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自动血液分析仪,临床又称
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或全自动
血球分析仪。全自动
血液分析仪是医院临床检验应用非常广泛的仪器之一,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
血细胞分析的技术也从几年前的三分类转向现在的五分类,从二维空间进而转向
三维空间,同时现代
血细胞分析仪的五分类技术许多采用了先进的技术,如
鞘流技术、激光技术等。
检测方法
阻抗、激光散射和荧光染色技术检测法
直流电阻抗法(DC)用于测量细胞体积大小。激光散射产生的
前向散射光、侧向
散射光和侧向荧光可用于探测
白细胞体积大小、细胞内含物的情况(细胞核以及颗粒情况),侧向荧光则可以反映细胞内
脱氧核糖核酸(DNA)和
核糖核酸(RNA)的含量,特有的
嗜酸性粒细胞检测
溶血剂Str-matolyzer-EO可将除了
嗜酸细胞以外的所有
细胞溶解或萎缩,含有完整嗜酸细胞的液体通过小孔可以按照电阻法计数技术进行计数。在嗜碱细胞通道中,使用特殊溶血剂Strmatolyzer-BA可将除了嗜碱细胞以外的所有细胞溶解或萎缩,含有完整嗜碱细胞的液体通过小孔可以按照电阻法计数技术进行计数。
幼稚细胞检查通道(IMI)可以根据幼稚细胞膜比成熟细胞膜表面含有脂质较少的现象,在细胞稀释悬液中加入
硫化氨基酸,由于占位不同,结合在幼稚细胞表面的氨基酸较多,对溶血剂有抵抗作用,当加入溶血剂后成熟细胞易被溶解,而幼稚细胞不易被破坏,可通过电阻法检测出来。综合各个测量方法,得到
白细胞五分类的图形和数据。这种技术主要应用在Sysmex研制和开发的SE-9000、SE-9500、XE-2100、XT-1800等系列
血液分析仪中,中仪康辉(北京)国际贸易有限公司为该系列产品国内部分区域分销商。
电阻抗和射频电导联合检测法
这种方法是分别采用四个检测系统来检测不同类型的细胞:(1)
淋巴细胞、
单核细胞和
中性粒细胞检测系统:在细胞悬浮液中加入
溶血剂使红细胞溶解,而使
白细胞保持完整,细胞浆及核形态近似于生理状态,当这些细胞通过检测系统时,对白细胞进行电阻抗法(测量细胞体积)和射频电导法(检测细胞核和颗粒密度)的联合检测,结果将细胞分成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三个群体。(2)
嗜酸性细胞和
嗜碱性细胞两种检测系统:在细胞悬浮液中加入特殊的溶血剂,除嗜酸性细胞和嗜碱性细胞外,其他细胞均被溶解或萎缩,再对保持完整的嗜酸性细胞或嗜碱性细胞进行计数。(3)
幼稚细胞检测系统:在细胞悬浮液中加入硫化氨基酸,由于占位不同,结合在幼稚细胞的氨基酸比成熟细胞多,且对
溶血剂有抵抗作用,当加入溶血剂时,成熟
细胞被溶解,只保留着可能存在的幼稚细胞用来计数。目前Sysmex公司的SE9000
血细胞分析仪就是采用这种方法进行五分类的。
多角度激光偏振光散射检测法
采用这种技术的仪器使用
鞘流液将标本血稀释,稀释后白细胞的内部结构近似于自然状态,只有
嗜碱性细胞由于其吸湿的特性而使细胞结构有轻微改变。红细胞内的
血红蛋白在高渗透压的作用下,从细胞中分离出来。而鞘流的水份则进入红细胞内,使细胞膜结构仍然完整,它与鞘流的折光系数相同,不影响白细胞的检测。仪器同时从四个角度来检测通过激光束的细胞所产生的
散射光,0°前角散射光用来测定细胞的体积,10°狭角散射光用来测定细胞结构,90°垂直散射光对细胞内部颗粒及细胞质进行测量,90°消
偏振光散射将
嗜酸性细胞从
中性粒细胞和其它细胞中分离出来。利用上述方法进行五分类的仪器,最终结果均呈现在高分辨率的白细胞分布图上。运用计算机图像技术,以各种彩色像素代表一定的细胞浓度,使细胞亚群和异常情况易于识别,可以从
三维空间的不同方位观察分离的白细胞亚群。通过某种操作,使三维轴旋转,就可展示不同方位的细胞分布情况。
采用图像分析的单纯细胞检测法
该技术采用图像分析法,将血片染色,用含有扫描镜头的显微镜扫描每个视野,将获取的细胞图像与仪器内存储的标准图像进行对照分析,判断该细胞的类型。此类仪器需要大型的计算机系统支持,由于在当时电子计算机图形识别和分析技术还不很发达,因此该类设备发展收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分析速度慢,在细胞判断的准确性上也不尽人意,没有流行起来。现代的计算机图形图像分析技术,由于电子计算机运算速度的飞速发展,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如果能继续开发此类设备,因为其具有非常直观性,与人对细胞的判断分析方法非常接近,应当大有前途。
细胞五类
五分类就是将血液中的
白细胞分成五个类别: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1%~5%,(0.04~0.50)×109/L;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50%~70%,(2.00~7.00)×109/L;
嗜酸性粒细胞0.5%~5%,(0.02~0.50)×109/L;
嗜碱性粒细胞0%~1%,(0~0.10)×109/L;
淋巴细胞20%~40%,(0.80~4.00)×109/L;
单核细胞3%~8%,(0.12~0.70)×109/L,各细胞的临床意义如下:
中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有
趋化作用和调节作用、
变形性和
粘附作用、
吞噬作用和杀菌作用。由于中性粒细胞占
白细胞总数的50%~70%,其增高和减低直接影响白细胞总数的变化。在临床的具体应用中单纯的白细胞总数检测意义不大,其数量变化必须参考
白细胞分类的变化值。
中性粒细胞病理性增多 急性
化脓性感染时,中性粒细胞增高程度取决于感染微生物的种类、感染灶的范围、感染的严重程度、患者的反应能力。如感染很局限且轻微,白细胞总数仍可正常,但分类检查时可见分叶核百分率有所增高;中度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增高大于10×109/L,并伴有轻度核象左移;严重 感染时总数常明显增高,可达20×109/L以上,且伴有明显核象左移;在脾破裂或宫外孕输卵管破裂后,
白细胞迅速增高,常达(20~30)×109/L。其增多的细胞主要是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这可能与
应激状态、内出血而
一过性缺氧等有关;
化学药物如
安眠药、敌敌畏等中毒时,常见白细胞数增高,甚至可达20×109/L或更高。代谢性中毒如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及
慢性肾炎尿毒症时,也常见
白细胞增多。均以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为主。白细胞呈长期持续性增多,最常见于粒细胞性白血病,其次也可见于各种
恶性肿瘤的晚期,此时不但总数常达(10~20)×109/L或更多,且可有较明显的核象左移现象,而呈所谓
类白血病反应。
中性粒细胞减少 某些感染,如伤寒、
副伤寒、
疟疾、流感等可引起
白细胞减少;某些血液病,如
再生障碍性贫血时,呈“三少”表现;
电离辐射(如X线等)、长期服用
氯霉素后,可因抑制
骨髓细胞的
有丝分裂而致白细胞减少;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
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由于自身免疫性
抗核抗体导致
白细胞破坏而减少;各种原因所致的
脾肿大均可见白细胞减少。
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的主要功能是参与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和分泌
淋巴因子。淋巴细胞增多见于急、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某些感染:如病毒感染性疾病、
细菌性感染(如
百日咳)、结核感染恢复期等。
肾移植术后如发生排异反应时,于排异前期,淋巴细胞的绝对值即增高。淋巴细胞性
白血病、白血性
淋巴肉瘤前者如系慢性型,以白血病性成熟淋巴细胞为主,如系急性型则以原幼淋巴细胞为主,均可致
白细胞总数增高;后者多以原、幼淋巴细胞为主。初生婴儿、儿童属生理性增多。
淋巴细胞减少主要见于长期接触
放射线及应用
肾上腺皮质激素或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后人群。严重化脓性感染时,由于
中性粒细胞显著增加,导致淋巴细胞相对减低。
单核细胞
正常儿童外周血中的
单核细胞较成人稍多,平均9%,出生后2周的婴儿可呈生理性单核细胞增多,可达15%以上。
病理性增多见于某些感染。如
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疟疾、
黑热病等;
急性感染的恢复期也可见单核细胞增多;在
活动性肺结核如严重的浸润性和粟粒性结核时,可致血中单核细胞明显增多。
粒细胞缺乏症的恢复期,常见单核细胞
一过性增多、
恶性组织细胞病,淋巴瘤时可见幼稚单核细胞增多,成熟型亦见增多。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时除贫血,
白细胞减少等之外,
白细胞分类时常见核细胞增多。
嗜酸性粒细胞
有
吞噬作用和
趋化作用,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反应性增高见于
支气管哮喘、
血管神经性水肿、
食物过敏、精神病时均可见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肠寄生虫抗原与肠壁内结合IgE的
肥大细胞接触时,使后者脱颗粒而释放
组胺,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手术和烧伤病人的
预后及测定
肾上腺皮质功能。肿瘤性增高见于
淋巴系统恶性疾患、
血液病、
慢性白血病等。慢性
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
嗜酸性粒细胞常可高达10%以上,并可见有幼稚型。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
副伤寒、手术后严重组织损伤以及应用
肾上腺皮质激素或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后,一般临床意义不大。
嗜碱性粒细胞
有趋化作用和弱
吞噬作用。增多见于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霍奇金病、癌转移、铅和
铋中毒等。罕见的
嗜碱性粒细胞性
白血病异常增多,可达20%以上,多为幼稚型。
骨髓纤维化和某些
转移癌时也可见增多。
应用模式
全血模式
就是你用的样本是静脉血用
抗凝管采好静脉血把抗凝管皮塞拿下直接放到
血球仪的探针下按个测量键 机器就可以自动进样测量了。
预稀释模式
这个用到的是
末梢血也就是指尖血或者耳垂血 ,先把血球仪调到该模式下,用一样本至于探针下,按下测量键或者稀释键(各家不一样)探针自动打入一定量试剂,然后取相应血量一般采用患者的第二滴血,仪器一般用量 :13微升--20微升左右 放入样杯中再放于探针下 按测量键即可。
穿刺模式
该模式只有高档机有,就是不用把
抗凝管的皮塞拔下只要把取好血的抗凝管放进去按测量即可,比较安全,污染率低,价格当然也比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