自主。总之,内部尊重就是人的自尊。外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有地位、有威信,受到别人的尊重、信赖和高度评价。马斯洛认为,尊重需要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体验到自己活着的用处和价值。
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它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达到自我实现境界的人,接受自己也接受他人,解决问题能力增强,自觉性提高,善于独立处事,要求不受打扰地独处,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的需要。也就是说,人必须干称职的工作,这样才会使他们感到最大的快乐。马斯洛提出,为满足自我实现需要所采取的途径是因人而异的。
参考资料
人格结构理论.中国知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3-11-17 22:20
目录
概述
结构理论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