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辨体序说》:“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意述之也。”“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采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
托物寓意”。“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如“
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
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爱莲说》、《马说》、《
捕蛇者说》、《
师说》、《
黄生借书说》就属这一文体。
韩愈(公元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军事家。字
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
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昌黎(今辽宁义县),自谓“郡望昌黎”,故世称“
韩昌黎”。晚年任
吏部侍郎,又称
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是
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
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
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
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
昌黎先生集》里。他是中华五圣之首——
文圣,是继
孔孟之后又一伟大的文学家。韩愈还是一个语言巨匠。他善于使用前人词语,又注重当代口语的提炼,得以创造出许多新的语句,其中有不少已成为成语流传至今,如“落阱下石”(同落井下石,此为另一写法)、“动辄得咎”、“杂乱无章”等。在思想上是中国「
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韩愈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虽孤贫却刻苦好学。20岁赴
长安考进士,三试不第。25~35岁时,他先中进士,三试
博学鸿词科不成,赴
汴州董晋、徐州
张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后回京任四门博士。36~49岁时,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赋税,贬阳山令。宪宗时北归,为国子博士,累官至太子
右庶子,但不得志。50~57岁时,先从
裴度征
吴元济,后迁
刑部侍郎。因
谏迎佛骨,贬潮州
刺史。移袁州。不久回朝,历国子
祭酒、兵部
侍郎、
吏部侍郎、
京兆尹等职。政治上较有作为。诗力求险怪新奇,雄浑而重气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