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文字】佛老
词语解释
释义
佛老:
佛家和老庄思想的统称。佛----佛家,佛教;老----老子,
道家思想家。
典故
佛家和
道家的并称。佛家以
佛陀为祖,道家以
老子为祖,故称。唐 韩愈 《
进学解》:“
先生之业可谓勤矣,抵排
异端,攘斥佛老,补苴
罅漏,张皇
幽眇。”
明 张纶 《林泉随笔》:“晚年用力佛老之学,而著书皆祖其意。”
郑观应 《
盛世危言·技艺》:“
秦 汉 以后佛老盛行, 中国 才智之士皆
驰骛于清净虚无之学。”
佛教
佛教简介
佛教(Buddhism):世界三大
宗教之一,由公元前6-前5世纪古
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
尼泊尔境内)王子所创,他的名字是
悉达多 (S.Siddhārtha, P. Siddhattha),他的姓是乔达摩(S. Gautama, P. Gotama)。因为他属于
释迦 (Sākya)族,
人们又称他为
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
圣人。广泛流传于
亚洲的许多国家。西汉末年经
丝绸之路传入我国。
起源与传入
佛教发源于距今约2553年前的
古印度。佛教的创始人是
释迦牟尼佛,这个
名号是印度
梵语音译过来的,释迦是仁慈的意思,牟尼是寂默的意思,寂默也就是清净的意思,佛是觉悟的意思。释迦牟尼佛是北
印度人,就是现 在的
尼泊尔,它在印度的北方,
西藏的南部。据
经典记载,佛圆寂时,世寿80岁。
东汉永平十年 公元67年,佛教正式由官方传入中国。
明帝永平十年(67年)明帝夜梦金人飞行殿庭,明晨问于群臣。太史
傅毅答说:西方大圣人,其名曰佛;陛下所梦恐怕就是他。帝就派遣
中郎将蔡愔等十八人去西域,访求佛道。蔡愔等于西域遇竺法兰,
摄摩腾两人,并得
佛像经卷,用白马驮着共还
洛阳。帝特为建立
精舍给他们居住,称做
白马寺。于是摩腾与竺法兰在寺里译出《
四十二章经》。这几乎是汉地佛教初传的普遍说法,也为我国历史教科书所采用。
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到了后汉末叶桓灵二帝的时代(147—189年),记载才逐渐翔实,史料也逐渐丰富。其时西域的佛教
学者相继来到中国,如安世高、安玄从安息来,
支娄迦谶、支曜从
月氏来,
竺佛朔从
天竺来,康孟详从康居来。由此
译事渐盛,
法事也渐兴。
一、汉人出家之始:汉人由信佛而出家修道的,如
赞宁《僧史略》卷上《东夏出家》题下,有“
汉明帝听阳城侯刘峻等出家,僧之始也;洛阳妇女阿潘等出家,尼之始也”等语。按刘峻等出家事出《
汉法本内传》。《内传》伪书,不足置信。可是《
高僧传.佛图澄传》中,有“往汉明感梦,初传其道,唯听西域人得立寺都邑以奉其神,其汉人皆不得出家”等语,似乎其时已经有汉人出家,然后才有此项禁令。而汉人出家为
沙门见于载籍的,是从严佛调开始,如《
出三藏记集.安玄传》中称“沙门严佛调”,又说他“出家修道”;《出三藏记集》又转载《沙弥十慧章句序》,下题“严阿祇黎(即阿奢黎)浮调所造”。然而《释氏稽古略》说,在佛调以后八、九十年的
朱士行,是汉土最初为沙门的;《
历代三宝记》也称佛调为清
信士。这大概是因为从
汉代以来,虽然佛法已经流行,但道风未纯,
比丘出家只以剪落须发作区别,未禀
律仪;到魏嘉平二年(249年),
中天竺沙门
昙柯迦罗(法时)来到洛阳,建立
羯磨法,创行受戒,中土才有正式的沙门,而登坛受戒的朱士行为最早,因此把他作为中土沙门之始。
二、民间建寺造像之始:《
后汉书.西域传》中叙述桓帝奉佛之后说,“百姓稍有奉佛者,后遂转盛”,可见当时民间的奉佛也由少数而逐渐增多;但其具体情况,只
笮融奉佛一事见于现存的文献。据《后汉书.陶谦传》和《吴志.刘繇传》说:
献帝时,
丹阳人笮融聚众数百人,往依徐州牧陶谦,谦使督
广陵、
下邳、
彭城三郡的
运漕。融于是断三郡的委输,“大起
浮屠寺,上累金盘,下为重楼,又堂阁周回可容三千余人。作黄金涂像,衣以锦彩。每浴佛辄多设饮饭,布席于路,其有就席及观者且万余人”。又依《出三藏记集》所载《般舟三昧经记》载,说明献帝时洛阳也有佛寺。从《吴志.刘繇传》所述笮融事看起来,后汉末民间的奉佛,有其种种原因,这和宫廷中只以求长寿祈福为目的者有所不同。
中国禅宗
禅宗以
菩提达摩为中国始祖(
达摩大师是印度禅宗第28代祖师,中国初祖),故又称达摩宗;因其得
佛心印为佛陀之正统法脉,又称为佛心宗。达摩于北魏末活动于洛阳,倡
二入四行之修禅原则,以《楞伽经》授徒。传法弟子为二祖慧可,慧可之传法弟子为
三祖僧璨,其传法弟子为四祖道信。道信传法弟子为
五祖弘忍,立
东山法门 ,为禅宗五祖。门下分赴两京弘法,名重一时。其中有神秀 、传法弟子六祖惠能二人分立为
北宗渐门与
南宗顿门。神秀住荆州
玉泉寺 ,晚年入京,为三帝
国师,弟子有
嵩山普寂、
终南山义福;惠能居韶州曹溪
宝林寺,门下甚众,以惠能为六祖。后为禅宗正宗。皇帝亲赐
六祖惠能大师谥号为大鉴禅师,其传法弟子颇多,如:
南岳怀让禅师、青原行思禅师、
永嘉玄觉禅师等,证悟者40余人,开悟者不计其数。之后南岳怀让禅师之得法弟子,
马祖道一禅师对
中国佛教有着极大的贡献,他确立了
丛林制度,规范了道场,马祖道一禅师之传法弟子
百丈怀海禅师更制定清规规范门人,故佛教称之为“马祖建丛林,百丈定清规”,直到今 天依然大体上不变,每天之早晚二课,也是始于这个时候。百丈怀海禅师之传法弟子有黄檗希运禅师及
仰山灵佑禅师,都是至 今还影响着佛教界的祖师
大德。自六祖后不再传大位,也就是说没有第
七祖,因为禅宗真正要传的法脉不是
衣钵而是心印,心印延续至今,不曾断绝,一代代的祖师大德们,至今都延续着六祖的顿教大法。
六祖惠能是禅宗的发扬光大者,提倡心性本净、
佛性本有、直指人心、
见性成佛。惠能以后,禅宗广为流传,于唐末五代时达于极盛。禅宗使中国佛教发展到了顶峰,对中国古文化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道教
道教简介
道教是中国主要
宗教之一。主要思想《易经》为
伏羲、
周公、孔子三圣创立,伏羲创造了
八卦,周文王创造了
六十四卦,孔子则为易经作《易传》,由此形成了
中华文化的总源头,是
诸子百家的开始。东汉时形成宗教,到
南北朝时盛行起来。道教徒尊称创立者之一张道陵为
天师,因而又叫“
天师道”。后又分化为许多派别。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尊称他为“
太上老君”。 因以“
道”为最高
信仰,认为“道”是化生宇宙万物的
本原,故名。东汉
张道陵创立的“五斗米道”为道教的定型化之始。南北朝时宗教形式逐渐完备。奉
老聃为教祖,尊称“太上老君”。以《
道德经》(即《老子》)、《正一经》和《太平洞经》为主要经典。奉
三清为最高的神。要人脱离现实,炼丹成仙。道教的第一所国家级
道观位于
洛阳上清宫。 道教是
中国固有的一种宗教,距今已有1,800余年的历史。它与中华
本土文化紧密相连,深深扎根于中华沃土之中,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并对
中华文化的各个层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起源
道教的名称来源,一则起于古代之《
易经》,一部既古老又新奇,既陌生又熟悉,既高深莫测,又简单容易,一部解开宇宙人生密码的宝典;二则起于《
老子》的道论,首见于《
老子想尔注》。道教奉老子为教主,因为
道家哲学思想的最早起源可追溯到
老庄。值得注意的是:道教与道家是决然不同的两码事。道家所讲的
道学不是宗教,也不主张立教。《老子》是
道家思想的源流之一,被后世的张道陵等人奉为“
经书”,并不是“太上老君”为布道而写的经书。一般学术界认为,道教的第一部正式经典是《
太平经》,完成于东汉,因此将东汉时期视作道教的初创时期。道教正式有道教实体活动是在东汉末年
太平道和五斗米道的出现,而《太平经》、《周易参同契》、《老子想尔注》三书是道教信仰和理论形成的标志。近年来,道家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宇宙观日益受到重视,并引起了
西方世界的兴趣,也使得道教获得更多关注。道教
教义中虽有道学成分,但远远不足以代表道学精神,远远不足以传达老庄思想,二者万万不可混同。
道教以“道”名教,或言
老庄学说,或言内外修炼,或言
符箓方术,认为天地万物都由“道”而派生,即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社会人生都应法“道”而行,最后回归自然。具体而言,是从“天”、“地”、“人”、“鬼”四个方面展开教义系统的。天,既指现实的宇宙,又指
神仙所居之所。
天界号称有
三十六天,天堂有天门,内有琼楼玉宇,居有天神,天尊、天帝,骑有
天马,饮有天河,侍奉有天兵、天将、天女。其奉行者为
天道。地,既指现实的地球和万物,又指鬼魂受难之
地狱。其运行受之于地道。人,既指总称之人类,也指局限之个人。人之一言一行当奉行人道、人德。鬼,指人之所归。人能修善德,即可阴中超脱,脱离苦海,
姓氏不录于鬼关,是名
鬼仙。神仙,也是道教教义思想的偶像体现。道教是一种
多神教,沿袭了
中国古代对于日月、
星辰、河海山岳以及祖先亡灵都奉祖的信仰习惯,形成了一个包括天神、地祇和人鬼的复杂的神灵系统。道教提倡无极,元极,
太极,中庸即为‘道’的教理,既
中庸之道。
发展历史
我国古代先民认为万物有灵,进而产生了对自然的崇拜,
灵魂的崇拜,祖先的崇拜,慢慢发展到祖先与天神合一,成为至上神的雏形。鬼神崇拜早在
原始社会时期便已存在。先民们将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川河岳,皆视为有神主宰,因而产生敬畏感,乃对之顶礼膜拜。那时先民们除认为万物有灵而产生
自然崇拜外,还认为人死后灵魂不灭,因而又产生了对鬼神的崇拜。道教的始祖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将中华民族的祖宗——
黄帝作为其源头。
黄帝,又被称为轩辕黄帝,生活在
上古时代。因为出生于
轩辕之丘,所以号轩辕氏;生长于西北的
姬水,因而取姓姬;因其生活的地方的土地是黄色的,故登位后称
黄帝。在
司马迁的《
史记》中写道“以土德王,故号
黄帝。”其在位期间草创了各种文化,故被后人尊为“
人文初祖”。晚年时因发现自己的衰老而苦恼,后来和浮丘公的谈话中得知“世间万物皆有生死循环,唯有神仙才能
长生不老。”便萌生了追寻长生不老境界的想法。他听说
崆峒山住着一位活了一千二百多岁的神仙
广成子,就去向他问道。广成子告诉他要保持心境平和,清静无为,坚持修炼,方能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共存。
黄帝听了广成子的话大受启发,自此跟随广成子学道。后为救百姓而要炼丹,在铸鼎鼎成时,
黄龙天降,迎黄帝升天。
至殷商时代,史前时期的自然崇拜已发展到信仰天帝和天命,初步形成了以天帝为中心的天神系统,遇事便由
巫祝通过卜筮以向天帝请求答案;原始的鬼神崇拜已发展到以
血缘为基础,与宗法关系相结合的
祖先崇拜,其祭祖活动定期举行。这时期已出现专门从事沟通鬼神和人类的宗教职业者—
巫祝。其中巫以歌舞降神,并有一套
符咒驱鬼的
巫术;祝以言辞悦神,是宗教祭祀活动中负责迎神祈祷的司仪者。他们替人治病、卜筮吉凶,
画符念咒等。当时国家和社会均受
巫祝支配。周代鬼神崇拜进一步发展,所崇拜的鬼神已形成天神、人鬼、地祇三个系统。并把崇拜祖宗神灵与祭祀天地并列,称为敬天准祖。盖所谓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
道教
后世道教所以成为多神教,即源于古代之鬼神崇拜;后世道教做
斋醮法事,亦与古人鬼神祭祀礼仪和礼制有密切的关系。
人们崇拜神灵就要举行祭祀活动,而祭祀活动离不开“
礼乐文明”,礼乐文明随着春秋时期的“
礼崩乐坏”,逐渐由上层走向民间,被后来的民间方士和
巫觋所继承,道教成立后,演变为道教的
斋醮科仪。所以说,夏商周三代的
礼乐文明有相当的一部分被道教保存下来。道教实际上是
礼乐文明的继承者。神仙信仰亦可上溯到我国远古原始社会时期。其证据之一便是《
山海经》。该经记载了我国原始社会时期的神话及
宗教信仰,其内容相当丰富和系统。它为道教仙学的远源提供了依据。《山海经》中,提出了长生信仰;提出了神仙与羽士之存在;描述了神仙天都;记载了祭祀的祀礼及奇异的方术。
在远古原始社会时代,已有人开始学仙。到了战国时期,神仙信仰已经相当广泛。这是,出现了许多记载神仙传说的著作,书中载有不少关于仙人、
仙境、仙药等传说的文字。如《庄子·逍遥游》中有这样的描写:“
藐姑射之山,有
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
五谷,
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风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它,如《
列子》书中的《汤问篇》、《黄帝篇》、《
周穆王》,
屈原的《
离骚》、《
天问》、《
九歌》等都将仙境描画的美妙而神秘,其仙人亦被描绘成外生死、极虚静 、不为物累、超脱自在,能腾云飞行的神奇人物。汉代的《
淮南子》、《史记》中亦有类似描述。
从
战国(前2 75—前221)中后期到
汉武帝(
刘彻,前140—前87)时,在
方士(亦称神仙家)们与帝王将相之鼓动下,掀起了
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入海求
不死药事件。
齐威王、齐宣王和
燕昭王、
秦始皇、汉武帝等都曾派方士到海上
三神山寻求神仙及
不死药,其规模越来越大。那时最著名的方士有
宋毋忌、
正伯侨、
邹衍、
徐福、
卢生、
李少君等人。我国独有的神仙信仰沿袭而下,到东汉中、晚期为道教所继承,成为道教信仰的核心内容。
汉武帝后,
方仙道逐渐与黄老学结合向
黄老道演变。 东汉顺帝时(126—144年),
张陵于蜀郡
鹤鸣山(今四川
大邑县境内)创立了五斗米道,又名
正一盟威道。
汉末魏晋时期是我国道教发展的重要时期。汉末的政治风气以及魏晋玄学的社会购货直接影响着道教的行为方式和存在认识。它们虽然同出于对老庄学说的认识,但
竹林七贤等人的行为方式在道教人的行为规则上有重要的先风之要。魏晋的
政治环境和社会风气对道教而言是难得的发展机会和发展助力。东晋道家的著名学者
葛洪的 《
抱朴子》在道家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而葛洪本人也被认为是道家的重要人物。对
道家学派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相传
唐代初年,有个叫吉善行的人,再羊角山遇见一位须发
皓白,骑着白马的老人。老人对他说:转告大唐天子,如今治国有方,只要再长安城东建一座
安化宫,内设道像,就能永保
社稷,天下太平。说罢腾空而去。不久,老人再次显灵,声称:我是无上神仙,姓李,号老君,是当今皇帝的祖先。从此,
李唐皇室自称是老子
李耳的后裔,尊老子为“圣祖”。后来宋朝皇帝也仿效了
唐朝做法。由于唐、宋皇室的尊崇,宫观
大兴,信徒日增,道教的发展到达极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