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思仁,男,
畲族,1963年9月出生,福建
上杭人,中共党员,在职
博士研究生学历,农学博士,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校长、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科技委员会农林学部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福建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兰思仁,
福建农林大学校长、教授、
博士生导师,系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风景园林学科评议组成员、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福建省
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福建农林大学风景园林学科带头人;兼任中国森林风景
资源评价委员会委员、
中国林学会常务理事、
中国植物学会理事、兰花产业国家创新联盟理事长、中国林学会森林公园与森林旅游分会理事长、中国植物学会兰花分会理事长、福建省委研究室特约研究员、
福建省人民政府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特聘研究员等;曾任
福建省林业厅副厅长,
福州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处主任,武夷山国家
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主持工作)等。长期从事林业、园林、森林公园建设和城市景观设计等方面研究,主持承担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国家林业局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福建省种业创新与产业化
工程项目等部省级以上科研项目10多项,出版《世界观赏用野生兰彩色图鉴》、《
国家森林公园理论与实践》、《红豆树研究》、《福建野生兰科植物》和《邮票上的兰花》等著作17部,先后在Molecular Phylogenetics and Evolution、Acta Horticulturae、Phytotaxa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10多篇。
获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部省级
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7项。
该项目是我国
兰花领域的第一个国家科技进步奖,也是福建省花卉产业领域的第一个国家科技进步奖。该项目取得“两大突破”:一是率先突破了兰花
基因沉默技术瓶颈,解析了花色、花香调控关键基因,为兰花的
功能基因验证和
分子设计定向育种提供手段;二是率先攻克
兜兰组织克隆世界性难题,有14种兜兰是世界上首次
无菌播种成功,把兜兰
体细胞克隆变成现实,有力推动兜兰规模化和规范化生产。获得“四大创新”:一是
资源调查的
兰科植物占区域的97.8%的属和83.2%的种,建成全国最大的兰科种质资源库,制定实施保育新策略,推动一批珍贵兰科植物资源成功回归野外,有效缓解濒危压力;二是厘清
兰属、
蝴蝶兰属、
石斛属和
兜兰属系统发育关系,解析花色、花香调控关键基因,建立转化体系,为进一步推动兰花资源遗传改良奠定了坚实基础;三是创新育种手段,使兰花
育种周期缩短一半以上,各项性状指标均大幅度优于
传统育种手段的品种;四是创建高效繁育
技术体系,在生产实践中提高增殖系数达5.5-10倍以上,
降低成本20-33%,提高单位产量30-100%,有力推动我国兰花
产业智能化、规模化和
标准化生产,促进兰花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坚持聚焦需求、
问题导向,研发运用真菌共生
生境营造技术、野外回归技术、基因沉默技术、“试管开花+杂交”技术、兜兰无菌萌发技术、兜兰组织
克隆技术、
金线莲一次性成苗技术、
花期调控技术等“八大
关键技术”,有效破解兰花保育和产业化发展中的重大技术瓶颈,推动我国兰花保育和产业化研究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大幅提升我国兰花产业的
国际竞争力。
1983年8月参加工作,曾任福建省林业厅木材经营局干部(其间担任省扶贫工作队驻
寿宁县大安乡扶贫工作队队员);
福建省林业厅森林资源管理总站干部;福建省林业厅办公室
副主任科员、主任科员(其间担任省造林绿化工作队驻
长汀县工作队队员,兼任长汀县林委副主任);
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党委副书记(主持工作);福建省
世界银行贷款造林项目办公室副主任;
福州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处主任、党委书记(其间挂职任中共
龙岩市新罗区委副书记);
福建省林业厅产业处处长;2006年1月起任福建省林业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其间挂职任
国家林业局森林
资源监督管理司副司长)。2010年12月31日,调任
福建农林大学党委委员、常委,校长。
长期从事林业、园林、
森林公园建设和城市景观设计等方面研究,著有《
国家森林公园理论与实践》,主编和参编《中国森林旅游学》等科技著作4部,发表论文50多篇,主持多个市级区域
林业发展规划和
国家森林公园、
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编制工作。获部省级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6项。获“
福建省‘
五一’劳动奖章”、“福建省运盛青年科技奖”、“福建省青年科技奖”。