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
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航天五一〇所)
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又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五研究院第五一○研究所,位于甘肃省兰州市,是中国第一批直接从事空间飞行器研制的单位,中国空间技术领域的骨干单位和重点保军单位。
设施建设
510所拥有较强的基础科研能力,50余年来,始终保持着真空、低温、空间电子等专业技术优势,在此基础上持续拓展,形成了“航天特种制造与表面工程技术、航天特种动力技术、原子频标技术、二次电源与空间仪表技术、真空低温及空间科学载荷技术”等5大专业技术方向。建有“真空低温技术与物理”、“表面工程技术”、“空间环境材料行为及评价技术”3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个“国防科技工业真空一级计量站”和1个“国家低温容器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拥有两个硕士学位授予点、一个博士学位授予点和一个博士后流动站,为我国航天科技发展输送了大量人才。
人员构成
基本情况
510所占地面积218亩(含科研新区),资产总值7亿元,在职职工750余人。其中,国家级学术技术带头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研究员等高层次人才65人。
著名学者
李得天,1966年出生,202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研究领域和荣誉
510所拥有电推进系统、贮箱气瓶、二次电源、高性能原子钟等十多项宇航专业产品,研制开发了电场测量仪、空间质谱计月壤封装装置等新型科学有效载荷。在我国发射的100多颗星、船型号中都配套了510所的重要产品,并拓展应用到我国的重要战略战术武器装备,并始终保持着一次飞行成功率100%的记录,为我国航天事业和国防事业做出了贡献。
510所建有五院空间电推进技术核心专业实验室、五院量子频标电真空核心实验室和原材料保证中心等研发机构。全所共有15个管理部门,设有9个研究室、中心,2个事业部和3个公司。承担了总装“973”、“探索一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多项创新性、前瞻性重大基础研究课题。同时积极发展民用产业,依托航天优势技术,研制开发出了如矿用救生装备、高端真空装备等一批优势民用产品,快速提升了经济规模,形成了军民融合发展快速发展的新局面。
自建所以来,取得有重大影响科研成果300余项,其中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1项、国家发明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6项,获得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其它国家级奖励40项,各类省部级奖项200多项。
科研成就
科研成果
早在1974年,510所就开始电推进技术(电火箭)的研究,该技术已成熟,并在2012年10月14日搭载“实践九号A卫星”成功开展在轨飞行验证,这也是我国造“电火箭”第一次上天,已飞行两年多时间,产品性能优异。2013年12月25日,510所正式启动“电火箭”系统地面长寿命考核试验,这是决定我国“电火箭”正式应用于卫星型号的最重要试验。
1974年,时任研究所第一任所长金建中在国内率先提出开展研究电推进技术的构想,并获得国家相关部门批准。
1988年至1993年,研制成功了90毫米氙离子电推进系统。
1998年,该所电推进技术的相关研究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9年至2004年,研制了200毫米离子电推进系统原理样机,主要性能达到国外同类产品水平。
2004年至2007年,完成了200毫米离子电推进系统工程样机研制,通过了环境条件鉴定试验
2007年至2012年,为实践九号卫星研制了200毫米离子电推进子系统,该卫星已经于2012年10月发射并实现首次空间飞行试验(美国做到这一点用了8年时间,而510所只花了5年)。
2017年,航天510所研制的仪表照明、结构机构以及热控分系统共30台(套)单机在天舟一号上应用。自主开发的专用元器件——100V混合厚膜电源,产品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实现了混合集成电路的元器件国产化。
同年,LIPS-200离子电推进系统研制成功,并在实践十三号卫星上顺利应用。
2019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五院510所研制的引力参考传感器,首次在轨应用并发挥关键作用,标志着我国在世界最前沿的航天高精尖领域开始发力争先。
2021年11月,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主持完成的“空间电推进综合测试技术及应用”,获得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2019年12月27日,航天510所研制的LIPS-300离子电推进系统搭载实践二十号卫星由长征五号遥三火箭发射顺利升空,在本次任务中,它将完成在轨轨控和轨道转移等任务,同时也将进一步验证其寿命、比冲等指标。
2022年10月13日,由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即510所)完全自主研制的300瓦级LHT-40霍尔电推进系统在微厘空间北斗导航增强星座S5卫星上完成首次在轨测试。系统工作稳定,性能指标全面满足用户需求,为国内小功率霍尔电推进产品在北斗系列导航任务中的应用拉开了序幕。
2023年3月,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抓总的中国空间站航天技术试验领域再获新成果,其空间高效自由活塞斯特林热电转换试验装置按照试验方案顺利完成在轨试验,热电转换效率等综合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航天技术试验领域空间高效自由活塞斯特林热电转换试验装置由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研制,安装于空间站“梦天”实验舱航天基础试验机柜内,入轨后已先后完成了在轨测试和三次在轨试验。
2024年11月21日消息,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和德国基尔大学的科研人员利用高能粒子及辐射探测数据,结合火星大气粒子传输模拟,首次构建了火星空间完整的太阳高能粒子事件的质子能谱,这项研究对火星空间辐射环境的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学术期刊
真空与低温》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主管的科技期刊,由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主办。1961年国家科委组织科学家赴东欧考察,调研认为真空技术在经济建设领域应用广泛,是工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代表团回国后建议在中国成立真空科学技术专业研究机构。1962年初,在著名真空领域专家金建中院士的带领下,一大批物理学和真空领域专家响应国家号召,投身祖国的西北重镇兰州,创建了我国第一个真空专业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兰州物理研究所。1966年,兰州物理研究所创办了《真空技术》期刊,金建中院士担任主编,郭沫若先生为期刊题名。
真空与低温》始终展现着科研院所的深厚学养、航天精神文化禀赋、知识分子的不懈追求,以航天“严慎细实”的工作作风创办期刊,由业内专家组成的编委会进行技术把关,期刊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并入选《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2018年3月,在第一届中国航天期刊平台评优活动中,《真空与低温》从60余家候选期刊中脱颖而出,荣获“优秀团队奖”,主编获“优秀期刊工作者奖”。《真空与低温》是一代代科研人员的智慧结晶,展现了航天人用质朴的行动践行“创新发展,建设科技强国”的时代责任。期刊牢记初衷,致力发扬航天特色与专业特色,紧跟时代发展,悉力将更多创新性、前瞻性、实用性的专业知识传递给读者,让更多的真空与低温技术发展成果惠及民生。
人才培养
510所承担了“探月工程”、“二代导航”、“载人航天”等多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总装“973”、“探索一代”,国防科工局“民用航天”、“基础科研”、“技术基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重大基础研究、预先研究和应用研究课题,整体研究水平国内领先,部分研究水平国际先进。
510所开展研究生培养工作已近40年,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拥有“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优秀博士后流动站),“制冷及低温工程”二级学位授予点。同时拥有“真空技术与物理”、“空间环境材料行为及评价技术”2个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1个国防科工局“真空计量一级站”。现有博士生导师12名,硕士生导师38名,其中包括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杰青”等国内外知名专家。
录取硕、博士均为统招非定向学术型研究生,全部实行公费培养。博士生享有助学金3000元/月和各项福利,设有“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研究生奖学金”、“五院研究生奖学金”,提供免费单身公寓。每年毕业生就业率均达到100%,并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研究生基础课阶段在神舟学院集中授课,开设了航天器并行设计工程“航天器虚拟设计”等特色课程,对航天器各分系统的多学科设计、分析和仿真,3D打印输出航天器模型,为在学研究生提供掌握航天器基础知识、增强创新实践能力的教学科研平台。研究生论文阶段将以预研、在研型号任务及各类基金项目作为论文研究背景,为学生提供充足的科研经费、优良的实验条件和优厚的助学助研待遇,开展论文研究工作。
荣誉
2020年12月25日,被国家卫生健康委等授予“无偿献血促进奖”。
2022年1月30日,入选2021-2025年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第一批拟认定公示名单。
2022年3月30日,被中国科协决定命名为2021-2025年度第一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有效期至2025年。
2023年5月,入选2023年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
愿景
510所抓住国家大力发展航天事业的机遇,迎来了又一个快速发展期,确立了“横向拓展,纵向提升,合作共赢全面发展”战略指导思想,制定了新的发展蓝图。510所始终秉承“创人类航天文明,铸民族科技丰碑”的航天使命,恪守“成功、发展、民生”的治所理念,以“一流的人才、一流的技术、一流的管理”,向“造就航天最有价值的研究所”的目标奋勇前进!
参考资料
510所概况.航天人才网.
本所简介.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21 17:17
目录
概述
设施建设
人员构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