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州
中国古代行政区(今保定)
保州是如今的保定市。北宋建隆元年(960),因宋太祖祖籍所在之地,故在清苑县(保定市东北马庄一带)置保塞军,寓“保卫边塞”之意。
简介
太平兴国六年(981),改清苑县保塞县,升保塞军为保州,淳化三年(992)李继宣知保州,在今保定市旧城南7里建城。为州县治所。金天会七年(1129),属河北东路。金大定十六年(1176),改保塞县为清苑县。贞祐元年(1213),蒙古军攻陷清苑城,焚城为废墟,保州州治移至满城县(今河北满城县)。贞祐二年(1214),改属中山路。蒙古太祖二十二年(1227),张柔移州治于清苑。蒙古太宗十一年(1239),保州属顺天路。因保州是元代大都的南大门,至元十二年(1257),改顺天路为保定路,保州废入保定路
历史沿革
中山国
今保定市区在战国时期始建城池。保定是尧帝的故乡,春秋战国时期燕、中山就在境内建都,有三千多年历史。保定在殷商时期为北燕之地,西周至战国为燕赵之地。
上谷郡
秦始皇统一天下,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改河北中北部为上谷郡,保定位于其中。后来保定成为河北都会, 则称保定为上谷
始建
北宋建隆元年(960)于清苑县保塞军太平兴国六年(981)保塞军升为保州,清苑县更名保塞县。金保塞县复名清苑县,并复置满城县淳化三年(992)李继宣知保州,筑城关,浚外濠,葺营舍,疏一亩泉河,造船运粮,保州始成都市。因处于宋辽边界,宋多次在此地战争。末年,保州城在战乱中成为废墟。金天会七年(1129)于保州设顺天军,保州为顺天军节度使驻地。
重建
蒙古太祖二十二年(1227),张柔主持重建保州城池,重新划市井,定民居,建衙署,筑寺庙,造园林,修筑土城墙,疏浚护城河,引一亩泉河水入城,既起到防御作用又改善城中水质,并利用水能在城外建水力石磨,奠定了保定城的基础。新建的保州城为京师门户,为燕南一大都会。元太宗十一年(1239年)以保州为顺天路治所,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改顺天路为保定路,辖1录事司、7州、8县,州领11县,“保定”之名自此始,寓“保卫大都,安定天下”之意。
建府学及书院
宋熙宁四年(1071)保州建州学。明代改为保定府后,又始建府学,并建有二程书院金台书院、上谷书院。
明代改建
明惠帝建文四年(1402),都督孟善加固城墙,以砖石砌城,筑女儿墙堞口3710雉。隆庆年间(1567~1572),张烈文等三任知府将土城逐步改建成砖城,加固并增筑城楼,从战略防御出发,根据当时条件和地利,确定城池形制,城周基本呈方形,唯西城南部向外呈弧形凸出500米,整个城池形似足靴,故有“靴城”之称。
直隶省会
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保定路为保定府。明永乐元年(1403年),明成祖决定将国都迁北平(迁都后改称北京),并将北平行都司更名为大宁都司,迁驻保定,负责京畿附近的护卫与安全。清沿旧制,仍设保定府。清康熙八年(1669年),直隶巡抚移驻保定,保定为直隶省省会。保定直隶总督署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初为保定府署,永乐年间为大宁都司衙署。保定之名,寓保卫大都、安定天下之意,大都即北京。保定自古为京畿重地朝设郡朝建府朝为直隶总督署,自清雍正八年(1730)至清朝灭亡(1911)直隶总督驻此,一直为河北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中心。
日军侵占
1937年9月24日,日军侵占保定。1939年伪河北省公署由天津迁保定,日军不断推行“治安强化运动”,出动“扫荡”,残酷屠杀抗日军民。日伪还于1944年以保定城关及附近村庄成立保定市,并建立伪保定市公署。
光复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6月中华民国河北省政府由北平迁保定。1947年10月,中华民国河北省政府开始由保定迁往北平。
1948年11月5日,解放军围攻保定。11月22日凌晨,驻保国民党军政人员逃往北平。解放军随即入城行政人员也陆续进城,建立保定市人民政府,为冀中区直辖市。
景点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9-22 21:02
目录
概述
简介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