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政策,是指企业在会计核算时所遵循的具体原则以及企业所采用的具体
会计处理方法。
产生原因
企业的财务会计应向其相关的利益各方(包括政府、现有的股东、潜在的股东、债权人、供应商、顾客等)充分披露其
会计信息。而这些利益
相关方与企业彼此之间都有其各自独立的利益,且利益不完全一致,尤其是政府与企业的利益相关性更低。政府为了平衡各相关方的利益并使其制定的准则、制度能使各利益方早日顺利接受,从而使制定后的执行成本降低,因此政府就会放宽准则中对一些经济业务事项的会计处理限定,以提供一些可供选择的
会计处理方法。
2.企业会计实务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由于企业所处的环境千差万别,企业的经营规模、
经营状况各不相同,为了使企业会计信息的披露能够从其所处的特定
经营环境和经营状况出发,最恰当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
现金流量的情况,准则、制度就有必要留有一定的弹性空间,即在统一性的同时还需要一定的灵活性,允许企业在对经济业务事项进行会计处理时在不同的
具体原则、多样的会计处理之间进行选择,从而也留给
会计人员越来越多地进行职业判断的余地。
会计计量与报告过程是人们主观地期望以
货币计量为手段,采用一些特定的专门方法,对
会计对象加以反映以提供相关可靠的
会计信息的过程。因此,会计核算过程中一定程度上掺杂了人的主观判断,这表现为人们可能对同一经济业务事项会有不同的看法,从而产生不同的会计观点,并提出不同的处理意见,也由此就产生了会计政策。
具体内容
会计政策的具体内容和披露
具体
会计准则《企业会计政策及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变更》的
征求意见稿中规定:企业选用会计政策,主要涉及下列具体内容:
①综合性会计政策:合并政策(包括
企业合并和
合并会计报表)、
外币业务(包括外币业务处理及外币报表的折算)、估价政策、租赁、税收。利息、长期工程合同、结帐后事项;
②资产项目:
应收款项、存货计价、投资、
固定资产计价及折旧、
无形资产计价及摊销、
递延资产的处理;
③负债项目:应付项目、
或有事项和承诺事项、
退休金;
④损益项目:
收入确认、修理和更新支出、财产处理损益、
非常损益;
⑤其他。我们认为,
研究与开发、衍生金融工具、
费用分配方法、成本计算方法等也是构成企业会计政策的重要方面。
当然,以上所列示的并非全部,亦非适用于任何企业。企业很可能仅有几项会计政策与以上项目有关,但如果相关的会计政策并非重大,也可以不予揭示。
关于会计政策的披露,该征求意见稿规定:企业采用的全部重大会计政策,应当在
会计报表附注中集中说明;特殊行业还应当说明该行业特有业务的会计政策;
会计政策变更也应揭示;会计政策的披露,不得用于纠正
会计报表本身的错误。我们认为,企业在财务情况说明书中披露会计政策,将是更有效的方法,因为它能克服会计报表附注零乱分散、拘于篇幅的缺陷,能够集中、系统、详细地揭示本企业的会计政策及其变更,便于增进对会计报表信息的理解和利用。
考虑因素
会计政策的选择应考虑的因素
影响企业选择会计政策的主要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企业必须在会计法规允许的范围内选择会计政策,同时要考虑诸如商法、税法、
公司法、
证券法、银行法等经济法规的影响,尤其要考虑因会计政策对企业
税负的影响;国家
宏观经济政策也会影响企业的会计政策,如国家支持的
新兴产业往往会享受一定的优惠政策,这将直接影响到固定资产
折旧政策、研究与开发会计政策的选择。
宏观经济不景气,
通货膨胀严重时,选择会计政策应考虑经营安全的需要,谨慎从事,采取各种建立
准备金或改变计价方法等抵御风险的会计政策;而经济形势一旦好转,市场趋旺,通货趋于稳定时,选择会计政策就可以相应大胆些,避免过于稳健保守的会计政策。对外经贸往来对会计政策的影响,集中体现在外币业务会计政策上。
企业组织形式主要有独资、合伙、
公司制三种形式,其中公司制的上市公司对于
会计信息要求充分披露;独资、合伙企业的
信息公开程度则低得多,从而对选择会计政策的影响是不一样的,上市公司应该选择那些能充分披露会计信息的会计政策。
企业资本结构不同,面临的
财务风险也就不同,
负债比率高的企业,财务风险大,应更多考虑债权人权益,使会计政策倾向于稳健;而负债比率低的企业,财务风险较小,企业
所有者面临的风险大,则应使会计政策倾向于保障投资者的利益。
4.企业的经营特点和发展状况
经营特点具体包括企业的经营范围、规模、方式、服务对象、
产品结构等。这些情况对企业会计政策的内容和要求会产生直接影响。例如,
高新技术产业有关研究与开发会计政策与
传统产业的就会不同;往来
结算业务频繁的企业在
坏帐会计政策上可能要更稳妥。一个企业在其不同发展阶段,其会计政策也会不同。如果企业正处于成长扩张期,则将某些
递延费用予以资本化的会计政策,就比处于稳定期或
衰退期更为可行。
5.通行惯例与会计理论研究水平
企业选择会计政策,既要考虑会计理论上的
合理性,又要考虑实务中的可操作性,因而不可避免地要借鉴
国际惯例和历史经验,并参照会计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比如,财务会计上的两种
基本理论——
实体论与
业主权益论,反映到会计实务上,就是以
损益表为中心的配比模式,与以
资产负债表为中心的计价模式,对两者作出抉择,必然影响到会计政策。我国《
企业会计准则》中采用的是配比模式,但随着
会计环境的变化,计价模式极有可能成为一种现实的选择,进而影响企业的会计政策。
企业会计实务是一项专业技术性很强的工作,要求会计人员掌握有关会计专业知识和技能,并要求会计人员具有包括良好职业道德在内的优秀品质,企业拥有一支综合素质高的会计人员队伍,才能够制定出一套适合本企业的会计政策,并切实加以贯彻落实。
除此之外,社会
文化传统、
企业文化理念、会计人员的思想观念、会计核算工具的先进程度等等,也是影响会计政策选择的因素。总之,企业只有在对各
影响因素作
全面分析与权衡的基础上,
从实际出发,才能最终制定出合理合法、切实可行的企业会计政策。
选择原则
由上可知,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不是一个单纯的会计问题,它是与企业相关的各
利益集团处理
经济关系,协调经济矛盾,分配
经济利益的一项重要措施。企业恰当选择会计政策,对于保证
会计信息的质量,促进
企业健康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企业在选择会计政策时,不能只考虑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必须兼顾方方面面。所以,企业在进行会计
政策选择时应同时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应当是在准则、制度规定的可供选择的
会计原则、具体
处理方法内的取舍,这样才能保证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具有
可比性和真实可靠性。否则是违法行为,应当承担
法律责任。但是,对于拟选用的会计政策与国家的税收法规不一致时,会计政策应当保持自身的相对独立性和稳定性,遵循
会计核算本身固有的规律,而不必拘泥于国家
税收法规、政策的规定及变化或调整。
企业选用的会计政策前后各期应当保持一致和连贯,不得随意变更。当然,在理解和执行一贯性原则时,不能机械地理解不能变更会计政策。如果已经选用的会计政策使其提供的
会计信息不再具有
相关性和可靠性,企业就不宜以该会计政策处理相关的
经济业务事项,而应从
经济环境和经营情况出发,重新选择最能恰当反映
企业财务状况和
经营成果的会计政策,企业应正确处理好保持稳定和适时调整的关系。当然,企业对于会计政策的重新选择,应当按照
会计准则、制度要求进行相应的
账务处理,并在
财务报表附注中加以说明,以使
会计信息使用者能把握
企业管理当局选择会计政策的出发点和具体影响,以正确理解会计信息的内涵。
3.适用性原则
企业选择会计政策时,理所当然地应与本企业的
生产经营特点和
理财环境相结合,即企业在选择会计政策时应考虑行业特点、企业生产经营规模、内部管理、企业经营业绩、
现金流量、
偿债能力等多种因素。会计政策的适用性是确保会计政策得到很好发挥的重要保证。会计政策的适用性还意味着随着企业
生产经营状况以及理财环境的变化,会计政策本身要重新作出选择,以确保在新环境下的新的适用性。对于这一点的理解,与一贯性原则有着相同的辨证关系。
4.成本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
企业在选择会计政策时应权衡提供
会计信息的
成本效益。在基本的
会计信息质量得到保证的基础上,企业应选择便于理解和实施 的会计政策,并尽可能地降低操作成本。在操作成本大致相等时,企业就
优先选择能使提供的会计信息更相关和可靠的会计政策。
遵守职业道德是
会计人员上岗执业的必备条件。一些上市公司由于
利益驱动,通过滥用会计政策进行
会计操纵的现象十分严重。由于在
会计信息的生成过程中,会计政策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因此,会计政策领域的道德建设问题十分突出,亟待开展。
常见分类
常见的会计政策包括:
(1)发出存货成本的计量
是指企业确定发出
存货成本所采用的会计处理。例如发出存货成本的计量是采用先进先出法,还是采用其他方法。
是指企业取得
长期股权投资后的会计处理。例如,企业对被投资单位的长期股权投资是采用
成本法,还是采用
权益法核算。
是指企业在
资产负债表日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所采用的会计处理。例如企业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是采用成本模式,还是采用
公允价值模式。
(4)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
是指企业取得的
固定资产初始成本的计量。例如,企业取得的固定资产初始成本是以购买价款,还是以购买价款的现值为基础进行计量。
是指对研究开发项目的支出是否确认为无形资产。例如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
开发阶段的支出是确认为无形资产,还是在发生时
计入当期损益。
(6)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计量
是指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事项中对
换入资产的计量。例如,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以
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作为确定换入
资产成本的基础,还是以换出资产的
账面价值作为确定换入资产成本的基础。
是指
收入确认所采用的会计原则。例如,企业确认收入时要同时满足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买方、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相关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等条件。
是指
借款费用的
会计处理方法,即是采用资本化,还是采用费用化。
(9)合并政策
是指编制
合并会计报表所采纳的原则。例如,母公司与子公司的
会计年度不一致的处理原则;合并范围的确定原则等。
政策变更
会计政策变更,是指企业对相同的交易或者事项由原来采用的会计政策改用另一会计政策的行为。为保证
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使
财务报表使用者在比较企业一个以上期间的财务报表时,能够正确判断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
现金流量的趋势,一般情况下,企业采用的会计政策,在每一
会计期间和前后各项应当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更。否则,势必削弱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但是,在下述两种情形下,企业可以变更会计政策:
第一,法律、
行政法规或者
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等要求变更。这种情况是指,按照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要求企业采用新的会计政策,则企业应当按照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改变原会计政策,按照新的会计
政策执行。例如,《
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对
发出存货计价排除了
后进先出法,这就要求执行企业准则体系的企业按照新规定,交原来以后进先出法核算发出存货成本改为准则规定可以采用的会计政策。
第二,
会计政策变更能够提供更可靠、更相关的
会计信息。由于经济环境、客观情况的改变,使企业原采用的会计政策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已不能恰当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
现金流量等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应改变原有会计政策,按变更后新的会计政策进行会计处理,以便对外提供更可靠、更相关的会计信息。例如,企业一直采用成本模式对
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如果企业能够从
房地产交易市场上持续地取得同类或
类似房地产的
市场价格及其他相关信息,从而能够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作出合理的估计,此时,企业可以将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
计量方法由成本模式变更为公允价值模式。
对
会计政策变更的认定,直接影响
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因此,在会计实务中,企业应当正确认定属于会计政策变更的情形。下列两种情况不属于会计政策变更:
第一,本期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与以前相比具有本质差别而采用新的会计政策。这是因为,会计政策是针对特定类型的
交易或事项,如果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与其他交易或事项有本质区别,那么,企业实际上是为新的交易或事项选择适当的会计政策,并没有改变原有的会计政策。例如,企业以往租入的设备均为临时需要而租入的,企业按
经营租赁会计处理方法核算,但自本年度起租入的设备均采用
融资租赁方式,则该企业自本年度起对新租赁的设备采用融资租赁会计处理方法核算。由于该企业原租入的设备均为
经营性租赁,本年度起租赁的设备均改为融资租赁,经营租赁和融资租赁有着本质的区别,因而改变会计政策不属于
会计政策变更。
第二,对初次发生的或不重要的交易或者事项采用新的会计政策。对初次发生的某类
交易或事项采用适当的会计政策,并未改变原有的会计政策。例如,企业以前没有
建造合同业务,当年签订一项建造合同为另一企业建造三栋厂房,对该项建造合同采用
百分比法确认收入,不是会计政策变更。至于对不重要的交易或事项的会计政策,不按
会计政策变更作出会计处理,并不影响
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所以也
不作为出会计政策变更。例如,企业原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使用少量的
低值易耗品,并且价值较低,故信用低值易耗品时一次计入费用;该
停业整顿地投产新产品,所需低值易耗品比较多,且价值较大,企业对信用的低值易耗品处理方法改为
五五摊销法。该企业低值易耗品在企业生产经营中所占的费用比例并不大,改变低值易耗品处理方法后,对损益的影响也不大,属于不重要的事项,会计政策在这种情况下的改变不属于会计政策变更。
行为客体
会计行为客体及其加工处理是会计政策选择具体运作和发挥作用的领域。在会计
行为客体及其加工处理中之所以可以进行会计政策选择,是因为:
一般意义上,经济业务纳入
会计系统是以持续经营和
币值稳定为前提,采用
权责发生制原则予以确认,用
历史成本进行计量。但现实中,企业
破产风险危及着
持续经营假设,
物价变动动摇了币值稳定前提,这时,就需运用适应于
企业破产和物价变动的相应会计政策。
二、会计处理中不确定因素的影响。
纳入会计客体范围的
会计事项,大多与未来持续存在的
经济事项相关,未来具有不确定性,人为估计与判断不可避免,涉及主观估计与判断的事项有不同的结果,从而可运用不同的会计政策。
三、消除
会计数据滞化因素的需要。
经济业务从发生到被会计系统感知予以确认直至报告前,呈
静止状态存在,但
会计反映的是动态的
价值增值过程,为使二者相对做到同步协调,保证提供
及时性会计信息,应选择适宜的会计政策修正滞化了的会计数据,以再现经济业务的本质,如采用适当的
折旧方法,消除固定资产从上个确认日起的价值损耗,以再现其报告时日的“真实价值”——净值。
四、会计信息质量间矛盾存在的影响。
相关性和可靠性是决策有用信息的重要质量特征,但二者之间存在着矛盾,重视会计信息的不同质量,需采用不同的会计政策,如基于维护可靠性,应采用交易时点确认、
历史成本计量;而为了保证相关性,对
衍生金融工具采用合约签订时点确认、
公允价值计量等。
行为主体
会计行为主体是会计政策选择的具体执行者,其选择动机和
行为能力对会计政策选择产生决定影响。
选择动机
会计行为主体的会计政策选择动机受到
个体需要、环境制约和管理者意志的综合影响,其出发点是基于会计政策选择的实施,改变
会计数据的分布,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达到增加收入、维护信誉和避免管制等于已有的目的。如在以会计收益作为奖励和业绩考评基础的情况下,行为者会选择有利于未来收益提前化、
本期费用资本化的会计政策;而如
奖励计划中包括有
认股权,行为者更愿采用能
平滑收益的会计政策;在订有债务契约时,行为者将采用避免违反契约条款的会计政策;就外部管制而言,由于高收益将增加企业的
税赋和引致政府的特别关注,行为者将采用低计收益的会计政策;但为了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高计收益又是必需的。
行为能力
会计政策选择不是个别非是
整体性的选择。由于不同会计政策的
作用点、作用方向和作用程度不同,进行
组合性会计政策选择,使其既能最恰当地表达企业的
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又能与企业整体目标相协调,实非易事。它需要行为者既要有选择意识,又要掌握可选择空间,还能加以合理运用。其中,前者是会计政策选择的前提,中者设定会计政策选择的限度,后者决定了会计政策选择的实际效果。为此,会计行为主体首先必须具有扎实的会计知识、积极的创新意识、敏锐的职业眼光和充分和主观
判断能力;其次,要不断地更新知识,熟知现行的财经法规和
会计准则;最后,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能结合企业实际、恪守
职业道德,在给定的会计政策空间里自由驰骋,在未设定的区域里大胆创新。
环境
会计环境是广义的,包括会计的外部环境和
内部环境。影响会计的内、外部环境复杂多变,由于会计取材于环境,最终又服务于环境,环境的变化、状态和需求决定着会计的现实水平和发展进程,使会计呈现出出差异。选择适宜的会计政策以最恰当地表达企业现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就有了客观基础。
历史上每一次会计政策选择的重大进步无不与
环境变化相关,从中世纪
合伙制出现,到19世纪
股份制兴起,直到跨国公司遍布,会计政策也亦步亦趋地在
会计技术、
会计报告以及指导原则上发生着变革,会计政策选择中产生了
单式记账法向
复式记账法的过渡,会计报告揭示、披露程度的深化,以及
会计主体由
法律形式向经济实质方面的转变,等等。
从宏观上看:一方面,作为一种
商业语言,会计政策选择的运用跨越国界、地区和民族,传递着可比性
经济信息,具有技术属性;另一方面,会计政策选择又受到政治、法律、制度、文化、特别是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并呈现现差异,具有
社会属性。如在
判例法和
成文法下,会计政策选择从由
会计准则直接约束受制于法律、法规和制度,会计的可选择空间有大小之别;在
市场经济和
计划经济条件下,会计政策选择的服务对象有多元化和一元化之分;在崇尚自由和基于保守的文化习俗下,会计政策选择的开拓与服务领域有宽狭之差。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从微观上看,企业间的差别更是显著,采用适宜的会计政策以配合其
发展战略和实际情况,尤为必要。如
经济规模不同,
会计方法可有简、繁之分;
发展阶段不同,会计政策选择可分别采用激进、稳妥战术;
资本结构不同,会计政策选择的服务对象要有所倾斜,等等。
三、环境需求的矛盾促使会计政策选择应立足于真实、公允。
处于环境中的
利害关系者对
会计信息的需求不完全相同,对会计政策选择也产生着不同的影响。如同为投资者,大股东希求采取能使企业持续、稳定发展、实现
股东财富最大化的会计政策,而小股东更偏爱能增加
当期收益、以发放更多
股利的会计政策;债权人力求企业能遵守债务契约(如保持适度的流动性程度),更愿企业采用
稳健性会计政策;
税务机构要求采用能增加当期收益以便保证国家
财政收入的会计政策;监管机制为了既能提高
工作效率,又能降低
监管风险,主张缩小会计政策的可选择空间;而企业更多地基于自身经济利益考虑,要求会计政策有更大的可选择性。可见,会计政策选择不是一个简单的会计问题,它承担着处理经济关系、协调经济矛盾和分配经济利益的重任。会计政策选择只能是在“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相对公平的原则指导下,立足于符合
法律信息质量要求,达到最能恰当地表达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目的。
主要影响
会计政策对
会计信息的影响是
客观存在的,这种影响造成了会计信息的
不确定性,只要企业在
宏观会计政策范围内对
会计处理方法有选择的权力,这种不确定性就始终存在,但它不属于
会计信息失真的范畴,不属于我们治理的对象。因为;一是会计政策的存在是客观的。国家的
会计法规具有
概括性、
相对稳定性的特点,而企业的生产
经营环境却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宏观的会计政策不可能具体地规范企业所有的会计处理。在会计实务中,同一
会计事项在不同企业也存在规模、数量和环境上的差异,不同规模和类型的企业,对同一会计事项要求揭示信息的程度也是不一样的,因此就不可能对所有的会计处理提出完全统一的要求。
正是会计实务的这种需求使会计政策的产生成为必然。既然会计政策的存在是客观的,就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既不能否定它也不能消除它;而我们所要治理的
会计信息失真是通过努力可以好转或根治的。二是会计政策是合法的。宏观会计政策是国家以法律的形式颁布的,微观会计政策是企业在宏观会计政策的范围内对会计处理所做的选择,尽管企业有充分的
自主权,但必须受国家宏观会计政策的约束。只要
会计人员在会计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去选择,就应该认为其提供的会计信息是真实可靠的;而我们要治理会计信息失真必须是违法的。三是会计政策是企业
经营管理的需要。
企业制定的会计政策均与本单位的理财环境和生产经营特点相结合,如本单位的
资本权益结构、资金的流动性、
偿债能力与债务负担的对应性、行业的特点、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和内部管理水平等,会计政策运用得好,有助于
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比如:通货膨胀现象要求企业选择能够揭示其影响程度、防止超额纳税、资产流失的会计政策;
市场疲软现象要求企业选择能够促进
产品销售、缩短
应收账款回收期、加速
资金周转的会计政策;
社会资金紧缺现象要求企业选择有利于筹集资金、降低
资金成本的会计政策等等。同时,会计政策随着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及有关理财环境的变化适时作出调整也有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由此可见,会计政策所致的会计信息的不确定性不属于会计信息失真的范畴,我们应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重新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